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中國古代造紙和雕版印刷的重要區域,古籍資源豐富,地域文獻特色鮮明,不乏宋元佳槧、明清稿抄、精校精刻、名家批跋,但最有影響的是宋元時期的佛教典籍。山西省圖書館的《佛說北鬥七星經》,就是其中的代表。
《佛說北鬥七星經》,北宋雍熙三年(986)刻印於山西絳州,由絳州郭下宋守真寫造、趙寓雕刻,刷印後廣施於眾。經卷高29釐米,長103釐米,使用韌性好的厚麻紙,字為楷體,筆道寬舒,結構敦厚,雕刻利落,施以如漆重墨印製,古樸大氣。因收藏時從卷尾捲起,卷首暴露在外,故受損略殘。卷尾鈐朱印6枚,朱色沉著燦然。
《佛說北鬥七星經》絳州刻本,是迄今發現山西境內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也是國內外現存北宋早期有明確紀年的為數不多的雕版印刷品,可謂宋代北方地區刻書的典範,在山西刻書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省圖館藏《佛說北鬥七星經》原件
山西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工作人員介紹,該經卷1962年發現於山西曲沃縣東凝村廣福院。當地農民為了使用寺廟的木料和磚瓦,在拆除時砸壞了正殿內一座7米多高的佛像,從佛像腹內發現了十幾部佛經和銅鏡等物品,其中就包括這件《佛說北鬥七星經》。1979年,山西省圖書館將其自民間徵集回來。
古人塑造佛像時常常把開光後的佛經、舍利、珠寶等吉祥物封入佛像腹中,這種做法俗稱「裝藏」。廣福院發現的這批佛經正是「裝藏品」。根據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新修曲沃縣誌》記載,廣福院修建於金代大定二年 (1162), 從1162年到1962年,整整800年,佛經再現人間。或許北方的乾燥氣侯和佛像內部的密閉空間,使這些佛經得以完好保存。
據山西省圖書館提供的資料顯示,《佛說北鬥七星經》又稱《佛說北鬥七星延命經》,因為其經文與七星崇拜、避禍延壽和消災解厄有關。這部經在少數民族地區多有流傳,元代被翻譯成回鶻文、蒙古文和藏文。上世紀初,新疆吐魯番高昌故城等處就出土了一批回鶻文抄本和印本殘片。
《大正藏》是日本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完成的一部漢文大藏經,其中就包括《北鬥七星經》。後傳入中國並流行。根據《大正藏》記載,《北鬥七星經》是唐朝時由印度婆羅門僧傳到中國的,但經文中的北鬥七星崇拜的思想卻來源於道教。因此,專家判斷,《北鬥七星經》應為北鬥信仰與佛教功德思想融合的產物,產生於中國。
《佛說北鬥七星經》的全本只有一卷,篇幅不算大,但文字內容系統而完備。山西省圖書館收藏的這件不僅雕印時間久遠,文字與流傳的《大正藏》本也有不少差異,對佛教典籍的演變和佛教史的發展研究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在省圖公共閱覽區地面,有一幅4米多長、1米多寬的《佛說北鬥七星經》放大複製版,嵌於一個巨大的玻璃罩中,不時有讀者路過之時仔細觀看。
省圖公共閱覽區的《佛說北鬥七星經》放大複製版
日前,省圖推出「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暨山西省圖書館館藏珍品展」,展出《佛說北鬥七星經》與其他珍貴古籍的高清複製品。省圖古籍藏量豐富,年代久遠、版本珍貴、類型多樣、特色鮮明,除這件絳州刻本《佛說北鬥七星經》外,還有海內孤本宋刻《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卷第四十一》、金刻《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卷第六》、元刻《龍龕法寶大藏》扉頁等珍貴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主辦方表示,作為國家級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山西省圖書館努力讓古籍真正走進百姓之中,讓傳統文化融入群眾生活。同時,保護、研究、利用好包括《佛說北鬥七星經》在內的珍貴典籍是他們的責任和義務。
本文轉載自《太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