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以從這幾張圖表中清晰地看到,禪城區信息產業企業185家,佔比達到了5.5%,但是這個行業的人才儲備卻與行業發展狀況不相配備,沒有進入行業人才分布的前十位。這提醒我們,今後要強化對信息產業人才的引進。」禪城區人才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禪城區人才發展大數據平臺9月11日正式亮相,第一次以圖標文字的直觀形式,系統展示出禪城區的「人才家底」。而今後,針對禪城人才資金投入的效用、產業與人才協同發展的情況、重點企業的人才需求與服務情況、緊缺人才需求清單等,該平臺將持續發揮智慧大腦作用,為禪城人才政策提供支撐。
南方日報記者 閻鋒
看點一
3600多家企業樣本 摸清人才基本盤
「趕在疫情期間,我們選取了3600多家企業為調研樣本,涵蓋了納稅大戶、四上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禪城區人才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沉澱了70多萬條數據的基礎上,今年4月到8月,相關部門在調研基礎上完成了企業和人才基本情況的摸底,搭建起了人才基本面的資料庫。從9月開始將進入第二階段的工作,搭建高層次人才動態資料庫,精準掌握人才發展,追蹤人才流動情況。
在數據化、直觀化展示禪城區企業和人才基本盤整體情況的基礎上,禪城對於人才資金投入的成效將有更為精準的評估。通過掌握人才在禪城的工作年限、收入增長、獲得榮譽以及學歷、職稱、技能提升和人才引進、培養、服務、流動以及研發等終端信息,更加客觀地評價人才政策的實際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禪城區人才研究所同步進駐佛山市人力資源產業園區(季華園)。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人才數據監測、人才地圖、人才大數據服務、重點企業人才服務、緊缺人才需求清單等將進一步延伸出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而這些,都將是人才發展大數據平臺衍生出的可能的應用空間。
看點二
製造業仍是就業「壓艙石」
數據顯示,禪城區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的用工需求和求職簡歷數均呈上升趨勢,且用工需求數的增長速度快於求職簡歷數,求職狀況好於第一季度。同時,隨著復工復產的進程加快,該區製造業帶動用工需求呈現快速恢復。
平臺上的數據積累下來,可以對禪城的人才和產業發展趨勢形成更為直觀的對比。以今年第二季度為例,禪城區企業招聘需求和人才招聘簡歷數量環比均有20%左右的增長。其中,製造業成為禪城區人才就業的「壓艙石」,招聘人數佔比26.3%,應屆畢業生招聘佔比23.7%。而從疫情防控常態化下人才流入和流出情況看,商貿服務業和房地產業復甦勢頭最快。智慧大腦的精準分析,將直接助力禪城產業與人才的協同發展,助力區域高質量發展。
同時,禪城人才研究報告並不迴避禪城與南海區、順德區的橫向對比情況,禪城企業在人才招聘的數量、質量方面,均有不足。同時,作為中心城區,禪城區以服務業為主、製造業比例偏低的產業結構,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仍受較大影響,人才就業市場完全恢復仍需時間。
看點三
人才需求供給匹配有待提升
從行業需求分布看,數據顯示,禪城崗位需求量較大的前8個行業,分別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佔比21%)、建築業(佔比19%)、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佔比11%)、批發和零售業(佔比 9%)、房地產業(佔比8%)、住宿和餐飲業(佔比8%)、製造業(佔比7%)及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佔比6%)。
如果橫向與南海、順德相比,禪城區的用工需求行業分布較為均勻,且以服務業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南海區以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佔比 29%)和製造業(19%)為主,順德區以製造業為主(53%),足見各區的用工需求與當前產業結構基本一致。
禪城區人才研究所分析認為,受疫情在全球範圍內蔓延的影響,出口市場遭受較大衝擊,海外訂單需求萎縮明顯,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增大,創新研發投入減少,大量研髮型、技術型優質崗位需求減少。且國內市場需求飽和情況下,中低端產業鏈產品同質化競爭加劇,生產性、銷售性等較低端崗位需求比例增加。禪城區目前多數崗位對學歷、職稱、工作經驗等要求較低,優質崗位數量相對較少,崗位實際需求與人才供給匹配度有待提高。
看點四
新基建人才挖潛空間大
在新基建領域,禪城人才研究所的調研重點選取了信息服務業、電子設備製造業、高端裝備製造業、新材料、新能源5個行業的人才信息,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禪城推進新基建的基礎和能力。
分析發現,除信息服務業的人才優勢較為明顯外,其餘4個行業的人才狀況相差不大。具體來講,對比全國平均水平,禪城在新基建領域的人才隊伍建設相對滯後,人才儲備相對不足,對產業的支撐作用還不強,大專以上學歷人才比例為38%(全國本科以上佔比超70%),擁有職稱人才比例10.1%,技能人才比例6.5%。即使是信息服務業本科以上比例佔45.65%,雖然在禪城的幾個行業中比例最高,但在全國範圍內比較(全國新基建人才本科以上超70%),人才層次明顯不足。
在新基建領域的產業發展方面,佛山市一方面提出打造全國製造業成本窪地,另一方面提出了明確的新基建計劃。2020年,佛山五區積極謀劃,從不同賽道發力新基建。目前,禪城區培育了以科力遠、華南高能雷射產業園、克卜勒華南數據中心、國星光電、佛山市誠德新材料、佛山金溢科技等企業為代表的一大批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新材料、智慧交通等新基建產業,正在以新基建創新驅動禪城的高質量發展。
禪城區人才研究所相關負責人認為,相對而言,新材料產業、電子設備製造業和高端裝備製造業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才相對缺乏,不利於行業的發展,也會制約禪城參與新基建的能力。但縱向對比來看,信息服務業發展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目前,禪城區正在建設東平數字創新和文化創意產業園,全力打造5G、工業網際網路、雲平臺等產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可納入新基建領域,充分利用信息服務產業的人才基礎,集中力量與資源,在招才引智、人才政策扶持等方面同向發力,為園區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人才發展大數據平臺上線,線下招聘會開啟
禪城人力資源服務進入智能化時代
禪城區今年第一場線下招聘會——2020高校畢業生招聘會終於來了。9月11日上午,在最新啟用的禪城區人力資源市場,首場招聘會組織了50多家禪城區企業進場招聘,提供了就業崗位超過600個。
禪城區人力資源市場當然還不只是以全新的面貌和功能布局服務於企業和人才,它還升級了新的「智慧大腦」。禪城區舉行人才發展大數據平臺上線暨禪城區人力資源市場啟用儀式,宣布新禪城區人力資源市場正式啟用,意味著該區人力資源服務正式進入智能化時代。
打通線上與線下、政府與市場智能精準服務企業與人才
早上10時,進入位於汾江路佛山市人力資源產業園區(季華園)二樓的新禪城區人力資源市場,2020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會上,入場求職者的實時大數據信息顯示在大屏幕上。本場招聘會的職位需求情況、緊缺職位、有多少比例的求職者通過網絡投了簡歷、今天入場的求職者學歷和工作經驗狀況等信息,以圖表形式,一目了然。
全新的禪城區人力資源市場地處禪城中心區域,目前已匯聚近30家人力資源企業,真正以智能化精準化服務打通線上與線下、政府與市場不同板塊的人力資源服務。
目前,禪城區人力資源市場所在的佛山市人力資源產業園區(季華園),已經聚集了30家人力資源企業,成為名副其實的人力資源產業綜合體。入駐該園區的廣東豐米國際商務發展有限公司CEO助理黎綺雯告訴記者,該公司致力於引入海外人才,並提供海外人才進駐佛山的一系列服務。「公司成立的時間並不長,但是有著較豐富的人才資源池,希望能服務於佛山的海外人才引進。」
與新人力資源市場啟用相同步,禪城區人力資源市場智能化系統正式開啟。系統依託於佛山市政府人才網、佛山市人社局公共服務平臺的數據資源背景,全面實現線上人才服務和線下實體人力資源市場的充分融合。
走進大廳,這裡現場設置有前臺服務區、個人自助區、遠程招聘區、大數據展示區、現場招聘區等。而智能化系統則集合了個性化簡歷、掌上訂位、掃碼進場、崗位自動匹配推送、大數據統計分析等功能,實現招聘求職全程無紙化、智能化。
在禪城區人力資源市場智能化系統的基礎上,依託市區人力資源數據,大廳的大屏幕上可以實時、多維度展現供求雙方數量、人才地域流向、薪酬、學歷等信息,為供求雙方、政府決策分析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這與傳統招聘模式相比,信息化、智能化的招聘模式不僅體驗更好,而且效率更高,效果更佳,可以大大提高人力資源匹配的精準度,讓求職者精準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
禪城區副區長渠錚在致辭中表示,禪城區智能化人力資源市場在市人力資源產業園季華園區建設運行,標誌著禪城區就業服務朝著信息化精細化,人力資源產業朝著集聚化協同化,廣攬各路人才朝著全域化精準化的方向,都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強化集聚協同推出一站式公共就業服務
正式啟用禪城區人力資源市場的同時,正在舉辦的2020年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會,吸引了大學生們一早入場。受疫情影響,禪城區前期招聘活動主要以線上招聘為主。全區共有1047家次企業參加線上招聘會,提供職位3800多個,就業崗位近2萬個。首場2020年高校畢業生線下專場招聘會,成為今年禪城區系列線下大型專場招聘會的活動之一,組織了50多家禪城區企業進場招聘,提供了就業崗位超過600個。
其背後,在充分發揮「保就業、促就業」的作用,紮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之際,禪城把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擺在首位,加大工作力度,落實政策措施,加強就業指導,實施多元化就業服務。
這裡不僅可以滿足企業和求職者用人和應聘求職的需求,通過打造「零距離」的人才服務板塊,新的人力資源市場更成為一個一站式的政府公共就業服務平臺,有效解決此前人才服務的「碎片化」「多而散」的問題。
新的禪城區人力資源市場的服務功能,還囊括了就業創業服務、小額擔保貸款、人才服務、對口勞務幫扶等工作事項,為企業和市民搭建起公共就業服務橋梁。
今後,在這裡同樣可以辦理人才引進、就業服務、各類補貼申請等人才一體化服務。其背後,服務平臺得到了禪城區人才辦、禪城區數統局、行政服務中心的大力支持,實現了智能化招聘系統與區人才發展大數據平臺的系統對接,並將行政服務中心「一門式」人才服務窗口同步搬遷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