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萌萌噠的滾滾跟貔貅掛上了關係,然後,熊貓是蚩尤坐騎的說法甚囂塵上。上古戰神、一代魔主與「圓憨憨」撞在一起,一時驚住很多人。
隨之而來的討論也是相當激烈。
一方是贊同的。這裡有些懷疑持此觀點者是否「三觀跟著五官走」,對熊貓的喜愛以至於賦予其神性。這方觀點也是有依據的:
《隴蜀餘聞》:貔貅產峨嵋,自木皮殿以上,林木間有之。形類犬,龐贅遲鈍。見人不驚,群犬常侮之。
這裡提到貔貅產自四川峨眉,反應遲鈍,生活在林間,像熊一樣,除了熊貓還有誰?不過這個「群犬常侮之」是否有點過分?
大熊貓屬於食肉目、熊科。遠古時期,大熊貓還是吃肉的,它們的尖牙和爪子非常發達。
大熊貓的咬合力在食肉目動物裡僅次獅子,高於美洲豹;
最高奔跑速度比博爾特快一個劉翔;
能爬上二十米以上的樹;
能把三四頭狼當坐墊玩……
那個被犬欺負的熊貓,你被開除族籍了(滑稽臉)。
有人說了:貔貅在民間傳說中是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可以闢邪招財。它不長大熊貓這個樣。這時,有人拿出這個對比圖:
真實性值得懷疑,但是這看起來很相似的嘛。
一說,貔貅跟鳳凰一樣,屬於神獸,區別於現實動物。但是,不能排除古人稱呼大熊貓為貔貅這種說法是空談。
另一種觀點,則是持強烈反對態度。熊貓不是貔貅,更不可能作為蚩尤的坐騎。
《峨眉山志》中的 貔貅是"皮裘"的諧音。作者認為「皮裘」太俗,所以擅自改稱「貔貅」。
古書記載的貘是這貨:馬來貘,長得有點像熊貓而已。這裡就有說法了,馬來貘並不在中國國境內,中文稱之為貘,是因為它的體型符合古籍描述,後來賦予其的稱呼,先有貘這個稱呼,才有的馬來貘。而我們說的貘,是熊貓還是已經絕跡的貘本身,還有待商榷。
還有就是關於大熊貓排便量過多,不符合貔貅設定只進不出。貔貅只進不出是人們賦予其的神性,大熊貓是動物不是神獸,怎麼可能不拉屎?
文中言及大熊貓並無進食鐵器,食鐵又何嘗不是人們賦予其的神性,黃帝蚩尤時期鐵還沒提煉出來呢,動物吃鐵存在於神話,孫悟空五行山下吃的便是銅汁鐵丸,就是為了強調其神通廣大。
還有就是大熊貓的體型,並不適合騎乘,但是古時候的大熊貓何般模樣又有誰完全確定。
圖中,古時候大熊貓明顯很兇殘的。
最後,我攤牌了,我還是更願意相信大熊貓便是貔貅,因其顏值,我便替它站臺。(高傲臉,小慫)
大熊貓也是近代才有的名稱(即中國國內通行的中文名稱),最初定名本叫貓熊或大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有的甚至把它隸屬於熊科。由於在20世紀50年代前,中文的書寫方式是直書,認讀是自右到左,而改為橫書後則從左到右,當1939年四川北碚博物館展出時說明標題用橫書,名貓熊,而當時參觀者習慣了直書自右到左的認讀,誤認為熊貓。
1939年,重慶平明動物園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其中「貓熊」標本最吸引觀眾注意。它的標牌採用了流行的國際書寫格式,分別註明中文和拉丁文。但由於當時中文的習慣讀法是從右往左讀,所以參觀者一律把「貓熊」讀成「熊貓」,久而久之,人們就約定俗成地把「大貓熊」叫成了「大熊貓」。臺灣有家報紙曾撰文給「熊貓」正名,但人民已經習慣,反而覺得「貓熊」不那麼順口了。從此,「大熊貓」這個現代名稱才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