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底部已開通留言功能,坐等神評論
今天給大家簡單介紹中國少數民族最古老的一種民間豎吹樂器羌笛 。
羌笛,是羌族地區一門獨特的樂器,相傳源於先秦時期。
古羌族以遊牧為生,孤獨的放牧人在草原上放牧時,為打發無聊的時間,便在鳥腿骨、羊腿骨上鑽眼吹奏,當作策馬的馬鞭,這就是最初的羌笛,因此羌笛又名「馬鞭」「抓」或「吹鞭」。後來,羌笛採用竹製,由三孔演變為六孔。
千百年來,羌笛見證了羌族民眾的發展與變遷,成為他們業餘生活中一個最重要的符號。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代邊塞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道出了羌民族生活的悲壯與悽涼,也使羌笛這一古老的羌族器樂家喻戶曉。
羌笛的材質是用生長在海拔3500—4000米的當地高山上的箭竹製成,竹節長、管身較細 、用特殊的鼓腮換氣法發出清脆高亢並帶有悲涼的笛聲。羌族人們常用它來抒發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情感。
一起來聽聽清脆高亢並帶有悲涼的羌笛聲!
▽ ▽ ▽
在北川羌族地區,能夠從事羌笛製作與演奏技藝的不多,北川民族藝術團的黃錦河就是其中之一。
2006年,北川小夥黃錦河經過勤學苦練,成為羌笛在北川斷代百年後,羌笛製作與演奏技藝傳承的第一人,目前是國家級非遺項目羌笛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黃錦河到海拔3000多米的山上採集用於製作羌笛的箭竹
箭竹晾曬兩三年時間,乾燥後削出笛管,再用燒紅的鐵絲烙音孔
之後是製作簧片,羌笛與別的樂器最大的不同是「逆簧」,厚度要均勻,否則會影響發音
組裝過後,羌笛就製作完成了
在學會羌笛製作與演奏技藝後,不斷有人慕名向黃錦河拜師學藝。
2012年,北川各學校都配備了羌笛這一民族樂器,黃錦河逐一前去傳授演奏技巧。去年春季,北川職業中學開設羌笛興趣班,專門邀請黃錦河前去授課,但還是因為「鼓腮換氣」的門檻,進展不盡人意。
從學校開始推廣,這是羌笛在北川的全新傳承狀態。目前,北川境內能夠製作、演奏羌笛的,包括黃錦河在內不到10人,但這卻是羌笛傳承的一個可喜局面。而黃錦河也坦稱,「只要有人願意學,我來者不拒」。
外國姑娘對羌笛也很感興趣
記者:張登軍/文 任明勇/圖 編輯/葉子
值班主任/俞浩然 值班編審/袁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