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蓼科植物羊蹄或尼泊爾羊蹄的根。
栽種2年後,秋季當地上葉變黃時,挖出根部,洗淨鮮用或切片曬乾。
生於山野、路旁、溼地。
分布我國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各地。
別名東方宿、連蟲陸、鬼目、敗毒菜根、羊蹄大黃、土大黃、牛舌根、牛蹄、牛舌大黃、野蘿蔔、野菠菱、癬藥、山蘿蔔、牛舌頭、牛大黃
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根粗大,斷面黃色。莖直立,通常不分枝。單葉互生,具柄;葉片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基生葉較大,長16-22cm,寬4-9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至微心形,邊緣微狀波皺褶。總狀花序頂生,每節花簇略下垂;花兩性,花被片6,淡綠色,外輪3片展開,內輪3片成果被;
果被廣卵形,有明顯的網紋,背面各具一卵形疣狀突起,其表面有細網紋,邊緣具不整齊的微齒;雄蕊6,成3對;子房具稜,1室,1胚珠,花柱3,柱頭細裂。瘦果寬卵形,有3稜,先端尖,角稜銳利,長約2mm,黑褐色,光亮。花期4月,果期5月。
《全國中草藥彙編》
苦、酸,寒。有小毒。
清熱解毒,止血,通便,殺蟲。用於鼻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慢性肝炎,肛門周圍炎,大便秘結;外用治外痔,急性乳腺炎,黃水瘡,癤腫,皮癬。
《中藥大辭典》
味辛苦,有小毒。"
入手少陰經。
清熱,通便,利水,止血,殺蟲。治大便燥結,淋濁,黃疸,吐血,腸風,功能性子宮出血,禿瘡,疥癬,癰腫,跌打損傷。
清熱解毒,殺蟲止癢,通便。用於皮膚病、疥癬、各種出血、肝炎及各種炎症。
《中華本草》
苦;性寒
歸心;肝;大腸經
清熱通便;涼血止血;殺蟲止癢。主大便秘結;吐血衄血;腸風便血;痔血;崩漏;疥癬;白禿;癰瘡腫毒;跌打損傷
內服;煎湯,9-15;搗汁;或熬膏。外用:適量,搗敷;磨汁塗;或煎水洗。
脾胃虛寒,洩瀉不食者切勿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