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呂高見
大河報此前相關報導
連日來,家住鄭州惠濟區新希望·澳園小區多名業主反映,有人私挖地道,把承重牆都給破壞了,而地道上方就是居民樓,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面對突然挖出的地道,小區業主非常氣憤,找到物業理論後,對方稱是一租戶所為。隨後,社區、執法中隊和長興路街道辦事處介入調查,讓第三方出鑑定,並要求10日內整改,恢復原狀。大河報·大河客戶端11月26日Al·10版報導後,引發廣泛關注。業主們表示,他們會繼續監督,直到整改完畢。
12月6日,10多天過去了,如今,整改期限已到,第三方鑑定結果出來了嗎?現場整改效果怎樣?
地道恢復原狀,埋的建築垃圾?
此前被人挖的地下通道已被堵上。
12月6日中午,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再次來到了長興路附近的新希望·奧園小區。
剛吃過午飯,小區裡已有七八名業主在此等候。在業主們帶領下,記者再次來到3號樓地下通道進行探訪。穿過漆黑的樓梯,地下通道地面上全是積水,旁邊散落著建築材料和一些施工作業輔助工具。
記者注意到,此前被人私挖的地下通道被混凝土封堵,用手摸了一下,雖然有些潮溼,但已經凝固。
「地道恢復原狀埋的建築垃圾,也有生活垃圾,還有黃土。」現場業主們氣憤地說,這個通道到底對樓體有無安全隱患,至今也沒有第三方鑑定結果。此外,施工方未進行公示,就偷偷摸摸的開始回填,還把小區湖裡面的水抽到地下通道,對此,大家意見很大。
下載原圖
地下車庫裡面有大量積水。
也有業主質疑,現在他們住在樓上面提心弔膽,這樣的回填合格嗎?萬一後期對樓體產生安全隱患,誰來負責任?
業主給記者提供的現場照片和視頻顯示,地下通道內鋪滿了黃土,一名工人正在作業。在通道地面上一處預留口處,用編織袋裝著的磚塊,有的已經填入洞口,四周散落著一些碎塊。
此外,業主還向記者反映,3號樓和17號樓8、9層是違建,屬於後來加蓋的,沒有房產證,規劃圖上也沒有,同樣存在安全隱患,相關部門也不進行查處。
【小標題】業主進行制止,被施工方毆打?
一名自稱被打的男子接受記者採訪。
從地下停車庫進入,地道口的另一側,17號樓附近地下通道處也有大量積水,蔓延數十米遠。
隨後,在業主指引下,記者在3號樓和17號樓旁地面找到了兩處預留口,預留口處有黃土也有部分建築碎塊。「建築垃圾就是從這裡埋下去的,現在回填還沒有結束。」一名業主透露,「監管部門哪去了,到底這樣回填合不合格,至今也沒人回應。」
業主們表示,他們發現問題後,有熱心業主曾上前制止,結果還被施工方給打了。施工方和開發商是一夥的,否則誰給他們那麼大的膽,他們真正目的就是為了擴建停車場,才挖的地下通道。
業主給記者提供的照片。
在3號樓一戶住處,記者見到了那名被打的業主,40多歲,鼻子上有傷。其回憶,上周五下午,他吃完飯回來,進入大門後看到有人施工,他讓對方先停下,不行就把閘關了,結果沒人理他。沒想到對方竟拿著鐵鍬說,「拍死你。」打人者就是挖地道的施工負責人王宏偉,隨後雙方發生爭執。對方用拳頭打了他,導致鼻子骨折。報警後,民警讓12月7日協商處理。
對於業主的說法,記者聯繫到了小區物業經理湯先生,他表示目前公安機關已經介入,該誰的責任誰承擔。記者試圖聯繫王宏偉求證時,未果。
開發商否認,稱方案已報政府
預留口處回填施工尚未結束。
對於業主所反映的問題,社區及執法部門是何態度?
12月7日上午,記者聯繫到了省體社區,相關負責人說,目前鑑定結果還沒出來,據他們了解,地道邊回填邊鑑定。「那麼,如何保證質量,誰來進行監督?」記者追問,上述負責人表示,「惠濟區住房保障中心和執法局在監督。」對於業主說用建築垃圾回填一事,他稱還要和相關部門溝通,「如果真是這樣,繼續讓對方整改。」他說。
至於8、9層是不是違建,10多年前就出現這事,還需要諮詢查違部門。
隨後,記者電話聯繫到了惠濟區長興路執法中隊,一名工作人員表示中隊是倒著班上的,此前並非他去的現場,如採訪他們有規定,要先和局黨建辦聯繫一下。記者反問,媒體有監督的權利,誰這樣規定的必須通知才能接受採訪?還沒等記者說完,對方便迅速掛斷電話。
記者留下聯繫方式後,另一名工作人員則表示,會有相關負責人回電,可是截至當晚發稿,未收到任何回復。
執法部門出具的限期改正通知。
那麼,對於此事,開發商又該如何解釋?
新希望·奧園小區開發商鄭州恒基實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劉先生接受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採訪時否認填埋的垃圾,並稱編織袋裡裝的都是磚塊,且回填方案已給政府部門匯報過了,只是沒向大家公示,業主不知道施工程序,導致意見很大。
他們接到業主投訴後,協助相關單位按照政府要求進行回填,防水做好後,回填方案預留口用的鋼筋,下面用土夯(音),上面用磚塊。
對於有業主被打一事,他解釋說業主指責水澆土行為,隨後雙方才發生爭執。此外,施工方和他們無關,也沒利益糾紛,只是商戶找的人。下一步澆築完成後,在業主見證下,做到讓大家滿意。
「2003年左右的事,歷史問題了。」劉先生告訴記者,新希望·奧園小區開發完以後,五六年前企業就沒再開發了,他也不是這個企業的法人,僅留下一些對商業的經營。「資質已經取消了,規划進行了調整,已經給政府部門提供了規劃手續,不會存在違建。」他說。
關於此事後續該怎樣處理,到底有無安全隱患?填埋的是否合格?加蓋的樓房是不是違建?大河報·大河客戶端還將持續進行關注。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餘淼
【來源:大河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