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楠,上海資深攝影人,以拍攝街頭巷尾的世俗生活見長。
今年小年夜,攝影師種楠接到了建議大家佩戴口罩的通知,作為一名有著40年新聞從業經驗的資深攝影人,雖然已經退休,但他還是直覺地意識到了事情可能的嚴重性。
春節期間,「全副武裝」的種楠又出門拍了一天,但彼時的上海街頭早已空空蕩蕩……
新冠疫情來勢洶洶,就連經歷過2013年「非典」,曾親自進入醫院拍攝的種楠,都感受到了另一種更加可怕與壓抑的氛圍。但即便如此,這位老攝影師還是沒能按下這顆「躁動的心」。
「能為當下留點影像記錄,始終是作為一名攝影人的直覺與使命。我已經退休了,去不了一線,那我就在周邊的環境拍,在城市的街道上拍,儘自己的能力,去做點什麼。」種楠說道。
2020年2月28日,延中綠地木棧道橋頭豎著一塊醒目的提示板,提醒人們做好防護措施。
2020年3月5日,抗疫期間,環衛工人每天都要對外灘景觀道進行清洗消毒,確保遊客安全。
2020年3月5日,抗疫期間,環衛工人每天都要對外灘景觀道進行清洗消毒,確保遊客安全。
2020年3月17日,雙陽北路395弄香閣麗苑小區,居民消毒進門。
從2月份開始,種楠便拿起相機行走在上海街頭,見證並拍攝下了疫情從迅猛發展到逐漸趨於緩和的整個過程。在將近5個月的連續記錄中,種楠的攝影師身份似乎與過去發生了某種轉變。相機背後的他不再作為一名職業新聞攝影人,而是變成了一名普通的上海市民。他從個體視角出發,像你我一樣,以一名「外部人員」的身份,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記錄了疫情下各種平凡與不平凡的時刻。
2020年2月14日,四平街道社區醫院醫務人員嚴格檢查來院就診病人的狀況。
2020年2月25日,出於防疫需要,通往小區的其他進出通道全部封閉。
2020年4月10日,江灣城路尚景嘉願人才公寓。工作人員一天兩次對公共走道進行消毒。
澎湃視界:作為一個從業40餘年,且具有幾十年街拍經歷的資深攝影前輩,你經歷了上海城市發展變遷下大大小小各個歷史節點。但在這次的疫情拍攝中,你有沒有感受到一些與以往不一樣的氛圍?
種楠:我年輕那會,拍的都是很平和的老上海生活狀態,熱熱鬧鬧,上班下班。後來來上海的人多了,城市也越來越多元化,有了「魔都」的氣質。但疫情暴發後,那些原來每天都可以捕捉到的街頭精彩瞬間,卻消失了。最早的一兩個月,路上基本沒人,就算偶爾看到些人,也是匆匆而過,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分得很開。
但與此同時,我也感受到了國人防控疫情的理念很強,大家遵紀守法,都非常有責任心。即便在這個混亂的非常時期,大家依舊很有秩序,自覺地排隊洗手,佩戴口罩。我感受到了國人的整體素質正在不斷地提升。
2020年2月25日,為防疫保平安,小區四周多餘的進出通道全部封閉。
2020年2月26日,為確保居住在老房舊宅居民的防疫安全,定海街道在馬路上設卡,24小時專人值班,檢查進出人員。
2020年3月15日,南京路步行街上又見顧客排隊買食品了。
澎湃視界:透過這次的疫情,有人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體諒與互助,看到了人間溫暖。有人看到了災難中體現出的壓抑與陰暗的氛圍,希望藉此提出問題,思考改進。還有人只是不帶有任何主觀色彩的記錄。請問你在拍攝這些照片的時候,是出於怎樣一種心情與動機?
種楠:剛開始的時候,我都是拍些志願者,他們戴著口罩,為隔離在家的居民提供幫助。疫情前期,各個小區的很多側門都封了,快遞送了就放在主門口。快遞員擺放得很精心,居民也不會隨意拿別人的東西。
4月份,櫻花開了,疫情相對緩和,大家漸漸開始走出家門,但還是非常有序。
這次疫情體現出了國人很多優秀的品質,我們的疫情很快就被控制住了。
所以對於我來說,還是希望能夠多記錄溫暖人心的瞬間。在災難面前,我想去鼓舞大家,想要讓大家看到信心,看到希望。
2020年3月21日,和平公園遊船開放第一天,遊船供不應求,成為市民舒展心情的好選擇。
2020年5月2日,五一勞動節,兩位市民戴著口罩在長椅上閒聊。
2020年5月2日,五一勞動節,楊浦濱江大道臨江免費的兒童樂園成了市民帶孩子遊玩、看江景的好去處。
2020年4月12日,和平公園吸引了周邊居民來遊玩。
2020年4月1日,楊浦濱江大道。陽光明媚,櫻花盛開,兩個小朋友在觀光道上玩耍。
澎湃視界:在這次的疫情拍攝中,有沒有什麼打動你的瞬間?
種楠:印象非常深刻的場景是在楊浦區中心醫院,那天正好是第三批援鄂醫療隊的50名隊員歸來。內科護士李青一下車就抱起迎接她的三歲兒子徐易航親著,這時,小傢伙卻突然掙開她的手,跑到豎在路邊最美逆行者宣傳牌下,指著他媽媽照片大聲說:「我媽媽回家了。」而旁邊另外一個小孩也在尋找著自己母親的照片。
這個場景讓我十分感動。能有這樣的醫護工作者,我們每一個人都為之自豪。
2020年4月20日,徐易航在宣傳欄上指著母親李青的照片。
澎湃視界:疫情之下無人能逃脫,請幫我們回顧一下你(或者你們的城市)有沒有絕望的那一刻?隨著疫情形式逐漸向好,你又是在哪一刻感受到希望將至,抑或沒有?
種楠:我70多歲了,今年是我過過的最不像新年的一個年。疫情暴發之初,我只有晚上才出來看看拍拍,四處靜悄悄的,暗著燈,連車都沒有。當時我也不知道疫情會持續多久,挺絕望的。但是過了一兩個月,原有的城市秩序就開始慢慢恢復,我也重新感受到了希望。
澎湃視界:你認為什麼是攝影?攝影最重要的是什麼?
種楠:對於我來說,攝影就是記錄,讓時代瞬間變成珍貴的影像資料,能夠給後人提供借鑑與參考。我以前拍的很多照片,當時可能看不出內涵,但現在回看,它們都在各自起到著作用。
我的很多作品成為了有歷史價值的東西,這讓我覺得選擇這個行業,是一件正確並且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澎湃視界:隨著影像技術和傳播媒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以攝影愛好者的身份出現,也可以拿起相機隨手拍,並在網絡上傳播。作為一個老一輩攝影師,你怎樣看待當下這個圖片信息爆炸的時代?
種楠:從文化娛樂生活的角度,全民參與攝影,是件好事。但從學科的角度上說,攝影還是不能丟掉自己的文化底蘊。好的圖片,不能只是設備好,技巧好,取景器後的腦袋更重要。不是只有職業攝影師才能拍出好的東西,但是好的攝影師都是需要多學習,多思考,多感悟的,這樣才能拍出有意義的作品。
2020年4月7日,主人帶著小狗到濱江大道上曬曬太陽。
2020年5月19日,波陽路。在家宅了二個月的老人頭髮長了,在路邊上剃頭。儘管生意特忙,可是牌子上寫著:5元,30年不漲價。
2020年3月17日,三位居民拿起手機拍攝窗外盛開的花。
澎湃視界:你覺得數字時代不斷出現的新鮮事物,是否對你的攝影產生過影響?
種楠:我很喜歡新鮮的事物,也會主動去接觸和學習。比如我也用便攜運動相機拍照片。使用這些器材拍街頭,比起以前的傳統相機,它更小巧,迅速,也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我覺得這些新的設備和技術,的的確確給我的攝影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但是就攝影本身來說,我還是習慣堅持我一直以來的視角。
澎湃視界:你日常喜歡在什麼樣的地方去尋找拍攝對象和題材?
種楠:我一般比較多的還是逛馬路,跑老街,在街頭巷尾發掘一些有意思的生活場景。在很多老居民區,我都會和老一輩人聊聊天,講講歷史,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攝影是多元化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