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些壞掉的瓜蔞要及時摘,不然會有細菌,影響正常瓜蔞的生長。」在長豐縣義井鄉杜崗村的瓜蔞田裡,孟凡奎正向其他種植戶傳授種植經驗。
孟凡奎今年55歲,是杜崗村聯盈合作社的社長。幾年前,孟凡奎的小孫子患病,他們家因病致貧。2016年,義井鄉全鄉整體脫貧,孟凡奎靠著種植十幾畝稻穀、小麥,過著溫飽的生活。但是小孫子的病讓孟凡奎家仍欠著十幾萬元的費用,如何增加收入,多賺些錢填補欠債,讓孟凡奎發了愁。
航拍長豐縣義井鄉杜崗村的瓜蔞種植園
2016年底,杜崗村打算引入一批經濟作物,在村裡廣泛種植。經過一系列走訪調查取經,最終村裡決定種植瓜蔞。瓜蔞這種作物,種植成本低、風險小,效益好,比較適合杜崗村的實際種植情況。
「後來鄉、村兩級幹部來我家走訪,問我願不願意種植經濟作物。我說種植經濟作物可以,但我沒有資金。鄉、村幹部說啟動資金的事你不要操心,我們幫你解決。」孟凡奎說,「幹部們替我貸到了無息貸款,解決了啟動資金的問題。」
產業和資金的問題解決了,但大家都沒有種植過瓜蔞,缺乏系統的瓜蔞種植知識。
「鄉幹部出面,幫我們聯繫了省農科院的專家,進行一對一無償幫扶。」孟凡奎介紹道,「第一年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搞。農科院的專家來了,走進田間地頭,向我們介紹瓜蔞種植的種種細節,比如病蟲害的防治、一年分幾次施肥……這裡面的細節多得很。」
萬事俱備,說幹就幹。
2017年3月,杜崗鄉開始正式種植瓜蔞。以孟凡奎為代表的的5戶脫貧戶在一起,成立了「聯盈合作社」,寓意著「農戶聯合,合作盈利」。種植的第一年,瓜蔞豐收,大部分社員都實現了盈利。到了第二年,合作社的盈利達到了70%。到如今,聯盈合作社已經吸納了十幾戶,共上百名脫貧戶的加入。據孟凡奎介紹,他現在自己家裡便有二十多畝瓜蔞田,每一畝地的經濟效益可以達到六千元左右。刨去成本,現在孟凡奎家每年的淨利潤可以達到十萬元以上。
孟凡奎在種植園內查看瓜蔞長勢
「這幾年合作社的其它社員也都在不斷增產、擴展種植面積。現在整個社裡的種植面積從原來的二百多畝擴展到了三四百畝」孟凡奎說,「合作社用人也都是聘用脫貧人員。女同志鋤鋤地、摘摘瓜,每天工資80元錢。男勞力做一些體力活,每天工資120元。這樣算下來,一個女同志一年大約有六千元左右的收入,男同志有七八千元左右。這些都是他們的額外收入,和他們自己家裡的農活並不衝突。」據孟凡奎介紹,合作社邀請的脫貧戶大多上有老、下有小,外出打工走不開。合作社裡的工作崗位,對他們來說正合適。
「孟凡奎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貧家庭。村幹部了解情況後,積極幫扶。2016年,孟凡奎家成功脫貧。之後,為了防止返貧,我們脫貧不脫政策,引導他加入了村裡的扶貧產業。」杜崗村黨支部書記孟雲介紹道,「村裡面聯繫了銀行,幫他貸了10萬元無息貸款用於瓜蔞種植。之後,我們鄉、村兩級幹部還聯繫了省農科院專家指導他進行瓜蔞種植,幫他解決了技術上的難題。孟凡奎還帶動周邊村民開展瓜蔞種植,帶領村民奔小康。」
談起這幾年合作社的發展,孟凡奎喜笑顏開:「國家政策好,在鄉、村幹部的帶動下,我們瓜蔞的產業越做越大。但這些只能起到帶動作用,想要奔向小康,還要靠自己真打實幹!」
瓜蔞全身都是寶,除了做成瓜蔞子外,瓜蔞皮、根莖部分可入藥,每年預約採購的廠家絡繹不絕。因地制宜,結合本村實際充分發揮產業優勢,這一思路在杜崗村隨處可見。
「除了瓜蔞、葡萄、稻蝦產業外,杜崗村這幾年還在發展鄉村旅遊。」杜崗村黨支部書記孟雲介紹道,「我們正在大力開發垂釣、民宿、農家樂產業,修建了鄉村步道。現在的杜崗村,非常適合周邊地區來『一日遊』,不論你是高興還是難過,都能在杜崗村愉悅心情,獲得快樂。」
更多內容,為您推薦:
陶明倫當選安徽省社科聯第八屆委員會主席
教育部官宣!中考體育要達到和語數外同分值水平
安徽8市將全面放開城鎮落戶限制
責編:小樹
來源:人民日報數字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