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鴻光團隊:生死時速間的「微觀」考量

2020-12-16 齊魯壹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孫淑玉 通訊員 李成修

腦出血、腦瘤、腦外傷,神經外科隨便一種病症都足以致命,但保命卻不是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鴻光和團隊的唯一追求。醫學越來越精細化發展的今天,如何在治好病的前提下,打好「組合拳」,還患者有質量和尊嚴的生活才更值得探索。

2005年,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在省內率先細分創傷、腫瘤、血管、功能四個亞專業,後又成立神經重症亞專業,經過潘樹茂、湯國太等前任主任和科室十幾年的努力,從開顱到介入再到「雜交」複合手術,血管神經外科一直都在省內名列前茅。為最大限度保功能,利用「術中喚醒」和患者互動,腫瘤神經外科在膠質瘤的診治方面已處國內先進水平。顱神經疾病微血管減壓手術的規模和效果逐年提高,重型顱腦創傷的搶救成功率達95%左右,居國內先進水平。而今,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各個亞專業團隊並駕齊驅,各有所長。

很多「微觀」考量在這些探索中起著重要推動作用。在陳鴻光看來,微創和快速周轉不是目的,跟得上最先進的治療方式和理念,結合患者病情給予最準確的治療,在此基礎上的「微創」和加速康復才更有現實價值。「更快、更準、更好」,以此自勵,陳鴻光和團隊在治療路上從未有半刻懈怠。

更快:多種手術方式相結合,多病種診療水平領跑業內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僅疾病的進展瞬息萬變,醫療技術和理念的發展也容不得半刻鬆懈。對醫生而言,只有隨時保持疾奔的狀態才可能與疾病抗衡。在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緊跟國內外前沿的治療理念和方式並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爭取儘早落地是慣例。也正是因為這些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如今其多個病種的診療水平已達省內乃至國內先進水平。

1984年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成立,受限於人員、床位、技術等原因,當時開展的工作多以顱腦創傷、高血壓腦出血、半球腫瘤和垂體瘤的開顱手術為主,病種少、手術方式單一。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與理念的更新,尤其是2005年開設亞專業以後,術業有專攻,四個亞專業在各自的領域內深耕已初現成果。

陳鴻光(左)團隊討論患者病情

以血管神經外科為例,在腦血管病的診療方面,上世紀90年代的中早期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還處於起步階段,當時腦動脈瘤、血管畸形等疾病主要是以開顱的方式進行,手術風險大、併發症多。90年代末,隨著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開始雨後春筍般的發展起來,不僅手術數量穩居省內前列,而且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通過合理選擇雙微導管技術、球囊或支架輔助技術處理一些複雜的寬頸動脈瘤、梭形動脈瘤、夾層動脈瘤以及大或巨大型動脈瘤,讓患者切實感受到了微創手術的優勢。近來又在本地區率先開展血流導向裝置技術,使更多既往複雜的手術操作變得更加快捷、安全,治癒率進一步提升。不僅如此,注重「疏堵結合」,近年來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在煙霧病等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外科治療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其中顱內外血管吻合手術的數量和質量一直在逐年攀升。

腫瘤神經外科方面,除了繼續保持垂體瘤、聽神經瘤等特色手術技術外,近年來在膠質瘤的規範化診療上下了很大功夫,以專病門診、多學科MDT協作為基礎,建立健全腦惡性腫瘤的全程化管理體系,通過術中多模態定位導航技術、神經電生理監測、術中喚醒、螢光顯影技術、3D全息影像技術輔助手術及術後標準放化療基礎上部分結合電場治療、生物治療等,目前其已處於國內先進水平,患者術後生存時間遠高於國內平均水平。

功能神經外科方面,在難治性癲癇、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療基礎上,顱神經疾病(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舌咽神經痛)的微血管減壓手術規模和手術效果逐年提高,年手術量近150臺,居省內前列,號稱「天下第一痛」的三叉神經痛等眾多頑疾在這裡可以手到病除。

而在創傷神經外科方面,在國內外顱腦創傷救治指南與專家共識的指導下,聯合神經重症的優勢力量,不斷規範顱腦創傷的整體救治流程,通過高效的院前急救、院內合理的鎮靜鎮痛、顱內壓監測、腦血流評估等多模態管理、嚴格的手術時機與術式選擇等一系列手段提高救治水平,如今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重型顱腦創傷的搶救成功率達95%左右,居國內先進水平。

更準:人工智慧輔助、患者清醒做手術,最大限度保功能

隨著智能技術、信息技術、3D列印和虛擬實境等多種融合技術的飛速發展,精準醫療已成為共識。3D列印、人工智慧輔助實現「指哪打哪」的目標之外,為了讓患者真正享受到精準醫療的益處,儘可能保護身體功能和提高生存質量才是陳鴻光和團隊最大的追求。

患者在清醒的狀態下接受開顱手術,一邊手術,一邊與醫生交流互動,看似完全不可能發生的一幕日前在毓璜頂醫院真實上演。採用「術中喚醒」並不是為了「炫技」,相反採用這種手術方式醫生和麻醉團隊要承受很大風險,但這種方式能在精準切除腫瘤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全患者的語言、運動功能,這樣的風險對於腫瘤神經外科團隊敢冒也樂於冒。

39歲的盧先生最近一個月出現了不明原因的頭暈,最終被診斷惡性膠質瘤,因生長位置異常刁鑽,靠近語言中樞及內囊後肢,一旦受損將引起失語及右側肢體偏癱,想在盡力切除腫瘤的基礎上保住語言和運動功能並不容易。權衡再三,腫瘤神經外科團隊的王雲波、修春明、張洪濤等幾位主任與手術室、麻醉科緊密協作,經過充分的術前評估與宣教,在手術操作進行到可能涉及語言中樞及內囊後肢等關鍵部位時,在精準的藥物調控及嚴密的監護下,10分鐘內盧先生完全清醒,根據醫生的提問,可以流暢地說出自己及家人的名字並完成握手、抬臂等指令動作,以此更精準地為手術切除劃定了「範圍」。

陳鴻光主任告訴記者,由於大腦功能的複雜性和重要性,要求神經外科手術必須定位準確、操作精細,但傳統的腦腫瘤切除術採用全身麻醉,病人在手術中完全沒有知覺,外科醫生全憑個人經驗,無法在手術中判斷是否損傷了病人的語言區和運動區,而術中喚醒麻醉是一個麻醉-喚醒-麻醉的過程,對術者和麻醉師的要求更高,可操作得當,會大大提高患者術後生存質量,減少致殘率。

更多高科技手段的運用還在途中。血管造影方面,因動脈硬化程度不同,介入手術中常出現導絲「走不通「的情況,如今利用3D列印技術提前「定製「導絲,術中通暢無阻不是夢。血管神經外科採用人工智慧覆蓋動脈瘤的篩查、診斷、治療和隨訪全診療流程,早期預防和診斷環節AI系統可對動脈瘤進行準確篩查和破裂風險評估,術中通過影像AI分析、獲得微導管塑形方案和介入器械智能選擇的指導,可有效低手術難度,縮短複雜手術時間。此外,採用多模態影像融合技術可以實時三維引導神經介入手術的精準化治療,提高手術成功率,改善患者預後效果。

陳鴻光(右)團隊在查房

更好:「雜交手術」一站式服務,不讓患者多折騰

從求醫到「送醫」,一字之差謬以千裡。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舒適化治療已經成為我國臨床醫療的重要發展趨勢。為給患者更好的就醫體驗,陳鴻光主任和他的團隊在手術方式、術後康復等多處著眼,以患者為中心,竭力為病人提供更好的就醫體驗。

日前,一名30多歲的年輕女性突發意識障礙被緊急送入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詳細檢查後發現原來是腦血管畸形破裂引起的腦出血。傳統開顱血管畸形切除手術對於血管畸形的大小形態了解不清,全仰仗術者的肉眼判斷,如果血管畸形殘留很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仍需二次手術。

考慮到女子的實際情況,陳鴻光和血管神經外科的吳鑫主任團隊緊急協調各相關科室,導管室、手術室、供應室、麻醉科、神經外科、重症監護室等相關科室通力協作,將手術室和設備人員全「搬」了導管手術室,在明確血管畸形的位置大小、供血動脈、引流靜脈及血流相關性動脈瘤等情況後,不用患者多折騰,一站式完成所有手術治療,無需二次手術,省時省力省錢地為女子解除了安全隱患。

更多細節考慮也能體現出以患者為中心的初衷。現代醫學習慣強調微創的概念,但在陳鴻光看來,切口小只是「表面功夫」,真正的微創應該是在最合理的情況下對正常神經組織幹擾最少的治療,而不該為了微創而微創。如今,導航引導內鏡下經鼻垂體瘤切除術、內鏡下血腫清除術以及多種技術融合指導下的腫瘤精準切除等一系列微創手術已經讓越來越多的患者獲益。

加速康復外科(ERAS)理念通過全面優化的圍手術期處理及治療方法,採取一系列規範化的措施和疼痛管理方法,最終實現外科手術病人少疼痛、低風險、少花銷並且快速康復的目標,近年來備受各大醫院的青睞。但由於神經外科病人病情複雜且手術創傷較大,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國內神經外科推廣相對較慢,綜合考量下,陳鴻光派人專門到醫院已經開展ERAS理念的兄弟科室學習,並根據科室具體情況,在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的微血管減壓手術、經鼻垂體瘤切除術等部分患者間率先開展,通過不斷提高手術技術,優化診療流程,細化圍手術期管理,使這些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縮短2天左右,為患者節省住院費用的同時,也大大減輕了親屬的陪護壓力。

「又如學醫人,識病由飽更。」從醫20餘年,蘇軾的這句詩是陳鴻光和團隊最好的寫照。他們見過神經外科各種兇險的疾病,從中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但卻從未放棄過求索,術業專攻的同時尋求多學科通力協作,更精準、更舒適既是他們對患者的承諾也是對自我的要求和期許。也正因此,他們才一直在路上,從不敢有一刻的停歇和大意。

專家簡介:

陳鴻光,醫學碩士,主任醫師,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

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鴻光

從事神經外科工作近30年,先後到義大利錫耶納大學醫院等國內外知名醫療機構進修學習,對顱腦腫瘤、顱腦創傷、腦出血等各種神經外科疾病有著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尤其擅長中重型顱腦損傷、神經系統感染、複雜腦積水等神經重症的臨床救治。

先後擔任中國醫師協會第二屆神經損傷培訓委員會委員,山東省疼痛研究會第二屆神經損傷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煙臺市醫學會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煙臺市醫學會創傷專業副主任委員,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神經醫學分會神經腫瘤工作組委員以及中國神經外科轉化和循證醫學協作組委員。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國內外期刊雜誌發表論文20餘篇,其中SCI發表4篇,中華級2篇。獲市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出版著作4部。

相關焦點

  • 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鴻光和他的團隊: 生死時速間的「微觀...
    陳鴻光(左)團隊討論患者病情2005年,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在省內率先細分創傷、腫瘤、血管、功能四個亞專業,後又成立神經重症亞專業,經過潘樹茂、湯國太等前任主任和科室十幾年的努力,從開顱到介入再到「雜交」複合手術,血管神經外科一直都在省內名列前茅。為最大限度保功能,利用「術中喚醒」和患者互動,腫瘤神經外科在膠質瘤的診治方面已處國內先進水平。
  • 陳鴻光及其團隊:生死時速間的「微觀」考量
    中國山東網12月15日訊 (通訊員 李成修 李凌峰) 腦出血、腦瘤、腦外傷,神經外科隨便一種病症都足以致命,但保命卻不是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鴻光和團隊的唯一追求
  • 生死時速間的「微觀」考量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孫淑玉 通訊員 李成修 李凌峰  腦出血、腦瘤、腦外傷……神經外科隨便一種病症都足以致命,但保命卻不是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鴻光和團隊的唯一追求。
  • 毓璜頂醫院普外兒外科主任呂忠船及團隊:膽大心細,練就懸壺醫匠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孫淑玉 通訊員 李成修在非門診時間內,想找到外科主任並不容易,他們往往不是在手術就是在準備手術的路上。但想找毓璜頂醫院普外兒外科主任呂忠船又很容易,早上6點半 準時到病房門口「堵」他,幾乎一找一個準。
  • 煙臺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主任林國棟:「微雕高手」重塑患者人生
    悄無聲息的手術室,透過高倍顯微鏡,特殊的手術針線縫合著那些細如髮絲的血管和神經組織,一雙靈巧的手正在拯救另一隻手。一段驚心動魄的手術後, 患者一個離斷的手指漸漸紅潤起來。這樣的「奇蹟」,在煙臺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主任林國棟手下經常發生。
  • 患者性命相託,必須全力以赴——記煙臺毓璜頂醫院大外科主任,胃腸...
    作為煙臺毓璜頂醫院大外科主任,胃腸外一科、甲狀腺外科主任,姜立新是團隊帶頭人,更是圈內公認的外科領軍人物:他既是青島大學醫學部外科學系副主任,又是山東省醫藥衛生重點專科(普通外科)主任;他既是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結直腸病分會常務委員,也是煙臺市普通外科學科(技術)帶頭人……在一眾頭銜下,他還是最喜歡人家叫他:姜醫生。
  • 毓璜頂醫院肝膽胰脾外二科主任孫世傑團隊:披肝瀝膽只為患者早日康復
    膠東在線12月3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李凌峰)在人體構造中,肝膽胰脾排列緊密、結構複雜,又是癌症高發區,成為這方面的佼佼者,不僅僅是一個頭銜,更是德藝雙馨高水平的體現,煙臺毓璜頂醫院肝膽胰脾外二科主任孫世傑做到了。
  • 煙臺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楊光詩:腳踏實地 做患者「手護神」
    這便是煙臺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副主任楊光詩的工作常態。由於手足外科大多為急症手術,患者一旦就診就需要醫生迅速反應,每一次手術都是如履薄冰,每一次治療都是針尖上繡花。楊光詩(左)團隊討論患者病情跟腱微創修復術沒有「大切口」,患者隔天出院44歲的董先生因為打籃球扭傷右足導致無法行走,到當地醫院診療後,醫生準備對其進行開放性手術,手術將有大約12㎝的切口,這讓患者和家屬打了退堂鼓,情急之下,他們來到煙臺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找到楊光詩主任進行求助,楊光詩對病人進行查體後發現
  • 毓璜頂醫院孫世傑團隊:披肝瀝膽只為患者早日康復
    一心向善,保「肝」護航挽救病人於生死之間。在人體構造中,肝膽胰脾排列緊密、結構複雜,又是癌症高發區,成為這方面的佼佼者,不僅僅是一個頭銜,更是德藝雙馨高水平的體現,煙臺毓璜頂醫院肝膽胰脾外二科主任孫世傑做到了。
  • 腳踏實地做患者「手護神」——專訪煙臺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楊光詩...
    煙臺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副主任楊光詩1 膠東在線12月8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李凌峰) 與患者「手足」情深,伴患者「針線」飛舞。這便是煙臺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副主任楊光詩的工作常態。楊光詩(左)團隊討論患者病情 跟腱微創修復術沒有「大切口」,患者隔天出院44歲的董先生因為打籃球扭傷右足導致無法行走,到當地醫院診療後,醫生準備對其進行開放性手術,手術將有大約12㎝的切口,這讓患者和家屬打了退堂鼓,情急之下,他們來到煙臺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找到楊光詩主任進行求助,
  • 心臟外科醫生的日常!煙臺毓璜頂醫院馬黎明:刀尖兒之上走春秋
    5月7日,記者從煙臺毓璜頂醫院獲悉,心臟外科醫生的日常,如同刀尖在心臟上起舞,風險與挑戰並存,責任與壓力共勉。煙臺毓璜頂醫院心外科專家馬黎明,三十年心外科生涯,主刀手術5000餘例,每每手術刀下與死神搏鬥,令業界信服,患者尊崇。
  • 煙臺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黃波濤:與時俱進才能不辜負患者的期望
    提起手足外科團隊,黃波濤充滿自豪,他說,我們的手足外科團隊是一個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團隊。手足外科基本都是在晚上急診來活兒,一縫就是一晚上,下臺就天亮了,縫了血管縫神經縫了肌肉縫皮膚,顯微外科號稱「高精尖」,對於醫生來說就意味著極其費眼,又顧不上吃飯喝水,很容易累的頭暈眼花。
  • 煙臺毓璜頂醫院多學科合力救治 危重症患者生死線上「返程」
    看似平靜的外表下,藏著接踵而來的生死瞬間,就像呂麗(化名)一周前所經歷的那般。提到呂麗(化名)的名字,煙臺毓璜頂醫院多個學科的大夫們心頭一緊。就在11月25日,他們合力將這名24歲、剛剛成為「媽媽」的危重症患者從生死線上拉回,在這場由「腹痛」引發的生死時速中拼盡了全力。驚險:重症入院,她多項指標危及生命呂麗(化名)究竟得了什麼病?
  • 科教| 青島西海岸中心醫院神經外科神經重症專項培訓圓滿落幕
    上午08:30,線上會議開幕式正式開始,線上會議邀請了煙臺毓璜頂醫院管麗娜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虹橋院區陳龍教授、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張明山教授以及多位神經外科及其他專業的專家、各級醫師進行學習與交流,青島西海岸新區中心醫院神經外科薛成江主任擔任大會主持人。線上會議由神經外科盧娜主治醫師、龐業光主治醫師、甄世明主治醫師共同主持。
  • 毓璜頂醫院普外兒外科於文濤:疝修補術今天住院,明天出院
    於文濤(左)團隊討論患者病情 膠東在線1月6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李凌峰)「人文關懷最重要的一點是提高病人在醫院的舒適度、滿意度。煙臺毓璜頂醫院普外科最多見的手術是胃腸道腫瘤的手術和各種疝的手術,對於腹股溝疝,目前大都採用日間手術,病人來了我們科室,住院、手術、出院等在48小時之內完成。」
  • 煙臺毓璜頂醫院乳腺外科喬廣東:為乳腺疾病患者重塑「完美」人生
    喬廣東(左一)團隊討論患者病情時刻傾聽患者心聲用先進的醫學技術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務早上九點多鐘,煙臺毓璜頂醫院乳腺外科的病房非常忙碌,剛查完房的喬廣東正在解答患者和家屬的病情諮詢。目前,在煙臺毓璜頂醫院乳腺外科,喬廣東團隊根據患者疾病特點以及病理類型,為患者提供了保乳、保腋窩(前哨淋巴結活檢替代腋窩淋巴結清掃)、乳腺腔鏡微創手術,以及假體或自體重建乳房等手術方式。二十餘年的臨床工作中,在關注患者病情的同時,喬廣東更為關注的是傾聽患者的心聲,了解患者更高層次的需求,在獲得療效的同時最大限度的保留乳房功能及美麗的外觀。
  • 毓璜頂醫院林國棟:「微雕高手」重塑患者人生
    林國棟主任(左二)團隊研究患者病情(資料片)  林國棟主任(左二)團隊在查房(資料片)  林國棟主任(左三)團隊(資料片)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妍明 通訊員 成修 方榮 煙臺報導  悄無聲息的手術室,透過高倍顯微鏡,特殊的手術針線縫合著那些細如髮絲的血管和神經組織
  • 毓璜頂醫院楊光詩:腳踏實地 做患者「手護神」
    這便是煙臺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副主任楊光詩的工作常態。由於手足外科大多為急症手術,患者一旦就診就需要醫生迅速反應,每一次手術都是如履薄冰,每一次治療都是針尖上繡花。  隨著手術技術的變革,如今煙臺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微創技術越來越被患者青睞,尤其是在小型C臂和關節鏡輔助下,微創技術在手足外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 國內頂級外科大咖齊聚,煙臺毓璜頂醫院這4天的手術直播不容錯過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本次手術直播邀請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胃腸外科主任鄭民華教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胸外二科主任康明強教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副教授湯堅強,北京腫瘤醫院胃腸腫瘤中心一病區主任、大外科副主任李子禹教授共同進行手術直播。
  • 給患者「心」的未來——煙臺毓璜頂醫院心外科專家馬黎明:刀尖兒之...
    生死時速,爭分奪秒,深夜時分,別人酣睡之時,醫院裡卻在上演一場生命接力賽。老人被推進了手術室,「先開胸心包切開,吸出大量血性積痰,解除心包填塞。隨後游離大血管各分支,建立體外循環。再對主動脈近端進行處理,降溫至心跳停後在主動脈弓進行替換和冠脈移植,然後進行復甦及脫離體外循環,完成血管吻合,最後進行止血和關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