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黃河鐵牛」撈出後,為何露天陳列不保護?專家:不敢動

2021-01-20 千秋語計

只要我們具有能夠改善事物的能力,我們的首要職責就是利用它並訓練我們的全部智慧和能力,來為我們人類至高無上的事業服務。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經歷過很多朝代,先輩們為我們留下了很多智慧的結晶,只能通過他們留下的文物來了解歷史。

正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後,很多學者都投入到了考古的工作當中。

隨著我國考古技術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古董文物浮出水面,見證了我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物之所以這麼珍貴,除了年代久遠之外,遺留下來的完整文物少之又少,可能因為一個意外就會被毀滅甚至遭到破壞。

正因此,我國對文物的保護非常精細。如果沒有百分百的把握,保證其出土後能獲得更好的保護,專家們寧願不挖掘也不想讓它遭受到破壞。

但凡事沒有絕對的,比如這件千年前的「黃河鐵牛」,被挖掘出來後,非但沒有進行保護,竟大張旗鼓地擺放在露天,這是因為什麼呢?

上世紀80年代末,因為黃河常年犯水災,有關部門研究決定修繕黃河水道。

工人們進行修繕工作時,在黃河中發現鐵牛的身影,來不及研究,緊急上報給相關部門。

四座鐵牛就這麼被打撈出來,經過專家勘察與測量,發現這並非普通物件。

鐵牛高1.5米,長3.3米,根據計算大約有70噸重,給人一種活靈活現的感覺,眼睛「睜」得圓滾滾,令人不敢靠近。

經過專家們仔細研究,這才發現鐵牛的真實用處。

原來這些鐵牛是「鎮壓」黃河的,千年前黃河經常發生洪澇決堤事件,岸邊的百姓苦不堪言。

為了保護百姓,解決水患問題,皇帝下令打造了8座鐵牛。將其沉入黃河之中,用來牽拉吊橋。

因為古人非常迷信,起初百姓們很感激他們,隨著時間流逝,鐵牛漸漸沉入河底,甚至被泥沙掩藏。

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與手藝令人震驚,不但能製作出這麼精良的鐵牛,還能想出這種妙招,值得我們後人去學習。

好在經歷千年,剩餘四座鐵牛被撈出,古人的智慧與歷史重現天日。

但這些被打撈上來的鐵牛,理應按照文物處理,應該進入博物館或者受到絕密的保護。

但令人驚奇的是,這些鐵牛打撈上來後,非但沒被保護起來,還在露天陳列供市民參觀。

其實,真實原因並不是不保護文物,棄之不顧,而是連專家都不敢動。

上面也說了這座鐵牛有多重,如果挪進倉庫,是一件很難的問題。

如果強行將其收入博物館或者放進倉庫,不但文物有可能被損壞,甚至會使其生鏽,反而摧殘得更加嚴重。

為了讓文物得到更好地保護,只能選擇在露天放置。

專家通過一系列模擬,做出了這個決定。

最終,這四座鐵牛在原有基礎上,提升了12.2米,在平地上恢復了原有的容貌。

閱讀延伸:「鎮海吼」是第一批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因為材質是鐵,所以保護起來相當苦難。曾為它搭建過涼亭,建造過基座,最後無奈用鋼管加固。因為多次的「保護」,卻無意中「傷害」了「鎮海吼」。從這也能看出,鐵質文物的保護異常困難。

事實證明專家的做法是對的,如今距離鐵牛被撈出,已經有三十餘年的歷史了,鐵牛主體並沒有任何損壞。

有人猜測,之所以鐵牛不愛生鏽,是因為古人在表層塗抹了防腐層,如果真是這樣,古人的智慧確實令人驚嘆。

小結

文物擁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不管是誰都要對它進行保護,不要為了一己私慾做出損害自身安全的事情。

就像這座鐵牛,雖然在露天放置,但卻並沒有遭到破壞。

人們對它的保護是發自內心的,可見我國人民整體素質在提高,這是最值得表揚的。

相關焦點

  • 1200年前的黃河鐵牛撈出後,為何露天放著不保護?專家:誰敢動它
    後來浮橋還是毀於了戰亂,但在元朝時期還能看到屹立在兩岸的鐵牛,20世紀40年代,當地的人在枯水季節還能摸到沉入泥沙之中的鐵牛,而且還發生過行船被鐵牛刮傷船底的情況。不過三峽門水庫蓄洪後,使得河床淤積,河水西移,鐵牛並深埋進了黃河之中。
  • 黃河大鐵牛被打撈上岸,為何露天陳列卻不保護?專家:我們不敢
    黃河大鐵牛被打撈上岸,為何露天陳列卻不保護?專家:我們不敢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以其輝煌燦爛的文明史和對全人類的貢獻著稱於世。同時,中國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文明未曾中斷的國家,不計其數的歷史遺物和難以估量的地下埋藏,對於後代來說是極其寶貴的研究和啟迪資料。
  • 唐朝70噸的「黃河鐵牛」撈出後,為何露天擺放不保護?專家:不敢
    所以但凡出土的文物無一不是精心保護,如果技術水平達不到,寧願不發掘也不會讓其受到損傷。然而,有這麼一件珍貴的文物,出土後露天而放,沒有任何保護措施,這是怎麼回事呢?鐵器與空氣中的水分接觸後,極易生鏽,倘若保護不力,這四隻珍貴的鐵牛極有可能被鏽跡所「吞噬」,從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是我們絕對不允許的!
  • 70噸重黃河鐵牛被挖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管?專家:不敢動
    青銅器可以歷經幾千年的風雨仍然保存完好,曾在黃河流域挖出70噸重的鐵牛,之後一直露天放置,有人問為何不管呢,專家表示說不敢動,這是為什麼?在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在山西的黃河流域打撈發現了4個巨型鐵疙瘩,震驚世人。專家檢測發現這4個鐵疙瘩並不是真正的純粹鐵製物品,而是鍛造成牛形的鐵器,而鍛造時間大約在唐朝時期,距今兩千多年,因此這鐵牛也被稱為唐代鐵牛。
  • 黃河鐵牛出土32年,為何露天放置無人看管?專家:動都不敢動
    在大多數人看來,那些出土的文物都是十分珍貴的,而為了對其進行保護,我國政府也付出了許多努力。然而,在山西地區,卻有著這樣一件特殊的文物,在出土後的三十二年時間內,它一直處於露天放置的狀態,而並沒有人對其看管,當有關專家談論此事的時候也表示,對這件文物是動都不敢動的。那麼,這件文物究竟是何來歷?為什麼專家會對它持有這種態度呢?
  • 1200年前的黃河鐵牛,為何露天擺放30年不保護?專家:誰敢動?
    小學有一篇經典的課文名叫《撈鐵牛》,在北宋時期的一天,山西地區黃河發了大洪水,結果把一座橋給衝斷了,其中栓橋用的八隻大鐵牛被衝進了河裡,人們都毫無辦法,結果被一個名叫懷丙的和尚想了辦法,最後才讓這八隻鐵牛成功回到了岸上,最後這八隻鐵牛存放在黃河邊直到今天。
  • 黃河「鐵牛」已出土31年,為何露天擺放不保護?專家:誰敢動它?
    最能夠見證過去那些輝煌文明和歷史的,莫過於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了,而在山西省永濟市附近,就有一處著名的名勝之地,那就是佇立在蒲津渡口的黃河開元鐵牛。在四尊鐵牛靜靜地放置在露天看臺上,讓遊客參觀觀摩。這些鐵牛亮眼圓睜,呈現出負重狀,形象逼真,而牛尾後均有橫鐵軸一根,長2.33米,用於拴連橋索,高1.5米,肩寬0.6米。其重量加上下面的底盤和鐵柱,重大約40噸左右。蒲津浮橋一直存在到了元代末期,最終因為年久失修而毀壞,然而鐵牛卻依然頑強的屹立在這裡,而隨著黃河改道,他們也逐漸被泥沙埋沒。
  • 黃河鐵牛為何出土31年,一直放在河邊無人保護?專家:不敢亂動
    黃河鐵牛為何出土31年,一直放在河邊無人保護?專家:不敢亂動文/觀心通史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古人曾在文化和經濟等方面創下了很多奇蹟。古董文物都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所以被發掘出來的古董文物要麼被陳列在博物館,要麼被私人精心收藏起來。當然也有例外,我國曾出土了一件珍貴的文物,出土後,考古專家沒有選擇立即帶回文物局或博物館,而是決定露天敞放。這件遭到「特殊」對待的文物是「黃河鐵牛」。
  • 山西出土「黃河鐵牛」,露天存放30多年,無人看守,為何不保護?
    據專家測算,黃河鐵牛每尊高約1.9米,長約3米,寬約1.3米,重達30噸,可以說,黃河鐵牛算是我國迄今為止出土的質量最重,歷史最悠久的鐵質文物了。在大家印象中,鐵在古代算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鐵器打造的兵器遠比青銅鋒利,所以對於鐵的使用,古代管控得非常嚴格,那麼為何在蒲津渡會存在著這麼4尊鐵牛鐵人鐵山呢?這不是對國力的嚴重浪費嗎?
  • 黃河撈出唐朝治水「神牛」,露天擺放不保護,專家稱「就地保護」
    黃金千兩是一筆不小的財富,誰得了都可以一生衣食無憂。於是,有很多人想盡一切辦法去打撈沉於河底的鐵牛,但是大部分人都一無所獲。這時,一個和尚站出來說他有辦法:只要讓人準備兩隻大船,在裡面裝滿沙子,讓水性好的人下水將鐵牛上的鎖鏈系在船上,然後再把船中的沙子鏟乾淨,船浮起來後,鐵牛就會靠著船的浮力被拉上來。
  • 「黃河鐵牛」被打撈後,為何露天放置?專家:技術不夠,無人能管
    1988年,永濟縣博物館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長期的查訪勘探,於次年8月探明並出土了唐代開元年間的鐵牛、鐵人,這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關注。鐵牛是怎麼回事?它為何會出現在黃河,又為何會被掩埋在黃河水下這麼多年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好好講一講這隻鐵牛的故事。
  • 70噸黃河鐵牛撈出以後,為何露天擺放不保護,「有本事你來抬」
    如果大家經常去博物館的話,發現文物其實都是放在室內,很好的保護,要是露天的話很容易對文物造成傷害。要是能放在露天的基本上就是個頭很大,也不擔心小偷會偷走,而且也能經受住風雨的腐蝕。這個就是非常著名的開元鐵牛,在20世紀80年代末發現。
  • 文物要建博物館保護,唐朝「鎮河鐵牛」卻露天放30多年,這是為何
    1989年,在三峽工程項目的推動全過程中,權威專家不經意在山西永濟發現了黃河蒲津渡遺蹟,隨著「出土文物」的也有四隻粗大的鐵牛,這種鐵牛每頭高約1.9米,約長3米,寬約1.3米,牛尾巴後有橫坐標,直徑0.4米,約長2.3米。橋軸有紋樣,各軸不一樣,各自有連珠飾、菱花、卷草、荷花等。每隻約重30噸,再加上汽車底盤,可做到70噸!
  • 黃河挖出了大鐵牛——有價值就不會被埋沒
    上小學的時候學過一篇《撈鐵牛》的課文,說的是宋朝年間一位叫懷丙的和尚把河中府城門外被黃河水衝走的幾隻大鐵牛從河底的淤泥裡撈出來的故事
  • 黃河大鐵牛存在1200年,最輕重達45噸,遊人可以隨意觸摸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中華文明離不開黃河的養育。早在公元前541年黃河上面就有一座浮橋。後來歷經歲月的侵蝕黃河浮橋也就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今天我們要說的黃河大鐵牛又叫唐代開元鐵牛,從名字上面我們也可以了解一點這個鐵牛的歷史。鐵牛非常重最輕的一隻也有45噸最重的有72噸。
  • 還記得小學課本《撈鐵牛》的故事嗎,鐵牛現在在哪兒呢
    還記得小學課本《打撈鐵牛》的故事嗎?那麼,當時的鐵牛現在在哪兒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宋朝河中府有一座浮橋,用八頭鐵鑄的牛來固定著它,一頭鐵牛將近幾萬斤。後來河水暴漲衝斷了浮橋,牽動鐵牛,沉到河裡。朝廷招募能夠撈出鐵牛的人,真定有個名叫懷丙的和尚,用兩隻大船裝滿泥土,把鐵牛繫到船上,用大木頭做成秤鉤的形狀鉤住鐵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船浮出水面的同時鐵牛浮上來了。轉運使張燾聽說了這件事,賜給他一件紫色裟衣。在中國古代,沒有像在這樣發達的起重設備和打撈技術,懷丙和尚能夠把幾萬斤重的鐵牛從河中撈出來,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那麼,現在鐵牛在哪裡呢?
  • 黃河灘上出土的開元大鐵牛,堪稱世界奇觀,見證了唐代人們智慧!
    然而,鐵牛的位置處於當地地平線下十米深處,由於地下水位的影響以及保護經驗的缺乏,開元鐵牛很快就鏽跡斑斑,面目全非,四尊鐵人的表面更是層層剝離,如不及時救治,將會變為一堆廢鐵。為了保護開元鐵牛,有關部門和專家制定了許多方案,最後確定在原址提升12.2米。我們現在看到的鐵牛還是那座鐵牛,堤壩卻已不再是原來堤壩。
  • 為什麼經歷了一千多年歲月的黃河鐵牛,至今依然完好無損?
    宋英宗時期,黃河發大洪水,將一座浮橋衝斷,連帶著黃河岸邊的鐵牛也被帶進了黃河中,這可是一件大事,河中府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都沒有辦法將鐵牛弄出來,因此,當地的官員不得不遍尋天下能夠將鐵牛撈出來的人,而一個名叫懷丙的和尚毛遂自薦,利用河水的浮力,以兩條載滿土的船與水中的鐵牛牽連在一起,
  • 為解決歷史懸案,他一年打了4000多個洞,尋找消失的黃河鐵牛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中國古代引以為傲的黃河之水的橋梁技術,中國近代的落後不是被世界打敗,而是被自己困在了一個天朝上國的格局中。中國古代橋梁技術成熟穩定,因地而建,格局廣泛,獨具地方特色,適用性強。作為華夏的搖籃,黃河的水利建設和工程應用也成為歷代關注的問題。
  • 一部揭露黃河撈屍人的電影,每年打撈上百具屍體,到底能賺多少錢
    因此也產生了一個非常神秘的職業,黃河撈屍人。一天夜裡,老羊皮聽到門外響起一陣咚咚的敲門聲。他很不情願的過去開門,來的人是一個警察,只見警察從門縫裡塞過來幾百塊錢。老羊皮知道,這肯定又是讓他去黃河打撈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