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上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開放日活動中,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發言表示,我國博士生培養規模已經不能滿足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實際需要,不能滿足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迫切需要,以中大醫學院8年制博士生為例,每年招生指標只有100個,他認為至少應該增加至500個,才能滿足像深圳這樣創新引領城市對高水平醫療人才的需求。
    原標題:
    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大學校長羅俊:
    深圳有望再添一家中大醫學院附屬醫院
    深圳新聞網訊 6日上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開放日活動中,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發言表示,我國博士生培養規模已經不能滿足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實際需要,不能滿足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迫切需要,以中大醫學院8年制博士生為例,每年招生指標只有100個,他認為至少應該增加至500個,才能滿足像深圳這樣創新引領城市對高水平醫療人才的需求。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重點布局新興工科
    羅俊表示,目前中山大學已經形成「三校區五校園」的辦學格局,廣州校區主要方向為文理醫,珠海校區創建了海洋學院,深圳校區布局了新興工科,得到了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過去3年,中大投入資金16億元進行大平臺、大團隊和大項目建設,取得良好效果。文理醫工各學科實力穩步快速提升,在國際公認的大學評價體系中中大已經穩居國內前十位;中大三年以來新引進各類人才超過3100人,近40%從海外引進;科研經費總量躍居全國前列,國家社科基金、教育人文社科項目躍居全國第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躍居全國第二;本科生錄取分數、本科生繼續深造率均有大幅提高。
    羅俊說,中大辦學堅持「三個輸出」,一是輸出高水平人才,二是輸出科研成果,三是輸出研發機構。中大每年本科與研究生畢業生都達到1.4萬名,向社會輸出大批高水平人才。
    羅俊透露,中大醫學院共有10家附屬醫院,還有一家正準備籤約,有望落戶在深圳。「這些附屬醫院分布在廣州、深圳和珠海,每年門診量超過2000萬人次,我們還有一些託管醫院分布在大灣區各城市。」
    中山大學醫學院博士生指標應增5倍
    為了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更好發揮高等教育服務支撐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羅俊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希望能夠加快增加高校博士生招生和培養數量,「博士生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博士生培養的規模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國家科研隊伍的整體質量和創新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水平和創新發展潛力的重要標誌。」
    據統計,美國每年博士畢業生約為18萬人,我國僅為5.5萬人,我國人口總量是美國的4.3倍,博士畢業生數不及美國1/3。顯然,我國博士生培養規模已經不能滿足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實際需要,不能滿足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迫切需要。
    深圳是一座創新引領型城市,但深圳醫療服務水平跟不上人口的快速增長和人們不斷增長的需求,對醫療高水平人才渴求強烈。近年來,中大醫學院附屬第八醫院、附屬第七醫院相繼落戶深圳,但整個中大醫學院每年8年制博士生指標只有100名,「按照這個速度深圳要靠中山大學醫學院培養高水平醫療人才的話,50年內都難以滿足。」羅俊建議,應該將博士生指標增加至500名。(深圳商報北京3月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