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和德國就歐洲的未來吵了一架,核心是還要不要認美國做老大

2020-12-12 瀟湘晨報

在美國當選總統拜登高喊一聲「美國要回來了」之後,盟友們卻鬧起矛盾來了。

過去四年,美國讓歐洲盟友失去了安全感和耐心,倒逼作為歐盟領頭羊的法德軸心有意為歐盟尋找一條戰略自主的道路。如今,拜登要與川普「劃清界限」,還密集給歐洲打來越洋電話,「好日子」要回來了嗎?

是回到美國懷抱,還是堅持做自己?法國和德國,就歐洲的未來吵了一架。

美國已經不是那個美國,歐洲也已經不是那個歐洲啦。

圖說:2018年北約在挪威海域展開軍演。 來源:紐約時報

互嗆

「我可沒有聽到(德國)總理說北約是多餘的。」說這話的是德國基民盟主席、國防部長卡倫鮑爾,她在本周舉行的柏林外交政策論壇上拋出這句帶有火藥味的話,針對的是誰呢?馬克龍!一年前,馬克龍宣稱北約已經「腦死亡」,最近又放話說「德國總理可不會贊同你(卡倫鮑爾)這樣的觀點」。

在半個月來持續與馬克龍隔空互嗆後,卡倫鮑爾徹底公開了她同法國領導人的分歧,甚至將總理默克爾也捲入其中。

圖說:卡倫鮑爾(左)和默克爾。 來源:英國每日快報

而這場風波,竟然是因為美國。

11月2日,卡倫鮑爾發表了一篇題為《歐洲依然需要美國》的文章。

正如在柏林外交政策論壇上,熱情洋溢地表示「我相信拜登將改變現狀,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卡倫鮑爾的這篇文章無處不傳遞著對美國這位盟友的仰視。

描述川普任期內的美歐關係時,她寫道:「反美情緒一直伴隨著我們對這位盟友的感激和親近之情,存在於我們的國家中。」

提及歐洲人是否應當追求歐洲戰略自主時,她寫道:「美國和歐洲都必須完全接受美國在歐洲大陸保持核威懾的現實。」卡倫鮑爾稱,歐洲沒有能力取代美國,為歐洲自己提供安全保障,歐洲人應當放棄幻想。與此同時,歐洲也需要向美國展示自己的用武之處,並非只是索取者,同時也是付出者。」

圖說:馬克龍與默克爾。 來源:英國每日快報

在雄心勃勃、始終呼籲建立歐洲聯軍的法國總統馬克龍看來,這頗有些諂媚的味道。

「我完全不同意德國國防部長的判斷。」馬克龍明確站在這位德國高官的對立面,很是罕見。他表示,只有當歐盟擁有了獨立的軍事能力和連貫的外交政策,歐洲在美國面前才能有發言權、獲得尊重,「而不是成為某個國家的附庸。」

馬克龍甚至暗示,作為默克爾的「最愛」,卡倫鮑爾沒有同政治導師步調一致:「如果我理解正確,德國總理可不會贊同你這樣的觀點。」

焦慮

在美國總統川普的任期內,無論是安全還是經貿問題,美歐關係讓位於「美國優先」。這引發了歐洲對美國有關安全承諾的懷疑。有分析認為,即便是換一任總統,美歐關係也很難回到過去。

正是基於美國的改變,歐洲戰略自主的想法應運而生。

如今,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在美國大選中獲得了超過8000萬張選票,美國總統川普鬆口、啟動了政權過渡進程。

面對確定性似乎要比川普多得多的拜登,一些歐洲人動搖了。

圖說:美國當選總統拜登。 來源:紐約時報

「川普的離開,撕開了主要歐盟國家之間關於它們同美國在國防關係問題上的裂痕。」美國《紐約時報》這樣寫道,「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法國和德國就未來的歐洲防務和戰略自主權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然而,正如《紐約時報》所說,「這場爭執凸顯出法德軸心的不同焦慮」。

卡倫鮑爾這番言論,背後之一的考慮可能是軍費。在德國人看來,如果美國不再保護歐洲,那麼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德國,必然面臨更多分攤軍費的壓力。此外,由於歷史的原因,德國不像法國那樣擁有核武器庫,這令德國人對北約崩潰論倍感焦慮。

在前德國駐華盛頓大使沃爾夫岡·伊辛格看來,德國人推進歐洲一體化,要求強化歐洲自身的安全防務,是為了迎合美國、「成為其更好的盟友」,避免失去美國的安全保障。因此面對美國總統權力交班,德國事實上的希望是,在送走川普後重新綁上美國的戰車。

馬克龍則見不得德國躲在美國的保護傘下「重新入睡」,滿足於寄美國籬下,不願承擔更多責任、為歐洲發聲。當然,這其實還是在為法國的大國雄心,以及「重振歐洲」夢盤算。英國「脫歐」、美國宣布退出《中導條約》後,「積極進取」的馬克龍好不容易找到了重溫舊夢的動力,怎能讓德國「沉睡」影響了法德軸心穩定,成為歐洲一體化的阻礙。

沒譜

值得注意的是,正當德國防長與法國總統公開分歧,兩國外長最近卻在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表共同署名文章,主動向拜登及其團隊主動示好。而卡倫鮑爾即便再嘴硬,也還是為這場風波打了個圓場:「在我們想要多少歐洲(安全)主權的問題上,法國和德國達成了高度的一致。」

圖說:2月,德國防長卡倫鮑爾(右)與時任美國防長埃斯珀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握手。 來源:GJ

歐洲人很清楚,在美國總統權力尚未交接、美歐關係前景尚不夠明朗的當下,法德軸心不穩、暴露明顯分歧,終究不利於歐洲同美國的博弈。

更何況,對於由拜登出任總統的美國,歐洲人也還是信心不足,每每提及拜登當選是「好事」之後,便會跟上一句「但是」。

因此,法國準備聯手歐洲國家共進退。「你不僅可以看到他們在防務一體化上的努力,還可以看到他們倡議設立經濟恢復基金,幫助受疫情重創的歐洲國家重振經濟。」德國對外關係理事會主席丹妮拉·施瓦澤說道。

但一個焦頭爛額的美國,還有多少餘力「團結」歐洲夥伴?

歐洲人心知肚明。無奈和焦慮,將繼續持續下去。

深海區工作室 深海三文魚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歐洲永遠需要美國?為表忠心,德國和法國「吵了一架」,毫不留情
    最近,法國國內局勢有點糟糕,先是疫情二次暴發導致第二次封城,隨後又接連發生"斬首事件",總統馬克龍發表不當言論,使法國受到全世界穆斯林群體的討伐,還掀起了一輪抵製法國貨的浪潮。而在土耳其的帶頭煽動之下,中東地區對法國的不滿情緒開始蔓延。種種事跡都讓法國頭疼不已,但最近,德國又跳出來和法國"吵了一架",只為向美國表忠心。
  • 法國和德國,誰才是歐洲的核心?
    英國遠離歐洲大陸,地理上就成不了歐洲的核心,歷史上英國也從來不是歐洲的核心。在英國的歷史上,它為了防止歐洲出現一個霸主,總是搞「大陸均勢政策」。英國只要看到歐洲大陸哪一個國家強,就聯合另外幾個國家打它。英國曾7次組織反法聯盟,為了就是阻止法國統一歐洲大陸;同樣為了阻止德國統一歐洲大陸,也組織過反德聯盟,現在的英國都要脫離歐盟,更不可能成為歐洲的核心。那麼,法國和德國,誰才是歐洲的核心?
  • 產業體系保全最完整,法國真能擺脫美國當歐洲老大嗎?
    歐洲是西方文明的發祥地,長期以來就主導著西方文明的進程,雖然因為二戰的原因,現在歐洲衰落了,被美國搶走了主導地位,但歐洲的影響力,依然不容小窺。近年來,法國和德國就一直在推動歐洲一體化的事情,準備重新塑造一個強大的歐洲,擺脫美國的控制。
  • 美國大選風波未平,德國和法國卻「吵」起來了,歐洲局勢風雲再起
    但是最近幾年,歐洲部分國家,卻漸漸有了完全脫離美國而獨立的心思。馬克龍領導下的法國,似乎正在向外界表達這種意願。比如,德國防長卡倫鮑爾就曾在本月初表示,歐洲在不久的將來,將不得不繼續依賴美國的軍事保護。這種觀點讓馬克龍十分生氣,他於16號公開駁斥德國國防部長,並且放話稱:「我完全不同意德國防長的觀點!
  • 依賴美國還是學習中國?德國和法國吵起來了!
    歐盟和北約是歐洲的兩大組織,但是成員國都幾近相同,只不過北約的頭頭是遠在大西洋那頭的美國,北約是用來制衡蘇聯發展,如今成為美國在歐洲的傀儡組織制衡俄羅斯,同時掌控歐洲各國的安全信息。依賴美國而就在近日,德國國防部長卡倫鮑爾和北約秘書長接連發出了歐洲需要依靠美國軍事保護的言論。德國作為二戰的戰敗國,並沒有放棄自己日耳曼人的優秀傳統,承認過去的錯誤,並且重新起步,很快發展成為如今的歐洲大國。
  • 鐵了心抱美國大腿?炮轟馬克龍後,德國又和俄羅斯吵起來了
    從目前來看拜登也已經公布了一批外交人員名單,這部分人員大部分都是溫和派,也意味著拜登已經注意到在川普執政4年來,美國對外交往出現了很大問題,在其上任之後很有可能會著手改變跟歐洲各盟友關係。德國針對俄羅斯實際上今年也是德國跟俄羅斯發展更近一步的一年,北溪二號項目即將完工,該項目一旦竣工,俄羅斯跟歐盟各國油氣資源交往將會更密切,有利於俄羅斯改善跟歐盟各國關係,但是就目前來看德國對俄羅斯態度又有所轉變,直接跟俄羅斯吵起來了。
  • 還把美國當老大?德法為此隔空「對戰」,歐洲人的依賴症早該治了
    據外媒報導,近日,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在推特上官宣「美國回來了」。與此同時,遠在大洋彼岸的歐洲盟友德國和法國還依然在為美國爭吵著,而這場「辯論」的核心就是,歐洲未來是否還需要依靠美國。外媒表示,卡倫鮑爾的長篇大論總結來說就是「歐洲還需要美國來當老大」。除了向美國示好之外,卡倫鮑爾這樣的言論更像是在嘲諷法國總統馬克龍。因為此前,馬克龍提出了歐洲各國建立聯軍實現「戰略自主」的想法。就在卡倫鮑爾文章發表後不久,法國總統馬克龍就當即對其展開了「炮轟」。
  • 鐵了心跟隨美國?炮轟馬克龍後,德國又和俄羅斯吵起來了
    我們必須承認,國際形勢變化十分大,一開始還在思考"和美方分割,與俄羅斯擁抱"的德國,因為拜登選舉成功,來了一個大轉折。默克爾四天的時間內想要與拜登三次談攏,在這幾天時間並且對俄法兩國開展了強有力的攻擊,德國所用的強制手法,使人不禁會想到很久之間那個在歐洲叱吒的德國。
  • 為什麼二戰後英國一成不變地追隨美國而法國、德國卻若即若離?
    而法國和德國的表現卻與英國截然不同,有自己的主張,而且時常跟美國唱反調,甚至很多問題上站在美國對立面。像在伊朗核問題上,德國和法國都反對美國,而在敘利亞問題上和克裡米亞問題上,法國甚至站在俄羅斯的立場上。事實上,二戰結束以後,德國和法國表面上尊敬美國,而實際上是自有主張,屢有爭鬥,跟英國一直追隨美國完全不同。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法國要擺脫美國獨立自主!馬克龍這次玩真的,整個歐洲會聽嗎?
    法國總統馬克龍曾說,西方霸權正在終結!他不止發發感慨而已,是真希望法國和歐洲能夠脫離美國控制,成為影響世界格局走向的一極。近日,馬克龍又開始老調重彈了,他希望歐洲不要對拜登政府報什麼幻想,要實現獨立自主。
  • 平戎 | 白人集團內鬥升級,美國慫恿法國脫歐.這是要開啟手撕歐盟的節奏~
    馬克龍:我們要維護歐洲的共同價值觀面對義大利、匈牙利等國的「不要臉」地完全拒收難民,法國步步後退,最終只達成在北非阻止難民的共識,和各國自願建難民收容所的原則。也就是說,各國想管就管,不想管,就可以放手不幹了!
  • 法國炮塔+德國底盤:混血版歐洲未來坦克長這樣
    在近日開幕的歐洲「薩託利」防務與安全國際展覽會上,一款新型坦克吸引了到會的各國軍方與媒體的廣泛關注。這款坦克名為「歐洲主戰坦克(EMBT)」,由德法兩國的老牌軍工企業——德國克勞斯瑪菲公司和法國奈克斯特公司聯合研製。
  • 從德國撤軍,默克爾:重新考慮歐洲和美國關係
    就在前兩天,德國總理默克爾公開發表講話,他說如果美國不想領導世界,繼續他現在的政策的話,那麼歐洲要重新考慮和美國的關係了。 是的,過去幾年咱們清楚,朗普總統那是個什麼性子?甭管你是對手還是盟友國,只要稍不如我意,對不起!我就要對你拿起大棒。
  • 歐洲經濟三駕馬車,英國禁用華為,德國和法國也有新想法
    不過這樣也能很明顯的看出來,英國對華為的態度轉變並不是出於考慮「國家安全」,而是完完全全的政治壓迫,華為在英國的發言人也表示「很遺憾,華為在英國的未來發展被政治化。此舉源於美國貿易政策,而不是安全問題。
  • 法國、德國「不和」已久,德國解開心結,為何法國還「忌憚」德國統一?
    在歐洲歷史上,德國可以說是法國和英國共同的敵人,因此,無論是法國還是英國,從內心上十分懼怕德國重新強大起來,因為二戰之後,在美國和蘇聯的主導下,歐洲世界各個國家之間的強弱對比已經算不上十分明顯了,這對除了德國以外的國家,尤其是英國和法國,無疑是一個大好的發展機會。
  • 德國和法國再度「封城」,與美國有無關係?
    2020年春季,德國和法國疫情洶湧,但由於兩國防控措施得當,兩國基本控制住了疫情,德國甚至成為疫情防控最好的歐洲國家之一。然而,新冠病毒很狡猾,最近再次襲擊德國和法國,導致德國和法國再度「封城」。誠然,這當中有新冠病毒厲害、兇猛的原因,有德國和法國疲勞怠倦、重啟經濟、重視不夠等自身原因,但美國的因素不可忽視;甚至可以認為,德國和法國再度「封城」,美國是「潛在殺手」。防控新冠疫情,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理應示範帶頭。然而,美國帶的是壞頭——消極防控疫情,目前還有美國政客在鼓吹「群體免疫」。
  • 歐洲新戰略給美國帶來了什麼?德國跟著中國走是被逼的
    美國疫情時期召開G7峰會,歐洲盟友不買帳,制裁前來調查的國際法庭檢察官,歐洲盟友又不買帳,就在川普慨嘆盟友對美國「沒有信任和支持」的時候,我們也來看看,川普領導下的美國,對盟友們近期都做了什麼事兒呢?美國對歐洲的新戰略到底是按的什麼心思。
  • 誰都攔不住,懂王臨走還要退個群!歐洲怎麼辦?
    包括中美貿易戰,美國也是先指責中國這裡不對,那裡不對,連退出世界衛生組織,《巴黎氣候協議》,也是如此。美國是否一定要退出《開放天空條約》?其實並非必要,而且也不符合美國國內程序,總統事前並沒有將決策依據和過程告知國會,國會也警告過川普不要擅自行動。
  • 這兩個大國吵起來了,與中美都有關!
    最近國內恐怖襲擊不斷,川普各種指桑罵槐,哪知道,現在,德國人也來背後一刀。反正,我們看到的就是,德國和法國,這兩個歐洲最重要的國家,公開吵起來了。事情的起因,是德國女國防部長卡倫鮑姆的一番話。不久前,普京縱論天下,認為蘇聯已不復存在,但還有俄羅斯,中國和德國正邁向超級大國,英國法國作用也有顯著變化……馬克龍主張「北約腦死亡」、要打造「歐洲聯軍」,就是希望歐盟成為一支獨立的力量,可以與美國、中國分庭抗禮。但德國,因為歷史等原因,對馬克龍的主張態度曖昧。
  • 德國雄心勃勃的「施裡芬計劃」,為何敗給了法國一架偵察機?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世界各國軍隊裝備的飛機數量超過1000架,其中,英國裝備113架,法國138架,沙俄266架,德國232架,奧匈帝國36架等。1914年7月28日,一戰爆發,8月,德國按照「施裡芬計劃」向西歐發動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