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二月初六,是東華紫府少陽帝君誕辰。東華帝君,號元陽父扶桑大帝,主陽和之氣,理於東方,亦號王公焉。居東華方諸宮,又名諸宮童初府,道教尊為「輔元立極天尊」、「傳丹度世天尊」、「東王木公天尊」等。與金母皆挺質太玄,毓神玄奧,於東方溟溟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氣而形成,與西王母共理二氣而育養天地、陶鈞萬物,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男子登仙得道者全部由他掌管。
在道教中,東華帝君又稱東王公或青童君、少陽帝君、元陽父扶桑大帝,為先天陽氣凝聚而成,在天下蒼生未始時,生於碧海之上的方諸山,創造萬物,在東方主理陽和之氣。其與西王母共同主掌修道男女的仙籍。西王母又稱瑤池金母、龜臺金母,是先天陰氣凝聚而成,乃是西華至妙洞陰之極尊,居住於崑崙山西麓,是女仙之首。東王公與西王母共同主掌天下仙籍,凡男子成仙升品必要先拜謁東王公,女子成仙則須拜謁西王母,方得升九天,入三清勝境,面見元始天尊。
相傳,在十洲三島之間有紫府州,為東華帝君別理統傳靈官職位,較量群仙功行,自地仙而至神仙、神仙而至天仙、天仙而轉真聖、入虛無洞天的地方。凡此三遷都是由東華帝君主管。秦漢時,相傳海中有三島,而十洲位列其中:上島三洲,為蓬萊、方丈、瀛洲;中島三洲,為美蓉、閬苑、瑤池;下島三洲,為赤城、玄關、桃源。三島九洲鼎峙洪蒙之中。三島之間有紫府州,為東華帝君別理統傳靈官職位,較量群仙功行,自地仙而至神仙,神仙而至天仙,天仙而轉真聖,入虛無洞天的地方。凡此三遷都是由東華帝君主管。
按《塵外記》方諸山在東海之內,其諸司命三十五所,以隸天上人間罪福,帝君為大司命,總統之山有東華臺,帝君常以丁卯日登臺四望。學道之人凡仙有九品,一日九天真王,二日三天真皇,三日太上真人,四日飛天真人,五曰靈仙,六日真人,七日靈人,八曰飛仙,九日仙人。凡此品次升天之時,先木公後謁金母,受事既訖,方得升九天入三清拜太上而觀元始。東華者,以帝君東華至真之氣化而生也。分治東極,居東華之上也。紫府者,職居紫府,統三十五司命,遷轉虛官較品真仙也。陽者主東方,少陽九氣生化方匯也。帝君者位東方,諸天之尊,君牧眾聖為生物之王。《易》曰:帝出乎震是也。故日東華紫府少陽帝君。
道教奉祀為掌管男仙名籍的尊神。神異經、東荒經:東荒山上有大石室,東王居此,長一丈,頭髮皓白,人形鳥面而虎尾載一黑熊,左右顧望,恆與一玉女投壺,每投千二百矯,說有入不出者,天為之醫噓;矯出而脫誤不按者,天為之笑。(中荒經)崑崙之山有銅柱,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裡,周圓如削,下有回屋,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翼一萬九千裡,西王母歲登翼上會東王公也,為神仙領袖之一分管男女仙名籍。
東王公主陽和之氣,理於東方,亦號東王父。凡上天下地男子登仙得道者,悉所掌管。傳漢初童謠:青裙上天門,拜木公揖金母,也就是說世上的人得道昇天,須先拜東王公和西王母,又稱東王公為青靈始老君,與丹靈,黃老,皓靈,玄老共稱五方五始老。
東王公的來歷有諸多記載
『元始上真眾仙記』東王公的來歷:上古之時,元始天王與太元聖母在玉京山中通氣結精,生下天皇,號元陽父住在碧海之中,宅地方圓三萬裡,治三萬六千歲,稱為東王公,道經中說,眾仙登天必須先拜謁東王公和西王母,才能晉見三清尊神。
東王公最遲在漢代已有記載,漢代普遍可見於墓室壁畫、文字典籍等資料裡,作為西王母的對偶神出現,並無父母出身。
漢末道教興起,王公、王母同時作為配偶神被吸收入道教裡。道教為諸神創作出身,葛洪認為東王公是盤古、太元聖母所生,其他道經卻認為他是先天東華之氣的化生。
東王公在漢代民間,與西王母相配,被認為是代表陰陽中「陽」的神祗。同時受秦漢的登仙思想,東王公與西王母一起作為死後成仙世界的主神。認為東王公主管一切登仙得道的男子,掌管仙籍。同時為他添加「扶桑大帝」的道號,認為他有太陽神的屬性。
學道之人升天時,要先拜木公後謁金母,才入三清拜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靈寶道君,最後面見天帝。因為王公、王母有接引成仙者的神性,東晉上清派又將東王公與西王母奉為傳經的大神。
東海之內的方諸山,有諸司命三十五所,以隸天上人間罪福,東王公為大司命。
在道教裡,東王公與王母共理二氣,是育養天地陶鈞萬物的創世神。
東王公在碧海之上化生,有海神的屬性。同時道教中的三官大帝,有的版本認為水官是扶桑大帝東王公,主管一切水中諸大神。
在宋代,全真教逐漸形成,又將東王公奉為全真教的祖師。
東王公是最遲在兩漢時期就有記載的神祗。而他的來歷與信仰形成,學術界的考證有幾種說法。郭沫若《卜辭中的古代社會》:神話傳說中人物,一人化為二人以上,一事化為二事以上,乃古今中外常有之事。
東皇太一說
東皇太一,出自先秦文學《九歌》,楚人屈原的作品。
《九歌》裡的至高神東皇太一,是一個本身爭議很大的神。有認為「東皇」原來是楚國的祖先神,和「太一」不是同一個神,但在文學中被屈原結合原創出了一個新的至高神。
而東皇太一在《九歌》裡作為至高神,有些考證又認為,他的神格其實也帶有太陽神屬性。
由於東皇太一隻是楚人文學裡的神,後期並沒有流傳下來,而是演變成了其他的一些神。東王公就被認為是東皇后期演變出的神祗之一。
而東王公的別稱,又有「東皇」、「東皇公」等(例如《吳越春秋》)。與楚國祖神東皇,《九歌》東皇太一承接有關。
東君說
東君,同樣是出自先秦文學《九歌》裡的神祗,學術界基本認定東君是太陽神。
而東王公的別稱,也有「東君」。兩漢時期,將東王公作為代表「陽」的男神。而後期道教,則直接認為東王公有太陽的性質。
東漢三國 曹操的《陌上桑》:「濟天漢,至崑崙 ,見 西王母 謁東君 。」
《九歌》是先秦古籍,於漢代成書。漢末時的曹操,似乎直接認為東王公等於《九歌》東君。
漢 《神異經》《東荒經》:東荒山中有大石室,東王公居焉。長一丈,頭髮皓白,人形鳥面而虎尾,載一黑熊,左右顧望。恆與一玉女投壺,每投千二百矯,設有入不出者,天為之噓;矯出而脫悟(誤)不接者,天為之笑。
《中荒經》:崑崙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裡,周圍如削。下有石室,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羽,一萬九千裡。西王母歲登翼,上之東王公也。
東漢 《吳越春秋》:越人「立東郊以祭陽,名曰 東皇公 ;立西郊以祭陰,名曰西王母 。」
東晉 《枕上書》:昔二儀未分……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復經二劫,忽生太元玉女……仰吸天元,號曰太元聖母。元始君經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頭,治三萬六千歲,書為扶桑大帝東王公,號曰元陽父;
南朝 《真靈位業圖》:圖中將東王公排在上清左位,號為「太微東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
顯示了東王公的太陽神屬性。
全真道的始祖說
《金蓮正宗記》云:「東華帝君,姓王氏,字玄甫,道號東華子。生有奇表,幼慕真風,白雲上真見而愛之,曰:「天上謫仙人也。」乃引之入道……在人間數百歲,殊無衰老之容。開闡玄宗,發揮妙蘊,陰功濟物,玄德動天,故天真賜號東華帝君,又曰紫府少陽帝君。授度門人正陽子鍾離雲房,嗣弘法教。」
元彭致中編《鳴鶴餘音》卷三收有王重陽祖師的《滿庭芳》詞,上闋云:「汝奉全真,繼分五祖,略將宗派稱揚。老君金口,親付與西王聖母,賜東華教主。東華降鍾離承當,傳玄理,富春劉相,呂祖悟黃梁。」可見,全真道將東華帝君尊為始祖,認為王玄甫祖師即是東華帝君下降,並尊其為「北五祖」之首。王玄甫祖師,又名王少陽,師事白雲上真,為漢代山東人。元世祖時敕尊為「東華紫府少陽帝君」。元武宗時加尊為「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道帝君」。
宋全真祖師設定
南、北二宗準備合宗時,都爭相尋祖,最後一致以東王公為共同祖師。
早在南朝陶弘景《真誥》裡,就有仙人王玄甫。
元宋德方《全真列祖賦》裡指明東王公為全真教祖師。
宋德方的弟子秦志安在《金蓮正宗記》裡,將東王公與仙人王玄甫合併,認為王玄甫是東王公到人間的化名。
但後出的《金蓮正宗像傳》,卻又採取比較含混而不肯定的說法:「帝君姓王,不知其名,世代、地理皆莫詳……隱崑嵛山,號東華帝君……以道授鍾離子……所謂王姓者,乃尊高貴上之稱,非其氏族也,斯言蓋得之歟!元世祖皇帝封號東華紫府少陽帝君,武帝皇帝加封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帝君。」
唐代興起八仙傳說。全真教又認為東華帝君傳道於鍾離權,之後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等為全真五祖。
後期有將八仙附會東華帝君的說法,但也有些版本完全否認。明清時期有附會呂洞賓為王玄甫的轉世,從而附會到東華帝君;元代有附會鐵拐李到東華帝君的;均得到道教嚴厲否認。
經典與傳說
南朝 《真誥》引 東晉楊羲 《上清大洞真經》:東華方諸宮高晨師玉保王青童君。
魏晉 《漢武內傳》:敢告劉生,爾師主是青童小君,太上中黃道君之師真,元始天王入室弟子也。姓延陵,名陽,字庇華。形有嬰孩之貌,故仙官以青真小童之號。
《漢武內傳》認為東王公別稱青童君。在東晉是上清派的傳經大神。
唐 《墉城集仙錄》:在昔道氣凝寂,湛體無為,將欲啟迪玄功,生化萬物,先以東華至真之氣,化而生木公焉。木公生於碧海之上,蒼靈之墟,以主陽和之氣,理於東方,亦號曰王公焉。
南宋 《上清靈寶大法》,所列聖位有「東華木公青童道君」。
宋元 《三教搜神大全》:東皇公號日元陽父,考之仙經或號東王公,或號青童君,或號方諸君,或號青提君,名號雖殊,即一東華也。聖朝至元六年正月日上尊號曰:東華紫府少陽帝君。
明《歷代神仙通鑑》:木公至方諸……與金母二氣相投,生九子五女。
《枕中書》稱他為元始天尊與太元聖母所生。《仙傳抬遺》又說他為青陽之元氣,百物之先也。《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和《列仙全傳》卷一皆稱其諱倪,安君明,鍾化於碧梅之上,蒼靈之墟。
《漢尚方鏡銘》::「尚方作竟其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東王公,西王母。」
杜光庭記載,在漢初,小兒於道歌曰:「著青裙,入天門,揖金母,拜木公」。時人皆不識,唯張子房知之,乃再拜之曰:「此乃東王公之玉童也。蓋言世人登仙,皆揖金母而拜木公焉。」
《三教搜神大全》:紫府者,帝君校功行之所,夫海內有三島,而十洲列其中……三島九州鼎峙混一之中,又有洲曰紫府,踞三島之問,乃帝君之別理,遷轉靈官職位……東華者,以帝君東華至真之氣化而生也。分治東極,居東華之上也。紫府者,職居紫府,統三十五司命……帝君者位東方,諸天之尊,君牧眾聖為生物之王。《易》曰:帝出乎震是也。故曰東華紫府少陽帝君。
在漢代民間,東王公西王母為彼岸登仙世界的主神,伏羲女媧則為人類始祖神。在漢末被吸收入道教。在唐與北宋時,道士的醮神名單中,未曾列有東王公,至南宋始被列入。在南宋仲勵《祈嗣拜章大醮儀》的醮神名單中,位列第十九,名「東華木公道君」,在南宋金允中《散壇設醮品上》三百六十分位真靈名單中,位列第十,名「東華上相木公青童帝君」,在南宋呂元素《黃籙羅天一千二百分位》(載《道門定製》卷三)中,作為第九狀所請的第一位神靈,名「水府扶桑大帝」,位居水府諸神之首。南宋金元時,東王公在道教排名比西王母高,明清時,民間道教則認為西王母與東王公齊平。
上古洪荒之世,東華帝君曾以異相顯化於世,《東華帝君傳》中提到:「東華帝君絕習在道氣,疑寂湛體無為將欲,殷迪玄功生化萬物。先以東華至真之氣,化而生木公,於碧海之上蒼靈之墟,以主陽和之氣,理於東方,亦號王公焉」。
東王木公,根據《神異經·東荒經》中的記載:「東荒山中有大石室,東王公居焉。長一丈,頭髮皓白,人形鳥面而虎尾。載一黑熊,左右顧望」。當時的東王公居住在東荒山的大石室裡,身高一丈,人的身形,確是鳥的面貌,身有虎尾,坐騎黑熊。為什麼原先天尊神人莊嚴之身,會顯化為人形鳥面,兇惡猛獸之相呢?究其原因,恰是因為上古之世,文明未開,人獸雜處,為震懾群兇百獸,保護生民,故顯現如此之形。
《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關於的東華帝君有一段這樣的描寫:「這位東華帝君乃是眾神之主,天族中地位僅次於天君,主要掌管仙籍。妖精凡人凡是成仙的,都須支會他一聲。上仙以下的神仙們升階品,也須拜一拜這位帝君。
這段介紹倒和道教中的記載較為符合,東王公為天界男仙之首,道教之中凡是男子成仙,無一不需要經過東王公之較量考驗:「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男子之登仙得道者,悉所掌焉……遷轉靈官職位,較量群仙功行,自地仙而至神仙,神仙而至天仙,天仙而轉真聖入虛無洞天,凡三遷也,皆帝君主之」。而凡人如果需要成仙,必須也要先拜木公、後謁金母,經過考量方得升九天入三清拜太上而觀元始。1.東華帝君的形象
《神異經》稱東王公居東荒山大石室,皓髮,人形鳥面而虎尾。杜光庭《墉城集仙錄》稱:「木公生於碧海之上,蒼靈之墟,以主陽和之氣,理於東方」。
秦漢時,相傳海中有三島,而十洲位列其中:上島三洲,為蓬萊、方丈、瀛洲;中島三洲,為美蓉、閬苑、瑤池;下島三洲,為赤城、玄關、桃源。三島九洲鼎峙洪蒙之中。三島之間有紫府州,為東華帝君別理統傳靈官職位,較量群仙功行,自地仙而至神仙,神仙而至天仙,天仙而轉真聖,入虛無洞天的地方。凡此三遷都是由東華帝君主管。
唐末杜光庭撰《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中,經文載「仙人葛玄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杜光庭注曰:「東華者,按《上清經》云:東方有飄雲世界碧霞之國,翠羽城中蒼龍官,其中官闕,並是龍鳳寶珠合就,上有五色蒼雲覆蓋其上,故號蒼龍宮也。乃是東華小童君所居之處。此明仙翁自雲吾逢彼帝君,即傳受此經,且非輕傳於下士也。」
東華帝君禮拜方法
東華帝君一生「清虛、自持」的以仙術濟世,故其聖誕自然以簡樸為要訣,亦需準備清茶、酒 ( 各三杯 ) 和些許糕餅、水果和鮮花、紅燭與金紙 ( 天金、壽金、刈金、福金 ) ,或環保金紙 ( 狀元金、雙龍寶衣、天金、壽金各三張 ) 亦可。
東華帝君寶誥(東華木公誥)
東華者,以帝君東華至真之氣化而生也。分治東極,居東華之上也。紫府者,職居紫府,統三十五司命,遷轉虛官較品真仙也。陽者主東方,少陽九氣生化方匯也。帝君者位東方,諸天之尊,君牧眾聖為生物之王。《易》曰:帝出乎震是也。故日東華紫府少陽帝君。
東華帝君寶誥(一)
志心皈命禮,清微大道,無極神君。元始之化炁分真,紫府之潛龍勿用。稱帝於方諸之山,職掌天階仙籍;立闕於碧海之上,道稱化育群生。三宮有管轄之司,八帝為無為之座。屆期登臺南顧,宛爾紫炁東來。湛寂真靜,誕迪玄功。無上之君,群真之祖。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東華大司命,少陽帝主,扶桑帝君,東王木公天尊。
東華帝君寶誥(二)
志心皈命禮,紫府洞天,青陽化炁。掌握諸仙之籍,開闡法門之始。撰著黃庭與道德經,相為表裡;提衡閬苑佐神寶君,秘以維持。青雲結蓋,紫炁聯城。大悲大願,大聖大慈。青陽起派,紫府東華帝君,輔元立極天尊。
東華帝君寶誥(三)
志心皈命禮,天仙統領,大道綱維。稟九炁之元靈,聚清微之妙奧。開敷丹法,闡抉先天。圓明自在映虛空,廣大高明通無始。接濟眾生而願弘誓重,拔超趣類而滯起沉升。朽枯受炁於東方,幽暗見光於赤地。朗宣正教,攝治邪蹤。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主掌群仙寶篆,東華立極,大道帝君,傳丹度世天尊。
東華帝君寶誥(四)
志心皈命禮,清微大道,無極神君。元始之化炁分真,紫府之潛龍勿用。稱帝於方諸之山,職掌天階仙籍。立闕於碧海之上,道稱化育群生。三宮有管轄之司,八帝為無為之座。屆期登臺,南顧宛爾,紫炁東來,湛然真靜。誕迪玄功,無上之君,群真之祖。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東華大司命少陽帝主王公木父天尊!
東華帝君寶誥(五)
志心皈命禮,東皇正炁。太乙明神。道德巍峨。胸懷磊落。為眾生之大父。作萬世之尊師。道冠天人。恩覃蒼赤。紫府燒丹。育嬰兒之正象。黃庭煉道。生奼女之真形。靈根植遍於古今。至深至厚。真種播餘於宇宙。成佛成仙。奠東方之聖域。巍巍自在。護中土之神州。劫劫安寧。大悲大悲。至聖至神。東華大帝。甲乙高真。青虛一炁大天尊。
北五祖寶誥⑴
至心皈命禮
大道開先,玄元闡化⑵。教垂今古,諡號東華⑶。接漢室之將軍,隱終南而仙契⑷。過化每超於劫運,示現長在於塵寰⑸。啟唐朝之英賢,悟神仙之秘訣⑹。飛劍貨藥,警化無方⑺。金廷丞相之高標,寶印力辭之勇決⑻。霞裾上陟,南北統宗⑼。天復挺於人豪,道遍通於四海⑽。發金蓮之七朵,演仙派於十方⑾。長生理被於古今,玄妙天垂於率土⑿。恢弘至道,廣度愚迷⒀。慈悲濟苦,全真祖師⒁。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道帝君⒂。正陽開悟傳道垂教帝君⒃。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⒄。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⒅。重陽全真開化極輔帝君⒆。五祖闡道天尊⒇。
[注釋]
⑴北五祖寶誥:即王玄甫、鍾離、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為全真派的傳道祖師。
⑵大道開先,玄元闡化:大道即道教修煉的混元無極大道。開為開創。先是最初之時。玄元,指玄元皇帝道德天尊。闡化,是闡揚教化的意思。此二句可譯為:最初開創的混元無極大道,是由玄元皇帝道德天尊闡揚教化下來的。
⑶教垂今古,諡號東華:教是玄門之教,垂是流傳的意思。諡號,君主時代帝王、貴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有名望的人死後,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東華指東華帝君。此二句可譯為:玄門大教流傳古今的,是被封為東華帝君的祖師。
⑷接漢室之將軍,隱終南而仙契:接,是接引的意思。此處可譯為傳法。仙契是契仙。契是刻的意思。契仙就是專心致志的修仙之道,此二句可譯為:將法(道)傳於漢朝的將軍(鍾離),(引其)隱居終南山而專心修煉(九轉還丹)之道。
⑸過化每超於劫運,示現長在於塵寰:過,是經歷。化,是教化,度化。超,是經歷。劫運,道教對歷史成敗的看法,可譯為很長時間。示現,是出現顯化。長,通常。塵寰,是塵世凡間。此二句可直譯為:經過教化,已經經歷了很久的時間,常常在塵世凡間出現演道。
⑹啟唐朝之英賢,悟神仙之秘訣:啟是開啟度化的意思。此句指鍾離祖師點化呂祖的歷史。故此二句可譯為:去度化唐朝的英賢(呂洞賓),參悟神仙的秘訣。
⑺飛劍貨藥,警化無方:此二句是說呂祖教化眾生。警化,驚醒教化。無方,是不拘地方。《呂祖志》有嶽陽貨物之典故:「洞賓遊嶽陽,詭名貨藥,一粒千金,三日不售。乃鄧嶽陽樓自食其藥。忽騰空而起,眾方弦慕,欲買其藥。洞賓笑曰:『道在目前,蓬萊跬步,撫機不發,當面錯過。』乃吟詩曰『朝遊北越暮蒼梧,袖裡青蛇膽氣粗,三入嶽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此二句可譯為「(呂祖)用飛劍斬魔藥物濟苦,驚醒教化不拘地方。
⑻金廷丞相之高標,寶印力辭之勇決:此二句言劉海蟾祖師為燕主丞相,掛印出逃修道的典故,見下⒅條。此二句可譯為:劉海蟾祖師居朝廷丞相指高位,經呂祖點化,解因辭朝的猛勇決烈之心。
⑼霞裾上陟,南北統宗:霞是煙霞,特指無入煙的地方,裾是居住。陟是登高上升。霞裾上陟是道高德重的道行;故此二句可譯為:如此道高德重的修持,被南北二派統追為宗師。
⑽天復挺於人豪,道遍通於四海:挺,挺直,此處是出現的意思。人豪,人中豪傑,遍,傳遍;通,溝通。此二句可譯為:天下又出現了人中豪傑,大道立刻就傳遍了全國。
⑾發金蓮之七朵,演仙派於十方:此二句言重陽祖師道傳七子(見七真誥)的典故,此二句可譯為:因為傳教給了號為七朵金蓮的全真七子,而使仙道廣演子十方世界。
⑿長生理被於古今,玄妙天垂於率土:可譯為:長生久視之理於是被流傳於古今,道法之玄妙普及於域內。
⒀恢弘至道,廣度愚迷:按《呂祖全卷》記載:「祖師曰:『大道至簡至易。』故後人稱道為至道,至道即至極真一之道。恢弘,恢是大、寬廣的意思,弘是廣大。此處可意為闡揚。愚迷,是迷途之愚昧者。此二句可譯為:大力闡揚大道,大量普度迷失本來的愚昧後學。
⒁慈悲濟苦,全真祖師:可譯為:「祖師」以慈悲為懷,濟苦後人,是全真派的祖師。
⒂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道帝君: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大元至元六年正曰褒賜東華紫府少陽帝君。後改為此封號。王玄甫,上仙姓王名玄甫,漢代東海人也,師白雲上真得道,號華陽真人。六月十五日降世,十月十六日上升,不記何朝代,後傳道與鍾離覺,即正陽子鍾離權也。所著文辭隱而不傳,世有詩一章《載混成集》,其詩曰:「華陽山裡多芝田,華陽山叟復延年。青松岸畔高柯下,白雲堆裡飲飛泉。不寒不熱神蕩蕩,東來西往氣綿綿。三千功行好歸去,休問人間說洞天。」
⒃正陽開悟傳道垂教帝君: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宋欽宗靖康初封為正陽真人。元至元六年正曰褒賜正陽開悟傳道真君,後改為現封號。真人姓鍾離名權,後改名覺,字寂道,號和穀子。一號正陽子,又號雲房先生。燕臺人也,又雲京兆鹹陽人。曾祖諱守道,父諱源。皆漢代著名。父列侯至雲中府。生仙誕之時,異光數丈,莊若烈火。侍衛皆驚。真人之相,頂圓額廣,耳厚肩長,目深鼻聳,口方頰大。大唇,臉如丹,乳遠,臂垂如三歲兒,晝夜不哭,不食。第七日躍而有聲曰:「身遊紫府名書玉京」。其聲如鍾,行如奔馬,童稚莫之能。及壯士晉為大將,統兵出戰西北土蕃,兩軍交鋒,忽天大雷電,風雨晦冥,人不相視,兩軍不戰自潰。真人獨騎奔逃山谷,迷失道路,夜進深林幽澗,期以全生。乃遇一胡僧,髯(rán)頭拂額,體卦草結之衣,引行數裡,到一村莊曰:「此東華先生成道之所,將軍可以歇泊。」揖(yī)別而退。真人未敢驚動莊中。良久,忽聞人語云:「此碧眼胡僧,饒舌相撓(náo)。」莊中一老人,披白塵裘,扶青藜杖,抗聲前曰:「來者非大將軍鍾離權否?」真人應曰:「是。」老人復曰:「爾何事,不寄宿山僧所。」真人聞大驚,心想必異人也。是時已失虎狼之威,遂有鸞鶴之志。不覺回心向道,哀求度世之方。於是老人授以長生真訣,赤符玉篆,金科靈文,金丹火候,青龍劍法。囑之謹行。後施肩吾編《鍾呂傳道集》今行於世。
⒄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大元至元六年正月褒封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至今。真人呂姓名巖,字洞賓,號純陽子。世傳以為東平人。一雲西河南府蒲坂縣永樂鎮人,即今河東中府也。曾祖延之仕唐終浙東節度使,祖渭第進士,德宗宗元中官至禮部侍郎。晚為潭州刺史。生子曰恭、曰儉、曰讓。曰恭領南府判官,曰儉為御史。先生乃讓之子也。貞元十二年丙子四月十四日生於林檎(qín)樹下。少聰敏,日誦萬言。至文宗開成二年丁巳擢(zhuó)第時四十二歲。後遇雲房先生得長生訣。」
⒅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及《全真傳》:大元至元六年正月褒贈海蟾明悟弘道帝君後有所改動。帝君姓劉名玄英。字宗成,號海蟾子。初名操,字昭遠。後得道改稱。燕地廣陵人也(一雲大遼人)。以明經擢第,仕燕主劉守光為相。素喜性命之說,欽崇黃老之教。一日,忽有道人來謁。海蟾乃邀坐堂上,待以賓禮。問其氏族名字俱不對,但自稱正陽子。海蟾順風請益,道人為清靜無為之宗,金液還丹之要。既竟乃索雞卵十枚,金錢十文,以一文置之几上,累十卵於錢,若浮圖之狀。海蟾驚異之嘆曰:「危哉。」道人曰:「人居榮祿之場,履憂患之地,其危有甚子此者。」復以盡其錢,擘破為二擲之,遂辭而去。海蟾因此大悟,是夜命家人設宴棄擲金,翌早解印辭朝,易服從道。有詩云:「拋離火宅三千指,屏去門兵十萬家。」紀當時之實也。一旦遽辭燕地,泛秦川,陶真於泰華之前,遁跡於終南之下,韜光隱晦,莫測其所以然。」《全真傳》云:「十二月二十四日降生,十一月二十七日上升。不記何年也。」
⒆重陽全真開化極輔帝君: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云:「大元至元六年正月褒贈此號。」後有所改動。又云:「師姓王,名嘉,字知明,號重陽子,京兆鹹陽人。遷終南之劉將村,母感異夢而妊,二十有四月始生,時宋徽宗政和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也。師自幼不群,及長體貌雄偉,美須髯,倜儻,尚義不拘小節。弱冠業進士,系學藉好屬文,才思敏捷,始名中孚,字允卿,後入道改稱焉。齊改元阜昌初(金太宗天會八年封劉豫(yù)為王,國號齊,是南宋建炎四年)……以害風自呼,是年六月,師醉於甘河鎮,會二人,被發披氈,其年貌同一,師訝之其人徐曰:『此子可教』。因授其修真口訣,時年四十有八,故遇師詩云:『四旬八上始遭逢,口訣傳來便有功。』其所遇者,蓋唐純陽子呂仙翁之化身也。」
⒇五祖闡道天尊:為北五祖之合稱。
至心稱念東王木公天尊,不可思議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