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當選總統拜登高喊一聲「美國要回來了」之後,盟友們卻鬧起矛盾來了。
過去四年,美國讓歐洲盟友失去了安全感和耐心,倒逼作為歐盟領頭羊的法德軸心有意為歐盟尋找一條戰略自主的道路。如今,拜登要與川普「劃清界限」,還密集給歐洲打來越洋電話,「好日子」要回來了嗎?
是回到美國懷抱,還是堅持做自己?法國和德國,就歐洲的未來吵了一架。
美國已經不是那個美國,歐洲也已經不是那個歐洲啦。
圖說:2018年北約在挪威海域展開軍演。 來源:紐約時報
互嗆
「我可沒有聽到(德國)總理說北約是多餘的。」說這話的是德國基民盟主席、國防部長卡倫鮑爾,她在本周舉行的柏林外交政策論壇上拋出這句帶有火藥味的話,針對的是誰呢?馬克龍!一年前,馬克龍宣稱北約已經「腦死亡」,最近又放話說「德國總理可不會贊同你(卡倫鮑爾)這樣的觀點」。
在半個月來持續與馬克龍隔空互嗆後,卡倫鮑爾徹底公開了她同法國領導人的分歧,甚至將總理默克爾也捲入其中。
圖說:卡倫鮑爾(左)和默克爾。 來源:英國每日快報
而這場風波,竟然是因為美國。
11月2日,卡倫鮑爾發表了一篇題為《歐洲依然需要美國》的文章。
正如在柏林外交政策論壇上,熱情洋溢地表示「我相信拜登將改變現狀,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卡倫鮑爾的這篇文章無處不傳遞著對美國這位盟友的仰視。
描述川普任期內的美歐關係時,她寫道:「反美情緒一直伴隨著我們對這位盟友的感激和親近之情,存在於我們的國家中。」
提及歐洲人是否應當追求歐洲戰略自主時,她寫道:「美國和歐洲都必須完全接受美國在歐洲大陸保持核威懾的現實。」卡倫鮑爾稱,歐洲沒有能力取代美國,為歐洲自己提供安全保障,歐洲人應當放棄幻想。與此同時,歐洲也需要向美國展示自己的用武之處,並非只是索取者,同時也是付出者。」
圖說:馬克龍與默克爾。 來源:英國每日快報
在雄心勃勃、始終呼籲建立歐洲聯軍的法國總統馬克龍看來,這頗有些諂媚的味道。
「我完全不同意德國國防部長的判斷。」馬克龍明確站在這位德國高官的對立面,很是罕見。他表示,只有當歐盟擁有了獨立的軍事能力和連貫的外交政策,歐洲在美國面前才能有發言權、獲得尊重,「而不是成為某個國家的附庸。」
馬克龍甚至暗示,作為默克爾的「最愛」,卡倫鮑爾沒有同政治導師步調一致:「如果我理解正確,德國總理可不會贊同你這樣的觀點。」
焦慮
在美國總統川普的任期內,無論是安全還是經貿問題,美歐關係讓位於「美國優先」。這引發了歐洲對美國有關安全承諾的懷疑。有分析認為,即便是換一任總統,美歐關係也很難回到過去。
正是基於美國的改變,歐洲戰略自主的想法應運而生。
如今,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在美國大選中獲得了超過8000萬張選票,美國總統川普鬆口、啟動了政權過渡進程。
面對確定性似乎要比川普多得多的拜登,一些歐洲人動搖了。
圖說:美國當選總統拜登。 來源:紐約時報
「川普的離開,撕開了主要歐盟國家之間關於它們同美國在國防關係問題上的裂痕。」美國《紐約時報》這樣寫道,「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法國和德國就未來的歐洲防務和戰略自主權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然而,正如《紐約時報》所說,「這場爭執凸顯出法德軸心的不同焦慮」。
卡倫鮑爾這番言論,背後之一的考慮可能是軍費。在德國人看來,如果美國不再保護歐洲,那麼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德國,必然面臨更多分攤軍費的壓力。此外,由於歷史的原因,德國不像法國那樣擁有核武器庫,這令德國人對北約崩潰論倍感焦慮。
在前德國駐華盛頓大使沃爾夫岡·伊辛格看來,德國人推進歐洲一體化,要求強化歐洲自身的安全防務,是為了迎合美國、「成為其更好的盟友」,避免失去美國的安全保障。因此面對美國總統權力交班,德國事實上的希望是,在送走川普後重新綁上美國的戰車。
馬克龍則見不得德國躲在美國的保護傘下「重新入睡」,滿足於寄美國籬下,不願承擔更多責任、為歐洲發聲。當然,這其實還是在為法國的大國雄心,以及「重振歐洲」夢盤算。英國「脫歐」、美國宣布退出《中導條約》後,「積極進取」的馬克龍好不容易找到了重溫舊夢的動力,怎能讓德國「沉睡」影響了法德軸心穩定,成為歐洲一體化的阻礙。
沒譜
值得注意的是,正當德國防長與法國總統公開分歧,兩國外長最近卻在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表共同署名文章,主動向拜登及其團隊主動示好。而卡倫鮑爾即便再嘴硬,也還是為這場風波打了個圓場:「在我們想要多少歐洲(安全)主權的問題上,法國和德國達成了高度的一致。」
圖說:2月,德國防長卡倫鮑爾(右)與時任美國防長埃斯珀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握手。 來源:GJ
歐洲人很清楚,在美國總統權力尚未交接、美歐關係前景尚不夠明朗的當下,法德軸心不穩、暴露明顯分歧,終究不利於歐洲同美國的博弈。
更何況,對於由拜登出任總統的美國,歐洲人也還是信心不足,每每提及拜登當選是「好事」之後,便會跟上一句「但是」。
因此,法國準備聯手歐洲國家共進退。「你不僅可以看到他們在防務一體化上的努力,還可以看到他們倡議設立經濟恢復基金,幫助受疫情重創的歐洲國家重振經濟。」德國對外關係理事會主席丹妮拉·施瓦澤說道。
但一個焦頭爛額的美國,還有多少餘力「團結」歐洲夥伴?
歐洲人心知肚明。無奈和焦慮,將繼續持續下去。
深海區工作室 深海三文魚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