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同學的印象裡,《水滸傳》中的西門慶這個人物十分不討喜。
雖然長相設定很帥,又有錢,但從形象上來看,就讓人覺得不舒服。特別是他頭上插的那朵花,很多同學覺得很「惡俗」,毀三觀,覺得大男人頭上戴花很娘。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西門慶佩戴的那朵花,只是宋朝時期的一種時尚潮流。
不管什麼職業,不管好人還是壞人,也不管男人女人,很多人都會在頭上戴一朵花,或者耳旁插一朵花。
這頭上插花的時尚活動,有一個專業詞叫「簪花」。本是婦女頭上的一種裝飾,如今已有兩三千年的歷史。
但說起男子簪花的歷史,唐朝時期便已有此現象。即便是離我們最近的清朝,也偶爾會有男子簪花的記載。
然而最盛行這一時尚浪潮的,還是在宋朝時期,當時已經非常普遍。
《宋史·禮志十五》:「禮畢,從駕官、應奉官、禁衛等並簪花從駕還內。」
宋廷專門規定,皇帝賜花百官,以羅花最貴,宰執以上官方可得之;欒枝次之,賜以卿監以上官;絹花賜以將校以下官。
也就是說,宋朝皇帝賜花,也會分官職大小,賞賜不一樣的花。比如羅花最貴,只有宰執官以上的才能獲得,這深刻體現了古代封建社會嚴格森嚴的身份等級制度。
包括在《夢粱錄》中也有所記載,皇帝祝壽御筵畢, "賜宰臣、百官及衛士、殿侍伶人等花,各依品位簪花。後羅花亦賜百官。」
除了上述記載,還有名著小說中也有所體現。大家看看《水滸傳》中的描寫,也能夠知道,梁山好漢也有許多是喜歡簪花的。
比如在描述浪子燕青的形象中,就有一句「鬢邊長插四季花」。
還包括在上梁山之前擔任劊子手的蔡慶,為什麼會叫「一枝花」這個外號?其實也是因為他非常喜歡在耳邊戴花,「一朵花枝插鬢旁」。
所以說,通過《水滸傳》這部名著中的那些梁山英雄,我們也能夠知道,除了西門慶,宋朝時期,很多男子都喜歡簪花。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因為發動陳橋兵變,拿到了政權,所以非常擔心武將帶來的威脅。
建立宋朝之後,他先通過杯酒釋兵權,鞏固了自己的朝政。然後又給自己的子孫留下了兩條遺訓:「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這些做法,也就導致了日後的宋朝採取崇文抑武的國策!
或許在趙匡胤看來,文人就算嘴上再會說、學識再多,也不如學武之人危險。他們只會用筆來發表意見,不會用刀搶來搶奪政權。
所以即便再有想法,也不會對政權造成實際威脅。
正是因為趙匡胤的遺訓,導致宋朝時期的文人備受追捧。
而文人們的處世之道就是提倡享受生活、發展藝術。只要是與風雅有關的事情,都會鼓勵去做。
因此,在唐朝時期有過的男子簪花這一風氣,就逐漸被宋朝發揚光大。
當然了,能夠推動男子簪花如此盛行,還得靠皇室上層的「以身作則」。比如宋徽宗,就非常喜歡戴花,不論是外出遊玩,還是進宮上朝,都會戴花。
他還專門給自己貼身的衛兵,配了一套戴有金花的衣服。穿了這件衣服的人,能夠自由出入宮廷,象徵著身份,這也是來自皇帝賞賜的榮耀。
等到宋真宗時期,戴花已經成為了宮中的一種禮儀,也就是《宋史》中記載的「幞頭簪花謂之簪戴」,而官員們就以得到皇帝賞賜的花為榮。
宋真宗當初在前往泰山封禪之前,為了穩固後方,就先任命了陳堯叟為了首都留守。在宋真宗離開期間,掌管守衛、經濟、民生等大部分事情。
宮中內部則安排馬知節擔任大內都巡檢使,負責大內安全。
安排妥當之後,宋真宗便把這兩人留在宮中參加晚宴。三人當時頭戴非常鮮豔的牡丹,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宋真宗還親自把自己頭上的牡丹,戴到了陳堯叟的頭上,這讓他受寵若驚。
在出宮回府的時候,風把牡丹的花瓣吹了一片下來,陳堯叟趕緊撿起來放到了自己的懷中,表示這是皇上賜給他的,不能隨意拋棄。
那在這個時候,男子簪花,就不再僅僅只是時尚了,還代表著一種身份的象徵。
當時在宋廷宮中,為了加強這一禮儀的重要性,不管是日常晚宴、還是過節慶祝,亦或是舉辦祭祀活動,人人都必須戴花。
根據《宋史》的記載,戴花都已經成為百官們上朝時必須走的程序了:「群官戴花北向立,內侍進班齊牌,皇帝詣集英殿,百官謝花再拜」。
在進士及第的時候,皇宮會設席招待,還會賞賜每人一朵宮花。能夠受到這種待遇,自然很讓人驕傲的了。
《驀山溪》中的「金杯酒,君王勸,頭上宮花顫」就描述得非常恰當。
連上層的皇親貴族、文武百官都如此看重戴花,那麼社會上的達官貴人,自然也不會放過對於這一禮儀的追捧。
沈夢溪曾經就寫過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早年鎮守淮南的韓琦,突然發現自己後花園一株芍藥開得十分豔麗。而且顏色也十分奇特,上部和下部都是紅色,但中間的花蕊卻是黃色。
而這一品種在大部分地區都沒有出現,所以韓琦就邀請了自己的三位好友前來觀賞。
期間,韓琦還把花摘下來送給了另外3人,4人各自戴了一隻。而這4個人後來分別都坐到了宰相的位置,所以芍藥也就從那時開始被稱作為「花相」。
除了學習皇宮中的這一禮儀,達官貴人們還會看宮中流行什麼花,就戴什麼花。
曾經有段時間,皇宮非常流行戴玻璃花,還起了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琉璃」。於是從京城到下屬各地,男子們紛紛都戴起了琉璃。
但似乎這個花的名字不怎麼吉利,琉璃有點像「流離」,而且在宋度宗去世5年之後,也就是1279年,南宋王朝就滅亡了。
所以很多人也因此感慨,文化興盛的宋朝,卻因為重文而亡了國。
不得不說,在宋朝時期,因為重視文人而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詞人以及書法家。比如說蘇東坡、王安石等等,甚至連宋徽宗都是對書法非常有造詣的人。
也正是在他們的帶領下,才讓宋朝出現了一股全新的文化風氣。
但文人誤國這個詞,用來形容宋朝是再合適不過的,他們毫無根據的改革讓宋朝元氣大傷。同時又把持朝政,勾心鬥角,排除異己,讓許多有遠大抱負的人無法實現自己理想。
即便是好不容易出現了一個嶽飛,也因為秦檜的處處阻撓,導致宋朝失去了最後一點恢復當年興盛的希望。
可能趙匡胤自己也沒有想到,當初他的做法和遺訓,會讓宋朝誤入一個崇文抑武的深淵。竟被周邊小國打的節節敗退,割地賠款,甚至還被擄走了兩位皇帝以及眾多後宮嬪妃。
這在中國史書上,飽受後人詬病。也許,他的後人真的把路給走偏了!
但不管如何,宋朝立國三百餘年,是唯獨沒有直接亡於內亂的王朝,而且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發展。
參考資料:《宋史》《夢粱錄》
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