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醫院賈建平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病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2020-12-22 騰訊網

2020年9月3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團隊在《Alzheimer’s & Dementia》(IF:17.127)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APOE-ε4 exerts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familial and other subtypes ofAlzheimer’s disease」的論著。本研究首次針對中國人載脂蛋白E4(Apolipoprotein E ε4,APOE ε4)的攜帶情況進行分析,對來自全國30多個省份的15119人進行APOE基因型檢測和分析,證實了APOE ε4與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之間的強關聯性,揭示了APOE ε4等位基因在三種AD亞型中起到了不同風險效應,尤其在未知基因突變的家族性AD中起到了尤其突出的風險效應。

我國正常人群中約有20%攜帶APOE ε4基因型,而APOE ε4被認為是主要的遺傳危險因素。本研究的發現為建立大規模人群幹預提供了理論依據。文章第一作者為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賈龍飛副主任醫師,通訊作者為賈建平教授。

本研究共納入15119例受試者,包括正常人、已知基因突變的家族性AD、散發性AD、未知基因突變的家族性AD,其APOE ε4基因型的頻率分布呈遞增趨勢,分別為19.54%、26.19%、36.23%、56.27%。根據APOE ε4建立的風險預測模型提示,APOE ε4對已知基因突變的家族性AD無風險效應,而對未知基因突變的家族性AD具有最強的風險預測能力,APOE ε4基因型可能是造成未知基因突變的家族性AD主要原因之一,解釋了大量此類家系致病的風險基因,為今後精準幹預提供了理論基礎。

本研究報導的APOE ε4對不同亞型AD風險預測效力,是迄今為止關於中國人群APOE頻率分布最大規模的多中心研究。研究結果逐步揭開了APOE ε4對AD患病率調控的奧秘,對國際上理解中國人群中APOE ε4對AD的發病機制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對國人AD遺傳幹預和基因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從基因編輯方面入手,降低AD風險基因的表達,為最終治癒AD找到新的突破點。

本課題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1530036);國家重點科學儀器和設備開發項目(31627803);北京市醫院管理局「使命」人才計劃(SML20150801);北京學者;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Z161100000216137);西學中雙領人才項目;北京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PXM2019_026283_000003)等基金資助。

上個月,2020年8月10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團隊在《Alzheimer’s & Dementia》(IF: 17.127)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Blood neuro-exosomal synaptic proteins predict Alzheimer’s disease at the asymptomatic stage」的論文,這是國際首次在外周血中發現可在症狀出現前的5~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生物標誌物,準確率高達87%~89%,為AD的早期幹預打下基礎。文章第一作者為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副主任醫師賈龍飛,通訊作者為賈建平教授。

為了探索AD早期診斷的生物標誌物,賈建平團隊10年前開始從縱向研究中招募受試者,通過對5~7年前認知功能正常的人群進行隨訪,共收集了739例受試者,分發現、驗證外周血神經源性的外泌體突觸蛋白可以作為輔助診斷AD和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簡稱MCI)的生物標誌物和建立、驗證預測模型檢測AD無症狀期兩個階段納入研究所需的認知正常、AD和MCI受試者。從中發現,AD和MCI受試者中的外泌體突觸生長相關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神經顆粒素(Neurogranin)、突觸體相關蛋白25(Synaptosome associated protein 25,SNAP25)和突觸素1(Synaptotagmin 1)顯著低於對照組(圖1)。

此外,發現外周血神經源性的外泌體和腦脊液中表達的GAP43,neurogranin,SNAP25和synaptotagmin1的水平高度相關,通過ROC曲線分析,表明外泌體生物標誌物可能反映了大腦的病理變化,可用於輔助診斷AD。且通過嶺回歸分析建立高性能的預測模型,並在FAD(Familial Alzheimer’s disease,FAD)隊列中的受試者中進一步驗證,表明它們的聯合檢測可以在認知損害發生前5~7年預測AD,為改變AD目前治療困境有著裡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圖1:AD和MCI受試者中的外泌體生物標記物顯著低於對照組

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表明外周血神經源性的外泌體突觸蛋白可以作為AD無症狀期的生物標誌物,這對AD的早期診斷與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對AD早期或無症狀期的有效診斷可以為AD的超早期幹預贏得時間,增加治療的有效性,降低疾病發病率。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疾病高創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系主任、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所所長等。主要從事阿爾茨海默病遺傳機制研究以及國內外新藥臨床試驗。擔任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名譽主委、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認知障礙疾病專業委員會主委;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2013年度,第一完成人)及其它省部級獎16項;先後主持並參與國家及省部級課題30餘項;主編我國統編教材6、7、8版《神經病學》;發表SCI論文220餘篇,中文核心期刊學術論文600餘篇。

近年來,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團隊在《Alzheimer’s & Dementia》雜誌發表了多篇研究論文,在阿爾茲海默病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brainnews白色世界編輯部對多篇論文進行了匯總,方便大家學習。

1,2018年4月,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團隊在《Alzheimer's & Dementia》發表文章,論文題目為「The cost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China and re-estimation of costs worldwide」。該研究聯合國內30個省市自治區81家中心,對2015年中國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以下簡稱AD)患者的人均年花費、中國AD所致總費用進行了調查,並對今後數十年內我國乃至全球AD經濟負擔進行了相對準確的預估。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為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宣武醫院魏翠柏、加拿大麥吉爾大學Serge Gauthier為共同通訊作者。

結果顯示,2015年中國AD患者的人均年花費為19144.36美元,我國AD所致社會經濟負擔總額達到1677.4億美元,比「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15年)」中的281.8億美元高了5.95倍。預計到2030年,我國AD經濟負擔將達到2.54萬億美元,而到2050年將達到9.12萬億美元。這些數字同樣遠高於「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15年)」預計的2.11萬億美元(2030年)和7.45萬億美元(2050年)。用該研究數據更新WHO 2015年中東地區痴呆症經濟負擔數據後,全球痴呆症成本出現明顯上升。

該研究對中國AD患者的人均年花費和總費用進行了估計,研究結果顯示中國AD成本被大大低估,進而影響了全球AD費用的預估,中國AD負擔在世界AD負擔中佔有重要地位。研究結果為今後WHO編撰「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提供了可靠依據。

2,2019年3月,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團隊在《Alzheimer’s & Dementia》上在線發表題為「The effects of 7-week cognitiv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 (the Cog-VACCINE stud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的論文。研究團隊通過隨機對照試驗,證實認知訓練可有效改善血管性輕度認知障礙(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 VCIND)患者的認知功能。宣武醫院唐毅副教授、邢怡主治醫師、江蘇師範大學朱祖德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宣武醫院唐毅副教授、趙國光教授、賈建平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通過該項研究,證實計算機化、多認知域、適應性認知訓練可以顯著改善皮層下VCIND患者的整體認知功能,並揭示神經可塑性是患者認知功能改善的內在機制,從認知評測和神經機制兩個層面證實了認知訓練對VCIND認知功能的改善,為臨床上開展痴呆的預防和早期幹預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3,2019年8月,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團隊在《Alzheimer’s & Dementia》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Concordance between the Assessment of Aβ42, T-tau, and P-T181-tau in Peripheral Blood Neuronal-derived Exosomes and Cerebrospinal Fluid」的論文,在外周血中找到了等同於腦脊液診斷阿爾茨海默病(AD)效力的生物標誌物,解決了這一難題,將會對AD的診斷模式產生重要影響。宣武醫院神經疾病高創中心、神經內科賈龍飛為第一作者,賈建平為通訊作者。

結果顯示,在外周血神經源性外泌體中,AD患者與輕度認知障礙患者(MCI)和對照相比,Aβ42,T-tau和P-tau水平均具有顯著差異,能夠清楚對三者進行區分。對外周血神經源性外泌體和腦脊液生物標誌物之間的相關性分析,發現神經源性外泌體中Aβ42,T-tau和P-tau的水平與其在腦脊液中的水平高度相關,表明外泌體生物標誌物可能反映了大腦的病理生理變化,等同於腦脊液的診斷效力,可用於診斷AD。

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比較了同一患者個體血液和腦脊液外周標誌物的診斷效力,發現外周血中外泌體的生物標誌物診斷效力在AD診斷方面等同於腦脊液,在AD外周標誌物診斷方面發出了中國人的聲音,報導了中國人的研究成果。

4,2020年1月,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團隊在《Alzheimer’s & Dementia》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PSEN1, PSEN2 and APP mutations in 404 Chinese pedigrees with familial Alzheimer’s disease」的論文。該研究對404個中國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Familial Alzheimer’s disease,FAD)家系進行了長達17年的追訪研究,深入系統地揭示了這一疾病的遺傳規律,為中國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遺傳學幹預和基因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

賈建平教授團隊從2002年開始建立全國最大的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登記網絡(The Chinese Familial Alzheimer’s Disease Network,CFAN),其中有11個突變為國際上首次報導,表明中國人與其他種族之間發病機制的異質性。404個家系中有83.17%的家系不攜帶已知基因PSENs/APP突變,尚有大量的未知基因有待我們挖掘,這種挖掘將會對發現中國人AD的特色基因產生重要意義。

賈建平團隊於2005年報導了中國第一例FAD,由此開啟了從遺傳學方面研究AD的先河。經過長期系統的研究,逐步揭開了中國人家族性AD基因突變的奧秘,對理解中國人AD的發病機制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對國人AD遺傳幹預和基因治療提供了思路和平臺,有望從編輯方面入手,逆轉基因缺陷,為最終治癒AD找到新的突破點。

(資料源於: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官方網站、宣武醫院神經內科、認知論壇等)

相關焦點

  • 宣武醫院專家團隊研究推算,中國60歲及以上痴呆患者約有1507萬人
    日前,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病學專家賈建平團隊在《柳葉刀》子刊《柳葉刀公共衛生》(《Lancet Public Health》)上在線發表論著,論著對中國60歲及以上成年人痴呆和輕度認知障礙的患病率、危險因素和疾病管理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推算中國60歲及以上人群中,痴呆患者約有1507
  • 柳葉刀發表新研究,推算我國有983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近日,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公共衛生》在線發表了一項關於中國60歲以上人群的痴呆症研究,這項研究報導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痴呆患者約有1507萬人,其中阿爾茨海默病患者983萬人。上述研究文章《一項橫斷面研究:中國60歲以上成年人的痴呆症和輕度認知障礙的患病率,危險因素和處理》(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of dementia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dults aged 60 years or older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 提前5-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症,中國團隊發現該病生物標誌物
    中國科研團隊的論文《外周血神經源性外泌體突觸蛋白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無症狀期》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醫學期刊《阿爾茨海默病與老年痴呆症》(Alzheimer's &
  • 加拿大健康科學院院士宋偉宏:攻克阿爾茨海默病是畢生宏願
    中新社北京7月19日電 題:加拿大健康科學院院士宋偉宏:攻克阿爾茨海默病是畢生宏願中新社記者 付強加拿大健康科學院院士宋偉宏將自己在中國的工作軌跡概括為「兩點一線」:不是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帶隊研究唐氏症候群,就是在北京宣武醫院合作進行老年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 美國FDA批准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三期臨床試驗
    FDA批准甘露特鈉膠囊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IND申請消息說,「九期一」是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員領導研究團隊,堅持22年,在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上海綠谷製藥有限公司接續努力研發成功的原創新藥。
  •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記憶的橡皮擦」很殘忍 但請正面它
    圖說:今天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 來源/東方IC「這是一種病,不應被歧視。」從《都挺好》中的蘇大強,到《忘不了餐廳》裡那群讓人揪心的爺爺奶奶,全社會都已關注起這種老年疾病。今天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南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張玥介紹,「以心情不好、記憶下降為主訴來的老年病人最多。還有是家屬覺得病人脾氣變得很暴躁,或是疑心很重,固執到難以溝通。」有研究表明,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年齡每增長5歲,AD患病率就會增加一倍。有專家表示,阿爾茨海默病不會直接導致病人死亡,但常常會伴隨著其他相關疾病。
  • 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被批准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IND
    從綠谷製藥獲悉,4月8日,綠谷製藥收到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正式文件通知,已批准原創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新藥甘露特鈉膠囊(商品名:九期一®,英文名:Sodium Oligomannate)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IND,該註冊自4月3日起正式生效。
  • 認知功能下降是阿爾茨海默病前兆,中國新藥九期一或為早治療帶來新...
    但是,阿爾茨海默病尚缺乏治癒的手段,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老年科主任醫師郭起浩接受採訪時表示:「認知功能下降是阿爾茨海默病能最早觀察到的前兆。我國認知功能下降人群日趨龐大,如果忽視對這類人群的早篩與幹預,或將引爆社會的『痴呆危機』」。
  •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疾病奪走的,不止是記憶
    當前,中國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約千萬,龐大數字背後,是個體家庭的困境,也是巨大的社會照護成本。  當我們的親人在「遺忘」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能做的是不要再忽視、誤解甚至遺忘了他們。資料圖:某收治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專科醫院中,一位患病老人正在輪椅上曬太陽。
  • 歷時五年餘,華山醫院鬱金泰教授牽頭制定阿爾茨海默病循證預防國際...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2018年報告》顯示,每3秒鐘,全球就有一名痴呆症患者產生。目前,全球至少有5000萬的痴呆患者,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1.52億,其中約60-70%為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患者。在中國,目前約有1000萬AD患者,預計到2050年,我國AD患者將超過4000萬人。
  • 國家級AD標誌物檢測和幹預聯盟成立,推進阿爾茨海默病防治工作
    1月14日,由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批准成立的AD外周標誌物檢測和早期幹預聯盟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由於疫情影響,大會採取線上會議的方式舉行。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病人數進入快速增長階段,根據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公共衛生》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痴呆患者約有1507萬人,其中阿爾茨海默病患者983萬人。
  •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副主任醫師賈龍飛:無法根治,重在預防
    談及當下阿爾茨海默病根治的困境,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賈龍飛說。2018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顯示,中國已經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計到2050年,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將超過4000萬。作為全球阿爾茨海默病數量最多的國家,我國佔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數的1/4。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這個數字還在攀升。
  • 海馬影像組學是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識別標記
    [設計:張洪源] 近日,中科院自動化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領銜發展了一套基於海馬影像組學的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識別的研究框架,發現海馬的影像組學是一種阿爾茨海默病穩定
  • 《細胞》: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獲突破
    施一公課題組在阿爾茨海默病領域又取得重要進展。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施一公課題組研究論文。這項研究成果與該團隊在2015年解析的γ-分泌酶的結構[2],以及2019年解析的γ-分泌酶與重要底物Notch[3]和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APP)[4]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一起,首次完整展現了γ-分泌酶結合底物與藥物的全過程。
  • 研究針對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基因
    原創 Bob Shepard 阿爾茨海默病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的研究人員正在追蹤一種可能在阿爾茨海默病發展過程中發揮作用的基因。
  • 年均花13萬,一人失智,全家失衡:誰來照護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作為一種起病隱匿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表現為認知功能下降、行為障礙、生活能力下降等,其導致的認知功能退化比正常衰老更快,且不可逆。 在中國,業內專家將阿爾茨海默病的防治現狀概括為「三低」,即公眾認知程度低、患者就診率低、接受正規有效治療的比例更低。
  • 宣武醫院四專家團隊下周二起出診
    昨日從宣武醫院了解到,該院已制訂具體方案推行「知名專家團隊層級預約診療」措施。目前,醫院初步設置四個知名專家團隊門診,分別為王玉平主任領銜的癲癇疾病知名專家團隊門診、陳彪主任領銜的帕金森病知名專家團隊門診、吉訓明副院長領銜的腦血管病知名專家團隊門診以及凌鋒主任領銜的腦和脊髓知名專家團隊門診。專家團隊將於下周二起出診。
  • 哪些人易患阿爾茨海默病?如何預防?有藥物能治嗎……
    >鬱金泰教授臨床研究團隊表示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病是可以預防的有效控制危險因素合理利用保護因素可以顯著降低AD的發病率和患病率阿爾茨海默病不是老年人的專屬疾病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魏翠柏在專訪中表示,阿爾茨海默病不是老年人群的專屬疾病
  • 阿爾茨海默病新藥「有條件批准」引爭議:三問「九期一」
    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九期一」研究團隊及相關領域專家——2019年11月份,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有條件批准「九期一(甘露特鈉膠囊,代號:GV-971)」作為國家I類新藥上市後,有輿論質疑研究論文涉嫌造假、試驗期過短、藥物作用機理闡釋不明等,引起社會普遍關注。近日,經濟日報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該藥發明人、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副所長耿美玉等研究團隊及相關領域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