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國的起源:猶太復國主義是如何轉變成國際運動的?

2020-12-10 新京報

作者丨[美]雷蒙德·P.謝德林

19世紀歐洲的民族主義運動致使義大利和德國各自統一,又以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的瓦解為代價,在巴爾幹和東歐催生出一些獨立國家。歐洲猶太人仍在為自己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辦法:在東歐,他們的社會地位是不被接受的外來團體;在西歐,雖然他們已經取得充分的公民身份和權利,但反猶主義勢頭不減。

一次次民族復興運動為猶太人樹立潛在榜樣。適用於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和羅馬尼亞人的模式,說不定也適用於猶太人。

日薄西山的奧斯曼帝國被所有國家視為「歐洲病夫」,民族主義運動已經奪走它的一些領土。許多猶太人開始構想建立一個國家實體來恢復正常生活,以此解決猶太人問題。

鑑於猶太人近兩千年來一直夢想返回以色列地,建立猶太國家的首選地點自然就是那裡。巴勒斯坦已經有可觀的猶太人口,其中有西班牙的塞法迪難民的後裔、中東國家近來移民的後裔,以及18世紀和19世紀早期受各種宗教運動影響而從歐洲移居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的後裔。在猶太復國主義興起前,那裡的猶太人口不斷增長,到1860年,猶太人開始在耶路撒冷城牆外新建居住區,這些街區如今已成鬧市區。雖然生活方式仍舊遵循傳統的宗教和經濟模式,但人們對建立農業定居點產生興趣,特別是在1870年世界猶太人聯盟創辦一所農業學校以後。

摩西·赫斯的《羅馬與耶路撒冷》首次明確表達了建立猶太國家的希望,此書於1862年在德國出版。東歐的利奧·平斯克吸收這一理念,寫出《自我解放》(1882年);一些希伯來語媒體作家如埃利澤·本耶胡達也接受這個理念。然而,正是1881年俄國的集體迫害才直接催生出一些統稱為「熱愛錫安」(Hibbat zion)運動的猶太民族主義組織。這一運動起源於東歐猶太人,大部分東歐猶太人已經對融入主流社會感到絕望,正因如此,東歐的猶太教育、傳統生活、民族凝聚力都異常強大。在這些組織中,第一個組團向巴勒斯坦移民的組織是「比盧」運動(得名於《聖經》中一句規勸「雅各家啊,來吧,我們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的首字母縮寫)。

西歐猶太人總體上仍堅持融入非猶太社會的解放理想,並不完全沉浸於猶太傳統,他們對猶太民族主義要麼冷眼旁觀,要麼積極反對,不過他們也承認這或許能解決東歐同胞的問題。然而,把猶太復國主義理念轉變成一場國際運動的,卻是一名同化了的匈牙利猶太人。西奧多·赫茨爾(1860—1904年)似乎不太可能成為這場運動的發起者。他是生活在維也納的作家和記者,對猶太教幾乎一無所知,倒是很推崇法國,視之為具有進步與啟蒙思想的國度。作為維也納一家報社駐巴黎的通訊員,他對德雷福斯事件暴露的法國反猶主義深感震驚,遂將餘生致力於尋求猶太人問題的全球解決方案。他在著作《猶太國》(1896年)中力主建立一個猶太國家,在小說《新故土》(1902年)中預言這個國家能夠取得的社會及技術成就。雖然他在西歐猶太人中知音寥寥,但東歐猶太人卻對他推崇備至。

1897年,赫茨爾在瑞士組織召開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會議的高潮是達成了一項決議,聲稱「猶太復國主義立志在巴勒斯坦為猶太民族建立一個受公法保障的民族家園」。赫茨爾想讓奧斯曼蘇丹批准他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家,未果後轉而與英國談判,希望英國同意在烏幹達建立猶太人定居點。這一計劃暴露出赫茨爾的想法與東歐猶太大眾的民族感情大相逕庭,他們憤怒的反應一度削弱了他的領導權。但英國最終退出談判,赫茨爾又恢復在巴勒斯坦創建猶太國家的計劃,畢竟那裡是猶太人的發祥地,是他們一直魂牽夢繞的歸宿。

與此同時,「比盧」的移民加入自15世紀奧斯曼徵服以來就居住在巴勒斯坦的各色猶太人的行列。他們想要建立農業殖民地,為未來的猶太人定居點打下基礎,同時也為所有猶太人回歸巴勒斯坦邁出重要一步。他們滿懷理想主義,但缺乏必要的實際技能,若非埃德蒙·德·羅斯柴爾德男爵給予大量財政援助,他們肯定會失敗的。

本文出處:《猶太人三千年簡史》,[美]雷蒙德·P.謝德林著,張鋆良譯,宋立宏校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版

與猶太民族主義一同興起的,是希伯來語作為口語的復興,這是猶太民族在現代取得的傑出的集體文化成就。希伯來語作為口語早在公元1世紀就已沒人再講,但在猶太歷史上仍作為書面語言廣泛使用。與基督教世界的拉丁語不同,對希伯來語的了解並不限於神職人員或富裕的精英階層。為了適應缺乏正常國家制度的現實,猶太教早就規定,終生堅持用《聖經》最初所用的語言學習《聖經》和拉比傳統是所有猶太人的宗教義務。不光神職人員,所有猶太成年男子每天都要朗誦複雜冗長的希伯來語祈禱文。大多數猶太人的學校教育以學習希伯來語開蒙,繼而記誦長篇希伯來語文本。

因此,自古以來,在傳統猶太社群裡,即使文化程度較低者也保留著大量被動習得的希伯來語知識。正因為希伯來語知識在東歐猶太人中相當普及,猶太「啟蒙者」才能在18世紀晚期使用希伯來語,向東歐猶太大眾傳授數學、自然科學和地理等現代學科。我們看到,到19世紀中期,希伯來語已用於詩歌和小說創作。

作為現代歐洲人,赫茨爾一度設想猶太國家的語言是德語或俄語,但鑑於語言在當時興起的各種民族主義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受過更傳統教育的東歐猶太知識分子和活動家自然轉向希伯來語。希伯來語運動的推動者是埃利澤·本耶胡達(1858—1922年),他一生致力於恢復猶太人民的故國和語言。1881年,他搬到巴勒斯坦,告訴妻子從此只用希伯來語和她交流,遂開始了他復興希伯來語的奮鬥。在語音上,他採用巴勒斯坦當時廣泛流行的塞法迪發音,這至今仍是希伯來口語的基礎。

雖然希伯來口語已有幾個世紀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但它是天然紐帶,一頭連接著巴勒斯坦當時佔多數的塞法迪猶太人,另一頭連接著隨早期猶太復國主義定居者的到來而不斷增加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因為希伯來語是一個有著不同方言的民族所共有的傳統語言。本耶胡達將希伯來語作為世界猶太人聯盟設在耶路撒冷的學校的教學語言之一,又出版希伯來語報紙和期刊討論猶太話題與一般話題,並根據需要創造出許多希伯來語詞彙。他耗時多年編纂了一部長達17卷的希伯來語歷史辭典(他去世後才出版),雖然其中有些部分今天已顯過時,但它仍是最全面的希伯來語辭典。他還成立希伯來語委員會,並擔任主席,這是今天以色列國家語用仲裁機構——希伯來語學術院的前身。在前無古人的發展中,本耶胡達的努力終於結出碩果,經過反覆辯論和爭議,希伯來語終被採用為新生猶太人家園的語言。

20世紀40年代,以色列的遊行場面。照片,版權方為大衛·魯賓格/科比斯

第二波移民潮持續了十年,它是由1903年俄國的基希涅夫集體迫害和1905年俄國革命的失敗共同促成的。這些移民大多是理想主義的先鋒,致力於社會主義,以及將希伯來語變成猶太人的日常語言。他們的代言人是A.D.戈登,他雖然不是社會主義者,但宣揚以下理念:只有通過勞動的有益力量和回歸自然,猶太人才能復興。這些移民發展出以色列特有的農業組織:集體定居點(kibbutz,基布茲)和合作定居點(moshav,莫沙夫)。

從他們關於意識形態的爭論中產生出一些政黨,它們後來聯合成馬帕伊(Mapai)黨,即當今以色列工黨的前身。在英國委任統治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和以色列建國後(1948年後),巴勒斯坦猶太社群的領導人都來自這些政黨:如以色列第一任總理大衛·本古裡安,第二任總統伊扎克·本茲維。1909年,第一座猶太人城市特拉維夫在巴勒斯坦建立,如今已是以色列的大都會。

猶太人口的增長和猶太農業定居點的擴張導致當地阿拉伯人的反對相應加劇;在1908年的土耳其革命後,這種反對與日俱增,有組織的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開始出現。猶太人定居點的安全形勢江河日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土耳其加入同盟國,對英作戰。由於擔心阿拉伯和猶太的民族主義者煽動暴亂,土耳其在巴勒斯坦的總督賈馬爾(Jamal)帕夏大肆抓捕和驅逐許多猶太定居者。他以破獲了一個效力於英國的猶太間諜組織為藉口,迫害猶太定居者,而不問他們是否支持間諜活動。1917年12月,英國將軍埃德蒙·艾倫比進入耶路撒冷,猶太人把他當作解放者夾道歡迎。

在整個一戰期間,阿拉伯和猶太的領導人一直在犧牲土耳其的利益,爭取英國對各自民族抱負的支持。哈希姆家族是以海珊酋長(emir)為首的阿拉伯權貴家族,它對土耳其開展破壞活動(由人稱「阿拉伯的勞倫斯」的T.E.勞倫斯與英國協調),以支持英國的戰爭行動;作為回報,他們得到承諾,可以在戰後實現阿拉伯獨立,建立一個哈希姆家族統治的王國。猶太人組織猶太軍團代表英國作戰,猶太復國主義領導層費盡心思,努力說服英國政府在巴勒斯坦地區解放後承認當地猶太人的權利,允許自由移民,並承認那裡猶太復國主義機構的合法地位。哈伊姆·魏茨曼在這項工作中卓有成效,他是化學家,因發現合成丙酮的方法而對戰爭做出重大貢獻。

這些努力在1917年終於換來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勳爵的正式宣言:「英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家園,並將盡最大努力促成此目標實現。」就在艾倫比將軍解放耶路撒冷前一個月,《貝爾福宣言》受到全世界猶太人的熱烈歡迎。但英國對猶太人和哈希姆家族分別做出的承諾相互衝突,為未來幾十年中東地區的衝突埋下禍根。

戰後,英國從新成立的國際聯盟那裡得到包括約旦河兩岸在內的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權。委任統治的目的是執行《貝爾福宣言》,同時保障這一地區其他群體的權利。委任統治當局成立了猶太代辦處,它將與委任統治當局合作,通過鼓勵猶太人的移民和定居來創建猶太民族家園。猶太代辦處與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由魏茨曼領導)密切合作,實為英國控制下的猶太準政府。在整個委任統治時期,猶太代辦處由工黨的猶太復國主義者主導。

但在戰後交割中,哈希姆家族建立一個獨立阿拉伯王國的要求被忽視了。為了部分滿足哈希姆家族,英國分割巴勒斯坦,成立外約旦酋長國(emirate),將之授予哈希姆家族阿卜杜拉酋長,而他的弟弟費薩爾(Faisal)此前已被英國人擁立為伊拉克國王。但阿拉伯民族主義者要求廢除《貝爾福宣言》,並在1921年發動暴亂。甚至早在正式授權英國建立委任統治之前的漫長談判期間,已經有阿拉伯人襲擊猶太人定居點,迫使英國人暫停猶太移民。猶太人為了反擊,組建猶太營,但英國當局不允許他們行動,猶太營只得解散。

這一經歷向猶太領導層表明,有必要建立一支獨立但秘密的軍事力量,即哈加納。哈加納導致英國重新定義對猶太復國主義者的許諾,削減承諾給猶太人的領土,並答應阿拉伯人限制猶太移民。英國很快就放棄了修訂《貝爾福宣言》的嘗試,但這一系列事件確立起英國在整個委任統治時期的政策模式,因為阿拉伯人對猶太人在西巴勒斯坦的存在越來越反對,在極端阿拉伯民族主義者阿明·侯賽尼被任命為耶路撒冷穆夫提(穆斯林教法權威)之後,情況更加惡化。

戰後出現了第三波猶太移民潮,主要由來自波蘭的勞工猶太復國主義「先鋒」(halutsim)組成,他們投身於農業和體力勞動,疏浚沼澤,建立集體定居點(基布茲),推動希伯來語言和文化的發展。始於1925年的第四波移民潮並非受意識形態影響,而是由逃避波蘭反猶主義的難民組成。這一時期在巴勒斯坦成立了一批猶太機構,如哈加納(防衛組織),希伯來工人總工會(Histadrut)以及希伯來大學。在這十年裡,以弗拉基米爾·雅博廷斯基為首的右翼運動「修正主義者」也在壯大,他們和勞工猶太復國主義政黨分庭抗禮。在20世紀30年代,雅博廷斯基領導的修正派和逐漸被大衛·本古裡安掌控的工黨之間的矛盾日益白熱化。最後,修正主義者退出哈加納,轉而建立一支獨立的修正派軍事力量,即伊爾貢。

阿拉伯人越來越反對猶太人的存在。這種反對有許多理由。當地貧困的阿拉伯農民(fellahin)住在一些大家族擁有的土地上,這些家族生怕現狀有任何改變,他們尤其擔心湧入巴勒斯坦的西方猶太人會輸入歐洲政治制度,給農民帶來代議制政府的理念。在巴勒斯坦普通阿拉伯人看來,猶太移民不像是想要在歷史家園上重建民族身份的古代中東人的後代,而更像是又一次入侵的西方殖民者。以伊斯蘭教的觀點來看,猶太人的日益增多改變了該地區的宗教面貌,而猶太人爭取主權的訴求,又冒犯了伊斯蘭教認為迪米只配恭順屈從的觀點。最後,阿拉伯人聽命於奧斯曼帝國達四個世紀之久,如今又處在英國控制下,他們此時正在發展自己的民族主義抱負。1929年,侯賽尼穆夫提的煽動性宣傳激起嚴重暴亂,在耶路撒冷、採法特,特別是在希伯侖,造成多人死傷。為了安撫阿拉伯人,英國人暫停了猶太人移民。

但是,20世紀30年代歐洲的迫害造成猶太人不斷向巴勒斯坦移民,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關係愈發緊張。以英法為一方和以德意為另一方之間的對抗也日益升級,巴勒斯坦本已緊張的局勢進一步惡化。正如第六章所述,阿拉伯民族主義者視德國為天然盟友,可以與其聯合反抗令人憎恨的英法殖民政權,而德國納粹政府的官方反猶政策,正好道出阿拉伯人怨恨巴勒斯坦猶太人的心聲。隨著歐洲戰雲密布,英國人急於安撫阿拉伯人,以免危及自己對巴勒斯坦的控制,因為那裡不僅有重要港口海法,而且靠近蘇伊士運河。這些考慮使英國人的天平越來越向阿拉伯人傾斜,猶太人的分量越來越輕。

在侯賽尼穆夫提的領導下,阿拉伯高等委員會於1936年成立,並在軸心國的支持下發動宣傳運動,導致阿拉伯人多次攻擊猶太人定居點。英國人起初袖手旁觀,但當阿拉伯人開始攻擊英國駐軍時,英國人便允許哈加納公開活動,甚至派一名軍官來訓練哈加納。暴力活動一直持續到1939年,而與此同時,英國人決定修改他們對巴勒斯坦的政策。由英國政府授權研究巴勒斯坦委任統治問題的皮爾委員會得出結論: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各自的民族抱負不可調和,應該再次分割巴勒斯坦。

新計劃是建立一個由沿海地帶、加利利和耶斯列山谷組成的猶太國家,一個由中部山區和內蓋夫組成的阿拉伯國家,以及一個包含耶路撒冷、雅法和拿撒勒的英國飛地。猶太人對於是否支持該計劃意見不一,工黨大多表示贊成,而修正派強烈反對。阿拉伯人對此則完全拒絕。1937年阿拉伯人再次掀起暴力事件,隨後阿拉伯人甚至拒絕參加有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出席的分治問題會議,使英國人確信該計劃無法執行。因此,英國人在1939年發表臭名昭著的白皮書,嚴格限制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實際上廢除了《貝爾福宣言》。這種出爾反爾的行為對巴勒斯坦猶太人定居點產生了毀滅性影響,但它並沒有達到阻止阿拉伯人支持軸心國的目的,二戰在同年晚些時候爆發,整個巴勒斯坦問題退居幕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巴勒斯坦猶太人的政治處境艱難。儘管英國顯然已成為敵人,但猶太人必須與之合作,以打敗德國人,否則德國人的勝利將徹底結束猶太人的歷史。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那樣,猶太人仍希望通過與英國積極合作,為戰後創造有利條件。許多巴勒斯坦猶太人為英國而戰;猶太旅在1944年成立,它的旗幟上有一顆黃色的大衛星。然而,1942年德國軍隊在利比亞戰敗後,猶太人和英國政府的關係再度惡化;英國限制猶太人獲取武器,並將從歐洲向巴勒斯坦運送猶太難民的船隻遣返。其中好幾艘船沉沒,數百人喪生。

戰爭結束時,歐洲難民營中數以萬計的猶太難民的困境,使所有人相信有必要開放巴勒斯坦以接受猶太移民,唯獨英國人和阿拉伯人無動於衷。導致英國在戰前偏袒阿拉伯人的地緣政治因素此時仍然有效,只不過隨著冷戰的開始,蘇聯取代德國,成為英國的對手和阿拉伯人的後臺。滿載著難民的船隻搖搖欲墜地從歐洲抵達巴勒斯坦,但英國人要麼將它們遣返,要麼攔截在公海上。修正派向委任統治政府宣戰,開始實施破壞計劃;而一個更極端的組織即斯特恩幫,則通過政治暗殺與英國人鬥爭。1946年6月,數千名猶太人被捕,猶太人的武器被收繳;作為報復,伊爾貢炸毀耶路撒冷的大衛王酒店,許多政府機構在那裡設有辦事處。

猶太代辦處和巴勒斯坦的其他官方猶太機構與這種極端主義劃清界限,既出於道德及策略的考量,也因為修正派的單獨行動威脅到他們的權威;他們協助英國人展開抓捕,導致猶太左翼和右翼關係破裂。英國當局以大規模抓捕來回應暴力活動,並在賽普勒斯為非法移民設立拘留營,這些非法移民當時剛從德國死亡集中營獲釋。在哈加納的幫助下,有些難民船逃脫英國的封鎖;出現了幾次戲劇性的對抗,其中最著名的是蓬頭垢面的難民和登上「出埃及號」輪船的英軍之間的戰鬥。不出所料,英國的強硬態度甚至讓猶太溫和派都變得更加反對英國的委任統治,並使猶太左翼和右翼重歸於好。巴勒斯坦的領導層此時團結一致反對英國的政策,英國和巴勒斯坦猶太人實際上已處於戰爭狀態。

由於沒有能力調停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利益之爭,惱羞成怒的英國決定撒手不管,將問題提交聯合國處理。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投票決定,將巴勒斯坦重新劃分為兩個主權國家:猶太人的國家由加利利東部、沿海平原和內蓋夫組成,耶路撒冷由國際共管,其餘部分將成為阿拉伯國家。這一動議得到美國的支持,還出乎意料地得到蘇聯的擁護。1945年在開羅成立的阿拉伯國家聯盟以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事務為己任,宣布將用武力抵制分治。英國宣布將不會協助實施這項決議。分治計劃的執行工作便留給巴勒斯坦猶太人和全世界猶太人。英國委任統治結束的日期定在1948年5月14日星期五。就在這一天,猶太代辦處負責人大衛·本古裡安在特拉維夫宣告,一個猶太國在巴勒斯坦建立,這就是以色列國。

但,以色列的獨立戰爭已經打響。

作者丨[美]雷蒙德·P.謝德林

摘編丨秦無憲

編輯丨張婷

相關焦點

  • 以色列國的起源:猶太復國主義是如何轉變成國際運動的?_世界_澎湃...
    經歷大屠殺之後的猶太群體,如何將猶太復國主義轉變成一場國際運動?當今的以色列國家在戰後世界又是如何建立的?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為何總發生衝突?這來自於二戰之後的權力格局和猶太民族的民族國家訴求。
  • 重回應許之地:猶太復國主義和以色列國的起源
    巴勒斯坦已經有可觀的猶太人口,其中有西班牙的塞法迪難民的後裔、中東國家近來移民的後裔,以及18世紀和19世紀早期受各種宗教運動影響而從歐洲移居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的後裔。在猶太復國主義興起前,那裡的猶太人口不斷增長,到1860年,猶太人開始在耶路撒冷城牆外新建居住區,這些街區如今已成鬧市區。
  • 猶太復國主義的起源:戰後世界的以色列是如何建立的?
    作者丨[美]雷蒙德·P.謝德林 摘編|李永博 民族主義的身份渴求, 如何演變成一場國際運動 19世紀歐洲的民族主義運動致使義大利和德國各自統一
  • 猶太復國主義的歷史根源及它真正意味著什麼?
    除了這些已經觸目驚心的分歧之外,數十年的戰爭和宗派暴力造成了深刻的情感創傷,使任何關於猶太復國主義的討論都變成了潛在的雷區。長期的分歧造成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是現代世界最棘手、最激烈辯論的政治問題之一。那麼它如何演變成如今的現狀呢?讓我們從19世紀末發生在歐洲的現代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誕生說起。
  • 反猶太復國主義的猶太左翼,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他正在撰寫一本關於20世紀猶太馬克思主義者、社會主義思想和反猶太復國主義的書。他與採訪者談到了現代猶太復國主義的殖民起源,以及猶太左翼與它的爭論,理由是它是右翼民族主義的一種形式,從根本上反對工人階級國際主義,是帝國主義的一種形式。Balthaser認為,這種政治傳統能夠破壞猶太復國主義反映所有猶太人意願的說法,並為當今提供路標。
  • 解讀以色列系列:以色列的復國曆程-1-那些猶太復國運動的先驅們
    本文,將講述猶太復國曆程中的幾個傑出猶太人物,以及他們在復國過程中的事跡。 -1- 那些猶太復國主義的先驅們 赫茨爾是猶太復國的關鍵人物之一。 但在他之前,十九世紀的歐洲已經許多出現猶太復國主義思潮也就是錫安主義思潮。
  • 《耶路潵冷三千年》導讀42-1 赫茨爾,猶太復國主義之父
    第42章 德國皇帝第一節 赫茨爾☆☆☆☆☆本節的主人赫茨爾在以色列近代史上非常重要,有人說他是「猶太復國主義之父」,其實所謂猶太復國主義至少是現代猶太復國主義和以色列建國的奠基人之一。西奧多.赫茨爾(Theodor.Herzl)本是出生在奧匈帝國的一位猶太裔,早已改宗天主教,年輕時做過作家,律師等,不會說希伯來話,不給兒子行割禮。可以說他的早期生活與猶太人似乎沒有任何關係了。
  • 猶太復國運動:我知道他們公開宣布是我們的敵人,佔領我們的土地
    1920年5月,他遇見了納布盧斯的知名人士、前市長兼奧斯曼議員海達爾·貝伊·圖坎(Haydar Bey Touqan),並許諾給他2 000英鎊進行親猶太宣傳。圖坎設法讓10個村莊的人提出請願,支持英國統治和猶太移民,譴責耶路撒冷暴亂。這樣的請願書總共出現了約80份。另一個辦法是利用阿拉伯人現有的分歧和催生新分歧。
  • 歷史:以色列國歌,現代猶太教最重要的歌曲之一!
    歷史:以色列國歌,現代猶太教最重要的歌曲之一!」Hatikvah」(希望)如何成為以色列的國歌,現代猶太教最重要的歌曲之一的歷史。1897年,在瑞士巴塞爾舉行的第一次猶太復國主義大會上,代表們加入了對歌曲「Hatikvah」的激動人心的演繹。在世界各地猶太人的猶太國歌中,這首可愛的猶太復國主義讚美詩將會在世代猶太人中脫穎而出。
  • 回到應許之地:猶太人的民族記憶與復國運動
    人們常說,1897年從世界各地匯聚在巴塞爾參加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的代表們,就是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創立者。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準確。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的參與者開啟了猶太復國主義這項政治運動,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核心——渴望回到先祖在以色列地家園的夢想——早已存在。這個夢想和猶太民族一樣古老。
  • 丘就卻:反猶太復國主義的猶太人,都經歷了什麼?
    無論如何,他們的存在讓我們不得不去重新審視「猶太」和「錫安主義」、「現代以色列國」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同時,他們也反映了不同社會力量圍繞民族、宗教、佔領、正義、回歸、發展等困擾著巴以和平前景的重要概念,曾產生過怎樣的摩擦與碰撞。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他們當中的幾個代表,看看這些「反錫安主義」而並不「反猶」的猶太人到底說過什麼,做過什麼。
  • 猶太教的極端正統派-哈西德教派的堅守:猶太人最後的執著
    猶太復國主義的內部反對者與有限接受者以色列的歷史開始於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它是一場受到近代西歐啟蒙運動的理性思想和民族主義運動的影響所發起的拯救歐洲猶太人生存困境的民族復興運動。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宗旨主要是為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家園,從根本上解決歐洲歷史上存留的反猶主義。
  • 以色列復國與戰爭神跡
    以上預言是早在以色列人復國前二千六百年發表的。研究猶太民族歷史的人都得承認,猶太民族的遭遇,確實是20世紀世界大奇蹟。它正式亡國近二千年的時間,被驅趕到世界各國去,卻不被同化。據美國人種學家統計,無論什麼民族,一旦亡國五百年,必定會被其他民族所同化;唯獨只有猶太人不是這樣,這是世界任何民族所沒有的。
  • 20世紀最大神跡,是以色列人復國
    上帝從亞伯拉罕的子孫中,賜給全人類一位救主,就是耶穌基督,耶穌就降生在以色列國,上帝對全人類的救恩就出自猶太民族。人種學家統計,無論什麼民族,一旦亡國500年,必定會被其它民族所同化,歐洲人移居美國,第二代便美國化了。中國人移居美國,到第三代就很難從他們身上聞到中國文化的氣味。但惟獨猶太人亡國將近2000年,分散世界各地而不被同化。
  • 南哲思享 | 孟振華:參孫故事及其現當代猶太解讀
    在猶太復國運動開展的過程中,聖經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從猶太啟蒙運動時代的凝聚猶太民族精神的天然磁鐵變成塑造現代猶太民族意識的基石,能夠促使現代猶太人在觀念和行動上與古老的巴勒斯坦土地建立聯繫,既培育猶太人熱愛巴勒斯坦的情感,樹立生存在那裡的信念,又有助於彰顯猶太復國主義事業的合法性。」猶太復國主義者以極大的熱情去閱讀聖經,在學校中傳授聖經的知識,對於聖經中的一些文字也進行了政治化和世俗化的解讀。
  • 深度:看猶太人如何走出「劣根性」,讓猶太教成為猶太人的象徵
    題/深度:看猶太人如何走出「劣根性」,讓猶太教成為猶太人的象徵文/簡,輪椅上寫作的女孩配圖聲明/本號所使用配圖均來源於網際網路,且難以查證著作權人,若有來源我們定會標記,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號倖存的猶太人被擄掠至巴比倫,成了「巴比倫的囚徒」。以上關於先知以利亞和耶利米的傳說皆出自《聖經》。真實性不可考證。但從側面反映出了,當時猶太人信仰上的動搖。猶太先知們在總結猶太人的苦難的原因時,往往將對耶和華的漠視和不尊重放在首位。而猶太民族在此之後的反思和改過中,重新將猶太教視作「猶太人唯一的宗教」。
  • 猶太名人
    根據猶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義,一切皈依猶太教的人(宗教意義)以及由猶太母親所生的人(民族意義)都屬於猶太人。猶太人發源於西亞的以色列地或希伯來地。猶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性,猶太教是維繫全體猶太人之間認同感的傳統宗教。千百年來,世界各地的許多不同膚色的人群通過皈依猶太宗教而成為猶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猶太人也由此從阿拉伯半島的一個遊牧民族,發展成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