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8日,據媒體報導,作家溫斯頓·格魯姆去世,享年77歲。
可能很多人對於這個名字是陌生的,然而換一種說法,《阿甘正傳》這本書的作者溫斯頓格魯姆去世,一下子就會將很多影迷的記憶拉深。1995年的這部美國電影迄今為止在很多影視排行榜上基本都能盤踞前三名。而這部電影來源於同名小說,而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溫斯頓格魯姆。
《阿甘正傳》這部小說初版在1986年,電影版在1994年上映。上映後的《阿甘正傳》迅速成為當年美國首屈一指的影片,並在奧斯卡評選中擊敗當時的熱門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一舉奪得最佳影片,全球範圍內更是獲獎無數,這部影片被影迷們奉為經典的同時,美國人也將片中的阿甘看作是美國精神的一個全球代言。此後幾十年,「傻人有傻福,自強不息的人會獲得上天的眷顧」成為了這部影片的核心主流。
然而事實上,原作小說的寓意並沒有這麼高大上,溫斯頓格魯姆僅僅是想要通過這樣一個「傻人」來全方位的諷刺美國社會50年代到70年代的庸俗險惡與市儈。
當然,這一主張在影視作品中卻被完美的替換了,最終,本片成為了美國人的創業夢,以及全世界所有對美國社會有所期待的人的精神指引。這一精神指引的本質卻僅僅為成年人的睡前故事,確切的說是美國人的睡前故事,睡前故事的本質是一種自我安慰。生活很美好,日子在繼續。
我們可以看看本片的本質核心,就像上文說到的那樣,傻人有傻福,自立的人會得到上天的眷顧。這就是阿甘的畫像,當一個人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下,才會有這樣的畫像呢?沒錯,當然是逆境。對於美國人而言,什麼樣的處境才算得上是逆境呢?我們看看本片上映的時間節點吧。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是一個風雲際會的時代,這個時代在1991年發生了一件震驚全球的大事,該事件的發生決定了今後幾十年的世界格局以及美國人的命運。沒錯,蘇聯解體了。蘇聯解體後的美國人其實並不比蘇聯人清醒。一夜之間沒有了這樣一個對手之後,美國人也是十分錯愕的。
然而清醒之後的美國社會看到了什麼呢?西歐以及日本經濟騰飛,美國長時間處於和蘇聯的消耗戰中不斷地將自己越陷越深。導致後來者日本的經濟影響力越來越大。此後的美國社會普遍有一種不安的情緒,這種安全感的喪失,幾乎等同于越戰後期的美國社會的主要情緒。因此,《阿甘正傳》的問世才有了基礎。
為什麼美國當時的社會會出現這樣的大眾情緒,一方面是因為蘇聯解體,西歐,日本經濟騰飛帶來的悵然若失的感覺,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一看1990年海灣戰爭對於美國的影響力。這場理論上跟美國沒有太大關係的戰爭一定程度上卻影響了美國的經濟。
1990年的伊拉克與科威特因為石油問題而割裂,這兩個中東地區重要的產油國開始用戰爭手段來解決自己的矛盾。然而這樣的戰爭爆發後,對於工業影響巨大的石油價格開始迅速的攀升。國際油價一度從原來的10美元以下,迅速漲至42美元。這一下子對於嚴重依賴石油的美國經濟產生了動蕩。美國經濟因為中東產油國石油的迅速上漲而出現下滑,美國經濟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
美國經濟下滑後的結果有多麼嚴重,相信經過了2020年洗禮的人們自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在當時美國社會陷入到恐慌與不安這個條件之下,美國自然很容易將國內的矛盾開始集中並一致向外。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造成國際原油價格飆升不到四個月之後,美國為首組成的34國聯軍很快的將伊拉克趕出了科威特,並解決了第三次石油危機。
海灣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而這部以後越戰時期的電影也因此應用而生。這樣的時機延續了美國的影響力。當時的美國成年人急需的是安撫,而本片所具有的最大功效就是安撫。阿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正直且有點執拗,善良且有點憨厚,沒有什麼壞心眼,一心一意去做事情。對待珍妮的幾次拋棄,阿甘依舊是始終如一等等。這些人類社會的美好品格無外乎在阿甘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體現。
如果說這就是美國精神,那麼《阿甘正傳》這部影片無異於給全世界嚮往這種精神的所有人樹立了一個標杆。看看吧,美國是一個包容的社會,美國是一個來者不拒的好人,只要你是一個執著的人,是一個自立的人,在美國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國夢。你看看,即使是阿甘這樣的智力有著障礙的人,同樣不妨礙能實現他的美國夢。且最終成為一個受人景仰的人。
聽到這個美好的故事,人們自然能在晚上的時候安然入睡,然而即使第二天依舊是要面對美國國內經濟衰退,美國失業人口高居不下的窘境,然而並不會在短時期內不至於崩潰。然而這樣的安慰劑其實並不解決本質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說,還是因為2020的無差別打擊。
同樣的社會現實在另一部影片中也被包裝成為了一種精神,《當幸福來敲門》是另一部彰顯某種執著精神的美國電影,然而這種精神當時的大環境就是美國上世紀的八十年代。美國的宣傳部門確實令人敬佩,因為當他們出現社會矛盾的時候,很多的創作者會用一些美好的作品來鼓勵人們不要放棄自己的精神信仰,而不是赤裸裸的去提出問題,翻出陰暗面來給人們看。
雖然這種被崇尚的精神信仰在現在看來並沒有去徹底的解決問題來得實在,但是這不失為一種宣傳的力量。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創作者學習的。因為精神上的鼓勵與道德上的指責還是有本質的區分的,雖然兩個都不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很明顯,前者的積極意義更多些。至少會給後來人貢獻一部影視精品,而後者會在民眾的覺醒中很快默默無聞。
因此,《阿甘正傳》的意義就在於能很好的安撫美國人不安的情緒,不至於出現後越戰時代自由主義盛行的社會動蕩。美國人深知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國內的自由主義高漲的時候,出現過一種什麼樣的境況。
於是,在幾十年後,他們自然而然的會選擇用一種溫柔的手段來安撫人們不安的情緒,從而造就出一種假象。來美國吧,即使你是個傻子,也能收穫屬於自己的成功。不要抱怨生活(當然,也不要指望政府會幫你解決生計)要積極向上,只要這個世界上還有別的地方可以發洩怒火(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人類的燈塔依舊會繼續明亮。
基於這點,一個自立者的奮鬥最終成功的故事,自然比一個越獄成功的犯人更加符合美國精神。《肖申克的救贖》敗得也在情理當中。作為一個成年人的睡前故事,《阿甘正傳》成功的安撫了太多太多美國人的焦躁不安的心,並且日後在各大影視排行榜上均榜上有名。時至今日,有的人聽完了這個故事備受鼓舞開始前進,而有的人聽完後,睡得很深,很沉。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