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的源頭,究竟是什麼?這正是一個從環境到動物到人的複雜健康問題,需要從「人—動物—環境」整體視角加以解決。
「疾病,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健康融入萬策』是大勢所趨。」正如《同享一世界,共築全健康》倡議所言,「期盼彌合人體醫學、動物醫學、環境科學和公共衛生學、健康管理學乃至法律學科之間的『空白點』和『盲區』……」
北京時間8日傍晚,作為中英老牌名校,上海交通大學與創建於1583年的愛丁堡大學聯合建立「全健康研究中心」,並向在線接入來自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同行發出中英文倡議。對此,各國際組織代表跨越時差,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回應,包括世衛組織(WHO)、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等專家。
那麼,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全健康」究竟意味著什麼?
新冠肺炎疫情,短短兩個多月便發展為全球大流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醫學院院長陳國強表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溯源仍是未解之「謎」,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最初來自人畜共患病,或者,動物至少是它的中間宿主。同時,多耐藥微生物頻繁出現,食品因添加有毒有害物質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也不斷威脅著人類健康。生活方式改變、城鎮化加速、環境汙染、全球變暖等對人類健康的長遠影響,更難以評估。
進入21世紀,「One Health」理念不斷形成,迄今中文尚無統一翻譯。經反覆討論,陳國強建議將「One Health」譯成「全健康」。他說,「全」字納「人」「土」「王」三要素,可以概括健康離不開管理的統馭之勢——將人類健康、動物健康和環境健康三者統合為一個健康整體,涉及人類和動物健康、環境衛生、食品安全和農業生產等方面,也理應包括「全球健康」概念,正所謂「一個世界,一體健康」。
事實上,去年6月10日,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召開之際,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院士、海南省省長沈曉明、國家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以及陳國強院士等,會同WHO前總幹事陳馮富珍、OIE、FAO等國際組織代表召開會議,討論了One Health研究工作。
當前,任何單獨學科或單獨機構、組織甚至國家,都無法承擔以解決複雜公共衛生問題為宗旨的「全健康」重任。中國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疫情,黨和國家領導人發出「攜手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積極倡議。上海交大黨委書記楊振斌表示,探索與實踐「全健康」理念貫徹這一精神,是提升我國乃至全球傳染病防控能力的現實需要,也是上海建設全球最健全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支撐。
但不可否認,我國「全健康」實踐尚處起步階段。此次中國上海交大與率先聯合醫學院和獸醫學院的英國愛丁堡大學共建中心,是推動「全健康」研究行動的發力點。新中心的中方主任由上海交大醫學院—國家熱帶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學院副院長、世界衛生組織熱帶病合作中心主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周曉農教授擔任;英方主任則由愛丁堡大學農業與食品安全系主任、農業與食品安全國際研究院主任、愛丁堡大學助理校長傑夫·西蒙教授擔任。此前愛大在全球率先設置了「全健康」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項目,今年聯合研究中心也將率先在我國開展全健康雙碩士聯合培養。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不僅中英雙方籤署「全健康」合作框架協議,兩校、新中心還與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管理局籤下合作備忘錄。中心計劃依託我國第二大島海南島和第三大島崇明島建立全健康實踐與培訓基地,作為「試驗田」促進全健康產學研合作和成果轉化,推動全健康體系在中國落地實施。
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通過視頻祝賀,海南省副省長王路進行現場連線,上海市副市長陳群出席並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