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 以三大建設 瞄準世界一流

2021-01-09 新華社客戶端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鄭天虹扈永順 ◇要用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  ◇高等教育在推動粵港澳融合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深圳校區建成後,中大形成三校區五校園的辦學格局

  2019年12月20日,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該星是天琴計劃首發星。2014年,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提出了天琴計劃,用以探測空間引力波。    日前,羅俊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時表示,天琴計劃是中山大學面向學術前沿發起的國際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中山大學還將著力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面向經濟主戰場,推動大項目、大團隊、大平臺建設,實現學校「讓國家首先想到、讓社會首先想到、讓學界首先想到」的目標。    三個面向引領好大學建設    《瞭望》:作為大學校長,你認為什麼樣的大學才是一所好大學?評判標準是什麼?    羅俊:衡量一所大學水平本質上是要看影響力,其核心就是「三個首先想到」,即讓國家首先想到,讓社會首先想到,讓學界首先想到。為實現三個首先想到,就要進行三大建設,即大項目、大團隊、大平臺建設。    首先,大項目體現的是國家需求,通過承擔大項目,產出大成果,為國家重大戰略做出貢獻,自然能被國家首先想到;其次,圍繞承擔大項目需要聚集一群人,這就是大團隊。大家從事大項目研究需要基本環境和條件,這就是大平臺,大學匯聚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還有獨一無二的研究條件,自然就能在學術圈形成影響力,被學界首先想到;還有,在從事高水平研究的過程中,有機會培養出大量的優秀人才,這些人才不斷進入社會各個領域,創造價值,學校的社會影響就會不斷擴大,自然能被社會首先想到。    縱觀世界一流大學發展歷史,可以發現一條重要規律,即很多優秀的大學都是通過增強核心創造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進而實現整個學校辦學水平的提升。例如加州理工大學從幾名研究生開展火箭實驗項目開始,到1944年建成世界著名的噴氣推進實驗室,鑄就了加州理工大學世界一流工科大學地位,這是從大項目牽引大團隊和大平臺、進而推動學校辦學水平提升的經典範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到20世紀30年代仍然沒有形成世界影響力,直到其建成了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還有麻省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等,在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學發展經歷中,都能清晰看到學校面向重大問題整合資源、組織團隊、構建平臺的發展軌跡。    國內很多一流大學的發展,也表現出同樣規律。如新中國成立後,清華大學在北京昌平選址建設原子能研究基地,孕育出世界上最先進的核技術,最具代表性的高溫氣冷實驗堆已實現商用,為清華邁向世界一流提供了關鍵支撐。還有以南京大學為主建設的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大在量子、同步輻射等領域建設的12個國家級科研機構、4個國家重點科技基礎設施;華中科大建設的光電國家科學中心、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引力實驗中心等,都是以三大建設推動學校水平快速提升的實例。    當前,中山大學已不再滿足於「嶺南第一」「南方學術重鎮」的自我定位,而是以國內第一方陣高校為參照,加快三大建設步伐。    《瞭望》:為建設一所好大學,中大做了哪些工作?    羅俊:學校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確立了「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的人才培養目標,明確了德育與智育、學科與專業、科研與教學、本科生培養與研究生培養、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相融合的五個融合人才培養改革思路,不斷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內化到學校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人才培養能力不斷提升。    五年來,學校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改革科研管理體制,推進三大建設,國家一系列重大戰略在學校落地實施。在面向學術前沿方面,我們重點培育了天琴計劃、全球大氣模型、中子譜儀等平臺;在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方面,我們重點建設了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海洋實驗室和海洋科考船等平臺;在面向國家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我們重點建設了廣州超算中心、精準醫學中心等平臺,項目進展順利、成效明顯。    根據時代需求,學校不斷凝練學科方向,通過打造特色引領學科發展。2015年以來,學校在珠海校區建設「深海深空深地」大海洋學科群,在深圳校區發展新工科、倍增醫科。學校還根據文理醫工融合發展的學科格局,成立新學院,設立新專業,培養更具競爭性的人才。    《瞭望》:在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中,你認為大學應該傳承哪些精神品質?    羅俊:在學校發展中,大學要做到三個守護,即守護大學精神、守護遊戲規則、守護多數人的利益,強調塑造更有精神文化內涵的大學共同體。    守護大學精神,就是要傳承百年中大優秀的辦學傳統、家國情懷和學術精神,形成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文化,這是推動一流大學建設最根本的內生動力;守護遊戲規則就是要保障大學行穩致遠;守護多數人的利益,就是學校決策要以保護多數人合法權益為出發點,關注和滿足大多數師生員工的利益需求,其本質是以人民為中心、辦人民滿意的大學。    「要用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    《瞭望》:立德樹人是我國高校的根本任務。中大是如何做的?    羅俊:培養人才對大學來說是最重要的,是根本。培養出來的人才是要引領社會發展的,所以要用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教師首先要有高尚的師德師風,還要有很高的科研水平,他們在大學的主要任務是育人。好老師把教書育人當作職業,優秀老師當作追求,卓越老師當作使命,這是師道的境界標準。好老師花時間認真備課上課、與學生面對面交流交心,完成一個教師的基本職責;優秀老師花心思研究教學、研究學術、研究學生心理,研究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加以改進,本質上是享受用心育人的過程,享受學生成長成才帶來的喜悅;追求卓越的老師對學生有仁愛之心,有大愛之情,對黨的教育事業無限忠誠、無私奉獻,視其為畢生使命。更有一些有至高境界的老師,把教書育人視作自己生命和價值追求的延續,不給自己留遺憾,不讓學生在大學和人生的黃金學習階段留下遺憾。    一流大學有本碩博人才培養的任務,但本科教育是根基。中山大學高度重視本科教育的基礎地位,近年來不斷增加本科教學的經費投入,積極引導教師重視本科教學,制定教學工作量考核標準,明確教師本科教學工作量要求,在院系年終綜合績效評價中,增加人才培養評價指標比重。    2015年以來,學校不斷創新教育理念、更新教學方法,提出本科人才培養必須做到「五個融合」;提出第一課堂是主渠道,第二課堂必須服務於第一課堂;提出學科與專業一體兩面,通過加大學科建設投入促進教學進步等。這些新理念新措施,有力推動了本科教育工作發展。    同時,學校加強了科研與教學融合。五年來,我們要求所有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要開設學術前沿、學術訓練的提升課程,要求所有重大科研創新平臺對本科生開放,每年為研究生進入科研提供充足經費資助,把教授上本科生課程比例從67%提高到了95%,為學生提供了更豐富、更前沿、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學校還全面實施了本科導師制、班主任制度和優秀青年教師擔任輔導員制度,增強了對青年學生的學術引領。    五年來,中山大學本科生錄取分數均重差(錄取平均分與重點線的差)文科增長了32分、理科增長了50分。本科繼續深造率從43%提高到61%,這些都顯示出學校在人才培養質量方面取得了較大提升。    《瞭望》:在建設一流教師隊伍方面,中山大學做了哪些努力?    羅俊:在大學,好教授就是一輩子做一件事;優秀教授就是一輩子做成一件事。中山大學一直把人才強校戰略作為辦學治校的根本戰略之一,非常重視教師隊伍建設。    2015年以來,學校實施人才倍增計劃,新引進各類人才6500人,近40%從海外一流大學或科研院所直接引進。引進人才有效降低了生師比,緩解了師資嚴重不足的問題。    在提升教師業務能力、激勵人才成長為大師方面,學校一是成立教師發展中心,專門負責教師教學能力發展,面向新建院系、青年教師開設崗前培訓課程;舉辦主題培訓、教學沙龍、工作坊、觀摩課、以師帶徒教研實習等活動,提升教師教學能力。二是實施教師分類管理,設置教學研究並重崗、教學崗、研究崗三類教師崗位,積極引導教師發揮自身特長,明確職業發展方向。三是健全教師考核激勵機制,堅持師德為先,加大本科教學和師德師風在年終綜合績效評價中的比重,引導教師更加重視立德樹人。    《瞭望》:中大在協調教師的科研與教學方面,建立了怎樣的評價體系?    羅俊:我們建立了科研與教學兩個不同評價體系。學校建立了人才蓄水池,招攬青年人才專門從事科研工作。近幾年新設立的專職科研人員隊伍,加上博士後隊伍的增量,已經達到3800人的規模,對這些青年科研人員的評價,主要是看其科研做得好不好。    目前這些青年人才還沒有進入教師體系。等他們科研做好了,再讓他們承擔教學任務,教學任務會在績效工資佔比中有體現。在教學評價體系方面,學校做好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工作,為教師教學工作破除外部發展障礙。    此外,我們還認為學校要與國家科研主管部門建立更加密切的溝通聯繫,要把國家重大科研布局信息及時準確傳遞到一線教師,加強對教師開展科研的引導,改變當前科研組織「上熱中溫下涼」的情況,鼓勵老師把自身專長與國家需求更加緊密結合起來。    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瞭望》:在適應東南沿海先行先試的探索中,學校做了哪些工作?    羅俊:廣東地處改革開放前沿,對理工科人才需求量很大,為培養更加符合當地發展需求的人才,我們開展了大規模的學科與院系調整。    學科調整方面,一是倍增醫科。在深圳校區建設醫科院系和醫院,使得醫科發展物理空間、人才培養體量、師資隊伍規模均實現倍增;二是提升理科。調整了物理、化學、大氣、海洋、天文等學科布局,增強了理科實力;三是發展工科。改革工科原有發展模式,拆分或整合了計算機、電子、材料、化工、地球、航空航天等學科,新建了一大批工科學院,困擾學校多年的工科發展瓶頸基本得到破解。學科動態調整之下,招生專業數由126個優化至78個,根據學科發展需要新增一批專業,人才培養的專業結構更加符合一流大學建設的基本規律和社會發展需求。    在學院調整方面,中大提出要治水課、治水師、治水院,調整了29個學院。2015年以來,學校按照高標準組織編制課程教學大綱,提高專業課的難度,並要求在培養方案中增加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的學分,在源頭上擠水。要求教師嚴格按教學大綱上課、按照教學大綱對學生進行考核,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做到過程中防水。要求院系梳理本科培養方案,規範平臺課程建設,對平臺課程實施教考分離。    一系列內涵式發展舉措,穩步提升了學校的學科發展水平,有11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14個學科第四輪學科評估獲評A類學科;19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USnews上榜學科數22個,在國內高校中並列第4位;ARWU上榜學科領域數41個,在國內高校中並列第4位。各方面學科水平評價均居於全國高校前列,學校文理醫工農藝全面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辦學特色更加鮮明。    《瞭望》: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中大做了哪些工作?    羅俊:科技成果轉化是大學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近幾年,中大一方面緊緊圍繞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不斷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堅持讓專業人做專業事,不斷創新成果轉化管理服務體系,形成了市場導向、規範管理、協同推進、激勵創新的成果轉化新機制。總體上看,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成效越來越突出,對地方創新驅動發展的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    近幾年,學校每年智慧財產權申請量以28%的速度遞增,2015年以來轉化的科技成果數量較前五年增長近87%。學校有多項重要成果已經轉化或正在轉化,包括中藥五類新藥紅珠膠囊、石墨烯複合新材料、肺動脈高壓藥物、柚皮苷新藥、結直腸癌試劑盒等。    《瞭望》:你曾表示,「中大擁有深圳校區,就擁有未來百年持續發展的戰略基礎。」如何理解建設深圳校區的目的和意義?    羅俊:建設深圳校區本質上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首先是服務粵港澳大灣區戰略。高等教育在推動粵港澳融合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深圳校區建成後,中大形成三校區五校園的辦學格局,三個校區分別位於大灣區的廣州、深圳和珠海三個「極點」城市,將對粵港澳青年融合培養、大灣區改革發展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再者是助力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先行示範區建設是綜合性、全方位的,「民生幸福標杆」是先行示範的重要內容,中大深圳校區配套建設了中小幼學校和附屬醫院,將綜合發力,努力為提升深圳的教育和醫療事業發展水平貢獻力量。    建設深圳校區,也將幫助中大突破若干改革發展「瓶頸」,包括工科較弱、醫科辦學面積受限、生均資源不足等,將加快中大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    學校與深圳市政府於2015年籤署協議共建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校區以醫科和工科為主要學科,目標是建成綜合性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校區。2016年深圳校區已經開始招生,目前暫在廣州校區培養,預計2020年深圳校區將部分投入使用。

相關焦點

  •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加強原創性基礎研究 三大抓手建一流大學
    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大學校長羅俊一所一流的大學應該如何煉就?中山大學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中交出了一份怎樣的「答卷」?「天琴計劃」有哪些最新進展?基礎研究推進源頭創新,需要怎樣的科學家精神?如何通過「強基計劃」培養更多有志於基礎研究的人才?
  • 張軍拜會中山大學校長羅俊
    張軍拜會中山大學校長羅俊 2020-07-29 20:07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羅俊履職—新聞—科學網
    ,任命羅俊同志為中山大學校長。空缺整整3個月之久的中山大學校長一職終於塵埃落定。 喻雲林介紹,羅俊長期在院系一線工作,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熟悉高校教學科研規律,對現代大學制度有深入研究和思考,辦學理念明確;羅俊重視打基礎,工作有思路,要求高,堅持按規則和程序辦事,敢於擔當,取得明顯成績;羅俊治學嚴謹,攻堅克難,不服輸,多年在艱苦環境下潛心鑽研業務,多個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勤奮認真,性格直率。
  • 中共中央、國務院任命羅俊為中山大學校長
    中共中央、國務院任命羅俊為中山大學校長   1月27日上午,我校召開學校幹部教師大會。中共中央組織部幹部三局局長喻雲林在會上宣讀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中山大學校長職務任命的決定,任命羅俊同志為中山大學校長。
  •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簡歷及學術成就 系中科院院士(圖)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簡歷資料及照片,系中科院院士,曾任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  羅俊,男,漢族,1956年11月出生,湖北仙桃人。引力物理專家,博士生導師,長江特聘教授。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0年7月任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13年7月任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
  • 中山大學2020級開學了!校長羅俊致訓詞:立大志,練真功,勇擔當
    中山大學新生代表駱紫丹講述著自己對大學生活的展望。12日上午,中山大學開學典禮暨「開學第一課」在廣州校區南校園舉行,來自三校區五校園的近8000名新生齊聚一堂。開學典禮上,除《傳承 紅色基因》《擔當 家國情懷》《引領 追求卓越》等三個系列主題片外,還有穿插現場的情境講述、情景對話等,中國科學院院士宋爾衛、戴永久等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表達了對新生的希望與期待。
  • 羅俊:深圳有望再添一家中大醫學院附屬醫院
    &nbsp&nbsp&nbsp&nbsp6日上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開放日活動中,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發言表示,我國博士生培養規模已經不能滿足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實際需要,不能滿足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迫切需要,以中大醫學院8年制博士生為例
  • 中山大學河南研究院建設工作座談會在駐馬店市舉行!
    駐馬店市市委書記陳星,市委副書記、市長朱是西,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金冬江,副市長馮玉梅,平輿縣委書記張懷德,縣委副書記、縣長趙峰;我校黨委書記陳春聲,中國科學院院士、我校校長羅俊,中國科學院院士、我校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培震,中國工程院院士、我校土木工程學院院長王復明,我校副校長邰忠智,以及相關職能部門、院系負責人出席座談會。會議由駐馬店市常務副市長金冬江主持。
  • 中山大學河南研究院在駐馬店成立
    陳春聲羅俊陳星朱是西出席儀式駐馬店日報記者 劉華山 周 由 6月20日上午,中山大學河南研究院在駐馬店成立,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羅俊和市委書記陳星,市委副書記、市長朱是西等出席儀式。
  •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南大學校長駱清銘:投身海南自貿港建設是人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南大學校長駱清銘:投身海南自貿港建設是人生幸事■ 本報記者 陳蔚林 通訊員 譚勇 王群生「做走在時代前列的開拓者、奮進者」「做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參與者、建設者」「做海南人才工作的推動者、實踐者」……
  • 深晚報導|薛其坤任南科大校長 系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曾獲...
    薛其坤 據南科大官網11 月 19 日,根據南方科技大學官方網站更新的校領導介紹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已經出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任期屆滿離任。薛其坤,男,漢族,1962 年 12 月生,山東蒙陰人,1984 年 9 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理學博士,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除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獲 " 諾獎 " 級科研成果這些最為人熟知的標籤外,薛其坤還被稱作 " 量子王國垂釣者 "。
  •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正式投入使用
    深圳校區管委會主任羅愈業介紹說,深圳校區是按照百年校園來打造的,包括整個建築的設計風格、建築的品質要求,都是按照百年名校、一流大學目標來建設。按照當初的設計理念,在運用現代技術方面,深圳校區充分考慮到了地域特色、氣候特色和環境要求。
  • 中山大學河南研究院揭牌,其中一個人,撲朔迷離,大家熟悉又陌生
    可見當年中山大學地位多高,國內名校紛紛以叫中山大學為榮,後來全國叫中山大學的太多了,有十幾所,教育部勒令取消中山大學名字,只保留了一個中山大學。中山大學名氣很大,實力很強, 中山大學由孫中山先生創辦,有著一百多年辦學傳統。作為中國教育部直屬高校,通過部省共建,中山大學已經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
  • 中山大學:加快培養追求卓越 引領未來一流人才
    中山大學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步伐培養追求卓越、引領未來一流人才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高校要牢牢抓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任務,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將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學校區
    建設世界一流灣區,經濟、科技的發展要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必須有一流的大學支撐。因為,創新是灣區最大共識和突出優勢,人才是灣區最迫切需要,而大學恰好是人才和創新的天然結合點,既是人才的聚集地和培養地,也是創新的重要載體和重要力量。
  • 中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今天下水
    中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今天下水金羊網  作者:陳亮  2020-08-28 8月28日上午,「中山大學」號科考船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下水
  • 中山大學考察團來平輿縣調研
    映象網訊(見習記者 王東紅 通訊員 王昆明 李亞超)6月20日,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羅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教授張培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王復明,中山大學副校長邰忠智等帶領考察團深入平輿縣調研
  • 粉筆張小龍榮獲中山大學哲學系「發展貢獻獎」,並被聘為創業導師
    中山大學哲學系系友、粉筆教育CEO張小龍受邀參加並榮獲「發展貢獻獎」,同時被聘為中山大學哲學系創業導師。據了解,出席此次大會的人員有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教授,教育部哲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南京大學哲學系張異賓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原系副主任夏書章教授、原系主任李錦全教授等千餘名師生系友。
  • 他是復旦大學掌門人,曾任中山大學校長,副部級,今年63歲
    曾任中山大學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等職的許寧生,今年63歲,現任復旦大學校長。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這樣評價他:許寧生是世界一流的教授,他的實驗室絕對是一個世界性的實驗室。公開資料顯示,許寧生,1957年7月出生於廣東普寧市,1982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物理系,後任中山大學物理系教師,後獲英國阿斯頓大學博士學位,1986年至1996年在英國阿斯頓大學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任研究員、高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等職。
  •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啟用 首批學生搬遷
    原標題: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啟用 首批2000多名學生搬遷中新社深圳8月24日電 (許青青 孫琛)24日,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正式啟用,首批5個學院的2000多名大二到大四學生24日和25日兩天將從廣州大學城校區搬遷、進駐深圳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