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軍用生絹畫湖石,既沾得些黃賓翁的蒼茫,也有不同於賓翁的溫潤,這是他對材料的了解,也涵蓋對自我的認識和對賞石傳統的理解。其中,先天的靈氣穎悟、經年在蘇杭的湖山園林中徜徉的浸潤、自身經歷的磨練,無不呈現其中。用釋家的話講,凡先後天種種,所有看過經歷過,皆入阿賴耶識,即人之潛意識中,然後自心而發落到筆端,便是所有的顯現。
——丁筱
面對真實的園林,如何將傳統筆墨與當代審美相結合,如何將眼前的自然物像化為心跡,是我此次寫生創作重點思考的問題。寫生是個轉換過程,如何將傳統經典繪畫學習轉化為寫生創作的過程,而不是從古畫裡東挪一座山頭西取一株樹的閉門造車來拼湊畫面。寫生能使藝術家保持敏銳觀察力和藝術感知力,作品才有鮮活力。來之前,我印象中的園林作品是文徵明筆下的平和雅正,意境高古;李可染先生筆下的沉鬱厚重,酣暢淋漓;童仲燾先生筆下的簡約淡泊,幽靜空冥……
——成軍
成軍畫面中的「乾淨」實為一種有意味的乾淨。乾淨首先是一種創作習慣而非自覺追求,他所聚焦的是用點線和皴法構築的斑駁、滄桑和鈍感。因此體現在畫面當中,無論是人物的服飾、或者作為背景的山石草木,並沒有一種快意流暢的感覺,潛藏在所謂「乾淨」表象之下的,是一種帶有澀感的用筆——一氣呵成幼稚而不可靠,流暢對於成熟藝術家而言更簡單到不值一提,
成軍追求的是畫面的意味和頓感,無論多麼「乾淨」,都拒絕著「甜美」感的入侵。那些用側鋒皴出的背景事物,與中鋒勾勒的人物線條儘量拉開了距離,可以看作是成軍為消解輕甜做出的努力嘗試。
另一方面,成軍則堅持認為繪畫應該回歸到古典美,而非追求形式的怪異感,簡而言之,就是無論哪種角度都耐看。在數十年的創作歷程中,他始終堅信好的畫面應該有一種整體性的構思追求,即物理、畫理和情理的高度統一,無論多麼追求當代精神,卻也並不會為追求某種新潮感而打破這種平衡。成軍強調,董其昌所言的「平淡天真」才是中國畫精神的至高點。
——花十三
作品欣賞
成軍
字林桐
號煮石齋主人
擅山水、人物、花鳥兼工書法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杭州市美術家協會理事
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
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碩士
中國美術學院訪問學者
麗水學院中國青瓷研究院客座教授
河北美術學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