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撈出唐朝治水「神牛」,露天擺放不保護,專家稱「就地保護」

2021-02-13 萬世浮樺

我國有將近五千年瑰麗的歷史文化,數千年的歷史積澱,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文物遺產,其中也有不少奇珍異寶。這些歷史文物是我國歷史的積澱,是歷史的見證者,它們的留存向世人展示了我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淵源和文化。

敦煌有莫高窟壁畫、四川有樂山大佛、西安有秦始皇兵馬俑,這些文物都見證了歷代王朝的更迭。在我國黃河附近也有幾件珍貴的文物——八座鐵牛像,這些鐵牛像見證了我國黃河幾千年的變化,也充分體現了古代治理黃河的文化黃河鐵牛的傳說

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它的歷史源遠流長,造福了兩岸的百姓數千年之久。因此,黃河被中華兒女稱"母親河",是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在黃河流傳著很多具有神秘色彩的故事,比如:河伯望洋興嘆、大禹治水、魯班修造將軍柱等。除此之外,在黃河還流傳著一個關於鐵牛的故事,被兩岸的百姓世代傳頌。

相傳在唐朝開元年間,黃河時常發生水患,唐玄宗相信《易經》中的五行之說"牛屬土,而土能克水",於是派人用鐵打造這八座鐵牛並將它們放在兩岸的浮橋底下,以此來壓制黃河的水患。

這八座鐵牛栩栩如生,做工十分精密。每個鐵牛重達幾千斤。將他們放置兩岸能夠平衡橋梁,阻擋洶湧的黃河水。因此,只要黃河鐵牛安然的存在,就能保證兩岸百姓的幸福安康。

到了宋朝時期,有一年黃河突發大水,黃河上的浮橋被衝垮了,黃河泛濫,兩岸支撐浮橋的八座鐵牛像也被黃河淹沒。

這令宋朝皇帝十分擔憂:浮橋垮了,鐵牛淹了,黃河泛濫成災,兩岸百姓將生靈塗炭,於是他號召天下:如果誰能將鐵牛打撈起來,就賞賜黃金千兩,享有不盡的榮華富貴。

黃金千兩是一筆不小的財富,誰得了都可以一生衣食無憂。於是,有很多人想盡一切辦法去打撈沉於河底的鐵牛,但是大部分人都一無所獲。

這時,一個和尚站出來說他有辦法:只要讓人準備兩隻大船,在裡面裝滿沙子,讓水性好的人下水將鐵牛上的鎖鏈系在船上,然後再把船中的沙子鏟乾淨,船浮起來後,鐵牛就會靠著船的浮力被拉上來

皇帝派人按照和尚的方法去做,果真八座鐵牛都被打撈上來了,皇帝十分高興。

然後,皇帝遵守諾言賞賜了和尚黃金千兩,但是和尚拒絕了,他說:"錢財只是身外之物"。隨後,和尚拂袖而去。黃河打撈出四隻黃河鐵牛

幾千年來,這些鐵牛一直守護黃河兩岸的百姓。但是隨著環境的變化,黃河水漲,再加上兩岸堤壩長期遭到河水黃沙的侵蝕,鐵牛又被淹沒在黃河水中。

20世紀中旬,黃河水流經蒲洲城牆外,有居住在附近的鄉親看見鐵牛出現,聽他們說:每逢在黃河水枯時,鐵牛的牛角偶爾會露出來,有時候划船經過時牛角還會觸碰到船底。

後來,因為黃河一到汛期就會洪水泛濫,洪災造成兩岸百姓房屋被淹沒,家園被毀滅。鐵牛也很少露面了。

20世紀80年代,黃河附近的永濟博物館為了防止"鐵牛消失",決定將鐵牛打撈上岸,並取得了政府的支持。經過一年多的測量、探查和商量討論,相關部門派出考古隊從黃河中打撈出四隻鐵牛。經過考古人員的測量,這些鐵牛重量在45噸到70噸之間,長3米,寬1.3米,高約2米。

這些鐵牛被打撈出來之後就吸引了歷史文物界的眼球,也引起社會媒體的關注。這些鐵牛體積巨大,體積遠遠超過一般的文物,是我國自建國以來體積最大的文物,做工精湛。

鐵牛的造型十分别致,而且形象生動,兩兩相向而對,就像真的牛一樣。它們的後腿呈現屈蹲的狀態,前腿是朝外蹬的,每個牛尾巴上有一個穿鎖孔,應該是為了系鎖鏈固定住黃河上的浮橋。

而且這些鐵牛的材質非常罕見,是一種十分特殊的"鐵",這也可以看出唐朝時的"鍛鐵技術"十分成熟。鐵牛製造的精湛與安放的位置,也可以充分體現唐朝治水工程技術的先進這些鐵牛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這對我國研究唐朝治水文化有著重要意義。為什麼不將鐵牛移送進博物館保護?

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些鐵牛是很重要的歷史文物,為什麼出河之後只是被露天擺放於黃河岸邊?為什麼沒有被移送至博物館存放?為什麼也沒有採取遮蓋等保護措施?

很多人很疑惑,費了大勁兒打撈的文物為何不擺放在博物館保存,暴曬於陽光之下不怕被破壞嗎?

關於鐵牛的日常保養問題困擾了很多專家學者,直到現在也沒有商量出如何正確地處置這些鐵牛,對此,不斷的有人產生疑問。

後來,有專家出面解釋了這個問題,這些鐵牛體型巨大,它的用材比較特殊,如果採取現代技術保養可能會加劇破壞。因此,很多考古專家主張不要過多的處理。

這些鐵牛在被打撈之前,長期呆在水中,出水之後也沒有氧化生鏽,說明唐代鑄造時就已經採取過某種技術來保護它們。這些鐵牛長期處於自然環境沒有被破壞,說明它們已經適應了自然環境,如果貿然地移動它們,可能會破壞鐵質牛像。

目前,我們能做的就是"就地保護"。為了防止這些鐵牛再次被黃河淹沒,專家通過測量計算,給鐵牛打了專用的鐵架子,升高了鐵牛所處的位置。專家學者怕鐵牛被陽光曬得氧化,還給鐵牛塗了特製的防腐劑保護層。

這些鐵牛每天矗立在黃河岸邊,是莊嚴、肅穆的,它們體現了我國幾千年的黃河文明,彰顯了古人民對於治理黃河的智慧,凝聚了兩岸百姓辛勤勞動的精神。

相關焦點

  • 唐朝70噸的「黃河鐵牛」撈出後,為何露天擺放不保護?專家:不敢
    所以但凡出土的文物無一不是精心保護,如果技術水平達不到,寧願不發掘也不會讓其受到損傷。然而,有這麼一件珍貴的文物,出土後露天而放,沒有任何保護措施,這是怎麼回事呢?專家們為此專門成立了保護小組,研討如何妥善保護黃河鐵牛。研究過程中,有些專家提出了一個「驚人」的建議,那就是不去保護,完全露天放置,人工不要太多的幹預,這是為什麼呢?
  • 1200年前的黃河鐵牛撈出後,為何露天放著不保護?專家:誰敢動它
    據《史記》記載,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以西的秦國為了進取河東,因此自哀蒲州一帶修建了河橋,而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源於該橋該地,後歷朝歷代都造過浮橋,因為黃河的特別,也只能建造浮橋,唐朝時期開始將河橋稱為「蒲津橋」。
  • 黃河「鐵牛」已出土31年,為何露天擺放不保護?專家:誰敢動它?
    開元鐵牛的來歷,可是一點都不小,在歷史書上便有記載。唐朝開元十三年(725年),唐朝政府為了穩固蒲津浮橋,而從而為此秦晉兩地的交通,從而專門建立四尊鐵牛放置在浮橋的四個角。為什麼要塑造成牛的樣子呢?《易經》認為:「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因此古人也認為牛這種動物,也能夠有效地鎮壓住洪水的爆發,因此它也就被指導科成為了一個具有實際功能的藝術品。
  • 1200年前的黃河鐵牛,為何露天擺放30年不保護?專家:誰敢動?
    1950年,這些鐵牛在黃河中浮浮沉沉又出來了,因為一千多年的風吹雨打,鐵牛們自然也是鏽跡斑駁,因此就有人問:為什麼這些鐵牛擺放30年了,也沒人去保護一下呢?有專家就給出了這方面的答案,他們說:是不敢碰。
  • 千年前的「黃河鐵牛」撈出後,為何露天陳列不保護?專家:不敢動
    隨著我國考古技術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古董文物浮出水面,見證了我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文物之所以這麼珍貴,除了年代久遠之外,遺留下來的完整文物少之又少,可能因為一個意外就會被毀滅甚至遭到破壞。正因此,我國對文物的保護非常精細。如果沒有百分百的把握,保證其出土後能獲得更好的保護,專家們寧願不挖掘也不想讓它遭受到破壞。
  • 山西出土「黃河鐵牛」,露天存放30多年,無人看守,為何不保護?
    現在,唐朝時期的「黃河鐵牛」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引起了世人的廣泛關注。黃河鐵牛1988年,永濟縣在經過一年多的走訪查探後,終於確定了黃河鐵牛的具體位置,於是展開了挖掘工作,最終成功出土了鐵牛、鐵人。後來經過不斷挖掘,蒲津渡遺址上共出土鐵牛4尊、鐵人4個、2座鐵山、1組七星鐵柱,令世人震驚!
  • 70噸黃河鐵牛撈出以後,為何露天擺放不保護,「有本事你來抬」
    如果大家經常去博物館的話,發現文物其實都是放在室內,很好的保護,要是露天的話很容易對文物造成傷害。要是能放在露天的基本上就是個頭很大,也不擔心小偷會偷走,而且也能經受住風雨的腐蝕。這個就是非常著名的開元鐵牛,在20世紀80年代末發現。
  • 黃河大鐵牛被打撈上岸,為何露天陳列卻不保護?專家:我們不敢
    黃河大鐵牛被打撈上岸,為何露天陳列卻不保護?專家:我們不敢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以其輝煌燦爛的文明史和對全人類的貢獻著稱於世。同時,中國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文明未曾中斷的國家,不計其數的歷史遺物和難以估量的地下埋藏,對於後代來說是極其寶貴的研究和啟迪資料。
  • 黃河鐵牛為何出土31年,一直放在河邊無人保護?專家:不敢亂動
    黃河鐵牛為何出土31年,一直放在河邊無人保護?專家:不敢亂動文/觀心通史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古人曾在文化和經濟等方面創下了很多奇蹟。當然也有例外,我國曾出土了一件珍貴的文物,出土後,考古專家沒有選擇立即帶回文物局或博物館,而是決定露天敞放。這件遭到「特殊」對待的文物是「黃河鐵牛」。我們對於黃河鐵牛並不陌生,因為我們小學都學過《撈鐵牛》這篇課文,文中講的就是打撈黃河鐵牛的故事。黃河鐵牛出土於山西永濟市西十五公裡的黃河古道兩岸,共出土了四尊鐵牛。
  • 黃河鐵牛出土32年,為何露天放置無人看管?專家:動都不敢動
    在大多數人看來,那些出土的文物都是十分珍貴的,而為了對其進行保護,我國政府也付出了許多努力。然而,在山西地區,卻有著這樣一件特殊的文物,在出土後的三十二年時間內,它一直處於露天放置的狀態,而並沒有人對其看管,當有關專家談論此事的時候也表示,對這件文物是動都不敢動的。那麼,這件文物究竟是何來歷?為什麼專家會對它持有這種態度呢?
  • 70噸重黃河鐵牛被挖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管?專家:不敢動
    青銅器可以歷經幾千年的風雨仍然保存完好,曾在黃河流域挖出70噸重的鐵牛,之後一直露天放置,有人問為何不管呢,專家表示說不敢動,這是為什麼?在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在山西的黃河流域打撈發現了4個巨型鐵疙瘩,震驚世人。專家檢測發現這4個鐵疙瘩並不是真正的純粹鐵製物品,而是鍛造成牛形的鐵器,而鍛造時間大約在唐朝時期,距今兩千多年,因此這鐵牛也被稱為唐代鐵牛。
  • 文物要建博物館保護,唐朝「鎮河鐵牛」卻露天放30多年,這是為何
    導言 開元鐵牛亦稱唐代鐵牛,位於永濟市城西十五公裡,蒲州城西的黃河故道兩岸,各四尊。鑄於唐開元十三年( 725),為穩固蒲津浮橋,維繫秦晉交通而鑄。元末橋毀,久置不用,故習稱「鎮河鐵牛」。因黃河變遷,逐漸為泥沙埋沒。
  • 生態保護先「治水」
    這「三個最大」省情定位,是我們做好青海建設和發展工作的基本原則和前提,保護好青海的生態環境,對於保護好國家生態和環境安全具有重大影響。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三江源地區被譽為「中華水塔」。青海湖是阻止西部荒漠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結點。
  • 「黃河鐵牛」被打撈後,為何露天放置?專家:技術不夠,無人能管
    它為何會出現在黃河,又為何會被掩埋在黃河水下這麼多年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好好講一講這隻鐵牛的故事。 據史書所載,這些鐵牛放到河岸,對泛濫的黃河水是一種威懾。
  • 「黃河出山口」打響生態司法保護第一槍,全省首個黃河流域司法保護基地成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指示,3月27日上午,在黃河左堤0公裡處的孟州市,河南省第一個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和巡迴法庭正式建立。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而孟州市地處黃河中下遊流域,是黃河千裡長堤的起點,也是黃河的出山口,焦作市中級法院、孟州市政府、孟州市法院和孟州黃河河務局在此聯合建立黃河流域焦作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是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加強黃河沿岸生態司法保護的具體舉措,能夠很好地實現環境資源審判與生態修復的有效銜接,為下一步法院依法審理生態環境案件奠定堅實基礎
  •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安全保障規劃》通過水利部審查
    中國水利網站12月21日訊 (通訊員 楊慧娟)12月17日,水利部審查通過了黃委編制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安全保障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與會專家和代表聽取規劃編制情況及主要成果匯報後,充分肯定規劃成果,深入討論規劃主要內容,圍繞進一步完善提升規劃成果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意見。
  • 實現遠方保護與就地保護有效配合的新方案,可提升配網保護可靠性
    ,主要採用有電流/無電流檢測方案,然而由於檢測門檻值較難設定,該方案存在識別不準確、易受潮流影響等問題。事實上,對於任意一回站間線路的保護,僅需線路首尾兩端所連變電站的信息,即可構造出高性能的線路保護新原理。強電磁工程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華中科技大學)、國網鄂州供電公司、國網山東電力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基於SDH通信環網,充分利用採集到的本站與對側變電站的母線背側所有進出線電流,提出了一種高可靠遠方保護冗餘跳閘邏輯。
  • 汾河治水:從「頭痛醫頭」到「整體把脈」,保一泓清水入黃河
    汾河是黃河第二大支流,山西第一大河。歷史上,汾河曾有4次大規模開發治理行動,進入「十三五」以來,治理思路開始有了新變化——治水不再僅僅治水,而是山水林田湖草綜合修復,汾河流域內,礦山治理、造林綠化治理、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水資源與水生態保護恢復、土地綜合整治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六大工程同步齊抓。
  • ...青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暨藍迪國際智庫專家...
    9月18日,青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暨藍迪國際智庫專家諮詢會在青海會議中心舉行。本報記者 黃靈燕 祁國彪 攝9月18日,西寧秋高氣爽,碧空萬裡。上午9時,青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暨藍迪國際智庫專家諮詢會在青海會議中心舉行。這是一次思想的碰撞,這是一次智慧的啟迪。
  • 王金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思考
    開展黃河生態治理,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黃河長治久安是中華民族的夙願,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根基。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