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熱播的清宮劇《如懿傳》中,皇后如懿一句「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從開始吟誦到了最後,從最初的少年歡喜到最後的落幕收場。這一句詩見證了帝後之間的愛情悲劇,同樣的,它也被賦予了悲劇的象徵。
現在,許多人一見這句詩,第一反應就是「悲劇」二字;事實上,除了元雜劇《裴少俊牆頭馬上》之外,這兩句詩確實是一個悲劇。「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出自白樂天的長篇敘事詩《井底引銀瓶·止淫奔也》。
結合這首詩的前後兩部分,我們可以推測出,這是一個「我本將心向竹馬,奈何竹馬是渣男」的愛情悲劇。所謂的「愛情」,早已變心喜歡上了另外的女子。於是吟誦出了這句「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
作為唐朝有名的「小說素材移動庫」,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被後人用作傳奇、小說、雜劇、戲曲等方面的創作素材,《牆頭馬上》不過是其中之一,其他朝代的藝術家們同樣也用到過這首詩。不過,為何那些作品不為人所熟知,而《牆頭馬上》卻能脫穎而出呢?
一方面,是因為《牆頭馬上》這齣元雜劇後來被編成了崑曲,後來更是被黃梅戲、京劇、相聲等藝術形式所改編,從晦澀難懂的崑曲到屬於大眾娛樂的京劇和相聲,從陽春白雪到下裡巴人,《牆頭馬上》這齣戲,幾乎被囊括到了社會的各個階層,知名度當然也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另一方面,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是因為雜劇直接將原詩的結局給改了。我們前面就已經說過,原詩是一出「所託非人」的愛情悲劇;但在雜劇的演繹之中,卻是裴少俊和李千金這對恩愛情侶,雖歷遭磨難,最終還是走到了一起的愛情喜劇,就連那代表著痛苦回憶的「牆頭馬上」,也變成了兩人一見傾心的甜蜜時光。因此,白樸所創作的《牆頭馬上》更廣為流傳。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所有朝代中,社會矛盾最尖銳的一個朝代。蒙古族作為當時人們眼中的「異族」,本就不受人們的歡迎,再加上當時統治者推行的「四色人等」的刺激之下,社會矛盾空前尖銳。
而以白樸、關漢卿等雜劇劇作家便借文抒情,將自己對當前的封建制度的不滿宣洩了出來,《牆頭馬上》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同類作品更是不勝枚舉,《漢宮秋》、《倩女離魂》、《牡丹亭》……這些作品,都是通過描寫世情故事,抒發作者對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批判,不僅符合當時民眾的價值觀,更因為通俗易懂的語言,在社會中廣為流傳。
故而,愛情喜劇只是《牆頭馬上》的表面,它的內裡所表達的,是對封建道德和封建倫理的批判,更是對人應當自己把握自己命運的一種鼓勵!
關於詩詞還有很多,文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介紹,下面給大家推薦一本《古詩詞鑑賞大全》,裡面有很多優美又富含哲理的詩詞,並且有詩詞、注釋、賞析,硬殼精裝,可以陪伴小朋友一起學習成長,現在店鋪有活動,限時特價,良心推薦,點擊上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