原標題:破類型片之困,難刮運動旋風
導演林超賢從車友會好友那裡拉來自行車以及裝備贊助。
很多觀眾覺得彭于晏和王珞丹「不來電」。
竇驍的形象和演技也成了影片遭詬病的一大原因。
NO.493
《破風》 70分
觀影時間:8月7日
觀影地點:國瑞城百老匯影城
觀影人數:20人
由林超賢執導,彭于晏、崔始源、竇驍、王珞丹主演的《破風》,於8月6日18時以2D、IMAX格式在國內上映。新京報邀請30名讀者一同觀看了這部影片,並就片中觀眾關心的各種問題專訪了導演林超賢。「這次我最想表達的就是破風手的犧牲。那種光榮可能比衝線手更大,因為你會很快樂,可以克服內心的一種原罪」,別看林超賢是個警匪片專業戶,但聊起天來其實更像是個哲學家,充滿了積極的正能量和無處不在的人生感悟,也很願意以影像的方式分享給觀眾。
亮點
觀感體現酣暢淋漓的運動之美
電影也許真是門賭客的生意,如果沒有2013年金像獎十項提名的《激戰》,《破風》也不會有今天這樣慷慨的投資。林超賢醞釀了十五年的自行車電影,終於得以應運而生。僅從比賽戲份來看,類型的成熟度已經相當之高。首先,影片在臺北高雄、香港中環、義大利雪山、韓國釜山、騰格里沙漠、上海外灘等歐亞兩洲十城取景,以陸空多維式拍攝展示出風格迥異的各地美景,主人公、主持人、觀眾三者之間視角不斷切換,觀眾在主持人的講解中對比賽章程有了科普性的了解,並跟著他們的目光去解讀一場場比賽和主角們的境遇,由在運動員的呼吸、心跳聲中獲得身臨其境的情緒緊繃,再藉由大全景航拍和面部特寫得到全知全能的掌控感,鏡頭切換流暢自然,想觀眾之所想,並且永遠都比他們快一步,這種酣暢淋漓的觀感在華語電影中著實少有。
更重要的是,在人人都想以四兩撥千斤之力,成為中國影市暴發戶的大環境下,從《激戰》到《破風》,林超賢單槍匹馬為華語運動電影的類型萌芽殺出一條生路,而在此前這是任何一個華語導演都不會想碰的題材死角。不久前陳可辛宣布執導李娜傳記,精明如他都開始將觸角伸向運動題材,亦可見其中潛藏的商機,但此類題材難拍人所共知,一兩個導演的努力仍舊改變不了現狀,仿佛現在國產科幻片的尷尬境地。
【幕後製作】 投資+贊助+《激戰》成功=《破風》
新京報:據說這部戲你準備了十五年,怎麼會這麼久?
林超賢:想法是在2000年就有了,當時很想拍攝一個自行車的電影,因為從來沒有這樣的運動題材,但確實很難找投資,就沒再想下去。
新京報:當時腦海裡有大概的故事框架嗎?
林超賢:有,但完全不一樣,因為要拍這種題材,其實只有一個機會,就是拍很低成本的小品故事才行。所以當時是想讓故事發生在一家自行車店,主人公們在那裡相識。
新京報:現在的《破風》可不算一部「小品」了?
林超賢:對,這次能拍成應該是《激戰》帶給我的空間,畢竟讓我對運動題材有一點信心。但這次的成本真的很高,自行車、還有所有的裝備都是找來的贊助,兌換成現金差不多要2000萬,一般投資人都不願把錢花在這些裝備上,因為他們覺得對觀眾沒有什麼大的感覺。
新京報:現在給影片贊助的運動器材公司,是怎麼找到的?
林超賢:是緣分。因為我是自行車會的,我們有個會長就是做自行車衣服生意,他知道我一直想拍自行車的故事,很支持。電影裡用到的1500套衣服,折合400多萬的成本價,全都是他幫忙,還有頭盔、眼鏡、鞋這些裝備也是他找來贊助。最重要的是,戲裡主角最後到義大利參加的世界一級隊就是他贊助的,幫了很大忙。
遺憾
人物單薄缺少戲劇張力
在高速騎行下,自行車手需要突破空氣阻力以達到最快速度,車隊中的「破風手」就起到打亂對手節奏以助本車隊中「衝線手」獲勝的作用。仔細想來,這個專為他人做嫁衣的存在,確實有些淡淡的苦情色彩。獎盃只有一尊,但破風手連為自己爭取的機會都沒有,是大局戰略中必須自我犧牲成全他人的角色。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情境設置,才會有三位男主角在「衝線手」「破風手」這對矛盾間來來回回波瀾起伏的轉化空間。兩位破風手,彭于晏飾演的仇銘及竇驍飾演的邱田,渴求渡往「衝線手」的對岸,前者是為了向拋棄自己的母親證明,後者則是為了突破心臟供血不足的生理限制,而崔始源飾演的鄭知元,雖然已在衝線手位置,但他的動力卻是和後起之秀的仇銘一較高下。能看得出導演有心刻畫三人不同的心境轉變,並將更多的重點放在了仇銘身上,可惜的是,在有限的時間裡想把這些戲劇性的線索全部交代清楚並非易事,三人像是拍了一張失焦的合影,誰的臉都沒看清楚。
此外,不同於後期可以特效的動作片,抑或是可以靠顏值面癱強撐的愛情片,運動電影應該是最考驗演員準備「硬」功課的題材之一,彭于晏為了演好角色用半年時間體驗運動員生活,訓練及拍攝中更是騎行超過11萬公裡。這樣的高強度訓練,體力、精力兩方面能都撐下來的男演員少之又少,更不要說那些把心思都放在如何修煉蛇精臉的女演員們。
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入選高門檻,限制了演員的選擇範圍,於是,相較於險象環生的自行車比賽,影片的情感戲部分略顯力不從心,男女主角CP匹配度竟然還不如弄假成真的綜藝節目高,至於崔始源和歐陽娜娜飾演的車隊助理陳意蕎若有似無的曖昧,幾乎都沒有正面展開。
【導演評論】
從個人犧牲過渡到團隊成功
新京報:賽事的場景有多少是演員自己完成的?
林超賢:可以說有八成多都是他們自己完成。因為很多地方拍攝都要封路,比如第一場是在高雄最中心的地方劃了13公裡的一圈,所以封路時間一定不會給你太長,我基本上天空在拍,地上有十幾臺攝影機一起拍,無論演員在哪,一定有一個機器在抓拍他們。所以這次選演員,尤其是女演員很難,好在王珞丹的體能可以,她也不怕曬黑。
新京報:運動電影往往強調個人英雄主義,但在《破風》中似乎沒太搶眼的角色?
林超賢:這次我最想表達的就是破風手的犧牲。他們都情商很高很有團隊精神,可以把自我和自私排在身後,追求的是如何在團隊裡面把自己做到最好,那種光榮可能比衝線手更大,因為你會很快樂,可以克服內心的一種原罪。這也是我選破風手作為我這次電影主題的原因。怎麼可以讓一個團隊成功?就是需要每一個人都可以放下自己,去為這件事情做犧牲,這是最偉大的。
■ 觀眾VS導演
評語:每次看見王珞丹和兩個小鮮肉談戀愛就覺得畫面違和感太強,怎麼看怎麼不適應,不過她的身形和膚色騎自行車確實很合適,也許導演更在乎後者吧。(70分)
評語:彭于晏怎麼看怎麼帥,但一到竇驍和王珞丹的二人戲,就像是跑到臺灣取景的大陸偶像劇。希望導演可以把戀愛戲的水平修煉到他的警匪戲或者動作戲的高度。(69分)
林超賢:其實拍這部片子最難的就是找演員,跟他們都不是談故事,而是你有沒有時間來克服體能問題。所以這次最重要不是演技,是他們的精神和毅力。為什麼會在戲裡兩個男生都說喜歡堅毅型?因為他們都知道什麼是最艱難的,看到有女生可以做得到,他們就會特別敬佩。有一種愛其實不是外表,是愛她的堅毅,愛她奮鬥的精神,會互相欣賞,我就放在這個點上。
評語:滿懷期待地走進影院,為了彭于晏滿滿的肌肉和林超賢的成功轉型,可是看完之後覺得五味雜陳,文戲武戲水平差距懸殊,本來很燃的騎車比賽被不溫不火的感情戲熄滅。(66分)
評語:三個男神的個人戲份沒有重點,最後誰的故事也沒講清楚。但整體來說,片中的正能量還是值得鼓勵,一場場比賽太驚險刺激,不懂自行車也會看得很投入。(75分)
林超賢:東南亞從來沒有自行車比賽的電影,就算外國電影也可能很久之前才有一部。雖然我拍電影這麼多年,但還是有太多事我不知道怎麼解決。這次拍這個題材,我要學的東西也很多。如果說賽車場面拍得好,那應該感謝裡面的運動員,電影裡演員旁邊的大部分都是真的運動員,因為我需要他們在裡面,一方面可以保護演員,一方面可以帶隊形以及整隊人的速度,保證安全,動作電影的危險係數大家都可以去判斷,做很多準備、有替身,但自行車比賽呢?什麼都做不到,只是希望不要發生很嚴重的意外。因為他們身上不可能放任何護具,一群人騎出去,速度很快,都不知道誰會發生意外,一個人倒下就會牽連到幾個人都倒下。所以這些運動員就是演員的破風手。
【導演感悟】
從騎車聯想到商業電影成敗
有一陣子,我也是在人生很迷惘的階段,所以很想去做一些運動把自己打開。認識一幫朋友帶我去騎車,第一天去就是上很斜很斜的坡。差不多說起來也十幾二十年了,當時覺得自己應該可以應付得來,不認輸想騎上去,結果騎到一半就撐不下去了,想想放棄也沒有什麼大不了,因為我從來沒有騎過,真的就放棄了。騎車跟其他運動很不一樣,比如說跑步跑慢一點還可以繼續下去,但是騎車上坡的話,沒有那個動力就不能再走,只要把腳放在地上,別人就會超過你。突然我覺得人生很像一條充滿難關的上坡路,永遠都是上完一個坡,還有另外一個坡在前面等你,如果我現在放棄的話,就永遠都走在別人後面。
比如說我們拍電影做導演,輸多幾次以後就越來越艱難,最後可能要離開。在我內心覺得電影圈也是一樣,是一個論輸贏的商業世界。
【堅持運動】
下部戲拍跳水,演員誰敢約?
這次拍《破風》讓演員吃了不少苦,我相信他們的體能現在不比運動員低。一場真的比賽最長5到6個小時,但是我們每天要拍10個小時。有天拍衝線,需要彭于晏在一條1.5公裡的橋上追人,我一整天都在拍這場戲,而且每一條都是他從橋頭騎到底,每一條都是從頭開始。所以他每天都要全力去衝,體能確實不比運動員差。其實我自己蠻喜歡運動,比如說拍《激戰》是因為我很喜歡拳擊。《破風》就是我對騎車感興趣。雖然不是每一種運動都可以拍電影,但我還是很想拍,因為拍這種正能量確實很享受。
如果可以,下一步拍跳水吧,我很喜歡看跳水,尤其是中國跳水運動員很厲害,唯一遺憾的是演員應該很難做到。(記者 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