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皆在自渡

2020-12-23 洞見

人生一世,皆在自渡。

作者:洞見Autumn

《擺渡人》中,有這樣一句經典提問:

「如果生命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

現實世界中,書中所寫的靈魂擺渡人並不存在。

真正的擺渡者,只能是我們自己。

生活的長河裡,不同的河段,有不同的使命,不同的難關。

人這一生,要三次渡自己。

01

年少渡情

前陣子,一則令人頗為痛心的新聞悄然爬上熱搜。

年輕的碩士生陳陸洋縱身一躍,跳入江水,生命戛然而止在29歲。

而在1個多月前,他剛剛同女友分手。

一路順風順水的大男孩,因為一次感情的失敗,萬念俱灰,走上絕路。

多年的寒窗,大好的前程,父母的撕心裂肺,統統化作珠江上空沉重的嘆息。

生前的18篇日記裡,寫滿了他對這段感情的難捨難分。

「我可能再也無法找回曾經的你了,沒有了你我也無法找到我自己了。」「感覺每天就像行屍走肉一樣,我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

難過之餘,亦有嘆息。

老話說得好:沒有少女不懷春,沒有少年不痴情。

年少的時候,愛與恨總是來的驚天動地,沒人能逃得過一個「情」字。

總以為遇見一個人便是一生,殊不知人生的任何一個岔路口,兩人都可能走散。

就像李漁在《十二樓》中寫的:

「有緣人,頭頭相遇,費盡造化苦心;無緣人,頭頭相左,亦費盡造化苦心。孰為有緣?」

情深情淺,緣去緣來,正如花開花落,並非人力所能改變。

當愛已成往事,再怎麼長夜痛哭,輾轉反側,也終究要接受漸行漸遠的現實。

而人生的第一次成長,便是從渡過情關開始。

電影《阿飛正傳》裡,張曼玉飾演的女孩愛上了男孩旭仔,一心想同他結婚。

然而,玩世不恭的旭仔很快便拋下她,開始了新戀情。

失落的她也曾卑微挽留過,但痛定思痛後,還是決定不再糾纏。

後來,當被旭仔拋棄的新女友找上門來時,她也只淡淡回道:

「現在還在意他的,是你,不是我。」

過往的不甘與難過,終究還是被時光一一抹平。

年輕時所謂的「情關難過」,細細究來,就像林語堂先生說的:

「人之所以傷心,是因為看得不夠遠。」

決然而去的,不值得;愛而不得的,莫糾纏;有緣無份的,別執著。

既然不能如願相濡以沫,不如兩兩相忘於江湖。

渡過去,再回首,所有的愛恨情仇,都會變作雲淡風輕。

02

中年渡難

早前曾在網上看到過一張圖,感觸頗深。

人生恰如一座高山,我們每個人都是攀登者。

從上學工作,到結婚生子,每往前攀爬一段,山就陡峭一分,身上的負擔也隨之加重。

到了中年以後,登山的難度便達到了一生中的峰值。

抱著子女,背著雙親,牽著伴侶,還要時時警惕公司裡時刻可能取代自己的年輕人。

生活的擔子像潮水般襲來,擊彎了少年的腰,吹皺了少女的臉。

每個「難」字當頭的中年人,都有著不為人道的壓力,難以想像的焦慮。

有位醫生朋友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離異的中年女人,自小相依為命的母親查出了胰腺癌,家裡孩子正讀高中。

早前的幾次手術已經讓她幾乎傾家蕩產,後續的透析更是筆不菲的費用。

因為請不起護工,女人只好白天工作,晚上去醫院陪床,整個人瘦得脫了相。

好幾次晚上值夜班時,他和同事都聽到女人躲在走廊偷偷地掉眼淚。

可轉頭回到病房,她依然像個沒事人一樣,笑著給母親熱牛奶、剝橘子。

想起來小說《半生緣》在感慨過人到中年的孤獨後,緊接著寫道:

「中年不易,但你只能一步步走過去,不能停,也不能回頭。」

小孩子才會相信一定有騎士來救公主,中年人早就知道,生活的重重難關,唯有自渡。

渡過一關又一關,抬頭還有萬重浪,但那又如何?

人到中年啊,就像胡適說的,「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渡過「忙的分不清歡喜與憂傷,忙的沒有時間痛哭一場」的艱難時光,有朝一日,你我終將像李宗盛一樣:

「望著大河彎彎,終於放膽,嬉笑面對人生的難。」

03

老年渡心

梁啓超先生曾說:「少年人如俠,老年人如僧。」

一百歲那年,楊絳先生也在書中感慨道: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與效益。

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不過內心的淡定從容。」

山一程水一程,一路走來,邁過了年少情關,越過了生活難關。

人到暮年,千帆過盡,最後要渡的便是自己的心。

曾有人這樣描述林清玄的一生:

年少即成名,青年曆經世事多變,中年清修得道,老年覺悟萬物。

這一生,他曾有過輟學打工擺攤、殺豬養家、遭遇婚變的幾多困頓。

也曾歷經年少成名、前擁後簇、拿遍臺灣文學界所有大獎的種種榮光。

到了後半場,他卻選擇避世而居,專心寫作,一步步修煉出一顆平靜之心。

晚年回首一生的起落悲歡時,他曾這樣寫道:

「人生五種,年少青澀,青春芳醇,中年沉重,壯年回香,老年無味。」

一句「老年無味」,是林老的智慧與心境,更是人到晚年最真實的寫照:

如果年輕是種一路奔流而去的不羈,中年是種歷經萬水千山的滄桑。

那麼老年,則是份抵達風平浪靜處的平和淡然。

前半生的歲月,都在為工作所累,為家庭而戰。

經歷了潮起潮落,看遍了人生百態,有不舍,有執念,有掛礙。

但到了一定年紀,終究要學會放下。

俗世的名利,過往的得失,皆要看淡;生活的煩擾,兒女的糾葛,都隨他去。

餘下的人生,只求內心安寧,只為自己而活。

正如漫畫家大曾寫的:

「紅塵往事萬萬千,到頭終將化雲煙。老夫愛把葫蘆抱,不辭長作酒中仙。」

人生向晚,渡心,是一份看淡,更是一種灑脫。

回首一生,所有的放不下都可以放下,所有的看不開的都已經看開。

心上沒了塵埃,日子也隨之靜了下來。

西方神話裡,有個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謎」:

「什麼東西早上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三條腿走路?」

答案想必大家都熟稔於心。

少年時自己爬著蹣跚學步,長大後自己孤軍奮戰闖世界,老年時自己拄著拐杖走路。

所謂人生,便是一場場自渡。

年少渡情關,中年渡生活的難關,老年時渡心境。

在緣起緣滅中走過,在坎坎坷坷中穿過,我們一路活出無所不能的模樣。

最後,也終將在人生的彼岸,抵達內心的平和。

相關焦點

  • 人生一世,皆在自渡;萬般皆苦,唯有自渡!(深度好文)
    以下分享一個故事,看完這個故事,我才明白:人生一世,皆在自渡;萬般皆苦,唯有自渡。來看這個故事:有一個年輕人,一肚子煩心事,苦惱至極,急於找一個尋求解決的辦法。這天,年輕人去山中散心,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山腳下,年輕人看到一位牧童騎牛吹笛,頗為逍遙,大感羨慕之下,便上前詢問:「你能告訴我怎樣擺脫人生的煩惱與苦惱嗎?」
  • 人需自渡,無人可渡你
    天不渡人,人需自渡。渡己正是一種成長,人的一生只不過是一場修行。能包容自己,接納自己,才能更好的包容別人。渡人先渡己,渡己先渡心。厚德載物,行善積德。世上千燈萬盞,不如心燈一盞。很多時候,「渡」只是一種工具,你幫助了別人,其實就是在幫助自己。
  • 人生皆苦,都是在孤獨中自渡
    人生有三次大的孤獨需要我們去自渡。那就是學生時代的苦,中年時代的難,和老年時代的攀爬中擺渡苦難人生皆苦,需要自渡。年少時我們培養刻苦的意識,中年時在攀爬中鍛鍊毅力,不畏艱難,都需要自渡。人生皆苦,也是一場修行。
  • 萬般皆苦,他人難悟,悲喜自渡
    "人間萬千光景,苦樂喜憂,跌撞起伏,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人總是會莫名的喪,可能源於學習的負擔、工作的壓力、季節的更替、生活的不易……但又好像因為原因太多,反而讓人摸不透緣故。真的,人生的任何時刻都要自渡,親人或是朋友可以給你物質的支持、精神的鼓勵,但這一路的關卡還是要自己關關破關關過。凡事不可能都盡人意,適當的傾訴不失為減壓的一種好辦法,但一味地抱怨,只會讓自己在悲觀的沼澤裡越陷越深。傾訴過了,就該想想自己要怎樣自渡。悲喜總會羈絆我們的腳步,但別讓自己淪陷在其中。
  • 萬般皆是命,唯有人自渡
    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塵世人皆苦,唯有人自渡。生而為人,立於塵世,苦難重重,在苦難中追尋快樂,在痛苦中找尋希望。萬事皆有因,唯有人自解。當上天給我們關上一扇門的時候,一定會為我們打開一扇窗;當命運給我們一次磨難的時候,一定會給我們一次成長。
  • 人活一世,做自己的靠山:萬般皆苦,唯有自渡
    01深山的鹿,不知歸處;萬般皆苦,唯有自渡。很多時候,人會處於焦慮和迷茫,就像是深山之中的鹿一樣。世界那麼大、那麼深邃,有太多的未知、不確定,該何去何從?真的遇到問題了,唯有自渡才是最高效、最可行的出路。不要被動地等著別人來拯救你、替你拿主意。被動的人生,就像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人云亦云,甚至任人擺布,被賣了、被利用了還不自知。02如何自渡?
  • 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叔本華曾說,「眾生皆苦,唯有自渡」。有些苦,註定要一個人承受;有些路,也註定要一個人去走。因為苦累中,真正能救贖的只有自己。眾生皆苦,我們更要把自己的日子過好。
  • 佛說,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其實,眾生皆苦,芸芸眾生都在這個婆娑世界之中,婆娑世界雖大,但是苦海無邊,想要脫離苦海,自渡才是關鍵。但是,人生的八苦是離不開也躲不掉的,想要在婆娑世界中得到自在,想要渡過這片苦海,祈求「他人」的幫助,不如學會自渡。
  • 華為被打壓,孟晚舟歸回遙遙無期:萬般皆苦,唯有自渡
    華為的軟體被把控、硬體被終止合作,女兒歸回遙遙無期,任正非這位老父親在70多高齡的時候,深切的再次感受到了無處不在的生活之苦,但他卻沒有被擊垮,而是完美的完成了一場自渡。苦難也好,悲傷也好,如果連自己都提前放棄屈服於此,那麼,何來美好的明天呢?畢竟生活再苦,不咬緊牙關堅持到底,誰能預料到就不會有轉機呢,不是嗎?
  • 佛說:眾生皆苦,只可自渡!
    其餘四苦皆是人七情六慾、因果業力所感召。佛說,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執於一念,將受困於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於心間。眾生皆苦,苦在心地。世人皆嚮往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卻不知最方便的極樂世界就在我們的心裡。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心中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佛說:一念一輪迴,一念成魔、一念成佛。
  • 人生的低谷,需要自渡
    所以說,人生的低谷需要自渡。身處人生低谷時,自渡,才是最好的路,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三毛說過:「心之何如,有似萬丈迷津,遙亙千裡,其中並無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人生的路,從來不會走得順順噹噹,你想要擁有什麼,也該相應地去付出什麼。
  • 上海24歲圍棋國手墜樓去世:萬般皆苦,唯有自渡
    上海24歲圍棋國手墜樓去世:萬般皆苦,唯有自渡
  • 《心流》: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佛說,眾生皆苦,唯有自渡。如若不想被痛苦反噬,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勇氣來自救。
  • 「萬般皆苦,只可自渡」:遇困難那時,心裡默念這3句話,自然順
    萬般皆苦,只可自渡":遇挫折時,心裡默念這3句話,自然順利1、 一切苦難皆是修行在生活當中,人們都討厭苦難和一些事情的不圓滿,因此,人們都會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個十全十美的人生。總結"萬般皆苦,只可自渡":遇挫折時,心裡默念這3句話,自然順利。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何以為家》: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我們能夠做的,從來都不是要逃離苦難,因為這件事情非常的唯心,你認為只有自己在遭受苦難,殊不知千千萬萬人已經將這種苦難重複了無數次,世人皆苦,唯有自渡。感覺這是一個很玄的概念,但是能夠領悟到自然是好的。所謂的心靈雞湯我們看得多了,這個世界絕對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整個電影下來,贊恩只笑了17秒鐘,可是哪怕他的笑容也讓我們感受到深深地難過。
  • 人生有八苦,唯有自渡
    萬般皆苦,唯有自渡。學會了靠自己,你就會成就更好的自己;心變得寬大了,你就有了海納百川的氣度;生命變得頑強了,你就能夠逆流而上。01所有讓你痛苦的人,其實是來渡你的人。沒有無緣無故的苦,也沒有無緣無故的甜。
  • 佛曰:既為過客,何必執著,萬般皆苦,唯有自渡
    佛曰:既為過客,何必執著,萬般皆苦,唯有自渡。是啊!人這一生,不管你曾經受過了多少傷害,又有多少放不下的過往,其實到最後真正能治癒你的,不是時間而是明白!深以為然所以,人這一生一定要活個明白,要明白在這紅塵匆匆走過,所遇到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因果,任你如何執著也無法改變,不如灑脫一點,試著釋懷。
  • 成年人的世界: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成年人的世界果然應驗叔本華的那句話:眾生皆苦。小城鎮的青年愁著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大城市的人為了生計奔波。做銷售的總是在衝鋒和找客戶的路上,做產品的一直在改BUG,做員工的一直在底層掙扎,做老闆的永遠在擔心公司破產的邊緣......
  • 眾生皆苦,唯有自渡(有深度的心情好文)
    可是,眾生皆苦,唯有自渡。人到世間走一遭,是來修煉自己的,在經歷感情、生活、事業,都需要承受或多或少的挫折,只是,感情是人精神世界的主體,實在太難圓滿。所有物質的滿足,都不如滿足精神上的需求的快樂。人生太難,一路都是荊棘,一路都在斬根除草,一路都在成長——苦中帶樂的成長。
  • 原創散文:迷津自渡
    迷津自渡文/香襲書卷倘若生活是一條漫長的河流,我們就是那艘水面上飄搖的小船。在搖曳不定的生活中,被各種世事拍打,向著生命的彼岸而去。我總是會在某一個時刻,進入那種生命迷茫的狀態。只是有人尋到了自渡的路途,而有人卻困守於迷津之中。楊絳先生在《一百歲感言》中寫下:「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做人實在是苦。」這個偉大的老人,說出了一生最真實的感悟。我們在一段又一段艱苦的歷程中歷練,臨終會發現,人生雖苦,也會樂在其中。其中的樂,就是吾心自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