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十五,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元宵又稱上元節,「宵」指晚上,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的主要活動是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的習俗很多,有觀燈、吃元宵、猜燈謎、舞獅子等。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將從除夕開始的年味活動推到高潮。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東漢明帝時提倡佛教,佛教有正月十五觀燈的習俗,明帝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也就形成了元宵賞燈的習俗。唐朝國力空前強大,元宵賞燈十分興盛,人們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宋朝時,元宵節是一個狂歡的節日。這一天,婦女賞燈遊玩、通宵達旦,沒有了「男女之別」。明朝時,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清朝時,民間燈會盛行,燈火璀璨且精緻奇幻。
今年的元宵節有些不同,疫情當前,那些在前線奮戰的人們,為了更多人的安寧沒辦法與家人團圓。我們能做的,就是點亮一盞希望之燈,祈願他們歲歲皆安。過了這個上元節,定會山河無恙,迎來人間大團圓!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裡開芳宴,蘭缸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崔液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
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木蘭花令
宋·蘇軾
元宵似是歡遊好。何況公庭民訟少。
萬家遊賞上春臺,十裡神仙迷海島。
平原不似高陽傲。促席雍容陪語笑。
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拼醉倒。
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娥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永遇樂·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傳言玉女·錢塘元夕
宋·汪元量
一片風流,今夕與誰同樂。月臺花館,慨塵埃漠漠。豪華蕩盡,只有青山如洛。錢塘依舊,潮生潮落。
萬點燈光,羞照舞鈿歌箔。玉梅消瘦,恨東皇命薄。昭君淚流,手捻琵琶弦索。離愁聊寄,畫樓哀角。
臨江仙·都城元夕
宋·毛滂
聞道長安燈夜好,雕輪寶馬如雲。蓬萊清淺對觚稜。玉皇開碧落,銀界失黃昏。
誰見江南憔悴客,端憂懶步芳塵。小屏風畔冷香凝。酒濃春入夢,窗破月尋人。
元宵
明·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上元竹枝詞
清·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