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道德經》寥寥五千餘言,語言流暢、言辭精闢、內容豐富,形成了許多成語。讀此書,會遇到一些耳熟能詳或經常使用的成語,如:無中生有、天長地久、視而不見,聽之不聞、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欲取姑予、無為而治、虛懷若谷、欲益反損……
下面一些成語是大詞典沒有收錄的,不妨學習一下。不僅能增加成語詞彙量,還能學習到一些聖人之道和人生啟迪。
有無相生
出自《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
這是闡述對立統一規律的成語,意指客觀世界普遍存在著矛盾,兩者相輔相成,在對立中形成統一,在統一中分為對立,共同構成天地萬事萬物。
致虛守靜
出自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意思是: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那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於生命。復歸於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兇……
虛和靜是兩個重要概念,既有哲學意義,又有政治和人生含義。對於認識世界而言,人的心靈要像明鏡一樣乾淨清楚,不為外物所幹擾,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在老子看來,要想真正了解道的運行和事物規律,那就必須保持心靈的虛寂和寧靜。
尊道貴德
出自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意思是:道生成萬事萬物,德養育萬事萬物。萬事萬物雖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環境使萬事萬物成長起來。故此,萬事萬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貴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貴,就是由於道生長萬物而不加以幹涉,德畜養萬物而不加以主宰,順其自然。
書中,道和德是核心概念,意指形而上之道創生天地萬物,落實到自然界,作用於社會人生,就變成了德。道是德之體,德是道之用,兩者合二而一。
功成不居
出自第二章: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意思是: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順應自然而不胡作非為,注重身教而不以言教,大功告成而不邀功自傲。這是理解老子聖人之道的重要成語。
被褐懷玉
出自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意思是: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沒有誰能理解,沒有誰能實行。言論有主旨,行事有根據。正由於人們不理解這個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麼能取法於我的人就更難得了。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穿著粗布衣服,懷裡揣著美玉。
書中認為,聖人的品質是素樸純真,與社會和光同塵。意指聖人有才德而深藏不露,貧寒出身而有真才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