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水承歡」「鄭人買履」「濫竽充數」「妄自菲薄」「以貌取人」……這些是古代的成語,也是系列微電影《成語新故事》的片名。微電影每部七八分鐘,主幹是現實題材的原創小品,最後半分鐘用語音說明成語的本意及出處——古今關聯,其義自顯。《成語新故事》自3月23日至4月27日在上視哈哈炫動頻道首播,讓因疫情而宅家的觀眾尤其是孩子們消減了寂寞,得到教益。
圖說:《成語新故事》 網絡圖
《成語新故事》採用紀實手法平鋪直敘地攝製,大量準專業和非專業演員的加盟,更突出了日常的直感和生活的質感。這正是總導演田錚錚的意圖,即打通當代社會與古代成語的隔膜,將後者所含傳統文化精神作當代解讀,並釋放在生活的層面。據悉,《成語新故事》將用10年時間攝製1000部,成為總時長120小時的系列文化產品。從古代成語的保有量看,是可行的;從當代生活的豐富度看,是可行的;兩者的緊密關聯加上主創的精雕細刻,更是可行的。從目前的成品看,人物和劇情都與孩子及校園密切相關,主創不僅向社會徵集劇本,更遴選了眾多中小學師生參與表演,可以想見,隨著攝製的進展,會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師生和家長進入《成語新故事》,成為其重要的創作者和主要的接受者。 成語好比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積澱的歷史和文化「膠囊」,不斷為後世提供價值標準、生活智慧和言行依據,是深受國人喜愛的文化營養、言文材料和教育資源。筆者想起小時候手捧一本成語詞典津津有味地讀,還與小夥伴作「成語接龍」的往事,感覺依然充實而快樂。一方面,孩子們擁有對古代成語的自發的興趣,另一方面,除了課堂教學,動漫、影視、知識競賽、綜藝表演等大量詮釋成語,滿足了孩子們的願望。《成語新故事》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回溯」——先將古代成語的精神內涵提煉出來,再以原創小品與之遙相對應,讓觀眾由近及遠地體味成語那歷久彌新的哲理和藝術魅力。 仔細一想,我們在使用成語時,往往順口而來,如「豈有此理」「莫名其妙」,雖做到了「今用」,卻大多斷開了與過去的關係。忘記了出處,等於失去了根源。《成語新故事》通過「回溯」,讓人重回那些成語的源頭,再度瞻仰古人的生活和精神空間。顯然,這是觀眾為自己「充電」的機會。 看著看著,忽又想到,成語絕大多數誕生於古代,近現代漸趨稀少,以至於無。難道成語已經夠用,不需要根據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繼續創造了嗎?當然不是。究其原因,可能是成語作為文言文系統的產物,其創造力會隨著文言文活力的下降而下降;近現代文言文被白話文迅速而全面地取代,成語徹底失去了這片本已變得貧瘠的土壤。雖然如此,古代成語依然在當代的語言文字中星羅棋布、熠熠生輝——這與古典詩詞在當下的盛行,堪稱異曲同工。 不過在當今網絡時代,也有所謂的「成語」大量誕生,如「細思極恐」「不明覺厲」,還有「藍瘦香菇」之類,其識者之眾、使用之廣、影響之深絕不亞於古代成語,至於其智慧含量多少、人文價值幾何,實在不可過於樂觀。然而,作為時代的標誌性語文產物,這些「成語」有其存在的價值,也有被收入詞典並傳諸後世的可能。總之,如今的我們正在大量使用著古代成語,也正在大量原創著當代「成語」,此時此刻,我們能否通過回溯,一面向古人的智慧表達敬意,一面對自身的原創作出反思,以使當代「成語」好一些,更好一些?(胡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