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太原日報王春生 編輯:程程 投稿:18234129765
清道光六年(1826)重修《太原縣誌·卷十八·雜誌》中記載:「山西人修屋與路巷,所衝之壁多嵌『太山石敢當』五字,然多習而不察,莫知所謂。」光陰荏苒,此俗迄今仍在沿習,但有嵌「太山石敢當」的,有嵌「泰山石敢當」的,莫衷一是,人云亦云。因此,有必要予以釐清。
石敢當溯源
關於「石敢當」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西漢史遊的《急就章》:「獅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隋人顏師古註:「衛有石碏、石買、石惡,鄭有石制,皆為石氏,周有石速,齊有石之紛如,其後以命族,敢當,所向無敵也。」顏氏認為,「石」為姓,「敢當」為所向無敵意。又元末明初陶宗儀著《南村輟耕錄·卷十七》「石敢當」條中云:「今人家正門適為巷陌橋道之衝,則立一小石將軍,或植一小石碑,鐫其上曰石敢當,以厭禳之。」「據所說,則世之用此,亦欲以為保障之意。」宋代出土的唐大曆五年(770)的一碑石有「石敢當,鎮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昌」文字。明初姜準《岐海瑣談》中云:「人家正門及居四畔,適當巷陌橋梁衝射,立一石碑將軍,半身埋之,或樹石刻『泰山石敢當』字,為之壓禳。」《辭源》中講:「唐宋以來人家門口,或街衢巷口,常立一小石碑,上刻『石敢當』三字,以為可以禁壓不祥。」
從以上史料中可知「石敢當」具有止煞、消災、壓不祥、闢邪等功能。但檢閱古籍,亦未找到漢代英雄石某某。竊以為漢至唐代,石敢當是由原始的石頭崇拜,並賦予其闢邪、鎮鬼的神力,而轉化上升為神格化,能降龍伏虎,亦就是說一塊靈石,敢於當一切的災殃。實際上,此即古代靈物崇拜之遺俗,並非確指人名。
「太山石敢當」小考
自五代始「太山石敢當」才確有其人、其地。據清道光六年(1826)重修《太原縣誌·卷十八·雜誌》中記載:「按五代史,漢高祖劉知遠為北京(即晉陽)留守時,將舉大事,募膂力之士,得太山勇士石敢當,袖四十斤鐵錐,人莫能敵,後人借其勇,以闢邪也。或鐫太為泰,誤甚。泰山在山東,即東嶽也,太山在今太原縣,安可相混。」即在清朝末期邑人就已正名,膂力勇士姓石名敢當者,是吾太原縣太山人氏,而非五嶽之一的東嶽山東泰山人。又清乾隆五十九年(1735)歲次甲寅十二月吉旦立《原邑太山寺新建樂樓碑記》中云:「太山之名始見於沈約《宋書》,而寺建於唐景雲元年(710),五代時,有山民石敢當以勇略顯於後漢之際……」明人陳繼儒《群碎錄》載:「五代漢劉知遠時,有勇士名石敢當。」楊信民的《姓源珠璣》亦講:「五代劉知遠為晉祖押衙,潞王從珂反,愍帝出奔,遇於衛州,知遠遣力士石敢當袖鐵槌侍,晉祖與愍帝議事,知遠擁入,石敢當格鬥而死,知遠盡殺帝左右,因燒傳國璽。石敢當生平逢兇化吉、禦侮防危,故後人凡橋路衝要之處,必以石刻其志,書其姓字,以捍居民。」《舊五代史·高祖本紀上》記載:「應順舍,晉高祖鎮常山,唐明宗(李亶)招赴闕,會閔(愍)帝出奔,與晉高祖相遇於途,遂俱入衛州,泊於郵舍,閔帝左右謀害晉高祖,帝密遣御侍石敢(當)袖鐵槌立於晉高祖後。乃有變,敢(當)湧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門,敢(當)尋死焉,帝(知遠)率眾盡殺閔帝左右,遂免晉高祖於難。」另《新五代史·漢本紀要·第十》等史籍亦記載了以上之事。通過史料稽考,石敢當確係五代後晉時,劉知遠任北京(晉陽)留守期間,於天福年間(936-942)在太山招募的一名「巨無霸」式的勇士,隨劉知遠侍後晉高祖石敬塘。在衛州(今河南衛輝)奉知遠之命,為保護石敬塘,手持鐵槌與謀害石敬塘的憨帝(李從厚)左右的侍衛在格鬥中獻身,事後,為緬懷石敢當的忠勇,禦侮防危,故後人便於凡橋路衝要之壁,必以石刻「太山石敢當」,以捍居民。
在2015年首播的電視連續劇《石敢當之雄峙天東》中,石敢當是一位神話人物
太山之名始見於南朝沈約的《宋書》。太山為太原西山「五山」之一,位於風峪溝口迤西北一千米的北山,以山形而名之。其西接蒙山最高峰蒙山砦,南與龍山對峙,唐景雲元年(710)建的太山寺就在太山半山腰,但無聚落可尋。在其西距一千米的地方依山而建有店頭古堡。據考證,店頭古堡即是《山西關隘》一書中所言太原市區的風谷(風峪)關隘,該關隘要衝,在公元979年被趙宋毀晉陽城,才失去軍事功能,遂漸形成店頭聚落。也就是說太山石敢當所處的五代之際,風峪關隘還發揮著護衛晉陽城西大門的重要軍事作用。勇士石敢當,竊以為屬當時風峪關隘之膂力之士,在後晉之初。《太原縣誌·卷四·帝王》《太原縣誌·卷十六·遺事》均記載:「後漢高祖姓劉氏,諱知遠,其先沙陀部人,後世居太原(晉陽)……天福六年(941)拜河東節度使,北京(晉陽)留守。」就在這段時間,劉知遠在巡視關防時,從風峪關隘中選中了石敢當,並將其收為貼身侍衛,以圖霸業。
太山勝境坊
太山龍泉寺文保碑
店頭古堡
太山密邇風峪關隘,因此史書中稱石敢當為太山人。那麼,為何將「太山石敢當」又鐫為「泰山石敢當」呢?這是因為「太」「泰」是通假字,在古代是通用的。如太山八角亭觀音堂大明萬曆八年(1580)歲次庚春立的《新建太山觀音堂記》首句便講:「泰山在太原縣西八裡風峪山之陽,唐景雲元年始建」,亦是把「太」鐫刻成「泰」。再者,東嶽山東泰山是通天達地之名山,是歷代皇帝封禪之地,後世之人不明緣由,誤以為「太山石敢當」就是「泰山石敢當」,這樣以訛傳訛,太原人漸丟掉了「太山石敢當」本土習俗文化。
太山石敢當
「太山石敢當」古制
據史料記載,古制「太山石敢當」石碑,高四尺八寸,闊一尺二寸,厚四寸,埋土中八寸,實高四尺,後則簡以橢長石頭代之。凡鑿「太山石敢當」,須擇冬至日後之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此十日乃龍虎日,用之吉,鑿成至除夕夜,用生肉三片祭之,於新正寅時(大年寅時)立於門首,以當巷道橋衝射者,立時莫與外人見也。現今雖建房於道橋衝射之處,亦立「太(或泰)山石敢當」,以厭不祥,但多數人家已不守古制,而是隨建房建垣時間而立,所立之碑也不是橢石,而多為大小不一的瓷磚碑銘,儼然成為一種裝飾,抑或滿足自家求平安的心態而為之。
█ 太山石敢當
地方習俗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重要元素,是一個地域約定成俗的文化規矩和現象。作為太原人,應責無旁貸傳承和弘揚本土民俗文化,這其中就包括源出太原縣的「太山石敢當」習俗文化,這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載體,也是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的驕傲。
一座城池 一段歷史 一種情懷
微信聯繫:yanzw201801
投稿郵箱:954869287@qq.com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