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是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會在小學課本知道的名字。但這位改變了中國乃至人類文明進程的漢朝宦官,在史書上卻只有對他造紙功績寥寥幾筆的描述,除此,便是野史中對他在複雜的權力鬥爭中為自保而存下汙點的不齒。
但在中國戲劇界重量級導演陳薪伊看來,蔡倫是古代偉大科學家,一個具有自覺英雄主義情懷的工匠,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和巨人。為此,2020年,82歲的導演陳薪伊在疫情之後,再度帶領團隊開始了自己充滿激情的創作,自編自導話劇交響劇詩《龍亭侯蔡倫》。這也是陳薪伊藝術中心成立以來的第一部原創劇目,也可說是首部巨製。該劇將於10月22日在上海人民大舞臺首演。
導演陳薪伊
「莎士比亞的人文精神、京劇的表演程式、交響樂的三位一體,致敬蔡倫,榮辱與輝煌交錯的一生。」 陳薪伊在《龍亭侯蔡倫》中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演劇形式。
雖然是一部話劇劇詩,但這部劇的主要演員全部都是京劇界名角大腕,除了京劇名家關棟天扮演蔡倫外,嚴慶谷、張達發、陳霖蒼等京劇名角擔綱主演。這部劇的臺詞將以京劇韻白形式呈現,但沒有任何演唱,交響樂同時成為這部作品的重要構成,全劇以理查·施特勞斯的交響樂作品《英雄的生涯》的為劇本結構,用「英雄的伴侶」「英雄的對手」「英雄的戰場」等六個樂章比興「蔡倫英雄生涯」的六個生命歷程。
「我一生只想作巨人的戲劇。這就是81歲的我成立藝術中心的動力,我將帶領我的學生和我的合作夥伴們,把中國的巨人送進藝術的殿堂。」陳薪伊在導演闡述時反覆提到了「巨人」和「英雄」,在她看來,蔡倫雖是無根之人,卻有很多後人。「他不愧為一個巨人。他和很多中國歷史上的巨人一樣,一個由偉大和不幸構成的巨人。」
導演陳薪伊和主演關棟天
蔡倫是每個英雄都有的悲劇,呈現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
陳薪伊說,尋找中國的巨人,呈現巨人精神,提高中國人的精神自信而創作,是我導演創作的宗旨。「從1986年中國第一屆國際莎士比亞戲劇節開始至今,到1992年我和趙季平第一次合作《白居易在長安》就告之我的創作理想……在我的巨人的長廊裡,有鑿空西域第一人張騫,非常之君漢武帝劉徹,善於反省的帝王李世民,華人始祖軒轅黃帝,改革家商鞅,民族英雄鄧世昌,飛機設計師第一人馮如,國父孫中山,領袖毛澤東、鄧小平,以及普通百姓中的巨人梅蘭芳、吳孟超、樊錦詩等。」
「英雄是用什麼界定的?是用他留給後代的價值——思想的、藝術的、人文的、物質的,包括政治,這是我做巨人戲劇的定位。」
在上海亞華湖劇院公司成立了陳薪伊藝術中心後,這位80多歲的導演依舊在探尋這些讓她創作湧動的巨人們。
而關於蔡倫的創作起點,同樣從陳薪伊連續尋找中國巨人的足跡開始的。「研究他的全部資料、到秦嶺山脈去採風、到龍亭侯蔡倫的墓地尋找靈感,結果我像是遇到一又人性的深井......是怎樣的人性能造就這般一個人?為什麼皇上對他都要恭敬三分?他又為什麼會自殺?」在秦嶺蔡倫墓地博物館,陳薪伊又遭遇了一個意外的故事,一個宦官,卻有很多傳說中的後人。
帶著一系列探尋蔡倫的故事和思考,陳薪伊開始和學生孫超一起創作劇本。故事從蔡倫生命的最後三個月展開——蔡倫奉命製造百車「蔡侯紙」運往西域,以平息天下戰火;同時,其早年為獲得造紙機會出賣人格和尊嚴,參與宮鬥埋下的惡果,在新皇登基之時,為他招來了殺身之禍——「功成之日,便是喜盡悲來之時」。
「在這部作品中,我只想給大家呈現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陳薪伊說,「《蔡倫》是部悲劇,每個英雄都有悲劇。」
造紙術發明者蔡倫
首創話劇交響劇詩,話劇、京劇、交響的融合
《龍亭侯蔡倫》的演劇形式也十分獨特,陳薪伊採用了一種過去沒有過的形式:話劇、京劇和交響的共振。
演員陣容特邀京劇名角兒關棟天、嚴慶谷、張達發、陳霖蒼、王蕾,實力新秀陳藝心、郝傑等老中青三代京劇演員出演,全劇臺詞將以京劇韻白和京白形式交替呈現,以京劇身段點綴話劇表演——「全是京劇演員,卻一句也不唱!」 導演還特地提醒演員們:「請發揮京劇表演技藝之長,切忌向話劇靠攏。」
劇組演員是清一色的京劇名家
對於為什麼一定要用京劇演員? 陳薪伊說,在理查·施特勞斯音樂會的上空,我會時常聽到京劇的韻白交響其中。當然,還有「京劇的表演方式以及它的造型力量具有和交響樂共振的體裁感」。
而京劇和交響在一部話劇作品裡的融合,也出現了一種奇妙的舞臺效果。陳薪伊表示,之後還計劃創作該劇的音樂會版本與錄音版本,觀眾可以根據需求體驗不同的演出形式。
此外,曾經創造過四項金氏世界紀錄的現代摺紙藝術家劉通,將作為客串演員參演上海首輪演出,飾演「講述人千百度」。
蔡倫的一生與紙密不可分,此次該劇的舞美設計桑琦也是以紙為主要材料搭建舞臺,形成各種空間。在全劇最後,交響樂、京劇趟馬,一座紙做的秦嶺,陳薪伊說,這就謂之交響劇詩。它不僅是交響樂的交響,也是幾種不同藝術的交響,更是空間的交響,是一種詩的、比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