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對印反擊戰,中國在短短一個月內殲滅印軍8000多人,軍事上取得完勝。不過很多不了解這段歷史的朋友,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獲勝後的中國為何選擇在藏南地區主動後撤,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看守阿克賽欽地區呢?按照常理,獲勝方不會後退,但這不能按照一般邏輯去理解,中國當年的對印戰略有著深遠的智慧和影響。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中印邊界爭議領土超過12萬平方公裡,引子是英帝國強盛時期在亞洲製造的不合法邊界,印度對立後野心較大,企圖將上述邊界合法化並從英國那裡繼承下來,但新中國怎麼可能承認這種事情?於是演化成了後來的對印反擊戰,62年我軍痛列印軍。戰後我軍實際控制區域為阿克賽欽地區,面積約33000平方公裡。至於藏南區域我軍選擇了在戰後主動後撤。「後撤」不等於「退讓」,這其實是經過深謀遠慮的方案,最能牽制並威脅印度,確保邊疆和平。為什麼這麼說呢?
62年反擊戰,很大程度上講,我軍擊敗的最大敵人也許並不是印度軍隊,而是惡劣的自然環境。藏南地區對著中國一側極難補給,而面對印度境內卻是大平原。就這一點,從軍事部署上便令人如鯁在喉。打仗可不是過家家,短時間作戰也許能夠依靠軍事素質和武器裝備決出勝負,但如果要長期對峙和消耗,對於後勤的考驗是巨大的。我軍對印作戰,20多萬後勤人員用60餘天準備物資車馬,才保障了不到30天的作戰需要,牛馬牲畜累死7萬多頭,可見困難之大。62年11月底,如果我軍還不撤出藏南的話,高寒和大雪天氣會使解放軍部隊及運輸線被自然割裂。印軍則可以依靠優勢的自然地理條件從容補給,解放軍的彈藥、糧食都供應不上去,這時戰爭的勝負天平便不再是之前的樣子了,我軍將變得處境兇險。
而阿克賽欽的戰略意義遠大於藏南,我軍雖然主動撤出藏南,但阿克賽欽必須死守。看地圖便知,阿克賽欽有兩層重大意義。第一是藏疆陸地樞紐,我國西部的兩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西藏與新疆,需要通過阿克賽欽來溝通連接(如今的219國道),這等價值不是藏南可比,一旦丟失後果不堪設想,大動脈將被掐斷。另外阿克賽欽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作用:此地平均海拔超過四千米,並且被高山環抱呈盆地地形,地理優勢非常顯著。我軍可以在此堅固防禦,同時作為西部地區得天獨厚的飛彈發射基地、戰時機場及陸軍重兵集團集結地,一旦有大規模戰事或軍事威脅,可以從此地輕而易舉地居高臨下發起攻擊,其軍事價值和威懾能力不言而喻。由此可見,我軍62年戰後放棄藏南力保阿克賽欽,著實蘊含著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