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記疫|種楠:為當下記錄影像,始終是攝影人的直覺與使命

2020-12-14 澎湃新聞

種楠,上海資深攝影人,以拍攝街頭巷尾的世俗生活見長。

今年小年夜,攝影師種楠接到了建議大家佩戴口罩的通知,作為一名有著40年新聞從業經驗的資深攝影人,雖然已經退休,但他還是直覺地意識到了事情可能的嚴重性。

春節期間,「全副武裝」的種楠又出門拍了一天,但彼時的上海街頭早已空空蕩蕩……

新冠疫情來勢洶洶,就連經歷過2013年「非典」,曾親自進入醫院拍攝的種楠,都感受到了另一種更加可怕與壓抑的氛圍。但即便如此,這位老攝影師還是沒能按下這顆「躁動的心」。

「能為當下留點影像記錄,始終是作為一名攝影人的直覺與使命。我已經退休了,去不了一線,那我就在周邊的環境拍,在城市的街道上拍,儘自己的能力,去做點什麼。」種楠說道。

2020年2月28日,延中綠地木棧道橋頭豎著一塊醒目的提示板,提醒人們做好防護措施。

2020年3月5日,抗疫期間,環衛工人每天都要對外灘景觀道進行清洗消毒,確保遊客安全。

2020年3月5日,抗疫期間,環衛工人每天都要對外灘景觀道進行清洗消毒,確保遊客安全。

2020年3月17日,雙陽北路395弄香閣麗苑小區,居民消毒進門。

從2月份開始,種楠便拿起相機行走在上海街頭,見證並拍攝下了疫情從迅猛發展到逐漸趨於緩和的整個過程。在將近5個月的連續記錄中,種楠的攝影師身份似乎與過去發生了某種轉變。相機背後的他不再作為一名職業新聞攝影人,而是變成了一名普通的上海市民。他從個體視角出發,像你我一樣,以一名「外部人員」的身份,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記錄了疫情下各種平凡與不平凡的時刻。

2020年2月14日,四平街道社區醫院醫務人員嚴格檢查來院就診病人的狀況。

2020年2月25日,出於防疫需要,通往小區的其他進出通道全部封閉。

2020年4月10日,江灣城路尚景嘉願人才公寓。工作人員一天兩次對公共走道進行消毒。

澎湃視界:作為一個從業40餘年,且具有幾十年街拍經歷的資深攝影前輩,你經歷了上海城市發展變遷下大大小小各個歷史節點。但在這次的疫情拍攝中,你有沒有感受到一些與以往不一樣的氛圍?

種楠:我年輕那會,拍的都是很平和的老上海生活狀態,熱熱鬧鬧,上班下班。後來來上海的人多了,城市也越來越多元化,有了「魔都」的氣質。但疫情暴發後,那些原來每天都可以捕捉到的街頭精彩瞬間,卻消失了。最早的一兩個月,路上基本沒人,就算偶爾看到些人,也是匆匆而過,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分得很開。

但與此同時,我也感受到了國人防控疫情的理念很強,大家遵紀守法,都非常有責任心。即便在這個混亂的非常時期,大家依舊很有秩序,自覺地排隊洗手,佩戴口罩。我感受到了國人的整體素質正在不斷地提升。

2020年2月25日,為防疫保平安,小區四周多餘的進出通道全部封閉。

2020年2月26日,為確保居住在老房舊宅居民的防疫安全,定海街道在馬路上設卡,24小時專人值班,檢查進出人員。

2020年3月15日,南京路步行街上又見顧客排隊買食品了。

澎湃視界:透過這次的疫情,有人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體諒與互助,看到了人間溫暖。有人看到了災難中體現出的壓抑與陰暗的氛圍,希望藉此提出問題,思考改進。還有人只是不帶有任何主觀色彩的記錄。請問你在拍攝這些照片的時候,是出於怎樣一種心情與動機?

種楠:剛開始的時候,我都是拍些志願者,他們戴著口罩,為隔離在家的居民提供幫助。疫情前期,各個小區的很多側門都封了,快遞送了就放在主門口。快遞員擺放得很精心,居民也不會隨意拿別人的東西。

4月份,櫻花開了,疫情相對緩和,大家漸漸開始走出家門,但還是非常有序。

這次疫情體現出了國人很多優秀的品質,我們的疫情很快就被控制住了。

所以對於我來說,還是希望能夠多記錄溫暖人心的瞬間。在災難面前,我想去鼓舞大家,想要讓大家看到信心,看到希望。

2020年3月21日,和平公園遊船開放第一天,遊船供不應求,成為市民舒展心情的好選擇。

2020年5月2日,五一勞動節,兩位市民戴著口罩在長椅上閒聊。

2020年5月2日,五一勞動節,楊浦濱江大道臨江免費的兒童樂園成了市民帶孩子遊玩、看江景的好去處。

2020年4月12日,和平公園吸引了周邊居民來遊玩。

2020年4月1日,楊浦濱江大道。陽光明媚,櫻花盛開,兩個小朋友在觀光道上玩耍。

澎湃視界:在這次的疫情拍攝中,有沒有什麼打動你的瞬間?

種楠:印象非常深刻的場景是在楊浦區中心醫院,那天正好是第三批援鄂醫療隊的50名隊員歸來。內科護士李青一下車就抱起迎接她的三歲兒子徐易航親著,這時,小傢伙卻突然掙開她的手,跑到豎在路邊最美逆行者宣傳牌下,指著他媽媽照片大聲說:「我媽媽回家了。」而旁邊另外一個小孩也在尋找著自己母親的照片。

這個場景讓我十分感動。能有這樣的醫護工作者,我們每一個人都為之自豪。

2020年4月20日,徐易航在宣傳欄上指著母親李青的照片。

澎湃視界:疫情之下無人能逃脫,請幫我們回顧一下你(或者你們的城市)有沒有絕望的那一刻?隨著疫情形式逐漸向好,你又是在哪一刻感受到希望將至,抑或沒有?

種楠:我70多歲了,今年是我過過的最不像新年的一個年。疫情暴發之初,我只有晚上才出來看看拍拍,四處靜悄悄的,暗著燈,連車都沒有。當時我也不知道疫情會持續多久,挺絕望的。但是過了一兩個月,原有的城市秩序就開始慢慢恢復,我也重新感受到了希望。

澎湃視界:你認為什麼是攝影?攝影最重要的是什麼?

種楠:對於我來說,攝影就是記錄,讓時代瞬間變成珍貴的影像資料,能夠給後人提供借鑑與參考。我以前拍的很多照片,當時可能看不出內涵,但現在回看,它們都在各自起到著作用。

我的很多作品成為了有歷史價值的東西,這讓我覺得選擇這個行業,是一件正確並且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澎湃視界:隨著影像技術和傳播媒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以攝影愛好者的身份出現,也可以拿起相機隨手拍,並在網絡上傳播。作為一個老一輩攝影師,你怎樣看待當下這個圖片信息爆炸的時代?

種楠:從文化娛樂生活的角度,全民參與攝影,是件好事。但從學科的角度上說,攝影還是不能丟掉自己的文化底蘊。好的圖片,不能只是設備好,技巧好,取景器後的腦袋更重要。不是只有職業攝影師才能拍出好的東西,但是好的攝影師都是需要多學習,多思考,多感悟的,這樣才能拍出有意義的作品。

2020年4月7日,主人帶著小狗到濱江大道上曬曬太陽。

2020年5月19日,波陽路。在家宅了二個月的老人頭髮長了,在路邊上剃頭。儘管生意特忙,可是牌子上寫著:5元,30年不漲價。

2020年3月17日,三位居民拿起手機拍攝窗外盛開的花。

澎湃視界:你覺得數字時代不斷出現的新鮮事物,是否對你的攝影產生過影響?

種楠:我很喜歡新鮮的事物,也會主動去接觸和學習。比如我也用便攜運動相機拍照片。使用這些器材拍街頭,比起以前的傳統相機,它更小巧,迅速,也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我覺得這些新的設備和技術,的的確確給我的攝影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但是就攝影本身來說,我還是習慣堅持我一直以來的視角。

澎湃視界:你日常喜歡在什麼樣的地方去尋找拍攝對象和題材?

種楠:我一般比較多的還是逛馬路,跑老街,在街頭巷尾發掘一些有意思的生活場景。在很多老居民區,我都會和老一輩人聊聊天,講講歷史,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攝影是多元化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攝影記疫|隔離中紐約的「近」和烏拉圭的「遠」
    攝影記疫|隔離中紐約的「近」和烏拉圭的「遠」 編譯 季成 2020-12-08 14:46 來源:澎湃新聞
  • 第十三屆中國攝影藝術節:用影像為時代寫真
    本屆中國攝影藝術節以「戰疫脫貧潤初心 培根鑄魂譜金像」為主題,突出導向引領,匯聚攝影成果,用影像為時代寫真,為人民抒懷。2017年10月24日,四川康定貢嘎山子梅埡口,電信工人在鋪設寬帶網絡到雪山下的子梅村。圖為「一個也不能少——全國脫貧攻堅攝影展覽」展出作品。
  • 學習體會 | 2020「浙江發展與影像創作」中青年攝影人才研修班學員...
    杭州 鄒鴻學習體會聽了傅擁軍老師的《關於錢塘江的影像調查》,通過老師拍的《蘭石》,學習了記錄本土文化的魅力,可以拍一塊石頭,一片樹葉,一棵小草。也可以深入的記錄身邊的人與一些變化。
  • 用影像訴說歷史 「難忘2020 記錄中國」攝影大賽啟動
    央廣網西安11月17日消息(記者劉濤)為展示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小康生活、講述脫貧攻堅路上的感人故事、記錄疫情防控期間的難忘回憶。由陝西省新聞攝影學會、西安商網、西安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共同舉辦的「難忘2020 記錄中國」攝影大賽11月16日正式啟動。
  • 攝影記疫|周馨:有幸仍有人同行,去定格那些不復再來的場景
    攝影記疫|周馨:有幸仍有人同行,去定格那些不復再來的場景 周馨 2020-05-18 15:43 來源:澎湃新聞
  • 大咖們的攝影觀點精選:探索影像在地域文化構建的作用
    照片罕見地記錄下晚清上海街景的同時,也承載了清末中國照相館的業態和攝影技術技法。至19世紀末,中國人開設的照片館已成為了上海照相業的主體,遍布全市的主要商業區。9月20日下午2點,為了讓公眾進一步了解影像記錄和傳播地域歷史文化的重要作用,浦東圖書館一號報告廳舉辦了由復旦大學教授、著名攝影史論與評論家顧錚主持的「《歷史影像—上海》探索影像在地域文化構建的作用」學術論壇。
  • 中國攝影年度人物:2020的影像史詩
    以「致敬時代——尋找中國攝影符號」為主題的「2020(第12屆)中國攝影年度人物」評選日前揭曉,十位攝影家榜上有名。今年評選出的十位年度攝影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多年來一直專注於拍攝一個領域,他們也被譽為各個領域的活化石,國寶級攝影家。這正契合2020中國攝影年度人物評選的關鍵詞:專注、匠心、責任、使命、擔當、情懷、 奉獻、精神。
  • 在現場:一名攝影記者的影像獨白
    回顧我在這艱苦,又充滿競爭與歡樂的22年,我用相機見證了都市裡的社會景觀與各種榮耀,也記錄了普通百姓為生存而奔波的艱難,也客觀地監督了很多不良的,有害於大眾利益的各種事件與個體行為中的各種影像,使我看到了人類社會中的真正的好人與壞人,當然,有些壞人並非生來很壞,也是被別人傷害之後激動之下犯下了大罪
  • 手機攝影:影像原來與生活如此親密
    原標題:手機攝影:影像原來與生活如此親密 20年前,日本夏普手機聯合移動運營商發布了一款名為J-SH04的手機。這款手機內置了一張11萬像素的元件,帶有一個攝像頭和一個96×130像素的液晶屏,成為世界上第一臺具有拍照功能的手機。但是,這款手機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關注。
  • 城市影像——第四屆寧波攝影周入圍名單公布
    12位入圍攝影師的作品為我們提供了當下都市視覺表述的鮮活樣本。它們大都立足於攝影師們對長期居住的城市經年累月的觀察、體悟、思考所作出的有鮮明影像風格的視覺表達。這些作品關注城市的不同面相,探討反思日新月異的城市化進程背景下,都市與都市人所面對的一系列衝突與微妙的變化。
  • 攝影記疫|林宏賢:生活萬歲,做一個坦誠的記錄者
    作為像素筆記團隊的創始人,在新冠疫情暴發後的幾個月內,他和同事們堅持影像記錄,將鏡頭瞄準在疫情期間社會眾生下普通人的生活。作為一名已有十年拍攝經驗的攝影師,不同身份的群體,各行各業的工作者,林宏賢見證過各個階層的人物,職業的身份早已讓他的內心變得堅韌。但面對這次疫情下那些為了生活而奮鬥的普通人,他卻依舊為之動容。
  • 這個浙江人斬獲中國攝影最高獎!第十三屆中國攝影金像獎揭曉
    本屆中國攝影金像獎19位攝影師獲此殊榮,其中紀實攝影類9人,藝術攝影類8人,商業攝影類2人。這19位獲獎者,作為廣大攝影人的優秀代表,用心按動每一次快門,以影像為語言,用光與影記錄歷史、謳歌時代、禮讚人民,用作品傳遞和凝聚力量。
  • 攝影記疫|姚瑤:無論人來與否,白玉蘭總是如約綻放
    於我,攝影其實是傳遞情感。用照片傳遞對朋友、親人的思念,記錄愛人、同事,一顰一笑。拍攝城市、偶遇的人,也是出於一種喜愛,或者那一刻的觸動。某些情緒、氛圍,光影、形狀,都讓我想到某個人,想跟朋友們分享,想到也許他們也同樣被這番情景所感動。可能這麼說,對一個曾經學習社會學、攝影史論和視覺文化的人來講,有點太不學術?生活方式?可能是吧。
  • 第十二屆中國攝影金像獎
    我將繼續努力,用實際行動踐行新聞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記錄國家和軍隊建設的新變化、新成就。用更多更好的新聞攝影作品展示國家形象、軍隊風採,謳歌美好新時代。作為軍事記者,張雷多年來情系部隊官兵,深入軍營生活,以高度的責任感、敏感的觀察力、豐富的表現力,拍攝出一大批內涵深刻、匠心獨具的優秀軍旅攝影作品。
  • 第十三屆中國攝影金像獎揭曉
    、體育等各類新聞攝影採訪,還是做駐外記者,報導駐在國新聞,他始終保有攝影記者對新聞事件的極大熱情和專業精神,儘可能靠近拍攝對象,用心觀察和思考,不失時機地捕捉典型瞬間,真實記錄眼前所經歷的事件。我從事畜牧業工作,長期和牧民朋友打交道,這為我拍攝野生動物和參與生態保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拍攝野生動物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情,我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等待中度過,與寂寞為伴。我希望通過野生動物影像,讓更多人認識和保護家鄉的自然生態,保護野生動物。
  • 李公明︱一周書記:當代攝影的影像構建與……歷史圖像學研究
    但是這顯然與大多數人對「傳統」照片的認識很不相同,因此他們意識到在這項聚焦於「影像構建」的工作和論述中應該與「傳統」照片區分開來。書中共分六章,它們既是獨立的,也有相互聯繫的可能,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當代攝影中影像構建的方法:「構建影像,構建空間」「構建地點」「地方感:藝術家改變環境」「圖式化:製作系統」「無相機攝影:攝影的保真和失真」「為相機而表演:後現代主義、反現代主義和行為攝影」。
  • 張偉濤:用攝影記錄生活
    【摘要】 2018年開始接觸專業攝影設備,2019年用相機在各項活動上頻繁記錄著,2020年是他和相機攜手記錄校園的第三個年頭……「想留下好看的照片記錄生活,...
  • 第四屆京東攝影金像獎頒獎,賣產品之外為什麼還要做影像文化?
    無論是作為普通用戶、攝影愛好者還是影像行業從業者,手中設備所記錄下的作品能夠獲得認同能廣泛傳播,始終是讓人嚮往也會感到欣喜的事情。正因如此,各類攝影獎項總是備受期待,更何況,高質量的獎項可以成為將好作品、好設備與大眾連接起來的橋梁。
  • 從風景攝影到社會景觀攝影 | 江融
    他將「景觀」這個詞界定為「以影像為中介的人們之間的社會關係」。*居伊·德波的著作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時,譯者將「spectacle」翻譯為「景觀」。筆者認為,實際上應當翻譯為「奇觀」更為準確。但此書中文版已經出版多年,大家約定俗成接受了《景觀社會》的譯法。
  • 改革開放40年中的攝影:記錄改革進程,參與歷史進步
    而在另一面,汪強的攝影很早就體現出確保政治正確的宣傳意識。和那個時代裡眾多擁有攝影條件的基層文化宣傳人員一樣,黨報宣傳的攝影範式為他提供了學習和效仿的模本,從人物選擇、主題提煉到影像構圖,謳歌與頌揚改革開放成果貫穿了他攝影生涯的幾乎全過程。照片被發表,被傳播之後可能產生的正面影響力,在拍攝前就有著確定性的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