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導」守護農村孩子的求學夢——甘肅全力推進農村基礎教育...

2021-01-10 每日甘肅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顧麗娟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改變貧困家庭的命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徑。

「十三五」時期,甘肅省聚焦困難群體,瞄準農村、山區和貧困地區,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農村基礎教育取得長足發展。隴原大地上,一所所煥然一新的農村學校裡,國旗飄揚、書聲朗朗,孩子們在校園裡學習鍛鍊、健康成長。

清水縣秦亭鎮秦亭中心小學學生正在上課。

學前教育條件持續改善

來到清水縣白駝鎮化嶺小學時,學校正開展「陽光體育大課間」。乾淨漂亮的校園裡,幼兒園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跳圈圈、玩趣味足球;小學生們打籃球、踢毽子、滾鐵環,或是跟著老師跳繩、打沙包,校園裡充滿歡聲笑語。

幼兒園的孩子在玩趣味足球。

各年級的小學生忙著玩耍。

化嶺小學集小學和幼兒園於一體,服務化嶺村小莊和大莊兩個自然村,現有幼兒5名,教師1名,小學學生25名,教師5名,師資力量配齊,課程開設齊全。

「2015年以前校舍破舊,各類教學設備也很缺乏。通過農村學校改薄項目,重建了校舍,辦學條件大幅改善。」校長王文華告訴記者,現在學校裡各種教學設備齊全,有圖書室、心理輔導室和衛生保健室等,體育器材學生人手一個還有富餘,小學和幼兒園師資共享、教學資源共享,確保了幼兒園和小學的優質教學。

體育器材室和音樂器材室。

長期以來,農村孩子面臨著幼兒園無處可上的難題。2016年以來,為充分發揮學前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解放農村剩餘勞動力作用,甘肅統籌實施政府為民辦實事、農村學前教育推進工程等項目,累計新建、改擴建鄉村幼兒園4224所(含小學附設幼兒園),實現有需求的貧困村幼兒園全覆蓋,全省基本構建起覆蓋縣、鄉、村三級的農村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彌補了農村幼兒園數量不足短板,極大地緩解了貧困地區幼兒「入園難」的問題。

臨夏縣漫路鄉漫路中心小學裡,身著統一服裝的幼兒園小朋友們三三兩兩開心地滑滑梯、玩蹺蹺板。

漫路中心小學裡,幼兒園小朋友們在壓蹺蹺板。

「原先辦學條件很差,只有兩排平房和最基礎的教學設備,老師和學生都留不住。」教師管秀珍說,剛參加工作時,學校還是平房,住宿和工作條件都不好。

2014年,臨夏縣實施了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項目,漫路中心小學新建了教室和塑膠操場,配齊了電子白板、實驗室、電腦室等多功能教學設施,解決了教師生活用房,辦學條件顯著改善。

現在,漫路中心小學已發展為集幼兒園和小學於一體的綜合學校,學生多來自漫路鄉周邊村莊,且數量逐年增長。

在村級小學附設幼兒園,已經成為甘肅很多地區解決農村孩子「入園難」的主要方式。

在臨洮縣後地灣小學,記者看到新翻建的校舍裡學生們正在上課。塑膠操場乾淨漂亮,有些孩子正在打籃球、踢足球。

「藉助建設脫貧攻堅示範村的機遇,學校各方麵條件改善明顯。學校現有幼兒園學生9名,佔地300平方米的室外幼兒園活動場地1個,幼兒大型玩具滑梯2個,飲水機、消毒櫃、小型兒童玩具等配備齊全。」臨洮縣後地灣小學校長任生順說,學校現有基礎設施和各種教學資源基本能滿足教育教學以及辦公需要。

「十三五」期間,甘肅優先發展學前教育,持續實施精準扶貧學前教育專項支持計劃,有效擴大了學前教育資源,強化了學前教育運轉保障,提升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切實提高了保教水平。2019年底,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3%,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達56.6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89.57%。學前教育辦學條件明顯改善。

為緩解學前教育師資緊缺的現狀,2016年以來,甘肅通過「特崗計劃」、中小學教師轉崗、巡迴支教、社會招聘等多種渠道補充幼兒園教師,對貧困地區農村幼兒教師按每月不低於400元標準發放生活補助,使農村幼兒教師能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到2019年底,幼兒園教職工數達到了7.15萬人,有效緩解了幼兒園師資緊缺問題。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孩子上學是農村地區老百姓最關心的話題,上好學是他們最美好的期盼。只有讓貧困家庭的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增長知識、掌握技能,教育精準扶貧才算達到目的。

傍晚時分,記者來到清水縣秦亭鎮秦亭中心小學,「鄉村少年宮」活動正在進行,老鷹捉小雞、舞蹈排練,大家玩得不亦樂乎。

秦亭中心小學,學生們在跳繩,玩遊戲。

「『鄉村少年宮』活動從2012年到現在已經開展了8年,組織了美術、舞蹈、手工製作和經典誦讀等12個社團,按照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確保學生能夠全面均衡發展。」秦亭學區校長兼中心小學校長雷小平說,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促進了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

秦亭中心小學是一所非全寄宿制完全小學,有教學班15個,在校學生592人,其中住校生178人。在今年6月新建成的「關愛兒童之家」,來自不同年級的孩子正在觀看電影《一個也不能少》。

「留守兒童之家」

「這裡是為父母都在外務工,由爺爺奶奶監護的學生專門建立的,每周四開放,這學期有65位兒童。」張自芳老師說,「關愛兒童之家」的建成,搭建了留守兒童同父母之間加強聯繫的平臺,為孩子們陽光、健康、快樂成長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年級的黨旭是住校生,父母平常都在外地。通過視頻,他向爸爸媽媽告知自己的學習情況、身體情況。「這次考試考了第二名,爸爸媽媽聽了特別高興,我要更加努力學習。」黨旭說。

徽縣的網絡課堂。

記者從徽縣教育局了解到,長期以來,由於山區教學點師資力量缺乏,一個老師經常要負擔起全校的所有課程。2017年,為了讓山區兒童享受更好更優質的教學資源,徽縣引進了「教育+網際網路」網絡課堂教學模式,由上海「微三公益遠程教室」教育平臺提供技術支持,專門負責一個片區所有學校的專業授課。並建成由「鄉村師資+縣市師資+微三公益社會師資」的三級師資配備,平臺採用雙師配置,專業教師負責在遠端授課,本地老師負責在現場輔導學生,實現了資源共享,彌補了師資力量不足,促進了鄉村教育均衡發展。

「在電腦桌面上空白處單擊右鍵,通過『新建』,是不是可以新建文件夾或者文檔?」在徽縣大河店鎮黑溝小學,記者看到教室黑板上方的電視大屏裡,來自上海的志願者老師正在通過視頻給學生們教授電腦操作。孩子們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聚精會神地聽講。這樣的網絡課堂,給鄉村教育帶來了全新的變化。

「十三五」期間,甘肅把義務教育作為重中之重,統籌義務教育領域工程項目,切實保障經費投入。縣域內合理規劃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優先保障義務教育學校建設用地。實施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項目、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項目、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中小學辦學條件大幅改善,保障了農村學生穩定上學、就近入學。

為消除大班額,全省各地政府多管齊下、綜合施策,2019年底,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56人以上大班額比例降低至2.05%,66人以上超大班額比例降低至0.11%,消除義務教育大班額工作成效明顯。全省87個縣(市、區)中有70個縣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評估。

秦亭中心小學學生排練舞蹈。

師資力量不斷加強

「學校要辦好,教師隊伍要好,教研隊伍要好。教師的成長對教學質量的提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幾年來,隴西縣立足教師專業發展,通過加強縣域內教師的統籌管理,推進教師在城鄉之間、校際之間合理交流調配,讓更多城裡優秀教師去鄉村學校鍛鍊,鄉村教師到城裡學校跟班培訓,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全縣教育水平。

清水縣教育局工作人員甘贇說,縣裡嚴把教師準入關,不斷優化教師學科結構,多渠道補充教師數量,全縣教師學歷合格率和任職資格合格率實現「兩個百分百」,隊伍建設「量」的基礎不斷夯實,通過深入推進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制度,推動了優秀教師、優秀校長進一步向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流動。為切實保障教師待遇,清水縣以每月300元標準核發班主任津貼,提高鄉村教師生活補助至每月不低於400元,職稱評聘進一步向鄉村教學一線傾斜,鄉村教師中高級職稱佔比不斷增大,鄉村教師獲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老師和學生一起運動。

張掖市通過不斷加大教師輪崗交流和支教、走教力度,補齊鄉村教師隊伍結構短板。對鄉村教師在培養培訓、職稱評聘、評先評優傾斜等政策待遇落實情況開展督查,督促各縣區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機制。加大鄉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力度,著力改善鄉村教師生活、工作和學習環境,吸引更多優秀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逐步提升鄉村教師專業素質。

相關資料顯示,為加強師資力量建設,甘肅率先在全國出臺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偏遠鄉村學校教師月補助超過1000元。近3年,通過特崗、支教計劃和銀齡講學等項目補充鄉村教師2.3萬名,國培省培、教師能力提升等項目培訓鄉村教師42萬人次,安排8所師範類院校對口17個深度貧困縣開展「網際網路支教」,解決薄弱地區教師結構性短缺問題。

通過實施「溫暖工程」和「周轉宿舍工程」等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解決了深度貧困縣農村邊遠地區中小學48萬名師生採暖和6.6萬名教師住宿問題,教育教學、生活住宿環境不斷改善,老師能留住了,師資力量夯實了。

楊勇是通渭縣襄南鎮襄南學校的一名老師,平常大部分時間住在學校,說起教師周轉宿舍的建設,他感慨地說:「以前的宿舍沒有暖氣,冬季取暖很不安全,周轉房建成以後,住宿條件變好了,而且老師集中住在一起,可以交流業務,有助於教學質量的提升。」

為全面夯實師資力量,幾年來,全省順利完成8期農村特崗教師的招聘工作,通過「特崗計劃」累計為貧困地區補充教師32558人,通過「三區」支教計劃選派9390名優秀教師到「三區」學校支教。著眼於讓鄉村教師「留得住」問題,甘肅不斷提高待遇保障,鄉村教師生活補助人均月標準達到400元以上。全省累計下達鄉村教師生補助中央和省級獎補資金15.86億元,近16萬鄉村教師受益。

「控輟保學」動態清零

義務教育控輟保學不失學,是促進農村教育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

為確保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少年兒童無一人失學輟學,張掖市各縣區學校協同公安、鄉鎮、村社等各方力量,通過「進學校盯清人數、進家庭盯清人頭、進村社盯清去向」,對轄區內適齡少年兒童就學信息進行全面摸排核實,切實做到情況明、底數清、數字準,及時發現疑似輟學學生並採取控輟措施,從源頭上遏制學生失學輟學。

在保障所有困難家庭學生有學上的基礎上,徽縣對無法到校隨班就讀的重度殘疾兒童採取送教上門,由各學區送教教師進行基礎特教知識培訓學習,並逐步在全國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建立學籍和學生檔案,讓他們也享有了上學的機會。

徽縣送教上門。

近年來,甘肅聚焦義務教育有保障工作目標,省教育廳實行「政府主導、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的聯控聯保機制,採取「一對一、人盯人」的辦法抓勸返,層層傳導壓力,逐級壓實責任,全面排查工作盲點,逐個堵住工作「漏洞」。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勸返復學2568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10043人,控輟保學實現動態清零,無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失學輟學。

針對控輟保學難度大、農村辦學條件差、師資隊伍總體弱、教育質量相對低等突出短板問題,甘肅省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夯基礎、補短板。針對勸返回校學生,根據其輟學時間、學習能力、年齡大小等實際情況精準分類,採取隨班就讀、單獨編班、職普融合多形式多途徑保學施教,專門編制輔助教材,探索形成了勸返復學和教育質量的有效模式。

為確保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目標,全省教育、公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協調配合,構建控輟保學工作協調聯動機制,先後開展勸返復學、規範脫貧攻堅戶籍登記管理、違法用工清理整頓等專項行動,依法保障每一位青少年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義務教育。截至目前,甘肅省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6.2%,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5%。

為保障隨遷子女按時入學,甘肅各地認真落實「兩為主、兩納入」和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落實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流入地參加中考政策。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的比例達到99%以上。2019年底,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人數達到18.15萬人,佔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總數的6.43%,其中蘭州市已妥善解決了15萬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

此外,甘肅還構建起了精準到人的「應助盡助」體系,完善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學段全過程全覆蓋的資助體系,專門對4類貧困家庭非寄宿制學生按寄宿生50%的標準補助生活費,對甘肅籍貧困家庭在園幼兒每生每年免除2000元保教費,對部分偏遠地區學校寄宿學生和走教教師發放交通補助,築牢了阻止因學致貧、因學返貧的「防火牆」。

鄉村學校一角。

圖片均由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顧麗娟拍攝。

相關焦點

  • 「疫情防控 甘肅在行動」甘肅省水利廳全力保障農村飲水安全
    任何時候都要讓農民群眾喝上放心水——【疫情防控 甘肅在行動】甘肅省水利廳全力保障農村飲水安全新甘肅客戶端蘭州2月4日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嚴峻形勢下,如何讓全省廣大農村群眾喝上放心水?
  • 「中央媒體看甘肅」照亮孩子的「陽光起點」
    在我國,貧困地區農村兒童數量龐大、各地發展區別大。為了從根本上消除貧困代際傳遞,「山村入戶早教計劃」、「山村幼兒園計劃」等一系列項目的實施,讓農村孩子有了一個陽光的起點。在脫貧攻堅全面收官之際,央視新聞記者走進甘肅華池縣,看看這裡的農村兒童早期教育發展情況。
  • 甘肅修建7.1萬公裡農村公路實現「村村通」
    新華社蘭州12月18日電(記者郎兵兵、張百慧)記者18日從甘肅省交通運輸廳獲悉,近5年來,甘肅省累計新建改建農村公路7.1萬公裡,實現了具備條件的建制村100%通硬化路。甘肅鄉村快速告別山水阻隔,「行路難」漸成歷史。
  • 生態環境局以項目為抓手 全力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生態環境局以項目為抓手 全力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2020-07-24 15: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農村的遠見》深度探訪世界各地的農村典範
    藉由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農村經典典範,啟發觀眾對自己農村更多的想像,並從這些心懷遠見的農民、居民與經營者打拼的故事中,看見農村永續發展的無限可能。本系列共兩季10集,下文介紹前五集內容。第一集印尼Bali 峇裡島 【千年智慧蘇巴克】沒有了「蘇巴克」,峇里島將不再是峇里島。
  • 甘肅清水縣推進脫貧攻堅的探索與創新
    甘肅清水縣推進脫貧攻堅的探索與創新 2021-01-07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新華社:甘肅修建7.1萬公裡農村公路實現「村村通」
    記者近日從甘肅省交通運輸廳獲悉,近5年來,甘肅省累計新建改建農村公路7.1萬公裡,實現了具備條件的建制村100%通硬化路。甘肅鄉村快速告別山水阻隔,「行路難」漸成歷史。甘肅省交通運輸廳介紹,近5年來,甘肅平均每年建成農村公路1.4萬公裡以上,截至2019年底,全省農村公路裡程達12.09萬公裡。預計到今年底,全省農村公路裡程將達13萬公裡。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村組為網點的農村公路交通網絡已經初步形成。甘肅省山大溝深,交通基礎設施極為落後,長期以來「行路難」是阻礙農村脫貧的一大攔路虎。
  • 鹽城鹽都區全力推進農村學校高質量發展
    「十三五」以來,該區將提升農村學校辦學條件作為推進農村教育發展、縮小城鄉教育發展差距的重要抓手,在投入上向農村學校傾斜、向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傾斜、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傾斜。2016年,該區通過推進「轉學優教」工程,在全市率先完成農村定點完小和教學點撤併工作。鹽都肇基小學目前學生數相對較少,學校校長吳志德卻從未為公用經費發愁。
  • 「黨建」木林鄉:四項措施強力推進農村黨組織專職化管理
    為進一步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木林鄉以選優配強村級黨組織帶頭人隊伍為抓手,採取四項措施,強力推進農村黨組織專職化管理,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建設活力創新法治幸福美麗新木林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 重點高校中,農村生源比重不足兩成,更多農村孩子正淪為二代民工
    用很多農民工的話講,自己拼命努力,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更好的未來。因此,農村的教育問題,影響著整個農村家庭的未來走向。是什麼,導致農村孩子輸在了「起跑線」?現代教育,大多都會講究「起跑線」一詞,而導致大多數農村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原因,離不開以下因素。
  • 追尋農村素質教育夢的人——記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泰來縣大興鎮...
    滿懷農村情懷,深耕農村教育在農村才可以為農村,把農村的事看成是自己的事,才可以深度地思考農村的教育問題。李果是有著鄉土氣息,又充滿鄉村教育自信和情懷的校長。1985年中師畢業後,他放棄留縣城的機會,返回家鄉開啟了農村教育的夢之旅。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只願意做農村教育,因為興趣和潛力就在這裡。他從小生長在農村,了解農業生產和生活。做班主任時,他帶學生鏟地,可以鏟得像老農民那樣有板有眼;領學生栽種的花草,可以直到深秋依然青翠。他喜歡農村的氣息和農村生活的方式,真誠質樸又帶有厚重。
  • 「廣東」是「民心路」也是「致富路」!梅州因地制宜推進「四好農村...
    正在等公交車的宋阿姨興奮地說:「感謝政府,讓我們農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了。」作為梅縣區較偏遠的鄉鎮,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桃堯鎮有不少鄉村備受交通短板的困擾。珠玉村便是其中之一。此前,珠玉村到鎮上僅有一條路窄、彎多的村道,村民出行存在一定安全隱患,村內兒童上學和村民到鎮上看病就醫只能走這條路,稍不留神就容易出事故。改變源於梅縣區全力推進「四好農村路」的建設。
  • 紮實推進農村「884」工程
    謝明剛 攝  農村「884」工程與中央、省、成都市系列補齊民生短板、鞏固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的要求同頻共振,對簡陽而言,群眾有期盼、客觀有機遇、推進有標杆,全市上下正加快推動農村「884」工程目標任務高質量完成。
  • 美麗鄉村扮亮「康莊大道」——克山縣全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近年來,為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克山縣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以農村生活垃圾、廁所革命、生活汙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為主攻方向,整合資源、強化舉措、匯聚力量,全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
  • 基礎教育提升 情暖農村孩子 「培養根在家鄉的美好鄉村建設者」
    鄉村教師招得來 留得住周至縣是西安市唯一的秦巴山區連片特困縣,谷榜榮2019年進入周至縣二曲街道渭中小學執教,同年,西安教育的重大改革讓谷榜榮看到了農村辦學的轉機。「之前這所學校已經近十年沒有分配過新的教師,分來農村的老師也留不住。招來的老師也都被分配去了更薄弱的偏遠山區學校。」
  • 甘肅宕昌隆瑞紅獲農業農村部論文優秀獎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劉國慶 記者王斌報導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揭曉了「農業農村部2020年中青年幹部學習交流活動『高質量完成產業扶貧目標任務』」――全國50篇專題優秀論文獲獎結果,宕昌縣農業農村局市場與信息股幹部隆瑞紅撰寫的文章《打造股份合作聯合體 構建產業扶貧新模式》
  • 傾力打造鄉村學校少年宮,點燃農村孩子五彩夢!江門這個地方熱鬧非凡
    傾力打造鄉村學校少年宮,點燃農村孩子五彩夢!「把紗龍優秀傳統文化與少年宮活動有效結合」「絕不讓農村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老師們從實際出發,深入淺出地展示了各鄉村學校如何通過深挖本土文化特色和人才資源進行少年宮活動架構建設,老師們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為各所學校帶來了優秀的經驗借鑑。
  • 「甘肅生態環保媒體行」慶陽環縣:紮實推進「河長制」 守護環江高...
    環江流域河道 馬蓉 攝每日甘肅網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馬蓉)「三年前,這裡沒有這麼綠,風一吹黃土特別多,現在綠化環境好多了,河道垃圾少了很多,我們也願意來環江邊上散步遊玩。」6月7日上午,「美麗中國 生態甘肅——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汙染現狀調查工作全媒體主題採訪活動」採訪團抵達環縣,實地採訪當地河道清理情況。記者在這裡看到,「生態環縣 美麗環江」的標語格外醒目,河道水質清澈,周圍植物鬱鬱蔥蔥,生機盎然,河道治理的成效顯而易見,環江流域的「顏值」明顯提升,這正是「河長制」發揮出的作用。
  • 商洛市累計總投資4561.19萬元,全力推進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
    商洛市全力推進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今年以來,商洛市把保障農村飲水安全作為頭等大事,一手抓問題排查整改落實不放鬆,一手抓鞏固提升工程建設促進度,全市累計完成總投資4561.19萬元,建成各類供水工程96處,災後受損恢復通水233處,解決和改善了11萬農村群眾的飲水安全條件。
  • 「廣告」甘肅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成立十五周年
    甘肅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成立十五周年厚植甘肅沃土 深耕隴原大地情系「三農」 富民興隴甘肅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十五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銀行監管機構的監管指導下,甘肅農信認真履行對全省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的管理、指導、協調、服務職能。團結和帶領83家法人機構、2.3萬多名員工,開拓創新謀發展,勵精圖治抓改革,在廣闊的隴原大地上譜寫了一曲曲助農惠農、支小支微、助推甘肅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穩健發展的時代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