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拔窮根丨興仁市回龍鎮納壁中學教師潘琴

2021-01-08 天眼新聞

我叫潘琴,是興仁市回龍鎮納壁中學的一名老師。

我幫扶對象是回龍鎮納壁村爛田衝組朱明會家,一個單親母親,帶著三個孩子,在生活中沒有技術,全家人生活收入僅靠家中的那一畝三分地,過得很拮据。尤其是兩個孩子同時上大學,學費、生活費讓本不寬裕的家庭變得更加舉步維艱。

納壁村

2014年,村幹部了解到朱明會家的實際困難後,將她家情況上報政府並將她家納入低保。從此她家每月都可以領到政府發的生活補助金來添補家用,生活才開始慢慢好起來。也是這一年,她家被正式納入國辦精準扶貧系統,通過各種政策,政府給予了很多的幫助。  2017年,我開始包保朱明會家,她們一家有通過教育脫貧改變家庭命運的願望,我就從教育扶貧入手,積極向當地教育部門諮詢教育扶貧政策,利用上門宣傳、電話等方式向他們宣傳教育資助政策。朱明會的小兒子謝朝仲與我交談的過程中經常會提到母親的不容易,說到動情處常常淚流滿面,而他也沒有浪費自己的青春和辜負母親的期望,平時努力學習,各科成績都非常優異,假期去做各種兼職補貼自己的生活費。他告訴我在校期間的國家助學金給了他很大的幫助,也大大減輕了他們的家庭負擔,讓他感到無比的溫暖,將來自己一定要好好回報國家,回報社會。  2017年,朱明會的小兒子謝朝仲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參加興仁市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考試,獲得了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績,被黔西南州生態環境局興仁分局錄用,成為一名正式事業編制人員。同年,法學專業畢業的謝朝仲,參加國家司法考試,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職業資格證書。朱明會的大兒子謝彬,大學畢業後也順利地實現就業,在弟弟還未畢業的情況下,他在工作和生活中省吃儉用,把大部分的工資用於弟弟的學費和生活補貼。在興義電廠上班的謝彬,在興義購買了一套商品房,並將朱明會接到城裡面和他們一起生活。  在他們家我真正看到了,知識改變命運,教育助力脫貧的好例子、真典型。  【人物小傳】  潘琴,興仁市回龍鎮納壁中學的教師。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段源興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包保的貧困戶建起了新房子丨興仁市第八中學...
    我叫潘豔學,是興仁市第八中學的一名教師,同時也是巴鈴鎮木橋村木橋組袁明江戶的幫扶責任人。作為一名教師,教好書育好人是我的本質工作,2017年9月,我有幸成為了一名基層的扶貧工作者,脫貧攻堅、同步小康,我不能成為旁觀者,脫貧攻堅工作是政治任務,更是基層貧困群眾的福祉,我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去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
  • 「我的扶貧故事」幫群眾解決煩心事丨興仁市回龍鎮金子田村第一...
    我叫陳侯,是興仁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副主任,也是回龍鎮金子田村第一書記。金子田村2017年3月初春,回龍鎮金子田村第一書記走馬換將,拿過接力棒,從此以後的1300多個日夜,我就全力投身於扶貧工作中。剛到村裡面工作,就遇到了朱大發的煩心事。金子田組朱大發50多歲,妻子沒有生育能力,兩口子的生活過得緊巴巴的。
  • 「我的扶貧故事」牛蛙唱響致富曲丨興仁市回龍鎮坪寨村第一書記梁...
    我叫梁建平,是興仁市委統戰部工作人員。2019年7月,派駐到回龍鎮坪寨村擔任第一書記,一轉眼就一年多了!隨後,村支兩委、駐村工作組及黨員會議對坪寨村下一步的攻堅方向、發展方向進行了溝通交流,聽取了群眾意見建議,明白了大家的所思所想,和群眾交心談心,和村支兩委共謀發展,在緊張忙碌的氛圍下,我也不知不覺的進入了「第一書記」的角色。
  • 「河北」教育扶貧精準發力拔窮根
    原標題:織密控輟保學網,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適齡兒童少年輟學人數實現動態清零 教育扶貧精準發力拔窮根河北日報訊(記者馬利)懷來縣官廳中心校教室裡,六年級的李蓉花聽課細緻認真,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李蓉花家姐弟三人,她是老大,父親過怕了窮日子,擔心上學花錢,不讓孩子們入學讀書。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鍛鍊了我成就了我丨平塘縣掌布中學教師...
    我叫郭加穎, 2018年,我作為一名教育扶貧包保教師,被分配到黔南州平塘縣掌布鎮開花村機衝組,參與脫貧攻堅教育扶貧工作。  當我到了機衝組,我才真正地體驗到教育扶貧的艱難。大多數的鄉親,並沒有如我想像中的那麼開明,那麼重視教育,那麼嚮往知識的殿堂。教育扶貧是扶人的觀念,怎麼才能改變一個人的固有思維?成為了我面對的最大考驗。   機衝組是掌布鎮開花村較為邊遠的一個組,這裡交通閉塞,發展落後。大多數學生家長靠在家務農維持生計,他們一年四季辛苦耕耘,但是對於教育卻沒有足夠重視,多數村民的態度是順其自然。
  • 扶貧先扶智 興業銀行教育扶貧「拔窮根」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王曉是興業銀行近年來資助的上萬名學子之一。興業銀行整合集團資源,通過捐資助學,設立獎學金、助學金,發放助學貸款等方式,志智雙扶,著力推進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形成從小學到大學、從普通教育到特殊教育的多元教育扶貧體系。截至目前,興業銀行在教育公益領域累計捐資超過7000萬元,向教育產業提供各項融資餘額超過16億元。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辦實事丨興仁市回龍鎮獅子村第一書記何楊
    我叫何楊,2019年7月,按照黔西南州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的安排,我到興仁市回龍鎮獅子村任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10月,村黑領組組長劉成富急匆匆地來到村委會辦公室:「何書記我想向你反映一個問題,希望你能給我們解決一下。」
  • 「我的扶貧故事」一聲「姑媽」溫暖了我的扶貧路丨興仁市東湖街道...
    我叫郭英英,是興仁市生態移民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6年8月,我主動申請到新房子村開展駐村工作。  我與他家在幫扶工作中結下很深的緣份,對他家的關心也頗多,因此,郭成學的孩子便喊我「姑媽」,而我也經常用「姑媽」的身份帶點東西去看孩子們。2018年年底,郭成學夫婦二人因發生口角糾紛,妻子付文義衝動之下就回了娘家。我在走訪中得知消息後,便去他家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
  • 「我的扶貧故事」消費扶貧架橋梁 興仁慈谿兩地強丨興仁市薏仁米...
    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經組織安排,我從興仁市到浙江省寧波市慈谿市掛職學習,任古塘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慈谿市是長三角地區大上海經濟圈南翼重要的工商名城,也是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沿海經濟開放區。為更好地加強兩地協作,去年10月中旬到慈谿後不久,我就與興仁赴慈谿掛職、勞務協作駐站的另外5名幹部商量,建立「興仁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組」,以利於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消費扶貧」和「勞務輸出」工作順利開展。
  • 「我的扶貧故事」為了扶貧我先後三次取消婚禮丨赫章縣德卓鎮沙泥...
    我叫李彩明,今年37歲,是畢節市赫章縣輔處彝族苗族鄉中心小學的一名教師。2019年7月16日,到赫章縣德卓鎮沙泥村擔任駐村幹部。  初到沙泥村,由教育工作轉變到脫貧攻堅工作,角色的轉換讓我很懵懂,為了更快適應工作,我加快熟悉本村基本情況,學習扶貧政策和駐村知識,配合同事們理清村發展思路,制定村脫貧方案。
  • 「我的扶貧故事」「薏小白」扶貧記|興仁市百德鎮硐坪村第一書記曾蔚
    我叫曾蔚,是興仁市百德鎮硐坪村第一書記,作為省人大常委會機關駐村工作隊副隊長,同時還掛職興仁市委常委、副市長。   興仁於我,並不陌生。這裡凝聚著全機關連續26年的幫扶情誼,承載著幾代人大人的夢想,流淌著上百名省人大機關扶貧幹部的青春和汗水。、曾蔚帶領駐村工作隊查看薏仁米生長情況。連續26年的幫扶,我們唯一的目標,就是幫助一方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 鎮安健康扶貧為困難群眾拔窮根
    近年來,鎮安縣緊緊圍繞「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的總體目標,全縣大力實施健康扶貧戰略,確保了農村貧困群眾「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實現了健康扶貧拔窮根的效果。落實醫保政策,減輕貧困人口就醫負擔。全縣對貧困人口實行財政定額補助,使貧困人口參保率達100%。對2020年特定參保對象資助867.25萬元。
  • 山西:教育扶貧 一場斬斷窮根的阻擊戰
    7月,我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山西省關於深化教育扶貧鞏固脫貧成果的實施意見》,對全省教育扶貧工作再次系統梳理,作出全面部署。脫貧攻堅總攻已經發起,上下同欲、堅持標準、聚力攻堅,下足「繡花」功夫,做好「精準」文章,在三晉大地,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一串串精彩的數字,正奮力書寫出教育扶貧的山西答卷。扶貧、扶志、扶智。
  • 深圳橫崗街道:扶貧拔窮根 「三業」興臺東
    中新網汕尾12月23日電 題:深圳橫崗街道:扶貧拔窮根 「三業」興臺東作者 孫秋霞 胡博走進廣東海豐縣臺東村,一幅美麗鄉村畫卷盡收眼底。寬敞潔淨的村道旁開滿了紅色薔薇,公園裡鳥語花香、白牆黛瓦、碧塘綠水,呈現出一種寧靜、古樸之美。
  • 教育扶貧 一個都不能少運鴻集團500萬扶貧善款精準發力拔窮根
    湖北武穴田鎮中學一年級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幹圓圓向筆者介紹道,故事的主角是他們班裡的貧困學生小舟舟(化名)。田鎮中學小舟舟家是低保戶,父親常年癱瘓在床,母親失聯,疫情期間奶奶和照顧他的叔叔相繼離世。今年8月,運鴻集團「李玉保教育扶貧基金」捐贈武穴市教育系統500萬元,其中350萬餘元幫助學校進行復學複課,150萬元用於資助困難學生。而小舟舟的家庭情況自然是重點教育扶貧的對象,他們家得到了3000元資助。而在此之前,小舟舟前期的費用都是學校墊付的。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的老「牯」支書丨興仁市潘家莊鎮雞場坪...
    我叫李成龍,是興仁市潘家莊鎮雞場坪村黨支部書記,在村裡已經幹了18年了,平時辦事我講究公平、公正,老百姓都喜歡叫我老「牯」支書。在本地方言中,「牯」是一個貶義詞,形容一個人很犟、固執、不聽人勸。但在雞場坪的村民看來,這個「牯」卻是褒義詞。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傳好駐村「接力棒」,盡銳出戰「拔...
    在走訪過程中,他們積極與群眾「認家門」、「攀親戚」,設法拉近幹群關係,同時贏得鄉賢寨老的信任,邀請鄉賢寨老為群眾會「坐陣」,用「大土話」把扶貧政策講給群眾聽、用「大實話」把服務群眾的真心傳遞給群眾。「就連劉叔都幫著村幹部說話,我願意讓出我家土地。」在老退休教師劉進美的勸導下,一直不贊同流轉土地的村民李龍金說。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彭水:教育扶貧「斬窮根」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近年來,彭水積極探索教育精準脫貧「斬窮根」路徑,堅決落實發展教育脫貧工作任務,將教育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重要途徑,交出一份教育扶貧斬窮根的滿意答卷。縣教委緊盯「義務教育有保障」,以補齊教育短板弱項為突破口,聚焦破解因貧困失學、因厭學輟學、因災中斷學、因殘不便學「四大難題」,建立分段資助、控輟保學、臨時救助、送教上門「四大機制」,健全完善立體教育資助體系,加快實施教育扶貧工程,有效推進教育脫貧攻堅,確保義務教育有保障。
  • 「我的扶貧故事」把初心鐫刻在教育扶貧的路上丨六盤水市六枝特區...
    現就業於月亮河鄉人民政府辦公室的胡滴滴我叫羅開學,六枝特區月亮河鄉第二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已紮根農村教育30餘載。回想過去的教育點滴,有喜有悲,有笑有淚……2017年6月,黨中央在貧困山區實施精準扶貧政策後,身為人民教師的我,又多了一個身份——幫扶責任人。當時,我深知脫貧攻堅是為貧困家庭辦好事、解難題的惠民工程,雖然教學任務重,但心裡釋然,發誓,再重也要扛著,並在工作之餘,也要去他們家走一走、看一看、幫一幫,促他們早日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五個要點」助扶貧|羅甸縣茂井鎮桃園新村工作隊...
    教育要點:政策宣傳,激勵推動,教育為先拔窮根   教育是挖掘窮根的有效途徑。我聯合駐村工作隊員通過入戶走訪動員、召開群眾會、代表會和村支「兩委」聯席會等,大力宣傳教育扶貧政策,鼓勵適齡兒童、青少年上學堂,還制定了本村教育獎勵政策,在全村營造向學向善的良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