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藝評|看系列微電影《成語新故事》有感:傳統文化精神的當代傳承

2020-12-14 新民晚報

「菽水承歡」「鄭人買履」「濫竽充數」「妄自菲薄」「以貌取人」……這些是古代的成語,也是系列微電影《成語新故事》的片名。微電影每部七八分鐘,主幹是現實題材的原創小品,最後半分鐘用語音說明成語的本意及出處——古今關聯,其義自顯。《成語新故事》自3月23日至4月27日在上視哈哈炫動頻道首播,讓因疫情而宅家的觀眾尤其是孩子們消減了寂寞,得到教益。

圖說:《成語新故事》 網絡圖

《成語新故事》採用紀實手法平鋪直敘地攝製,大量準專業和非專業演員的加盟,更突出了日常的直感和生活的質感。這正是總導演田錚錚的意圖,即打通當代社會與古代成語的隔膜,將後者所含傳統文化精神作當代解讀,並釋放在生活的層面。據悉,《成語新故事》將用10年時間攝製1000部,成為總時長120小時的系列文化產品。從古代成語的保有量看,是可行的;從當代生活的豐富度看,是可行的;兩者的緊密關聯加上主創的精雕細刻,更是可行的。從目前的成品看,人物和劇情都與孩子及校園密切相關,主創不僅向社會徵集劇本,更遴選了眾多中小學師生參與表演,可以想見,隨著攝製的進展,會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師生和家長進入《成語新故事》,成為其重要的創作者和主要的接受者。  成語好比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積澱的歷史和文化「膠囊」,不斷為後世提供價值標準、生活智慧和言行依據,是深受國人喜愛的文化營養、言文材料和教育資源。筆者想起小時候手捧一本成語詞典津津有味地讀,還與小夥伴作「成語接龍」的往事,感覺依然充實而快樂。一方面,孩子們擁有對古代成語的自發的興趣,另一方面,除了課堂教學,動漫、影視、知識競賽、綜藝表演等大量詮釋成語,滿足了孩子們的願望。《成語新故事》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回溯」——先將古代成語的精神內涵提煉出來,再以原創小品與之遙相對應,讓觀眾由近及遠地體味成語那歷久彌新的哲理和藝術魅力。  仔細一想,我們在使用成語時,往往順口而來,如「豈有此理」「莫名其妙」,雖做到了「今用」,卻大多斷開了與過去的關係。忘記了出處,等於失去了根源。《成語新故事》通過「回溯」,讓人重回那些成語的源頭,再度瞻仰古人的生活和精神空間。顯然,這是觀眾為自己「充電」的機會。  看著看著,忽又想到,成語絕大多數誕生於古代,近現代漸趨稀少,以至於無。難道成語已經夠用,不需要根據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繼續創造了嗎?當然不是。究其原因,可能是成語作為文言文系統的產物,其創造力會隨著文言文活力的下降而下降;近現代文言文被白話文迅速而全面地取代,成語徹底失去了這片本已變得貧瘠的土壤。雖然如此,古代成語依然在當代的語言文字中星羅棋布、熠熠生輝——這與古典詩詞在當下的盛行,堪稱異曲同工。  不過在當今網絡時代,也有所謂的「成語」大量誕生,如「細思極恐」「不明覺厲」,還有「藍瘦香菇」之類,其識者之眾、使用之廣、影響之深絕不亞於古代成語,至於其智慧含量多少、人文價值幾何,實在不可過於樂觀。然而,作為時代的標誌性語文產物,這些「成語」有其存在的價值,也有被收入詞典並傳諸後世的可能。總之,如今的我們正在大量使用著古代成語,也正在大量原創著當代「成語」,此時此刻,我們能否通過回溯,一面向古人的智慧表達敬意,一面對自身的原創作出反思,以使當代「成語」好一些,更好一些?(胡曉軍)

相關焦點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出版|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最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出版。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作為國內首套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讀本,該系列精選浩瀚中國文化題材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故事。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推出英文版
    近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該系列由國內資深英文媒體人張慈贇先生所著,共分《中國神話故事與三十六計》《中國歷史著述》《中國成語故事》《中國歷代著名繪畫作品鑑賞》《中國歷史人物》《中國古建築及其故事》六冊。作為國內首套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讀本,該系列精選浩瀚中國文化題材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故事。
  • 學霍元甲的「迷蹤拳」看微電影《海派百工》非遺傳承集結年輕力量
    對於戲曲在年輕人中的傳播,理解當前的網絡文化時尚文化尤其重要,在她的眼裡,現代文化也能找到傳統文化的根源,她喜歡直播中的彈幕,認為彈幕是京劇叫好文化的延伸。 60集《海派百工》4K非遺微電影已全部拍攝完畢,這是一部傳統文化的傳承日誌,帶領市民共同探尋上海城市生活中共通的非遺「密碼」。在遺產日前夕該片正式登陸B站剛開通的4K頻道連載,每周五更新,引來無數年輕人「追劇」,B站評分達到9.6。網友「叫我街文Lee」評論說:「年輕的我們包圍在物慾和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之中,那些需要長時間沉澱和堅持的事物變得彌足珍貴。」
  • 福海橋頭醒獅微電影《傳承》殺青!深刻挖掘與傳承深圳本土優秀傳統...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趙川 通訊員 蔡碧億為傳承和發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11月2日,一部反映橋頭醒獅的歷史、傳承、發展的微電影《傳承》在寶安區福海街道完成最後拍攝,正式殺青。該作品深刻挖掘了深圳本地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了深圳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醒獅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傳統文化熱起來、活起來,目的就是要傳下去,在傳承過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從而堅定文化自信。
  • 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近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該系列由國內資深英文媒體人張慈贇先生所著,共分《中國神話故事與三十六計》《中國歷史著述》《中國成語故事》《中國歷代著名繪畫作品鑑賞》《中國歷史人物》《中國古建築及其故事》六冊。作為國內首套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讀本,該系列精選浩瀚中國文化題材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故事,基本涵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
  • 講好儒學故事 傳承文化經典
    它具有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源自公共圖書館學術講座、專家傳承文化經典和學者接地氣解讀等幾大特點,是多方合作講好儒學故事的範例,是我們追求文化自覺、建立文化自信的精品案例。《孔子·儒學·儒藏:儒家思想與經典》是國家圖書館系列公開講座的衍生品。
  • 美育視角下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指向,是國家文化方針政策的重要抓手,更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內容。新時代美育肩負的責任已超越了藝術知識學習和技藝傳授,也承載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因此,有必要從美育角度,準確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探索其傳承路徑。
  • 看《大秦賦》學成語故事 伶可家族最新課程已上線
    該系列前三部劇《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不僅斬獲了飛天獎、金鷹獎等多個國家級大獎,更作為中國影視文化「走出去」的代表作之一。每部劇在豆瓣評在都是8.5分以上,足可見前三部質量之高。《大秦賦》的成功除了製作精良,劇情精彩之外,更重要的是極大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展現了中國人的「文化之根」。
  • 弘揚傳統文化 當代國學智慧傳承人物
    (原標題:弘揚傳統文化 當代國學智慧傳承人物) 周納羽,山東青島膠州人
  • 在童趣中體味傳統文化 中國兒藝《成語魔方》第四部將首演
    人民網北京10月12日電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最新創排的「中國故事」之《成語魔方》(四)將於10月21日在假日經典小劇場首演,將為小朋友帶來「葉公好龍」「東施效顰」「自相矛盾」三個成語故事,通過更加童趣、更加新鮮、生動的方式展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成語智慧。
  • 成語:進入中國傳統文化的鑰匙
    正在央視熱播的傳統文化類節目《中國成語大會》,讓我們重新審視「成語」——這個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卻又被忽視的語言資源。它很通俗,菜市場的大媽也經常說「討價還價」;它很凝練,作為漢語中的「活化石」承載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密碼;可它又讓人陌生,諸如「韋編三絕」、「醍醐灌頂」背後的典故很少人能脫口而出。隨著中國人對母語文化情感的淡薄,成語在語言體系中的地位越發邊緣化。
  • 展示中華文化傳承,南寧孔廟拍攝跨年祈福微電影《月夜·孔廟》
    臨近元旦,南寧孔廟博物館要搞「新意思」。12月13日,由該館主辦的公益微電影項目《月夜·孔廟》拍攝活動,在南寧孔廟進行。微電影拍攝現場。據悉,南寧孔廟將首次在元旦舉行大型跨年祈福,而這一微電影則將在跨年祈福活動上正式與大家見面。與此同時,南寧孔廟還計劃與曲阜孔廟等進行聯合祈福。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在拍攝現場看到,導演組對場景進行了不同的設計,太極表演、漢服展示、詩書朗誦等與中華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都有體現。
  • 海南舉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研討會
    海南傳統文化大講堂系列公益活動發起人、海南海世界貝殼文化博物館館長李恆主持研討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中國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精神內涵和文化資源。文化強國必須有歷史文化作為堅實的基礎;文化自信的基礎,首先是歷史文化。
  • 大連理工大學開展弘揚傳統文化系列活動 趣味體驗體味傳承
    作為全國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建設單位,大連理工大學積極構建文化育人長效機制。今年4月以來,大連理工大學依託校圖書館的空間優勢和資源優勢,陸續開展系列講座、吟詠競賽、互動體驗、線上展覽等傳統文化系列活動,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以德育人、以文化人,打造傳統文化育人新陣地。
  • 海南人如何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
    ▲海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秘書長李公羽發言會上,海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秘書長李公羽發言表示,文化強國,必須要有歷史文化作為堅實的基礎。同樣,文化自信的基礎也離不開歷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當代中國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精神內涵和文化資源,是文化強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浦發信用卡牽手《國家寶藏》第三季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而作為《國家寶藏》第三季的特約合作品牌,浦發銀行信用卡將與持卡人一同感悟傳統文化的傳承魅力,持續帶來創新的金融文化體驗。據了解,《國家寶藏》第三季將於12月6日正式首播,持續10周共10期(含故宮、莫高窟、殷墟、孔府、兵馬俑、三星堆、碑林、蘇州園林、布達拉宮9個博物館27件館藏),植根於中華文化寶庫資源,演繹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讓觀眾在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了解文物所承載的中華文化精神內核,引發大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
  • 大連理工大學開展弘揚傳統文化系列活動 打造傳統文化育人新陣地
    作為全國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建設單位,大連理工大學積極構建文化育人長效機制。今年4月以來,大連理工大學依託校圖書館的空間優勢和資源優勢,陸續開展系列講座、吟詠競賽、互動體驗、線上展覽等傳統文化系列活動,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以德育人、以文化人,打造傳統文化育人新陣地。
  • 用「光語」映照中國傳統文化 楊浩老師匠心打造第二季龍印《成語...
    為此記者找到了楊浩老師團隊,藉此想透過他們的實戰經驗來分享:如何通過現代舞檯燈光去撲捉中華傳統文化?  用燈光承載成語使命  龍印《成語天下》立足於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通過獨特的舞臺視角讓悠久深邃的成語文化變得更精彩動人。
  • 從《大秦賦》看歷史正劇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2020年CCTV-8年度收官大劇《大秦賦》的火爆出圈,如春雨驚雷,激響歷史正劇沉寂已久的黃鐘大呂,讓觀眾酣暢淋漓的品味了一場中華傳統文化的饕餮盛宴。《大秦賦》中傳達出的中華傳統文化大致可以分為三層,一是以服化道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具象表現,二是用語言臺詞輸出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與思想,三是以人物和故事為載體彰顯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核精神。
  • 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錢文忠為新區市民送上「精神大餐」
    作為寧波杭州灣新區市民文化月的又一場「好戲」,12月12日下午,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做客杭州灣大劇院,開展題為《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講座,為廣大市民送上一頓營養豐盛的「精神大餐」。「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此次錢文忠主講的主題看似嚴肅而專業,但他用輕鬆幽默、通俗易懂的方式,讓觀眾在笑聲中思索傳統文化對當代人的價值與意義,以及如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來豐盈內心生活,從而獲得實實在在的幸福感。「我與新區很有緣分,2015年我解說了馬拉松,2016年我參加了杭州灣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