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常會有3種表現,父母切莫忽視

2020-12-17 育兒日記360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如果要讓孩子的成長更加健康快樂,作為父母的我們責任重大。除了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外,我們平時也應該學習一些相對科學的育兒知識,來夠確保孩子的健康成長。

文/育兒日記360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心理健康#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僅是要注意身體的健康,作為父母也要用心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多身體很健康的孩子,但是,他們的心裡卻出現了問題,被很多家長所忽略,等發現時,卻為時已晚。本期話題:「心理專家: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常會有3種表現,父母切莫忽視!」

我們作為父母的,一定不要放過,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細節和問題。心理專家指出,如果說孩子有以下三種特徵的話,說明父母在培養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應該要及時進行幹預和轉變自己的教育方法:

一、喜歡以自我為中心

讓·皮亞傑,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將兒童的成長分為了三個不同的階段,一般來說,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應該是在兩歲到五歲。而過了這個年齡階段之後,孩子應該是要能夠關注到他人的感受,會對外界的一些事物作出自己的反應和協調。

但是,如果說你的孩子已經過了5歲的年紀,但是卻依舊喜歡以自我為中心。父母一定要引起重視,這可能是孩子的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喜歡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是有可能會導致多種情況發生的。

比如:有的孩子因為太過於自我,平時從不關心和照顧他人的感受。不僅會影響到他將來的正常社交,對和父母的親子情感,也會缺少和淡薄。有些父母可能總會為孩子推脫,孩子的年齡還小,還不懂得這些道理。孩子年齡小的時候,的確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是正常的。

但是,隨著孩子的年齡的增長,父母也要潛移默化地引導和改變孩子的態度和觀念。如果說都已經到了讀小學,甚至於是上初中的年紀,孩子還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話。那這可就真的不是什麼太好的事情,必須要儘快地引導和教育孩子改正。

二、喜歡撒謊

喜歡撒謊的孩子不是好孩子。這樣的話語,是父輩們小時候教育我們時,經常聽到的。撒謊當然不是好事情,如果說當發現孩子出現了愛撒謊的情況時,爸媽不要總覺得是孩子無心的行為,要考慮一下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

孩子撒謊其實也是分為兩個不同階段的,第1個階段是由於生理發展。導致孩子出現了撒謊的情況,孩子可能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就撒了謊,他們對於自己撒謊一無所知。比如說像家長要求孩子回憶,昨天晚上發生了一些什麼事情,孩子就很容易會將想像與現實混淆。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撒謊是完全無心的行為。

但是等到孩子的生理髮育成熟之後,他們就知道了如何陳述事實,不會再撒謊。而在這個階段,父母平時到底是怎麼做的,常常會讓孩子往不一樣的方向去發展。有些家長對孩子撒謊覺得沒有造成什麼厲害影響,就根本就不予理會。

有的父母知道孩子犯錯後,不管緣由,直接把孩子給臭罵一頓,甚至於是打一頓,讓孩子嚇得不敢再說實話。父母的這些行為,都有可能會讓孩子養成愛撒謊或者不敢說實話的壞習慣,而且會讓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家長在發現自家孩子撒謊後,使用正確的方法和進行孩子溝通和引導,幫助孩子改掉撒謊的壞毛病。

三、喜歡辱罵他人,有說髒話的壞習慣

說髒話和心理健康還能夠掛上鉤?對此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覺得不能理解。確實,孩子的心理健康還真的就是和說髒話有聯繫的。如果說你家孩子經常喜歡說髒話,以辱罵他人為榮,甚至還經常喜歡把比他弱小的孩子給弄哭的話,這其實說明你家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有問題的。

心理健康的小孩,懂得謙讓和分享,並且照顧弱小,常常能夠和其他小朋友相處愉快。遇到分歧和爭論時,孩子懂得用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非以打罵來解決問題。有專家分析,小時候經常喜歡吐髒話和暴力傾向的孩子,長大了之後違法犯罪的機率也會要更大一些。

父母,不要總以為這是童言無忌,是小事情,要加以重視。不僅要儘早的讓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同時父母自己也應該反思自己。作為父母更要以身作則,不要總是髒話連篇,也難免會讓孩子染上惡習。

育兒心得:

孩子的健康話題,是我們父母最關心的永恆的話題。想要讓孩子健康茁壯的成長,我們除了要注意孩子的身體健康,也要平時在生活中多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說孩子有以上幾個心理不健康的表現的話,做父母的應該要及早重視,幫助孩子來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你身邊有這樣的行為的孩子嗎?你是如何做的呢?歡迎下方留言評論,和大家一起探討你的育兒方式。

育兒日記: 關注我們,每天進步一點點,傳播母嬰育兒、 婚姻家庭新觀念!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殺人惡魔馬加爵,也是心理健康的受害者!不要忽視孩子心理健康了
    有家長和我交流,老師,我不希望孩子在學校學習成績多好,只要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就行。這個觀點其實我是不同意的,現如今,在我們國家雖然素質教育提的比較響,但是從目前多個地方的實際情況看,應試教育還是要佔很大比重的。
  • 孩子和父母親子依戀關係沒有建立好,會影響孩子心理健康,得重視
    第1種:安全型依戀關係 這種關係是非常正向且安全的,當孩子有父母在身邊的時候,通常他們的內心是充滿安全感的,因為父母就是他們的安全中心。 所以這類孩子在父母離開的時候,可能會表現出一定的不安,這是因為自己的安全港灣短暫離開,導致孩子有些許的不知所措。
  •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會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給孩子一生的影響
    也有可能會使孩子形成不好的情緒,壓抑孩子的心理,導致孩子抑鬱、焦慮並且非常叛逆。問題孩子,大多都處在問題家庭,很多家長不願意承擔孩子出現的問題,總願意把孩子出現問題,歸因於外在學業的沉重或者老師的批評,當然也是有關係的,可是更多的是來自於家庭的問題。
  • 孩子做事不上進?「激將法」成父母首選,別忽視孩子「心理創傷」
    文丨飯飯媽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父母也會盡力的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避免他們成為一個對於社會沒用,並且無法生存的人。可是現在大部分的孩子在爸爸媽媽的寵愛之下,就有可能變得無所事事,甚至不求上進,總是想著「反正爸爸媽媽有能力撫養我,那麼我為什麼要上進呢」?
  • 專家呼籲: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今年以來,全國多地發生未成年人輕生事件,專家呼籲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刻不容緩。【痛心,鄭州初中女孩墜樓】10月12日早晨,鄭州市緯一路某小區,一名女孩墜樓。民警、消防、急救人員很快趕到現場,但女孩失去生命體徵。據了解,事故發生在該小區3號樓,該樓共有29層高,女孩翻越頂層天台護欄後突然墜樓。
  • 孩子諸多心理問題源頭在哪,該如何幹預?心理專家共話「成長的煩惱」
    數據顯示,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是32%;父母離婚,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是30%;和睦家庭中,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是19%。」在12月13日舉行的浙江省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暨網際網路時代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論壇上,面對「親子關係」相關議題,浙江蕭山醫院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張鵬如是說道。
  • 心理健康的孩子有什麼特徵?心理學家:做到這四點
    一個重點大學的學生,應該也是父母的驕傲,但是成績再好,身體再棒,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就會生活在極度的掙扎和痛苦中,甚至到撐不下去。心理學家楊鳳池教授說,他在個案中分析求助者的問題時,不太重視求助者說目前發生的具體的事情,而是更關注求助者早年和父母的交流。
  • 父母要小心「自我妨礙」心理,有這種心理的孩子會刻意追求失敗
    事實上,人的內心都渴望成功,但是人的心理是複雜的,為了保證自己的心理健康,人們就會表現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我本人喜歡打籃球,經常看人打球。在籃球比賽中,一個經典的比賽項目就是1V1,經常全國各地會舉辦這種1V1的路人王比賽。
  • 9歲女孩跳樓:絕望之下隱藏的心理疾病,有多少父母懂?
    是什麼讓僅有9歲的她選擇了與世界告別?也許,在她選擇往下跳的時候,內心是絕望而崩潰的,而作文作業沒有寫完,只是一個導火索,更多的是平日裡缺少父母相應的關愛和心理教育。孩子的健康包括身體和心理上的健康,如果孩子身體不舒服,我們很容易可以看出來,如果孩子心理上存在隱患,往往比較隱蔽,父母就很難發現。
  • 孩子討好型人格如何而來?被罵後有這3種表現,父母不可忽視
    一、孩子面對訓斥時的三種反應表現其心理出現問題1、沉默寡言幼年孩子的自控能力是很弱的,所以他們總是會非常直白地表達出自己的情緒,當他們面對父母的指責時,很容易因為委屈等心理出現哭鬧甚至大吼大叫的行為。3、不斷地與父母爭辯雖然表達不滿是一件很正常的心理狀況,但是不分場合和事情,無時無刻地與父母爭辯就不是一件好事了。這類孩子的心理有著極大的叛逆,他們在潛意識裡將周圍的事物都視為自己的敵對方,長此以往他們會因為沒有安全感而出現消極的行為和情緒。
  • 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不,「心理超限」的孩子更讓父母揪心
    一些兒童教育專家以及心理學家聯合研究,他們表示如果父母過度的教育孩子,就會讓他們心理超限,而出現這種情況或許也是孩子無法成功,止步於此最重要的原因。①「心理超限」是什麼呢?②大部分父母所謂的「精英教育和優勢教養」會讓孩子「心理超限」在父母的想法之中必然是「壓力越大動力越大」,實際上孩子幼小的心靈會讓他們有一個心理承受限度。
  • 心理學:心理不健康的人,會有這八種反常的表現,有一種,也不好
    作為個體,人是由生理和心理共同構成的,不過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大多人經常忽視自身的心理健康,身體上如果有什麼不舒服,我們會馬上去醫院,可當心理上有不健康的表現時,我們往往會忽略甚至無視,或者選擇忍耐,任其破壞我們的身心健康。
  • 送上「心理口罩」 守護孩子心理健康
    該校組建了一支服務隊伍,分QQ在線諮詢和電話熱線兩步走,周一至周日每天安排2—3名教師,為全校師生和家長提供服務,並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了心理援助服務,同時刊登了其他援助熱線,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為幫助學生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疫情,惠城區各校不僅開通了心理援助服務,還紛紛制定了心理援助服務方案,心理教師及持有心理健康A證或B證的教師一起「上陣」,為學生、家長及全體教職工進行在線心理疏導。
  • 不同年齡孩子心理歷程不同,家長要了解清楚,切勿影響心理健康
    表現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的表現主要有兩種,第一種表現就是缺乏安全感。安全感是每個人能夠保持情緒穩定的重要法寶,如果一個人缺乏安全感那麼他的生活將毫無陽光可言。這對於一個人的性格養成所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想要避免自己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這種情況,那麼作為家長一定要加強對於孩子心理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防患於未然」,讓孩子能夠在成長中受到保護。3. 父母應該怎樣做?
  • 孩子啃指甲可能是心理問題,父母千萬別忽視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父母一旦有一點疏忽,他們就很可能養成一些壞的習慣,比如說啃指甲,吃手,這些行為可能是每一個小孩子都會有的,但是有些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壞習慣就能夠慢慢的被改掉,但也有一些孩子直到成年之後這些習慣也依然保持著。其實啃指甲這個行為並不僅僅只是一個不好的習慣,很有可能也暗示這孩子心理方面的一些問題。
  • 冬天,為什麼我的孩子突然抑鬱了?|| 瑞即心理
    小瑞科普  兒童因為年齡、經濟、智力等多方面因素,即使表現抑鬱、甚至向父母釋放出抑鬱的信號,常會被大人忽視或不理解。大部分封建家庭裡面會有性別歧視,大人認為是正常的,但是會給孩子的心理上帶來創傷,容易引起抑鬱和自閉。  2、父母離異或者關係不好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是最大的,尤其是夫妻關係不和諧以及父母離異的家庭,讓孩子出現自卑以及抑鬱症。
  • 3歲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與心理健康標準
    0-3歲的兒童心理發展特徵是怎麼樣的呢?孩子的生長過程中心理髮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我為你們準備的幼兒0-3歲的心理特點自己健康標準,希望對大家有幫助!0-3歲兒童心理發展特徵活潑好動:小孩子生來就是好動的。
  • 5歲孩子不愛笑,心理專家:「控制型」教養方式不可取
    從他3歲起,我便報了美術班、表演班、英語班……」她列了將近10種興趣班。我問:「這些孩子喜歡嗎?」她說:「他那麼小,怎麼會懂喜歡不喜歡,技多不壓身。」我又問:「平時調皮嗎?」這位媽媽說:「以前挺好動的,一時也閒不住」。
  • 家庭教育成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因素,父母到底該怎麼做?
    兒童抑鬱症與成年人的症狀表現並不完全一致,常常不是表現為情緒低落,而是表現為情緒暴躁。隨著青春期發育,青少年抑鬱問題顯著增加。 更需關注的是,多方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增多。心理學家曾對20年來的研究數據分析發現,我國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呈增長趨勢。與此同時,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就診率也呈上升趨勢。
  • 孩子沒了家長卻推卸責任:多少父母,對孩子心理漠視卻不自知?
    當孩子問家裡有沒有跳繩的時候,家長並沒有關心原因,只是說「原以為」;當孩子明顯情緒低落的時候,家長毫無關懷,還是說「我以為」。或許前者你隨口回答一句「沒有」,並沒有什麼問題。但當孩子神情低落的時候,依然對孩子的情緒產生漠視的行為時,就的確很糟糕了。就這一點上來說,這個孩子在家裡明顯是被父母忽視了心理健康與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