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錢文忠為新區市民送上「精神大餐」

2020-12-14 瀟湘晨報

作為寧波杭州灣新區市民文化月的又一場「好戲」,12月12日下午,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做客杭州灣大劇院,開展題為《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講座,為廣大市民送上一頓營養豐盛的「精神大餐」。

錢文忠現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是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得意門生,在傳統文化方面具有極高的造詣。2007年在《百家講壇》講授《玄奘西遊》,此後又連續登上《百家講壇》講授《三字經》《弟子規》等,深受觀眾喜愛。

「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此次錢文忠主講的主題看似嚴肅而專業,但他用輕鬆幽默、通俗易懂的方式,讓觀眾在笑聲中思索傳統文化對當代人的價值與意義,以及如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來豐盈內心生活,從而獲得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我與新區很有緣分,2015年我解說了馬拉松,2016年我參加了杭州灣論壇。」一開場,錢文忠就道出了他對新區有著深厚的感情和特別的親切感,瞬間拉近了與大家的距離,也讓傳統文化這一看似久遠的命題變得更為親近。

錢文忠說,近幾年社會上興起了一股國學熱,真正原因在於國家的發展到了一個重要的關頭,需要大家去反思除了經濟社會以外,諸如文化等一些更為關鍵的問題。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財富急劇增長,自由度增加,社會逐漸開放,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就,但是很多人卻感覺到幸福感並沒有同步提升,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忽略了優秀傳統文化在塑造人格、培植教養方面的教育功能,從而導致心靈日益空虛。錢文忠認為,經濟發展不能摒棄傳統文化,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和智慧,提升國民的文化素養,提升內心的幸福感。

提及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錢文忠表示,幼兒的國學教育宜越早越好,這份教育將為他們的人生成長提供良好的精神指引。講座的最後,錢文忠呼籲: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就在於它能夠讓現代化完成一個儘可能完美的轉化過程,現代化發展離不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賡續。

市民聽完講座後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對學習了解傳統文化,做好自身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相處,進而促進家庭、社區、社會的和諧有著重要的意義。

【來源:寧波杭州灣新區發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的要義精髓,準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和時代意蘊,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應有之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 文化大餐進社區,讓市民過足書癮
    文化大餐進社區,讓市民過足書癮 新湖南客戶端11月18日訊(記者 羅雅琴 姚學文)送書籍、送電影、送節目,豐厚的文化「禮包」立刻引爆市民熱情。今天,雨花區2016年第八屆「書香雨花」讀書節在侯家塘街道紅旗廣場正式拉開帷幕。
  • 錢文忠:「士魂商才」才能造就強國
    為什麼很多人為這社會做出了很多貢獻,卻成了群體性仇恨的對象?為什麼看到這些人由於種種原因,絕大多數人遭受到委屈、誤解,或者過失以後,整個社會出現的卻是幸災樂禍的心態?」在2010第一財經·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啟動儀式上,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錢文忠教授的問題,引發了在座企業家的深思。
  • 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即日起,我們推出「找準精神的根脈:傳統文化系列談」欄目,約請知名專家學者闡發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解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讓我們從日用而不覺到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同時,針對當下傳統文化實踐領域存在的誤區與問題,進行剖析反思、糾偏匡正,重拾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理性與敬意。只有在思想和實踐兩個層面找準精神的根脈,才能真正吸收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放眼世界,發出繼往開來的中國聲音。
  • @鄭州市民,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主題展館開放了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王琦 通訊員 李盼為全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獻禮,9月7日上午,鄭東新區打造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主題展館」向市民開放。第三展區為「砥礪奮進、中原出彩」:以集中展示河南民族體育發展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做出的貢獻。在推動民族體育運動、保護非物質體育文化遺產建設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第四展區為「同心共鑄、綻耀東區」:集中展示鄭東新區發展歷程,展現東區在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方面取得的成就。
  • 健全現代文化產業 挖掘傳統體育文化價值
    我們要挖掘歷史留存的傳統體育文化寶藏,賦予這些優秀傳統體育文化以時代性、適應性,使其融入當代國家治理、社會善治的總體框架中,發揮相應的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源頭活水。體育文化產業屬於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的交叉融合新業態,因而具有雙重屬性,既具有體育文化的健康價值、教育價值和娛樂價值等本質屬性,又具有文化產業的文化傳播、文化傳承、產業價值和精神效能。體育文化產業兼容體育、文化於一體,並蓄經濟、精神於一爐,其價值主要包括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兩大方面。
  • 文化扶貧|廣州市文廣旅局為對口幫扶村送上文化大餐
    活動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共同主辦;內容包括「情滿攻堅路」文藝演出、「平等·多元·包容——文化名人的藝術世界」主題展覽、「國旗頌:五星紅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和標誌」主題展覽、圖書捐贈等,為當地村民送上文化大餐。
  • 福建豐澤:多元文化服務為群眾"烹飪"精神文化大餐
    近年來,福建泉州豐澤區在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礎上,堅持公益性、便利性等原則,積極探索如何形成網絡健全、結構合理、發展均衡、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推動豐澤區公共文化服務廣覆蓋、高效能,為構建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造了形式多樣的示範實踐樣本。
  • 熊澗:人倫日用化的傳統文化及其價值
    原標題:人倫日用化的傳統文化及其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不斷演化而匯集成的反映民族特色和風貌的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物質形態和思想觀念的總和,也是歷史的本質反映。認識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及其功用,有利於我們今天探討和借鑑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 杜鵑花藝術節火熱進行 數十場展覽、演出、講座送上文化大餐
    文藝惠民歲末掀熱潮(媒體藝術之都·杜鵑花藝術節) 杜鵑花藝術節火熱進行,數十場展覽、演出、講座送上文化大餐 近日,「八秩回眸——鄒傳安書畫藝術文獻展」在長沙美術館開幕,展覽將持續至12月28日,免費向市民開放。 鄒傳安是我國當代最具代表性、最有影響的工筆花鳥畫家之一。鄒傳安,字書靖,齋號知止,1940年生,湖南省新化縣人。 在藝術上,鄒傳安是一位具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認為,鄒傳安獨創了大面積潑彩法與工筆畫結合的畫法,開創了花鳥畫的新境界。
  • 瀋陽新春文化旅遊「大餐」出爐啦
    1月8日,記者在瀋陽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喜迎新春 服務民生」系列第三場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瀋陽各區為百姓們準備了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娛樂「大餐」, 廟會、燈謎、詠詩、年貨大集、百姓聯歡……讓沈城百姓們在「逛吃逛吃」中感受濃濃的年味與大瀋陽的美好。
  • 五四精神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
    原標題:五四精神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 五四運動是有著5000年燦爛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在近代發生的偉大事件。它包括以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為標誌的新文化運動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群眾性愛國運動兩個內涵。前者所起的啟蒙、覺醒作用,是後者的思想階段。有了前者,後者才成為中國近現代歷史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標識。
  • 深圳「城市文化菜單」打造公益文化品牌 文化菜單周周發 市民大餐...
    為進一步充實「城市文化菜單」的活動內容,擴大其影響力和覆蓋範圍,打造公益文化品牌,更好地給市民提供便捷、詳實的文化信息服務,由深圳市委宣傳部牽頭開展的「城市文化菜單周周發」工作於12月18日開始試運行。
  • 傳統文化的傳承,克己復禮在當代的價值
    禮的包容性和超越性以及當今社會依然存在的禮的根基,使我們能夠借鑑「克己復禮」,發揮其粘合劑作用,為解決當代中國個人與社會道德關係的建構,及社會關係的和諧發展提供理論幫助。那些傳統文化和其中重要儀式以及與寺院、宗族和節日相關的公共信仰,仍是農村中十分必要的「社會粘合劑」。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我國農業發展日益商品化和市場化,加上工業發展等多方面的原因,使人們尤其是農民的傳統價值觀念受到了重大衝擊,尤其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關係發生了不少變化,如婚姻關係從以往的次要地位上升到主要地位。
  • 在創造創新中彰顯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原標題:在創造創新中彰顯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只有通過自身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適應並體現我們這個時代發展的訴求,從而顯示出它的當代價值。毛澤東同志當年為我們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確立了「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的恰當態度。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弘揚和保護各民族傳統文化,要去粗取精、推陳出新,努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312場演出登春節京城舞臺 為市民提供精彩紛呈文化大餐
    原標題:312場演出登春節京城舞臺   本報訊(記者 李洋)記者從市文旅局了解到,春節期間(1月24日至30日),北京將舉辦營業性演出共計125臺312場,為首都市民提供精彩紛呈的文化大餐。
  • 新民藝評|看系列微電影《成語新故事》有感:傳統文化精神的當代傳承
    這正是總導演田錚錚的意圖,即打通當代社會與古代成語的隔膜,將後者所含傳統文化精神作當代解讀,並釋放在生活的層面。據悉,《成語新故事》將用10年時間攝製1000部,成為總時長120小時的系列文化產品。從古代成語的保有量看,是可行的;從當代生活的豐富度看,是可行的;兩者的緊密關聯加上主創的精雕細刻,更是可行的。
  • 如何理解中國現代水墨藝術精神,傳統和當代水墨作品賞析
    藝術始終滲透人類精神的深層世界,水墨繪畫也同樣不例外,但不是所有藝術都具有恆定價值。審美文化是社會矛盾的精神反映,也是促進歷史變革的自反力量。在討論「什麼是水墨精神」時,必須確立哪些藝術精神具有積極意義的文化價值。如果按照國粹主義的道德基準去界定「水墨精神」,哪將狹隘不堪,甚至可能把整個歷史推向踟躕不前的死胡同。
  • 文化大餐迎雙節 成都多地舉行傳統節日特色民俗文化活動
    據悉,此次活動圍繞「千年蜀都 文博青羊 盛世歡歌 逐夢蘇坡」主題,以漢服文化為主線,圍繞蘇坡傳統歷史文化、蘇坡集市文化等展開。現場設置了漢文化拜師禮、漢服文化歌舞「秀」、東坡燈謎挑戰「薈」、東坡詩詞「秀」、書法大師「秀」、手工塗鴉(剪紙)、金錢板「秀」等傳統節日特色民俗場景。
  • 美育視角下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指向,是國家文化方針政策的重要抓手,更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內容。新時代美育肩負的責任已超越了藝術知識學習和技藝傳授,也承載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因此,有必要從美育角度,準確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探索其傳承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