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項科技成果奏響湖北創新最強音

2020-12-16 湖北日報

6月12日上午,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星光熠熠,劉經南院士等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個人和單位代表走上領獎臺。

苟日新,日日新。此次326項獲獎成果,涵蓋了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應用全鏈條,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湧現出一批科技創新人才,既有補齊基礎研究創新短板的全新成果,也有致力於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科技創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獲獎項目中,信息技術、高端製造、生物醫藥等領域百花齊放,不少項目既對標世界科技前沿,又填補國內技術空白。豐碩的科技成果,反映出湖北省科技發展再攀高峰,創新力量不斷增強,為湖北高質量發展注入信心和力量。

重源頭

基礎研究再上臺階

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如同一條河流,基礎研究是「上遊」,決定著「中遊」的技術創新和「下遊」的技術推廣和產業化。

在2019年度全省科技獎勵大會上,28項省自然科學獎項目創新成果「多點開花」,其中一等獎達6項,明顯高於往年。這表明,我省基礎研究實力不斷提升,原始創新水平不斷提高。

半導體光催化有望解決人類面臨的環境和能源問題,但傳統光催化材料光生電子和空穴容易複合,導致活性低,制約著光催化的應用。如何發展高效光催化材料並揭示其構效關係,是光催化領域面臨的關鍵科學問題。由華中師範大學張禮知教授負責的「滷氧化鉍光催化材料」項目,圍繞新型光催化材料滷氧化鉍的低溫製備、結構調控與性能增強,在國際上率先開展深入系統研究工作,取得了若干創新性研究成果,引領滷氧化鉍光催化材料的發展。該項目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它安全。」 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獲得者、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張海鷗教授說。

顯實效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縱觀2019年度全省科學技術獎的獲獎項目,我省企業創新主體表現突出。獲獎項目中企業牽頭或者參與完成的項目共有264項(個),在全部獲獎項目中佔比82.23%,比前兩年有大幅度增加。

今年全國兩會上發布的2020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

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中,只有在核心關鍵技術上堅持自主研發,才能讓企業立於不敗之地。獲獎項目表明,通過自主創新,我省企業創新主體取得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目前全國A股16家雷射公司,湖北佔了6家,雷射已成為湖北的一道靚麗名片。」武漢銳科光纖雷射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閆大鵬說。由他主持完成的「高光束質量萬瓦光纖雷射器核心技術及其產業化」項目圍繞「卡脖子」技術進行攻關,取得了多項國內首創、國際先進或部分領先的成果,實現了高光束質量萬瓦光纖雷射器的國產化和產業化,有力地支撐了我國高端製造業的發展。

近年來,湖北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改善創新發展環境,持續激發科技創新潛力、動力和活力,緊緊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多舉措引導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此次,光谷技術股份公司等15家企業獲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獎。

接地氣

科技創新造福民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今年的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內容處處涉及民生,處處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折射出濃厚的民生情懷。此次獲獎項目顯示,我省科技創新也緊扣準這一重點。

從醫近四十年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教授姚尚龍始終秉承「大醫精誠」的職責使命,千方百計減輕病人痛苦。他研製的UE可視喉鏡系列產品,在40多個國家廣泛應用。由他主持完成的「可視喉鏡系列產品的研發及推廣應用」項目獲科學技術成果推廣獎一等獎。他說,「我就是個普通的麻醉醫師,只是我更懂患者和那些因病致貧家庭的『痛』。」

紅薯,貧窮飢餓年代的果腹之物。如今,它是超市貨架上的精美小吃、幫助農民增收的「金娃娃」。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楊新筍教授團隊選育的鄂薯系列品種,有效提高了甘薯的產量和質量,多項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該團隊「優質多抗系列甘薯新品種選育與應用」項目獲本次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華中農業大學郭文武教授建立起成熟高效的細胞工程研究體系,培育出國際上首例果樹作物胞質雜種新品種「華柚2號」。此次,由他主持完成的「柑橘細胞工程育種技術創新與新品種培育」項目獲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亮點多

國際化程度顯著提升

從2019年開始,我省自然科學獎允許外籍人士申報。此次評審中,武漢理工大學戰略科學家、歐洲科學院院士、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比利時籍蘇寶連教授等長期深耕湖北、為湖北科技事業做出貢獻的外籍人士,以項目第一完成人的身份獲得省自然科學獎,對吸引更多優秀外籍人才服務湖北發揮了導向性作用。

等級孔材料是具有重大應用背景的新興材料,為解決目前能源儲存和轉化效率低這一重大科學難題提供了嶄新的科學理念。由蘇寶連教授團隊完成的「仿生等級孔材料的可控構築和新功能機制的研究」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項目開發了合成新型仿生等級結構納米孔功能材料新方法,發展了高效率、高性能的能源儲存新材料及太陽能高效轉化新途徑,開創並引領等級孔材料領域的發展,在能源開發及環境潔淨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省科技廳負責人表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教大省湖北正以更大力度推進科技創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充分發揮好政府職能、市場功能、社會作用,推動更多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湖北日報記者文俊 通訊員 陳自才 趙鋆衝)

相關焦點

  • 浙江溫州:回眸「十三五」,看平陽科技創新奏響最強音
    回眸「十三五」,看平陽科技創新奏響最強音「小縣城」與「大城市之間的鴻溝,能否逾越?在浙江溫州,一座名為平陽的小縣城,用多年實踐獲得了完美答案。從平陽站下車,驅車10分鐘抵達平陽縣城,「創新創業熱土」的招牌赫然在目。
  • 迎接2021 青島科技大學新年音樂會奏響時代最強音
    迎接2021 青島科技大學新年音樂會奏響時代最強音 2020-12-30 19: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長江大學6項成果獲2019年度湖北省科學技術獎,武漢校區3項
    本月,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召開的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長江大學有6項成果(第一單位)獲得表彰獎勵,其中武漢校區3項。會上,省委書記應勇為突出貢獻獎獲得者頒獎,省相關領導為獲得2019年省自然科學獎、科技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成果推廣獎、企業創新獎獲獎代表頒發獎勵證書。
  • 湖北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聯百校轉千果」雲對接近4億元
    近年來,湖北大力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工程,加快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發展。近3年,湖北省技術合同成交額均超過1000億元,增幅保持15%以上,2019年達到1449億元,位居全國第六、中部第一。今年5月,湖北省科技廳打造「聯百校轉千果」公益直播品牌,採取「省長推動、廳長搭臺、市長引智、校長帶貨」方式,開展了12場「高校成果雲推介、市州需求雲對接」系列活動,促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 湖北民大科技學院獲「國青杯」大賽39項大獎
    湖北民大科技學院獲"國青杯"大賽39項大獎中新網湖北新聞12月31日電 (萬鵬 譚林峰)湖北民族大學科技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日前接到國青杯第四屆藝術設計大賽組委會發來的3張大紅喜報,該院師生共有61人次在此項大賽中斬獲39項大獎。
  • 「550戰略」重磅發布,東威奏響跨越式發展最強音!
    「550戰略」重磅發布,東威奏響跨越式發展最強音!   評論() [核心摘要]「550戰略」重磅發布,東威奏響跨越式發展最強音
  • 建設一流創新平臺 奏響黃河大合唱科技最強音
    貫徹落實這一重大國家戰略,科技創新是支撐點,更是發力點。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省將謀劃建設河南省黃河實驗室作為科技創新支撐國家戰略的結合點、著力點,面向全流域、多省份、多學科進行謀劃,打造全國領先、全球一流的科技聚集協同科研創新平臺,為爭創國家實驗室儲備力量。
  • 德州:「四新經濟」奏響產業發展最強音
    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為特徵的「四新經濟」蓬勃發展,為我市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動能、壯大增長極——「四新經濟」奏響產業發展最強音□本報記者 王賀從大數據到物聯網,從人工智慧到「網紅」經濟……我市大力發展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為顯著特徵的「四新經濟」,著力培育新動能、壯大增長極。
  • 6項科技成果籤約落地
    我市召開院士專家金華行專場活動| 6項科技成果籤約落地 我市召開院士專家金華行專場活動|
  • 2020年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發布 含5項「科技抗疫」專項成果
    「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發布活動」旨在展現全球網際網路領域最新科技成果,弘揚網際網路技術創新、綠色、包容和共享理念,彰顯網際網路領域從業者的非凡貢獻,搭建全方位的創新交流平臺。成果徵集通知自8月初對外公布後,得到了全球網際網路領域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
  • 媒體「大合唱」奏響洛陽都市圈「最強音」
    聚焦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實施產業創新升級行動,是洛陽都市圈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一。採訪團分別走進清華大學高端裝備院洛陽基地(以下簡稱「清洛基地」)和洛陽石化煉油結構調整項目,感受洛陽實施通過創新加快都市圈建設的生動實踐。清洛基地裡種種「黑科技」讓採訪團成員紛紛點讚。今年6月,由清洛基地發起建設的清研魯山科創中心在魯山縣啟動試運營。
  • 市中區委書記韓永軍:狠抓有效落實 全力奏響「黃河大合唱」市中...
    市中區委書記韓永軍:狠抓有效落實 全力奏響「黃河大合唱」市中最強音 2020-12-17 1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奏響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最強音,我們這樣做!
    奏響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最強音,我們這樣做!在新時代的新徵程上,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力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奏響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最強音。
  • 「雲端」潤「心田」奏響戰疫「最強音」
    作為新中國最早成立的軍工院校,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聚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研究思政工作規律,充分把握新形勢、瞄準新問題、運用新技術、推進新舉措,將疫情「危機」轉化為思政教育的「契機」,全面挖掘戰疫中生動、鮮活、典型的育人元素,積極開展「思政課戰疫小課堂」專項活動,探索構建起線上線下、課內課外「戰疫」思政工作新格局,從「雲端」到「心田」,講好中國、武漢、學院的戰疫故事,奏響愛國戰疫最強音。
  • 醫療界101項創新科研成果將造福患者
    12月19日,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聯合廣州開發區投資促進局、廣州泰和腫瘤醫院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逸仙—泰和大健康創新技術論壇」在廣州知識城國際科技中心舉辦。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宋爾衛院士在致辭中指出,孫逸仙紀念醫院一直以研究型、智慧型醫院為建設目標,強調以臨床需求為導向,開展前沿科學技術研究攻關,產出成果並回饋臨床,服務人民群眾健康。希望通過本次論壇能夠充分展示醫院的101項優秀成果,與在座的研究機構、高新企業、資本機構擦出火花,開展充分合作,共同孵育項目、推動轉化,儘快使成果落地,真正服務臨床。
  • 嘉興持續奏響復工復產「最強音」
    連日來,伴隨著「兩手硬」「兩戰贏」的陣陣鼓點,嘉興持續奏響復工復產「最強音」。  據介紹,該項目將合作引進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成立合作主體,建設中國總部及主要生產基地,重點從事高端藥物、創新藥品等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打造為立足中國的跨國製藥公司。  該項目將入駐嘉興科技城,總規劃用地約156畝,分二期建設,建成包括高端藥物生產基地和全球領先的多功能生產平臺等十大項目。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後,預計可實現年營業收入80億元,年稅收約5億元。
  • 【點讚】恩平僑胞積極抗疫,在博內爾島奏響「中國精神」最強音!
    【點讚】恩平僑胞積極抗疫,在博內爾島奏響「中國精神」最強音!在荷蘭的海外領地博內爾島,恩平籍僑胞以中國人自律、奉獻、團結的精神,在當地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奏響了「中國精神」的最強音。【視頻】博內爾島是加勒比海中荷屬安的列斯群島的一個小島,人口2萬多人,其中華人華僑約有400人。
  • 武漢理工大學合併組建20周年科技文化成果展:20項代表性科技成果
    20項代表性科技成果學校自2000年5月合併組建以來,共獲得國家科技獎勵39項(其中學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23項),省部級科技獎勵特等獎、一等獎104項(其中學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65項),社會科技獎勵特等獎、一等獎92項(其中學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32項)。
  • 湖北「多倍體水稻」科技成果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湖北「多倍體水稻育種理論、關鍵技術和核心種質創新」成果專家評價會12月16日在武漢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桂建芳,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漢中以及來自武漢大學、湖北技術市場協會等單位的專家出席會議。據介紹,多倍體水稻是湖北大學生命科學院蔡得田教授領軍的科研團隊經過18年的努力,利用染色體加倍技術將二倍體水稻的整個基因組加倍,並通過生物技術手段培育形成的多倍體水稻新品種。該品種植株發育高大粗壯,穗大粒大,比二倍體水稻重3/5以上,結實率達到了80%,創下示範種植田畝產1400斤的佳績。
  • 川渝攜手奏響「雙城記」最強音
    在重要的時間節點,川渝大地合作激情迸發,一起唱好「雙城記」,攜手共建「經濟圈」,發出中國西部高質量發展最強音。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新定位,需要新作為。建好「經濟圈」,時不我待!川渝兩地迅速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