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才是正義,美軍二戰T28/95超重型坦克始末

2020-12-22 瘋狗的輕武

但凡玩坦克世界或者戰雷陸戰的同學們應該有種感覺,如果有一臺車,當你自己開時鬼火冒,遇到敵人開時同樣鬼火冒。請問哪臺坦克最符合這個設定? T28/95

美國人或許是一直到二戰才從孤立主義政策中走出來,因此對陸軍的建設一直很拖沓,坦克也是一樣。早期奇葩的M2以及淪為偵察用的M3、M5斯圖亞特;車身布局奇特的M3 Lee;使用星型發動機導致車體像饅頭一樣高的謝爾曼;帶炮塔的M10、M18坦殲;美國二戰時期的坦克總是能讓人找出諸多與眾不同的槽點。T28/95也不例外

這兒我先給他正個名,坦克世界裡把這車分成了T28和T95,但實際上他們是同一種東西。只是前後改過名,但最終的命名是T28,下文中就簡稱為T28。

1943年9月,盟軍開始登陸義大利。當然他們也知道義大利和德國中間隔了個阿爾卑斯山,而且亞平寧半島多山且狹長,易守難攻,所以從義大利往德國打肯定是最糟糕的策略。

紅圈處是義大利與德國交接處的阿爾卑斯山脈

但如果以英國為跳板,從法國北部登陸進攻德國又一定會撞上德國人的齊格飛防線。雖然它不如馬奇諾那麼複雜,但碉堡的密度遠超馬奇諾,盟軍想要推過去就得靠裝甲足夠厚,火炮也足夠摧毀碉堡的重型坦克。

當時美軍到是正在研發重坦,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坑貨M6,當時這貨還名叫T1。但它裝備的75mm炮太弱,雖然也嘗試過將105mm炮按上去,但炮塔的限制讓這個計劃很快就取消了。那咋整?還是得需要一個足夠厚實的運載平臺來配這門足夠用來拆碉堡的105mm炮,T28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研發的。

同樣在1943年9月,軍械司拍著胸脯表示可以在一年之內造出25臺能用於突破齊格飛防線的重型坦克。然而他們想的太樂觀了,等到1945年8月,仗都打完了T28才剛完成車體...9月,第一臺原型下線,並交給軍方測試,同年年底,第二臺原型車下線。

然後就沒然後了,T28就產了這麼兩臺。

由於這臺車設計之初就是為了突破防線,為了抵禦防線火力,它正面裝甲厚達305mm,當時沒有坦克能擊穿這種厚臉皮。但這也讓他重量飆升,實在不適合再加炮塔,不然發動機和底盤受不了,因此與其叫他坦克,還不如叫他自行火炮。

它的動力系統就是一臺福特最高只有500馬力的GAF V8汽油機,這臺弱雞發動機用來推T28這種95噸的怪物有點過分...但這不是主要問題,畢竟它本身就是一臺攻堅車輛,速度慢點就慢點了。

由於太重,它光是靠兩條履帶很容易陷泥裡,因此美國人又替它加了一對可拆卸的履帶。這也是遊戲裡T28和T95的最大區別。

本身T28是作為攻堅坦克設計的,而T28這個名字屬於坦克序列(比如T25,T26就是潘興的原型代號)。但等成品出來之後,美軍覺得這貨是個火炮,因此給他起名T95自走炮(比如T92和T97自走炮就是9字頭)。

但T28和德國人那會開發超重型裝甲車一樣,就算非鋪裝路面的問題能通過加寬履帶解決,橋梁也受不了,500馬力的孱弱發動機讓他在鋪裝路面上也只有12Km/h的極速,為了避免發動機過度磨損,建議速度還得更低。

1946年,美軍尋思這貨的速度真的不配叫做自走炮。又取消了T95,改名為T28超重型坦克。所以這臺鐵王八的名字從T28重型坦克到T95自走炮再到T28超重型坦克,溜了一圈又會回來了,只是多了一個「超」字。

最後美軍與1947年取消了T28,原因很多。一方面T28設計目的只是為了攻堅,這種戰爭場景在二戰時都不算多,未來戰爭只會是機動化,因此它的應用領域太小。二方面是當時美軍也在搗鼓T30,T34這些120mm,甚至是155mm口徑,帶炮塔的重坦。而二戰後的化學能破甲武器發展迅猛,光是靠堆護甲厚度意義越來越小。

史上僅用兩臺T28,其中一臺在1947年一次測試中起火燒毀。另一臺則一直不知所蹤,直到1974年,人們在維吉尼亞州貝爾沃堡的一處草叢裡發現了這臺已經鏽跡斑斑的T28...

我聽說亂丟錢的,但亂丟坦克的第一次見

相關焦點

  • 二戰期間日本唯一量產的重型坦克95式重型坦克
    說到二戰期間的日軍的坦克部隊,似乎對比歐洲的戰場的正規裝甲力量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但是日本在二初期的97式改坦克除防禦力較弱外,基本與義大利的M14坦克是同個級別裝甲型號,與德軍當時裝備的38T坦克性能上差不多,到1942年後日本的坦克型號才開始跟不上世界中型坦克性能研發的腳步,開始漸漸處於落後地位
  • 二戰坦克之德國虎式重型坦克
    看過美國電影《坦克大決戰》都對電影裡德軍坦克暴打美軍坦克的情景印象深刻吧,而德軍所使用的坦克就是可稱為二戰最強坦克的虎式重型坦克。 虎式重型坦克,也被稱為虎式坦克、虎Ⅰ坦克六號坦克,是德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裝備的一種重型坦克。虎式重型坦克的設計初衷是為與蘇聯的T34相匹敵,因當時的德軍裝甲部隊中沒有一款坦克能夠和T34坦克相抗衡,於是虎式重型坦克的設計方案應運而生。
  • 法國二戰「陸地戰艦」,夏爾2C超重型坦克
    裝備亮劍同款"義大利炮"夏爾2C超重型坦克有著強大的火力和裝甲此外,雖然對比一戰時期的英國Mk.V型重型坦克57mm主炮和6mm裝甲的配置,夏爾2C超重型坦克的李雲龍同款"義大利炮"也就是M1897型75mm火炮和45mm的主裝甲厚度可以說是頂級配置。
  • 機槍當主炮,裝甲薄如紙,二戰日軍的坦克為何如此奇葩?
    提起二戰日本坦克,我們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小薄脆」,即體格小,裝甲薄,身板脆。比如在抗日戰場上出現頻率比較高的九四式超輕坦克,名為坦克,實為裝甲車。三噸左右的車身重量,7.7毫米口徑的主武器機槍,無論火力還是防禦,都與我們認知中的坦克相差甚遠,由此得名為九四式豆戰車。
  • 虎王重型坦克:裝甲一炮崩碎,愛「掉鏈子」的陸戰之王
    【話說軍世】二戰是坦克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誕生了多型讓後世驚嘆的經典坦克,比如說德軍的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這兩款重型坦克曾讓盟軍患上「恐虎症」,尤其是虎王重型坦克,成為了二戰中成建制參與實戰最重的坦克之一。
  • 二戰十大坦克之十,炮口即正義的「史達林」—IS系列
    但是這樣的裝備壓制不久之後就被德國強大的軍工研發能力所掩蓋,在T-34、KV系列的刺激下,德國加快了「虎」式坦克的研發生產並且隨後推出了性能上全面壓制T-34為目標研發二戰最優秀的重型坦克「豹」式中型坦克。
  • 二戰時的巨型怪獸,188噸超重型坦克,至今重量沒被超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KV系列坦克讓德國坦克很是難受,德軍四號坦克換裝75毫米坦克炮也很難擊穿它。德國研製出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以後,更重型的鼠式坦克也被列入了研發計劃。
  • 中國坦克兵為何打敗美軍?解放軍第一代重型坦克:打遍天下無敵手
    中國坦克兵為何打敗在朝鮮戰場上打敗美軍?除了我軍坦克兵的英勇無畏,我軍坦克兵的裝備也成為了我軍打敗美軍坦克兵的重要原因。說實在的,解放軍第一代重型坦克IS2可是打遍天下無敵手。這是為什麼呢?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IS2坦克的背景和性能。IS2坦克誕生在蘇德戰爭的炮火硝煙中。為了壓制德軍的黑豹坦克和虎式坦克,蘇聯方面就研發出了性能超越黑豹和虎式坦克的IS2重型坦克。其車體為整體焊接結構,車體強度極其牢固。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90到120毫米,側面裝甲厚度超過90毫米。
  • 二戰巔峰坦克:力挽狂瀾,德國黑豹坦克解密
    德國黑豹式中型坦克基本參數:戰鬥全重 45.5噸,裝備1門口徑75毫米火炮/70倍徑、2挺7.92毫米機槍、1挺7.92毫米高射機槍,12缸V型水冷汽油發動機、功率650-700馬力,最大公路時速55公裡,最大越野時速30公裡,公路最大行程250公裡,爬坡度30度,乘員5人。黑豹的自重不小,嚴格講應劃歸重型坦克,只是與56噸的虎式重型坦克比才顯得「苗條」些。
  • 武士的戰甲,差強人意的裝甲車輛,二戰期間日本97式系列中型坦克
    長久以來,大部分人對二戰時日軍裝甲部隊裝備的坦克印象都比較模糊,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坦克,大部分的第一印象就是「小豆丁」。確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部分日軍裝甲部隊的坦克體積都比較小,和同時期歐美的坦克比起來屬於「袖珍」水平。
  • 蘇軍認為它與T-10旗鼓相當,美國T43重型坦克
    二戰中的美國在坦克科技上是一個妥妥的學生,基本上屬於一邊打仗一邊學習,好在美國強大的工業基礎和技術基礎足以支撐,在二戰結束後,美國的坦克雖然不能說領先全球,但是也躋身世界強國,發展出獨特的美式風格,足以與世界其他國家一較高低,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新式坦克也在陸續研發中,以保持美軍坦克不落後
  • 二戰中蘇聯的王者重坦——IS-2重型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陸軍是唯一能夠和納粹德軍鐵騎相互抗衡而不落下風的軍隊,這完全得益於蘇聯紅軍那強悍的作戰能力以及蘇聯陸軍中強悍的坦克部隊,今天我們要看的就是二戰蘇聯坦克部隊中的一款主力坦克——IS-2重型坦克。
  • 韓戰中坦克的運用,新中國現代裝甲部隊的開端
    這種坦克曾被大量適用於蘇德戰場,火力強,機動性好,改進3人制炮塔並普遍配備無線電後,這種坦克的協同性很強。二戰末期令納粹聞風喪膽的「鋼鐵洪流」,其實就是指以T-34為主的蘇軍坦克集團化衝鋒。  T-34/85
  • 它曾是德軍裝甲部隊的夢魘,有鋼鐵巨獸之稱號——KV-1重型坦克
    但是,直到虎式坦克投入戰場,KV-1重型坦克的正面火力優勢才真正被徹底瓦解。 單純從火炮系統來看,KV-1重型坦克的火力壓制優勢還是具有前瞻特點,並且蘇聯工程師設計KV-1重型坦克的初衷便是制衡德軍fwlll和fwlv兩款初期的主力中型坦克。
  • 二戰中的無畏護國公,英國的重型巡洋坦克,克倫威爾巡洋坦克
    可到了二戰時期,英國人偏偏又用這老兄的名字命名了一款坦克,也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克倫威爾巡洋坦克。 一、重型巡洋坦克計劃 不同於二戰時期各國對坦克的輕、中、重三個噸位劃分,英國坦克是分為了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兩種。步兵坦克顧名思義,速度慢裝甲厚,可以為步兵們提供足夠的掩護。
  • 為了對付188噸的德國鼠式坦克,美軍研發出95噸重超級坦克
    T28坦克,為了對付德軍的「鼠」式坦克,美國二戰末期研製,原名T-95,1946年改稱T-28,只完成兩輛樣車,未投產。而軍迷們將有機會在《坦克世界》中一睹T-28的風採。該車採用無炮塔結構,正面裝甲厚達300毫米,可抵禦德軍88毫米反坦克炮的正面攻擊。
  • 美軍二戰高光時刻,野戰改裝的高性能武器,T26E4超級潘興坦克
    野戰改裝的高性能武器  超級潘興中型坦克發展於M26中型坦克,M26的設計代號為T26E3,這款坦克研發周期比較長,屬於T20系列坦克的最終量產型,其定位是取代M4謝爾曼坦克,不過因為戰爭的發展和研發進度緩慢,所以僅僅在後期才參與戰鬥,得益於其均衡的火力、裝甲和機動性,在二戰末期的戰場以及戰後的表現還是非常優秀的。
  • ——德國「虎王」重型坦克
    1943年,二戰進入拉鋸階段,在裝甲對抗上,西線的盟軍有「潘興」,東線蘇聯紅軍已開始使用IS-2與納粹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剋死抗,此時德軍的「虎式」重型坦克在火力、防護性能方面已漸漸捉襟見肘,為了扭轉這一頹勢,德國設計師們打算在虎式坦克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一種新型的重型坦克,以緩解戰場出現的火力不足的空缺。
  • 最後的重型坦克M103,它的消亡真的只是因為坦克故障多?
    M103是美國在二戰後研製的重型坦克,融合了一些美國在二戰中學習到的設計思想,在研製之初曾獲得美軍的青睞,原計劃大規模列裝,但是到最後只生產了約300輛,並且因為使用中各種故障為人詬病,被認為是不可靠的坦克,在70年代全部退役。那麼M103重型坦克的退役,真的僅僅是因為它性能不可靠嗎?
  • 二戰日軍的超級重型坦克和「日版」B-29超級轟炸機
    作為一個自然資源嚴重匱乏的島國,日本在二戰列強中屬於先天營養不足但侵略野心極高的國家。然而,二戰卻是一場以鋼鐵為肌肉、以石油為血液的戰爭,這種矛盾直接影響到日本的軍事力量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