خوش آمدید | مرحبا
我們來啦!
基於《中東國家通史 伊朗卷》(王新中、冀開運著,主編彭樹智,商務印書館2002年出版)
前言:當西方羅馬帝國的奴隸制出現所謂「三世紀危機」的時候,安息帝國也於公元三世紀頭二十五年結束之時壽終正寢了。實際上,內亂外患早已使安息帝國積弱不振,有野心的地方勢力自然不會坐失良機。
薩珊王朝的上篇會講該王朝比較重要的幾位國王,以及帝國的政治結構。
阿爾達希爾
在波斯帝國的發源地,即安息帝國的法爾斯省,從塞琉古王朝起,就一直存在著半獨立的地方小王朝。從發行的錢幣來看,他們仍然堅持祆教信仰,並宣稱是波斯帝國統治者的後代。
薩珊王朝的名字來源於其創立者阿爾達希爾的祖父薩珊。薩珊出身貴族,是法爾斯省伊斯塔赫爾城的安娜希塔(水神)神廟祭司,他通過聯姻拉攏當地小王國,從事推翻帕提亞人統治的活動。
公元208年,其子帕佩克利用安息衰落之機,控制了法爾斯省大部分地區,基本擺脫了安息王朝的統治。
阿爾達希爾徵服了克爾曼和波斯灣沿岸地區,在鞏固了法爾斯省的統治後,又北進伊斯法罕、西取胡澤斯坦等地。公元224年,阿爾達希爾打敗了安息王阿塔巴努斯五世大軍並殺死了他。納克希·魯斯坦銘文的高浮雕生動體現了安息王被阿爾達希爾踏在馬下的形象。此後,阿爾達希爾入主安息都城泰西封,薩珊王朝由此開闢。到阿爾達希爾去世時,幾乎整個安息帝國的領土都歸入薩珊王朝的版圖。阿爾達希爾不僅統一了伊朗,還奠定了新帝國的基礎。
沙普爾一世
公元240年,阿爾達希爾之子沙普爾一世繼位,徵服了花剌子模和裏海西南岸的吉蘭,之後又與羅馬進行了幾次大戰。
公元244年,沙普爾一世在泰西封附近的安巴爾大敗羅馬軍隊,羅馬皇帝戈爾迪亞陣亡;公元258年,雙方會戰於艾德薩,羅馬皇帝瓦勒良被生擒,大量羅馬戰俘被送往胡澤斯坦,在那裡修築水壩和橋梁。直到今天還有一座水壩被稱為「班迪愷撒」,意思是「皇帝水壩」。
由此,沙普爾一世鞏固了在薩珊西部和西北部的統治。
沙普爾一世還修建了許多城市,其中畢沙普爾是他的新都,為羅馬俘虜所建,風格具有明顯的希臘藝術特點。
沙普爾一世在位的三十年(240~270年),帝國進一步鞏固擴大。
沙普爾二世
沙普爾二世並不是沙普爾一世的兒子。在沙普爾一世退位以後的四十年,薩珊王朝先後更換了六位國王,薩珊與羅馬也發生過幾次戰爭。在公元283年,羅馬甚至攻下了薩珊都城泰西封。298年,薩珊被迫與羅馬議和,承認底格裡斯河為兩國邊界,割讓部分城市給羅馬以及亞美尼亞,尼比西斯為兩國唯一通商城市。這個條約維持了兩國40年的和平。
四世紀初,薩珊帝國的祆教祭司、貴族與王權之間的關係有所改變,本來順從王權的他們,變得嘗試著儘可能控制和操縱王權。多個不合祭司和貴族們心意的王被他們廢掉。沙普爾二世一出生就是國王,他也是由大貴族擁立的,而實權由大貴族掌握。
沙普爾二世在位總共七十年(309~379年)。傳說他年少時便聰明異常,為左右嘆服。成年後,他就親自領兵出徵,驅趕騷擾薩珊的阿拉伯人。337年,他利用亞美尼亞內亂之機,佔領了亞美尼亞。在美索不達米亞,沙普爾二世屢敗羅馬軍隊。350年,他又轉赴伊朗東境,抵禦匈奴人入侵,並與匈族締約結盟。363年,沙普爾二世又打敗圍困泰西封的8萬羅馬大軍,羅馬皇帝朱力亞努斯受重傷死於營中,其後繼者被迫議和,薩珊收回了297年納爾塞喪失的土地和權力。
沙普爾二世在軍事上非常成功:西南制服阿拉伯諸部落;東敗匈奴並與之結盟;西擊羅馬,收復前人失地;北方完成對亞美尼亞的佔領。
沙普爾在位時期,由於基督教成為了羅馬的國教(313年)、兩國的敵對以及祆教與基督教在教義上的差異,使得沙普爾二世在宗教上以迫害基督教徒著稱,這樣的迫害一直持續了40年(339~379年)。
沙普爾二世時薩珊王朝在位時期最長的國王,他統治的時期時薩珊王朝國力強盛的第一個高峰。
卡瓦德
在沙普爾二世即位之前就可以看出,祭司和貴族試圖幹涉王位繼承。在沙普爾二世死後,他們直接操縱了王位繼承,根據自己的利益和好惡廢立國王,在手段上無所不用其極:
阿爾達希爾二世在位不到4年就被廢黜;
大貴族立沙普爾二世之子沙普爾三世為王,在位僅五年。在一次出獵時,大貴族蓄意謀殺,砍斷營帳繩索,把國王壓死在營帳裡;
沙普爾三世之子白赫蘭四世在位11年,在兵變中被箭射死,大概率是對他不滿的大貴族所為;
白赫蘭四世之子耶茲德格德一世,在420年巡視戈爾幹時被一匹烈馬踢中胸部而死。這顯然是憎恨他的大貴族們為掩蓋其謀害國王而編造的謊話。
……
馬茲達克運動發生在卡瓦德在位時期,正是在中央與地方、王權與教權衝突激烈之時發起的。
馬茲達克派的創始人是法爾斯省法薩城的祆教高級祭司查拉杜士特(與祆教先知瑣羅亞茲德同名)。他宣稱自己對《阿維斯陀》有了新的理解,作出了正確的解釋,對祆教進行了改革。
他宣稱:最高存在(神)為人類在地上留下維生的手段,由他們平均分配,誰都不應該比別人多得。不平等產生於暴力,實際上沒有哪一個人應該比旁人佔有更多的財富、婦女和財產。因此,必須把富人所有的物質財富和婦女拿過來分給窮人,以恢復原始的平等。
馬茲達克的說教不僅團結了被壓迫的廣大群眾,而且在當時複雜的階級關係和動蕩不安的形勢下,馬茲達克也得到了國王和部分貴族的支持。
卡瓦德希望這個運動能夠摧毀世家大族和祆教祭司的勢力,藉此免除他們對自己的威脅;一部分大貴族支持馬茲達克運動,是因為大貴族之間的矛盾。
在馬茲達克運動的影響下,卡瓦德頒布了一些法令,限制貴族特權,禁止一夫多妻,徵收貴族特別稅以改善窮人處境等。這樣的改革激怒了大貴族和祆教祭司,他們發動宮廷政變,立卡瓦德的弟弟扎馬斯普為國王,並把卡瓦德投入專門囚禁王族的監獄「永忘堡」(誰若提到被關者的名字就要被處死,故名「永忘堡」)。後來卡瓦德在妹妹(或妻子)和大貴族西雅瓦什的幫助下逃到懨噠。499年,在懨噠的幫助下,卡瓦德復位。
卡瓦德第二次在位期間,國內的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在利用馬茲達克運動達到削弱大貴族和震懾祆教祭司的目的後,便開始疏遠、限制最後屠殺馬茲達克派教徒。他還殺死了救命恩人西雅瓦什,以討好祆教祭司和以前受壓制的貴族。
為了保證自己鍾愛的王子胡斯洛能夠繼承王位,卡瓦德在529年以召開神學會議的名義把馬茲達克派的領導和大批信徒殺害,馬茲達克派也被宣布為邪教。
胡斯洛
531年,卡瓦德死,胡斯洛繼位。
胡斯洛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恢復被馬茲達克運動破壞的社會秩序,實現國內穩定。為此,他要求在馬茲達克運動中被奪佔的動產和不動產歸還原主;對失去父母的世家貴族子女由國家收養,女子嫁給本階級門當戶對的男子,男子則留在宮中接受教育,以備日後擔任國家要職。由此,胡斯洛培養了一批聽命於國王的新貴族。
通過上述措施,帝國形勢基本穩定。為了進一步在經濟和軍事上加強王權,胡斯洛又進行了重要改革。
其一是賦稅改革。根據新的賦稅制度,土地稅在不同作物收穫後徵收不同的固定稅額,代替過去按照水土條件估定的稅額。為了保證國家有估定稅收和對地方稅收的監管,還對全國土地進行丈量、清點椰棗樹和橄欖樹的株數以及調查20-50歲的人丁數,以此作為納稅的基本依據和資料。
另一項重大改革是軍事改革。胡斯洛建立了一支由國家供給薪餉、配備馬匹和武器的騎兵隊伍,實際上是培植了一個直接聽命於國王的軍事貴族階層。為保障邊防,他把一些好戰的部落和被徵服的劇名安置在帝國邊境,組成防禦遊牧民族的邊防軍的第一道防線。他還在戈爾幹築長城、建碉堡,以抵禦突厥;在高加索重修了著名的達爾班達關隘。為了加強王權,防止軍權過度集中,他撤銷了全國軍隊的大將軍一職,設立四大將軍負責的四大軍區。
中央最高行政權力也被分散,由弗拉馬塔爾(首相)、艾斯太貝德(百吏長)和賦稅長三者掌管。
胡斯洛還非常重視農業。繼位之時,他下令調查因水利灌溉工程失修而遭損壞的田宅,以牲畜資助其舊業主誠徵家園;他重視興修水利,在胡齊斯坦和迪亞拉河流域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奈拉旺運河系統。他還在各地修橋梁、道路、興建城市、大力改進帝國內的交通。
上述改革加強了王權,增加了帝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安定了國內形式,使薩珊王朝進入了最鼎盛的時期。
胡斯洛二世(胡斯洛之孫)
胡斯洛二世在位期間,薩珊主要是與拜佔庭王國之間發生戰爭。胡斯洛二世曾一度奪取了拜佔庭帝國在亞洲和東北非的所有領土,再現了古波斯帝國的輝煌。但拜佔庭很快捲土重來,大敗薩珊軍。正當胡斯洛二世想把失敗歸咎於諸將時,他被將領們和大貴族聯手殺死。
胡斯洛二世雖然有開疆拓土之功,他在位時薩珊帝國的版圖最大。但他對內卻殘暴、貪婪。他對拜佔庭的勝利與當時拜佔庭的內亂有關,實際上他從未親臨敵陣;相反,每當大敵當前,他都會提前逃走。他以炫耀豪華,奢靡無度聞名於中古阿拉伯和波斯文學。他在國內的倒行逆施造成了帝國的衰落。
耶茲德格德三世
632年,大貴族擁立躲在鄉間避難的胡斯洛二世的後裔耶茲德格德三世為王,帝國在他的統治下得到最後一次統一。實際上,這次統一隻是假象,大小貴族已經割據一方,據地為王。帝國已經支離破碎,一盤散沙。
薩珊王朝的政治
薩珊王朝中期(309~531年),世俗貴族政治經濟實力進一步加強,成為影響王權的重要因素。王位的繼承常常由祭司、武士和文士三個等級的代表選舉產生,使薩珊王朝形成了一種類似於等級君主制的政治體制。
等級君主制政治結構
查看往期
惡補伊朗史!阿爾薩息王朝篇
夢境|老房子
忌日快樂 The old gu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