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玩坦克世界或者戰雷陸戰的同學們應該有種感覺,如果有一臺車,當你自己開時鬼火冒,遇到敵人開時同樣鬼火冒。請問哪臺坦克最符合這個設定? T28/95
美國人或許是一直到二戰才從孤立主義政策中走出來,因此對陸軍的建設一直很拖沓,坦克也是一樣。早期奇葩的M2以及淪為偵察用的M3、M5斯圖亞特;車身布局奇特的M3 Lee;使用星型發動機導致車體像饅頭一樣高的謝爾曼;帶炮塔的M10、M18坦殲;美國二戰時期的坦克總是能讓人找出諸多與眾不同的槽點。T28/95也不例外
這兒我先給他正個名,坦克世界裡把這車分成了T28和T95,但實際上他們是同一種東西。只是前後改過名,但最終的命名是T28,下文中就簡稱為T28。
1943年9月,盟軍開始登陸義大利。當然他們也知道義大利和德國中間隔了個阿爾卑斯山,而且亞平寧半島多山且狹長,易守難攻,所以從義大利往德國打肯定是最糟糕的策略。
紅圈處是義大利與德國交接處的阿爾卑斯山脈
但如果以英國為跳板,從法國北部登陸進攻德國又一定會撞上德國人的齊格飛防線。雖然它不如馬奇諾那麼複雜,但碉堡的密度遠超馬奇諾,盟軍想要推過去就得靠裝甲足夠厚,火炮也足夠摧毀碉堡的重型坦克。
當時美軍到是正在研發重坦,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坑貨M6,當時這貨還名叫T1。但它裝備的75mm炮太弱,雖然也嘗試過將105mm炮按上去,但炮塔的限制讓這個計劃很快就取消了。那咋整?還是得需要一個足夠厚實的運載平臺來配這門足夠用來拆碉堡的105mm炮,T28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研發的。
同樣在1943年9月,軍械司拍著胸脯表示可以在一年之內造出25臺能用於突破齊格飛防線的重型坦克。然而他們想的太樂觀了,等到1945年8月,仗都打完了T28才剛完成車體...9月,第一臺原型下線,並交給軍方測試,同年年底,第二臺原型車下線。
然後就沒然後了,T28就產了這麼兩臺。
由於這臺車設計之初就是為了突破防線,為了抵禦防線火力,它正面裝甲厚達305mm,當時沒有坦克能擊穿這種厚臉皮。但這也讓他重量飆升,實在不適合再加炮塔,不然發動機和底盤受不了,因此與其叫他坦克,還不如叫他自行火炮。
它的動力系統就是一臺福特最高只有500馬力的GAF V8汽油機,這臺弱雞發動機用來推T28這種95噸的怪物有點過分...但這不是主要問題,畢竟它本身就是一臺攻堅車輛,速度慢點就慢點了。
由於太重,它光是靠兩條履帶很容易陷泥裡,因此美國人又替它加了一對可拆卸的履帶。這也是遊戲裡T28和T95的最大區別。
本身T28是作為攻堅坦克設計的,而T28這個名字屬於坦克序列(比如T25,T26就是潘興的原型代號)。但等成品出來之後,美軍覺得這貨是個火炮,因此給他起名T95自走炮(比如T92和T97自走炮就是9字頭)。
但T28和德國人那會開發超重型裝甲車一樣,就算非鋪裝路面的問題能通過加寬履帶解決,橋梁也受不了,500馬力的孱弱發動機讓他在鋪裝路面上也只有12Km/h的極速,為了避免發動機過度磨損,建議速度還得更低。
1946年,美軍尋思這貨的速度真的不配叫做自走炮。又取消了T95,改名為T28超重型坦克。所以這臺鐵王八的名字從T28重型坦克到T95自走炮再到T28超重型坦克,溜了一圈又會回來了,只是多了一個「超」字。
最後美軍與1947年取消了T28,原因很多。一方面T28設計目的只是為了攻堅,這種戰爭場景在二戰時都不算多,未來戰爭只會是機動化,因此它的應用領域太小。二方面是當時美軍也在搗鼓T30,T34這些120mm,甚至是155mm口徑,帶炮塔的重坦。而二戰後的化學能破甲武器發展迅猛,光是靠堆護甲厚度意義越來越小。
史上僅用兩臺T28,其中一臺在1947年一次測試中起火燒毀。另一臺則一直不知所蹤,直到1974年,人們在維吉尼亞州貝爾沃堡的一處草叢裡發現了這臺已經鏽跡斑斑的T28...
我聽說亂丟錢的,但亂丟坦克的第一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