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禮、施一公、李蘭娟齊點讚 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

2020-12-26 新華網客戶端

新冠病毒的完整結構圖受訪者供圖

視覺中國供圖

「我希望大家能好好看一看。對於新冠病毒進化的思考,它確實給人很多啟迪。」9月19日,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展示了一張新冠病毒的完整結構圖。

這是一張什麼圖?居然能贏得張伯禮院士為它打CALL。不止如此,據報導,該研究還得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的鼎力支持,並受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顏寧「不要找藉口、3天內必須寫完論文」的激將式敦促。

9月20日,科技日報記者前往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李賽研究組,試圖一探究竟。

給整個病毒做「CT」 從裡到外看得清清楚楚

9月15日,《細胞》在線發表李賽團隊與李蘭娟院士團隊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新冠病毒的分子結構》,他們通過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技術,把新冠病毒看了個清清楚楚。

冷凍電鏡,結構解析,聽到這兩個關鍵詞,科技粉兒可能會覺得:已經火了好些年、還能有什麼新東西、不就是換個材料再做一次?

然而,新科技的發展,總能讓人直呼「知識貧瘠限制了想像!」

「我們把新冠病毒放在冷凍電鏡下,每旋轉3°拍攝一張照片,總共拍了41張,隨後進行立體重構。」李賽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每旋轉一次都必須與上一次保持高度吻合,細微的橫向偏差都難以實現高精度。

這種分布拍攝的方法和醫學CT成像原理類似,不同的是前者使用電子衍射成像,而後者使用X射線衍射成像。

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李賽卻堅持解析病毒的「心」。團隊在病毒內部「打手電」,穿過囊膜,直擊裡層的RNA和纏繞結構,展示出迄今為止最完整的新冠病毒形象。

分析100TB數據 繪製新冠病毒「大眾臉」

2018年,原本在英國牛津大學工作的李賽回國到清華大學工作,組建自己的實驗室。在此之前,李賽見識、解析過更為烈性的4級病毒,也讓多個3級病毒現出真身,包括令人聞風喪膽的沙拉病毒、裂谷熱病毒等。

當新冠病毒襲來,李賽坐不住了。他通過施一公聯繫上正在武漢抗疫一線的李蘭娟,希望能夠獲得滅活新冠病毒以供電鏡研究。李蘭娟院士當即安排團隊與李賽對接。通過嚴格的多聚甲醛滅活,新冠病毒雖然「死了」,但還能保持活著的原貌。隨後,滅活病毒經過嚴格程序進入清華大學實驗室。

輾轉獲得病毒毒株後,李賽和團隊的周工作時長超過120小時。4月,團隊順利採集了兩批100TB的高質量冷凍電鏡斷層圖像數據。

千毒千面的病毒,哪些是最核心的特性呢?當研究進入計算分析階段,即用子斷層圖像平均法獲得高解析度結構時,必須通過對病毒重構,將核心特徵匯集起來,才能繪製出新冠病毒「大眾臉」。

2300顆病毒的三維構像中,哪些刺突蛋白最具代表性?李賽和團隊開始人工挑揀,這是一項極具「匠人」特性的工作,全憑研究人員過往對於其他病毒研究的經驗積累,5萬個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被挑選出進入下一步的蛋白分析。

經過整體和局部的綜合分析,新冠病毒的「狡詐」本質顯露無疑——表面刺突蛋白非常少,平均不到30個,卻可以自由遊走、旋轉。

「在人類認知範圍內,首次見識這樣的囊膜病毒。」李賽說,蛋白旋轉的特徵讓新冠病毒在攻擊細胞時,可以自由調整方位,和受體結合。「見風使舵」的特性讓它極具傳染性。

鎖定骨架蛋白 破解病毒攻擊宿主的策略

遺傳物質決定生命體的性狀,冠狀病毒擁有目前已知所有RNA病毒中最長的RNA,其核苷酸達近3萬個,是如何做到的?李賽團隊將目光投向收納RNA的骨架蛋白。

「這些領域之前無人研究。」李賽說,在重塑核糖核蛋白複合物(RNP)時,沒有任何可能的預期和參考。他帶著學生在2萬個核糖核蛋白中「尋寶」。「大多數需要我親自挑選,因為我們對內部蛋白的認知實在太少了,而且在病毒體內這些蛋白『像一串葡萄』一樣擁擠在一起,必須高精度區分,以免誤把其他蛋白的部分圈進來。」李賽說。

新冠病毒的囊膜內蛋白群日漸清晰,呈現出「巢中蛋」的結構。在新冠病毒的「老巢」,超長RNA緻密纏繞,蛋白為RNA提供了超強規則感的骨架,它們貼著囊膜以六聚體的「鳥巢」方式排列,在球心位置又以正四面體的「金字塔形」排列。就這樣,新冠病毒既可將體長100倍的核酸塞進自己體內,又能迎接變幻莫測的外部挑戰。

「核蛋白規則的排列,有助於收納超長RNA;當病毒攻擊宿主後,又能夠有序地把RNA釋放出去,不至於有所缺損。」李賽說,它們在攻擊宿主時能演變成旋轉的線軸,高速輸出並侵染新的宿主。

結構數據全球共享 有助研發更高效疫苗

對於新冠病毒,人類知之甚少。正因為如此,學術界對相同問題往往有不同的答案。例如,關於一種被命名為CR3022的中和抗體對新冠病毒的抑制能力,3月,《科學》雜誌發文認為其具有很強的中和能力;但其他團隊之後卻發現CR3022對活病毒缺乏中和效應。

為什麼研究結果會相互矛盾?原來前者中和試驗使用的是體外重組的病毒蛋白,而後者用的是活病毒。

「高精度的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顯示它的表面蛋白會『變臉』:有時呈抗原暴露狀態,有時呈抗原隱藏狀態,有時還會處於與膜融合的狀態。體外重組只有模仿出它的『變臉』才能揭示其作用規律。」李賽說。

李賽團隊的研究還為之前的研究做了糾偏和補充。例如,今年3月對外公布的第一張新冠病毒的冷凍電鏡照片中,病毒的刺突蛋白幾乎全是針狀的。

「這可能是由於對活病毒的滅活處理破壞了病毒本身的蛋白結構,使其S1亞基脫落,S2亞基發生了向與膜融合狀態的構象變化。」李賽說。

高精度病毒完整結構圖有助於人類開發出更高效的疫苗。「現在用的滅活疫苗的滅活方法可能無法給病毒的刺突蛋白留下『全屍』,這理論上會影響其激發中和抗體的有效性。」李賽說,這些都是可以更深入研究的工作。

李賽團隊已將新冠病毒高清三維結構上傳至結構生物學的資料庫EMDB(Electron Microscopy Data Bank),供全球科學家免費下載,助力科普教育、科學研究、疫苗開發等工作。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李賽團隊與浙江大學李蘭娟團隊合作解析出新冠病毒全病毒...
    全球首次從內到外完整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從今年1月起,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研究員李賽便立下決心,向全球「招貼新冠病毒高清通緝照」。近日,該項目結出果實,李賽課題組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緊密合作,利用冷凍電鏡斷層成像和子斷層平均重構技術成功解析了新冠病毒(SARS-CoV-2)全病毒三維結構,這一重要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2020年9月15日以「新冠病毒的全分子結構」(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為題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
  • 李蘭娟/李賽等解析新冠病毒完整分子結構
    李蘭娟/李賽等解析新冠病毒完整分子結構 2020-09-15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率先向世界公布新冠病毒真實完整結構!這個年輕團隊只用了百餘天
    2020年攪亂全世界的新型冠狀病毒,到底有著怎樣神秘而又強大的結構?這一課題,令國內外的結構生物學家著迷。自年初以來,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80後」研究員李賽帶領一支平均年齡不足28歲的年輕隊伍,持續奔跑100天,在新冠病毒結構解析之路上迎來重大突破。
  • 李蘭娟力推抗新冠病毒藥物,卻被指幫兒子「賣藥」,真相是什麼?
    2月1日下午,李蘭娟團隊在杭州舉行出徵儀式,隨後便登機飛往防治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一線城市武漢,於2日凌晨4時抵達。這在當時被評為「國士出徵」,引得諸多讚譽。2月4日下午,李蘭娟團隊在武漢宣布發現阿比多爾、達蘆那韋在體外實驗中對新冠病毒有抑制作用,並向國家衛健委推薦。此舉再度引起大量關注。
  • 新冠治癒者後遺症嚴重嗎?張伯禮院士這樣回答……
    張伯禮:我們這次來就是為了調查和研究病人的康復問題。因為我們對這個病毒開始了解還不到半年時間,對它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完全掌握。它的急性期愈後會留下什麼後遺症?恢復期的都有什麼表現?遠期愈後到底怎麼樣,我們還不清楚。所以,我們希望通過查看第一手資料來對它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
  • 人民英雄臺上見,為何不見李蘭娟?
    鍾南山,代表防治傳染病方面的學者專家,鍾南山是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雖然授予的是鍾南山個人,但是這個榮譽屬於專家組集體;張伯禮,代表中醫方面的學者專家;張定宇,是基層代表,他代表的是武漢人民、湖北人民;陳薇,是軍人的代表,是傳染病疫苗研製方面的專家。國家榮譽,不能不綜合考量,不能不合理評選。
  • 李蘭娟回信小學生:希望你們學會敬畏生命
    近日,鄭州小學生許安喆給李蘭娟院士寫信表達敬意:「您和無數白衣戰士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李蘭娟回信寫道:「希望你們學會敬畏生命、尊崇科學、保護環境、鍛鍊身體,扎紮實實學習,健健康康成長,成長為祖國未來發展的國之棟梁!」
  • 新冠病毒變異,流感來襲,如何提前做好預防?
    然而,狡猾的病毒並沒有因此憐憫人類,反而再次給人當頭一棒。近期,多國通報發現新冠病毒變異毒株。新冠病毒正持續發生新的變異!英國發現新冠病毒新變種傳播速度更快!變種病毒的傳播速度比現有新冠病毒要快,而且會使整個東南部地區的病例呈「急速增長狀態」,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1000例新變種。漢考克還稱,英國衛生部門已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了這一情況並展開研究,但還還無法確認變種病毒是否會產生更嚴重的後果或者令新冠疫苗失效。多國已出現新冠病毒變異傳播速度快10倍!
  • 鍾南山稱新冠病毒環境傳人是新出現的課題!春節還能不能回家...
    12月19日,在出席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時,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鍾南山表示,近段時間,國內一些地方出現了零星本土病例,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外部因素影響,即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
  • 法國緊急全境封城,病毒已變異,有兩個新特點,張伯禮最新判斷
    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法國將再次封城過去一周,法國新冠感染率急劇上升,上周六新增感染到達驚人的5萬2010例。法國公共衛生局2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4小時內新確診病例為3萬3417例,288人死亡,接受重症監護的患者人數增加148例。新冠疫情已在法國造成3萬5000多人死亡,僅次於英國和義大利,在歐洲位列第三。
  • 李蘭娟為何無緣共和國勳章?
    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鍾南山院士大膽提出「存在人傳人」的現象,給疫情防控敲響了警鐘,也吹響了戰疫的號角。不僅如此,他還立即組織團隊,領導撰寫了防疫方案、診療方案,成為本次疫情防控的專業指導書。在防疫早期,他經常在廣州、武漢、北京三地飛來飛去,有可能上午還在廣州,下午就去武漢實地考察,晚上就飛去北京和領導匯報情況,和專家制定方案。
  • 新冠病毒到底來自哪裡?多國研究均指出並非中國傳入
    關於新冠病毒到底來自哪裡?一直以來,都是輿論關注的焦點。雖然中國武漢是最早報告疫情的地區,但新冠病毒到底來自哪裡,多國研究均支持,並非來自中國傳入。根據公告,巴斯德研究所對在1月24日至3月24日間採集的97份法國新冠病毒樣本進行了基因測序和比對,同時與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發布的338份病毒基因序列進行對比分析,建立了病毒進化樹圖譜。通過對比研究發現,法國流行的新冠病毒來自於在本土已經流傳的某個病毒的進化枝。研究人員通過深入分析後發現,法國本土疫情的病毒分支,與報告的中國和義大利的輸入病例都不相同。
  • 鍾南山: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如何應對?
    近日「鍾南山稱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引發網友廣泛關注12月19日,鍾南山院士在公開場合提出,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的新課題。鍾南山院士表示,近段時間,國內一些地方出現了零星本土病例,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外部因素影響,即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
  • 張伯禮:明年四五月疫情或現拐點 張伯禮說了什麼全文曝光
    張伯禮:你還真說對了,在手術前那段時間是最難過的。最疼的時候是17號晚上, 疼得一夜沒睡覺,坐臥不寧。因為當時我沒想到是結石嵌頓,我以為就是膽囊炎。但是第二天超聲的時候說,石頭卡在那了。最後證實手術是對的,膽管已經出現壞疽了。當時想的最多的是千萬不能倒下,關鍵時刻決不能掉鏈子。記者:在抗疫初期,是否會有一些對中醫藥治療新冠的質疑聲音呢?是否會干擾到您?
  • 施一公的妻子很牛:清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畢業,支持施一公回國
    說起舒紅兵和施一公這兩個名字,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詳,這兩個人可以說是在我國科研界都是在響噹噹的存在,更都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可是,為什麼舒紅兵的妻子王延軼在大火之後卻一直惹人非議呢?施一公的妻子為何又特別低調呢?
  • 美科學家創建首個新冠病毒門鑰匙3D結構圖:疫苗藥物開發關鍵靶點
    2月19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團隊在Science雜誌發表研究成果,宣布成功解析新冠病毒S蛋白結構,並重建首個新冠病毒附著並感染人類細胞部分的3D原子尺寸結構圖。作為新冠病毒附著並感染人類的核心之一,S蛋白是開發疫苗、治療性抗體和藥物的關鍵靶點。
  • 戰疫| 張伯禮談今天開學!天津一航班確診4例!印度前總統新冠去世!
    今天,全市中小學校一年級新生將來到新校園,開始新階段的學習。明天,其他年級學生也將重回久違的校園,抖擻精神開啟新學年!最大限度復學,離不了最嚴標準防控,謀劃越周全越能保安全,預案越科學越能助復學。張伯禮院士昨天在接受央視採訪時給家長吃下一顆「定心丸」,他表示,校園已做好防控這張「安全網」,請學生、家長安心。今晚8點,鍾南山、張伯禮等組成的中國「抗疫天團」將亮相今年的《開學第一課》,回憶戰疫經歷。
  • ...北京新確診病例最小僅1歲!李蘭娟:新冠病毒存活20年報導不準確
    李蘭娟稱零下20℃新冠病毒存活20年不準確:尚需進一步研究近日,一條《李蘭娟院士:零下20℃,新冠病毒可存活20年》的報導被大量轉發。6月20日,李蘭娟院士團隊回應稱該報導信息不完全準確。在6月19日一場抗疫經驗交流會上,李院士表示:在我們已知並掌握的病毒中,處於4℃左右可以存活3-6個月以上,-20℃以下可以長期存活達20年左右。不同的病毒存活時間也不一樣。新冠病毒是一個新的病毒,從出現到現在才8個月,對它的認識及耐低溫能力尚需進一步研究。部分媒體既沒有進一步向李蘭娟院士團隊求證,也未完全理解相關信息,發表該報導,對公眾造成較大誤解。該報導內容與李蘭娟院士本人觀點不符。
  • 與「新冠」病毒賽跑:多種抗病毒藥物用於臨床治療
    2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團隊在武漢公布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據初步測試,在體外細胞實驗中顯示,阿比朵爾與達蘆那韋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  即便如此,目前仍未有大規模臨床試驗證明上述任一藥物針對「新冠」病毒的有效性。  抗病毒藥物齊上陣  2月4日,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CDE)批准瑞德西韋的申請方中日友好醫院開展臨床試驗。
  • 新冠病毒出現新動向,原因剖析
    多名專家表示:從全世界範圍來看,新冠患者的症狀減輕、無症狀感染者比例增高,這是各國各地普遍存在的新現象。「無症狀病例比例增高」是全世界普遍現象在10月26日的《新聞1+1》中,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姜慶五表示,這次新疆喀什疫情出現了160多例無症狀感染者,比例似乎高了一些,這和上半年我國流行情況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