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地見證雙方數十年恩怨三座渡改橋架起了連心橋
籤訂「外交」協議兩村人終和平共處
兩地村幹部展示合作協議。
核心提示
九江縣新塘鄉四華村與瑞昌市賽湖農場二分場四大隊,是兩個分屬不同縣域管轄的相鄰行政村,中間僅隔一條河,兩地的土地多為插花地。以前,兩村村民經常因土地種植和水渠澆灌等問題引發糾紛。近年來,兩村借國家渡改橋之機,不僅建起了友好往來的「金橋」,雙方還建立了「和平外交關係」,包括治安聯防、計劃生育、封山育林、民間互動等一攬子計劃。
插花地引來數十年紛爭
九江縣新塘鄉四華村與瑞昌市賽湖農場二分場賽湖四大隊,是兩個分屬不同縣域管轄的相鄰行政村,相距只有1.5公裡。四華村的大片土地地處瑞昌市賽湖農場二分場四大隊,該村村民只能擺輪渡過河耕地。
早在解放初期,這些地段都沒有開發,接壤的地方,往往是誰先開發就由誰耕種。後來,隨著兩地人口的變化,土地越來越引起村民的重視。兩村村民因土地種植、水渠澆灌引發糾紛不時發生。
四華村山多,有大片的竹林,每到春夏季節,賽湖四大隊的村民望著河對岸漫山遍野的竹筍,經常渡河去偷筍,也常被四華村民攔住,有時還被罰款。
四華村的農田地處賽湖四大隊,需要灌溉,就得靠該大隊的溝渠放水。既然四華村不讓賽湖四大隊村民拔筍,賽湖四大隊的村民寧可將水放進長河,也不讓四華村民灌溉農田。
賽湖四大隊地處賽湖農場中央,歷史以來就以種植水稻和養魚而聞名。四華村少數村民經常晚上擺輪渡過河到賽湖四大隊偷魚,只要被發現,往往就是一場械鬥;賽湖四大隊村民放養的耕牛,經常吃四華村村民的禾苗,當地村民就裝著沒看見,雙方矛盾越積越深,甚至曾經多次大動幹戈。
不僅如此,兩村之間甚至不允許男女青年之間交往,而且還放言「有女不嫁四華男」。
「架金橋」縮距離「仇家」變「親家」
2009年,江西省人民政府開始大力推進渡改橋民生工程。2010年,由政府投資1800多萬元,在長河上修建三座大橋,分別是西窯河橋、紅絲渡橋、湯家埠橋,2011年三座渡改橋建成通車後,從四華村到達瑞昌市區從原來的1個多小時縮短至僅需5~10分鐘。
建橋通車後,兩村村民間的交往活動也越來越頻繁。四華村與賽湖四大隊的幹部也意識到,過去的那種老死不相往來的模式,越來越不適應地方經濟的發展。於是,雙方開始就治安聯防、計劃生育、封山育林、民間互動等方面進行接觸,繼而行政村之間相互不定期交往。同時,雙方要求各自村民消除積怨,告別陳規陋習,和睦相處。
「事實上,兩地村民也盼望消除怨恨、互相往來、和睦相處。相互溝通肯定比抵抗好,由於兩地村民相互溝通,許多矛盾都在萌芽狀態就得到解決!」擔任四華村村主任多年的閔永傑告訴記者。
「前段時間,賽湖四大隊的一名媳婦,原本是四華村的女兒,為了逃避計劃生育處罰,一直躲藏在娘家不露面;後來,賽湖四大隊了解情況後,直接與我們溝通,該女子已經主動進行了計劃生育!」四華村6組村民熊險峰告訴記者。
2009年秋,四華村後山森林起火,賽湖四大隊立即組織當地群眾前往滅火。在雙方的協作下,大火很快被撲滅。四華村領導感激地說:「以後如果你們遇到什麼困難,我們也會義無反顧地伸出援手。」
「和平外交」包含一攬子計劃
有了好的開端,就得加強鞏固。兩村又就治安聯防、計劃生育、封山育林、民間互動等方面展開了協作,並籤訂了包括「你幫我春插,我幫你夏種;你助我秋收,我幫你冬耕」等一攬子計劃在內的「和平外交」協議。
「2009年,賽湖四大隊和四華村之間落實改渡建橋工作,當聽說湯家埠橋、西窯河橋、紅絲渡橋3座直接對接瑞昌城區的橋梁開標,我們四大隊就有200多人就主動投工投勞,自發地將道路平整。」賽湖四大隊黨支部書記的鄧文敏告訴記者。
「我們還不定期召開邊界聯誼會。通過聯誼會,相互通報各自有關維穩情況;兩村幹部主動開展互訪活動,聯絡感情,增進相互間的溝通與理解,並在邊界糾紛發生第一時間通知對方共同化解,並定期在清明、春節等重大節日前會晤,確保敏感時段不發生邊界糾紛。」鄧文敏對記者說。
「過去,雙方不通往來,有紅白事也互不宴請,男女也不通婚,治安還出了問題。如今,已經有10多位四華村的姑娘嫁到了我們四大隊;四大隊也有不少姑娘成了四華村的媳婦。」賽湖四大隊村民範小金笑著說,「由於我們經常相互走訪,交流感情,建立了兄弟般的情誼。發生了矛盾糾紛,往往都是在抽一支煙、喝一杯茶中化幹戈為玉帛。」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如今每逢農忙,兩村村民會相互幫忙,雙方都奔跑在幸福的大道上。
記者朱淳兵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