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三尺劍 花鳥一床書

2021-03-01 岐山作家

風雲三尺劍 花鳥一床書 

常曉軍 

當年在西藏當兵時,什麼書都讀。每年大雪封山,一本書甚至會讀上數十遍。執勤之餘,最放鬆的讀書狀態是躺在太陽下讀書。西藏的陽光是強烈而又溫暖的,幾乎讓你昏睡過去,以至於常常在雲裡霧裡體味「風雲三尺劍、花鳥一床書」的況味。也有時,我會利用去河邊洗衣服的間隙翻翻書,借著流水聲很快融入書中。喜歡讀書,

戰友們便從不同的地方幫我收集各類書。大家一起讀書的場景更是其樂融融,讓人回憶。等離開西藏到西安,我喜歡讀書的地方大概有三:一是寺院,院內鳥語花香,落英繽紛,寒暑都可獨坐石凳石桌享受人間福音。春秋讀史,冬夏讀傳,別有意味,如灌頂醍醐,久而彌香,大有裨益;二是掩卷沉思,行走於開闊的城牆上。雖來來往往偶見遊客,但畢竟寥寥。春風徐徐,拂面而過,可讀遊記或小品文,圖的是心緒平靜。夏日蟬鳴不絕,可閱軍事、地理,激越起心中的淋漓酣暢。秋日豔陽高照,撫城磚讀人文、讀自然、讀科學,使心境處於靜觀靜思狀態。冬日風雪中,讀傳論經會讓人頓生一種沉醉的、提升的感覺;三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城郊鄉村。天高雲淡,少見高樓林立,自然沒有多少煩惱。可以躺在冬日的陽光下,可以倚在花褪殘紅的青杏樹下,也可置桌椅清茶相隨,一切名利都變得淡然了。 

  有書讀,便有種充實的感覺。眼界闊了,心胸大了,自卑猥瑣也消失了。不同的書有不同的感覺。讀名家的書,讓我對於生活有種更深切的認識;讀身邊朋友的書,可從中品味一份獨有的真情與細膩;讀自己的書,可備感人生的不易與執著。我第一本書《唐古拉之淚》出校樣時,父親同我一起斟字酌句地修改,望著他老人家那副深沉的模樣,我才知道其中的期望。「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無疑,讀書是生活中最快樂的事,如同交友,永遠在芸芸中不停地選擇著。在選擇中挑,在挑選中淘,最終才能和喜歡的書相守下去。那種感覺時時會出現在腦海中。「相期在千載事、要須讀五車書」。也許,這就是讀書中所要言說的那種感覺吧。  

 

常曉軍,岐山縣雍川鎮人,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文學院籤約作家。《軍事語言研究》《攜手》雜誌編委。1992年入伍赴藏服役。先後在《散文選刊》《戰士文藝》《橄欖綠》《散文世界》發表作品500多篇,文章被收入《2008年中國精短美文》《芙蓉花開—2009湖南作家網作品選》《2011陝西青年作品選》多種年度散文選本,被《西安晚報》譽為「西安青年報告文學創作的領軍人物」。出版散文集《行走紅河谷》、專著《DV完全攻略》,多次獲中國武警文藝獎、中國武警新聞獎。陝西文學院籤約作家。獲林非散文獎、徐霞客遊記散文獎、冰心散文獎。

您的每一次肯定  都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投稿郵箱 737450991@qq.com

相關焦點

  • 20210124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
    你好,我是心想,歡迎來到心想背句詩,今天繼續學習《笠翁對韻》六魚1部分:壯士腰間三尺劍,
  • 強推小說:我為人間斬仙客,三尺青鋒笑天下,這是劍者的故事
    書山尋文千百次,文客前來解書荒。大家好,我是尋文客。三尺青鋒,弒了多少不歸人!劍,自古以來就是君子之兵,在眾多小說中,劍一直就是主角的首選武器,誰不想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誰不想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誰不想……那麼。小編今天就給大家推薦這樣的三本小說,量大管飽,總字數超越兩千萬字,本本精選,希望大家看得開心。
  • 劉邦以"三尺劍"取天下, 顏高的"六鈞弓"卻是花架子?
    後面我們將會一點點介紹這本小書,也邀請大家和我們一起來聽聽裡面的小故事吧~             一東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 5尺床的尺寸是多少米?五尺床的長和寬是多少?
    時間:2020-02-11 15:48:35 瀏覽:1次 尺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的測量單位,不管是買褲子,還是買床單,我們都會用尺來作為測量單位,那麼有幾個人是真正知道1尺等於幾米,那麼5尺床的尺寸標準又是多少呢?
  • 古風歌曲:君執三尺劍 白衣走四方
    萬仞生孤月 觸手試溫涼萬物分陰陽 兩儀化四象松下列羽客 太初混沌長千載變易 因果復來往諸子登仙去 桑田換汪洋萬古長夜 松生石上 行思坐忘君執三尺劍白衣走四方濁世數千億 是非曲直藏歸來盡一夢 松子落衣上當頭松前月 照孤光青山見白頭 流雲涉大江絕巔共鶴觀斜陽為誰一揮手 泠泠七弦上江山百年滿月光
  • 劉邦的「三尺神兵"斬蛇劍,從哪兒來,又到哪兒去了?
    劉邦卻拒絕醫治,並宣稱:「我一個平民出身,手提三尺劍奪取天下,這不是天命,又是什麼?我的死期已到,就算是扁鵲來了,也沒啥用!」病甚,呂后迎良醫。醫入見,高祖問醫。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病,賜金五十斤罷之。「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 乾隆工 千工床 床楣板(一)
  • 太史慈:當帶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說道:「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吳書》,《三國演義》為「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
  • 劍3三尺青鋒江湖奇遇 橙武奇遇任務詳解
    作者:祁墨悠揚        三尺青鋒是劍網3奇遇系統的奇遇之一,也就是傳說中的劍網3奇遇專屬橙武的任務。
  • 風雲漫畫,絕世好劍是被誰砍斷的?它不是第一神兵嗎?
    看過《風雲》的小夥伴都知道步驚雲的武器叫做絕世好劍,一把將形容詞當作名字的神兵,在《風雲》第一部中這把劍毫無疑問是第一神兵,無論是火麟劍還是英雄劍都無法跟它媲美,唯一能跟絕世好劍媲美的雪飲狂刀最後被聶風徒手掰碎了,在《風雲》第二部第三部 中雖然出現很多強大的神兵,但是絕世好劍依舊穩坐第一神兵的寶座
  • 「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古代名人書房對聯大全
    放翁嗜書,老而彌篤。有「讀書有味身忘老」之名句傳世。晴窗萬卷,耽書如年,是真名士!丨左光鬥丨風雲三尺劍花鳥一床書題書齋聯。武能叱吒風雲,持劍嘯天。文則花鳥怡性,嗜書曉理,非光鬥不能為之。號稱「三絕詩書畫」,自然「富於筆墨」,老夫子到是不謙虛。官僅七品,是窮於時而非窮於命。下聯揚起,老當益壯,杜甫詩云:白頭雖老赤心存。使人於安貧樂道之時,仍存奮進之志。丨紀曉嵐丨書似青山常亂疊燈如紅豆最相思題書齋聯。
  • 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生活不是你死我活,也無需一較高下
    三尺巷的來歷,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生活不是戰場,不是你死我活,也無需一較高下 宰相張英世代居住在桐城,他的府第與吳宅為鄰。有一年,吳家建房子時佔據張家的空地,張家不服,雙方發生了糾紛,互不相讓,於是告到了縣衙門。因為張吳兩家都是顯貴望族,縣官左右為難,遲遲不能判決。
  • 道門第一法劍「三五斬邪」
    念二十四將真言,書符二十四道,硃砂酒團作一丸開爐投鐵汁內……一大缸盛湧泉,以劍投缸中水響作雷聲,其雲鳴吟為妙……。寥寥數百字道盡法劍鍛造工序之繁瑣嚴謹,足見古道門先輩們對法劍的喜愛程度。《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七十一"冠裳劍佩品",也記載了道教法師 的佩劍及尺寸:"正一法師佩斬邪之劍,長二尺四寸;紫虛法師佩紫虛陽光之劍,長二尺八寸;洞神法師佩太一三元之劍,長三尺;洞玄法師佩八景揮靈之劍,長三 尺六寸;洞真法師、大洞法師皆佩震靈之劍。"佩劍儀制經千年道門興衰,蒙元禁武,滿清禁武,漢人不得持械,道人佩法劍的習慣早已湮滅,唯有浩如煙海的道《道藏》之中尚存記憶。
  • 四本時空穿梭文:重生少年紅塵煉心,攜三尺法劍滅妖鬼,只為長生
    大家好,歡迎朋友們來到小小說六點半的小說世界,本期小小說六點半推薦給大家的是四本時空穿梭文,看看哪一本才是你的菜:重生少年紅塵煉心,攜三尺法劍滅妖鬼,只為長生!想要閱讀更多的精彩內容,朋友們可點擊下方小說進行閱讀。
  • 風雲中劍聖的劍廿三並非無敵?步驚雲練成一門劍法,破解了劍廿三
    在風雲之中強者輩出,絕世武功更是數不勝數,比如三分歸元氣、不滅金身、魔刀等武學,但諸多絕世神功中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非劍廿三莫屬。劍聖獨孤劍一生痴迷於劍道,對於劍道的領悟極深,而他在臨死之前領悟出劍廿三,足見其不凡。
  • 古人結婚講究「三書六禮」「三媒六證」,三書三媒六證六禮是啥?
    古人結婚講究「三媒六證」,「三媒」是誰?「六證」有啥?古人結婚講究「三書六禮」,「三書」是啥?「六禮」為何?古人結婚講究「三書六禮」「三媒六證」,三書三媒六證六禮是啥?俗諺說∶「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親。」古代人的婚姻,都是父母包辦的,即所謂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三尺青鋒七星耀
    這是古籍文獻中有關七星劍的最早的記載。隋唐詩人弘執泰的詩句「劍照七星影,馬控千金驄。縱橫方未悉,因茲在武功」,描寫了一位手執七星劍,馳騁疆場,戰功顯赫的武士形象。唐代名將裴旻更是以腰懸一柄七星劍的英武形象聞名,詩人王維在《贈裴旻將軍》一詩中贊道:「腰間寶劍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戰勳。見說雲中擒黯虜,始知天上有將軍」。
  • 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在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收到家書,說家裡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裡發生糾紛,要他利用職權,疏通關係,打贏這場官司。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千裡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 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收到老家來信,說為了三尺宅基地,和鄰居吵了起來,要他幫忙。 他看完一笑,揮筆回信: 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裡人看到信後,馬上不爭了,還讓出了三尺地。鄰居知道後,也讓出了三尺地,成了著名的「六尺巷美談」。
  • 【司法為民】一張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司法為民】一張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2020-11-17 18: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