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的真實原因探析

2020-12-14 蘇文說歷史

1958年8月23日17:30左右,人民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齊發,猛烈炮擊當時國民黨控制下的金門島。

這一突發的軍事行動,震驚了美國、蘇聯,乃至全世界。

關於這場軍事行動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

綜合分析,筆者認為此次金門炮擊戰,是中央指揮下的一次「一箭多雕、一石多鳥」的偉大決策。

既有軍事鬥爭的一面,同時也有政治鬥爭的一面。

第一,大力削弱了國民黨的軍事力量;

第二,旁敲側擊摸清了美國的臺海政策底線;

第三,支援了中東地區阿拉伯人民的反帝鬥爭;

第四,鼓舞了當時國內正如火如荼的「大躍進」運動。

總之,這是一次絕妙的偉大決策。

1958國共炮戰的金門

01

金門島,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西南海域,孤懸於廈門島東海外,扼廈港咽喉,為閩南屏障,東望臺灣,西對廈門。

其距離大陸最近的島,低潮時候不過才1.8公裡,具有十分重大的軍事戰略價值。

1949年,國民黨蔣介石當局被迫退守臺灣後,就在金門島派駐了軍事部隊。

為一舉掃清國民黨殘餘,1949年7月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三野第十兵團,接連發起了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並取得戰鬥的勝利。

同年10月24日,解放軍終於下令渡海,大舉進攻金門島。

然而,此次金門戰役最終並沒有取得預期成果。

由於當時海軍力量尚弱,又不熟悉海洋作戰,同時天氣、水文、潮汐等地理因素造成了不利影響,此役中我軍損失慘重。

最終登島的3個多團(9000多人)大部分壯烈犧牲,少量被俘。

這是解放戰爭中我軍的一次重大軍事損失。

此後,金門就一直被國民黨屯兵駐守。

1950年,在蘇聯武器援助下,我黨本意欲再次解放臺灣,但無奈韓戰突然爆發,抗美援朝刻不容緩,解放臺灣的行動就暫時被擱置了下來。

不過意想不到的是,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卻趁機駛入了臺灣海峽,還提供給國民黨蔣介石當局大量的軍事援助。

這樣一來,解放臺灣問題就變得更加嚴重複雜化。

02

在美國政府支持下,從1950年開始,蔣介石屢屢叫囂「反攻大陸」,多次發起了對大陸沿海地區的騷擾和破壞活動。

據統計,從1950年至1954年,國民黨軍隊襲擊騷擾大陸沿海地區達41次,使用兵力達28000餘人。

更令人無法容忍的是,美國政府和臺灣當局一意孤行,竟於1954年當年12月籤署了所謂的《共同防禦條約》。

在此條約下,美國介入臺海問題擁有了合法的理由,國民黨更加有恃無恐,妄圖把金門打造成反攻大陸的「排頭兵」。

1957年底,蔣介石在金門設立防衛部,任命「陸軍上將」胡璉為金門「防衛司令」,轄6個步兵師以及特種部隊,攻擊8.5萬餘人。其中,有炮兵31個營2個連,配備有75毫米以上大口徑火炮380餘門。

但這些都還不足以成為中國政府突然下令大規模炮擊金門的理由。

直到1958年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它成為了金門炮擊戰爆發的直接導火索。

1958國共炮戰的金門

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國內爆發了大規模的反帝反封建人民革命運動,以阿卜杜勒·卡裡姆·卡塞姆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企圖推翻本國親美系政權費薩爾王朝。

此時美、英兩國為了維護其在中東地區的既得利益,分別於7月15日和17日,悍然出兵黎巴嫩和約旦。

中東局勢驟然緊張起來,世界和平面臨巨大的威脅。

在這樣緊張的局勢下,美國仍不放棄其在遠東的利益,強力支持國民黨大肆騷擾中國大陸沿海地區,同時大幅增加美國軍艦在臺海巡邏頻次。

此種情形下,國民黨認為反攻大陸時機已到。

其於7月17日宣布臺灣、澎湖、金門、馬祖陸海空三軍,全線進入「緊急戒備狀態」,臺海緊張局勢驟然升級。

03

在多重壓力之下,為了把美國注意力吸引到遠東,支援中東地區民族解放鬥爭,同時強力打擊蔣介石當局,側面警告美國政府干預內政,金門炮擊戰已經一觸即發。

7月18日,中央軍委正式下發炮擊金門的指令,命令福州軍區開始備戰。

接到指令後7月19日,時任福州軍區司令兼第一政委、福建省委書記葉飛,迅速飛抵廈門,成立前線指揮所。

1958國共炮戰的金門

8月17日,中共中央召開了北戴河會議,提出了「直接對蔣,間接對美」的八字方針。

堅持只打金門不打臺灣,對當時中美蔣三者之間的特殊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8月23日,中央下令對金門開始實施大規模炮擊:

「今天開炮,時機選擇得當。」

之所以選擇那一天,有很多方面考慮。

第一,因為前一天(8月22日),聯合國代表大會正式通過了美軍退出中東的提案,國際輿論焦點可能會轉向遠東,有輿論給美軍施加壓力,對中國有利。

第二,選擇17 時30 分,也有特殊考慮。

從炮兵射擊技術角度講,這一時刻陽光夕照在大、小金門島上,有利於我炮兵瞄準,而島上守軍卻是逆光面對大陸,不利於完成射擊動作。

而且,17:30正是國民黨金門士兵們晚餐時間,戒備鬆懈,此時炮擊可達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效果。

事後得知,當時恰逢胡璉宴請到金門視察的國民黨集團「國防部長」俞大維一行,這也是一個絕妙的巧合。

8月23日當天,我軍總共實施了三波炮擊,國民黨當局倉促應戰,大小金門指揮系統幾近崩潰,各種軍事設施、武器裝備、物資、人員損失慘重。

對此,美國政府十分意外和恐慌,也摸不清中共中央的真實意圖。

不過其認定一旦金門、馬祖失守,臺灣也就保不住了,之後將威脅其在日本、菲律賓等地的安全。

於是,8月26日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發表談話,聲明美國決不會放棄保護臺灣的所謂「責任」。

9月4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也發表措辭強硬的聲明。

但令人奇怪的是,這次美國卻透露了其他一些信息,想傳達出美國並不想與中共直接交戰的意思。

這樣我們就摸清了其底線,由此炮擊金門的基本目的已經達到。

中共中央遂下令調整策略,決定採取「邊打邊談、以打促談」的方針。

04

9月末,由於國內反戰情緒蔓延,美國國務卿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態度明顯緩和:

「我們沒有保衛(中國)沿海島嶼的任何法律義務,我們不想承擔任何這種義務。」

同時美國向蔣介石提出了新的計劃:建議其放棄金、馬,但蔣介石不願接受。

假如蔣介石真得放棄金、馬,則我黨自然順利收復。

但是,這樣就出現了更大的問題。

到時候臺灣勢必會成為高懸在海外的一個孤島,屆時將出現美國人最想看到的「兩個中國」局面。

當覺察到此危險形勢之後,我黨迅速調整金、馬部署,並果斷決定主動放棄收復金、馬。

只要金、馬還在蔣介石手裡,那麼臺灣與大陸的聯繫,至少從地理層面上不會被割斷,這也就達到了牽制、拖累美國的目的。

這就是我黨提出的、非常著名的「繩索政策」。這一政策的含義是:

臺灣及美國在外國的一切軍事基地,都是套在美國脖子上的絞索;這個絞索,不是別人而是美國自己製造的;它把絞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後把絞索的另一端交給了中國人民及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反對侵略的人民;美國在這些地方停留得越久,套在它頭上的絞索就越緊,總有一天它要被全世界人民處以絞刑。

10 月6 日,時任國防部長彭德懷,在《人民日報》公開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

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歷史文件。以下節選精彩片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告臺灣同胞書(一九五八年十月六日)臺灣、澎湖、金門、馬祖軍民同胞們: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臺、澎、金、馬是中國領土,這一點你們是同意的......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美國人總有一天肯定要拋棄你們的。你們不信嗎?歷史巨人會要出來作證明的......歸根結底,美帝國主義是我們的共同敵人......這是中國內部貴我兩方有關的問題,不是中美兩國有關的問題......當然,再打三十年,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但是究竟以早日和平解決較為妥善。何去何從,請你們酌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 彭德懷一九五八年十月六日上午一時

文中避開了國共矛盾、兩岸矛盾,將中美矛盾、美蔣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文章強調了大家同為中國人,同宗同源,雖政權不同,但同屬「一個中國」。

但美國製造「兩個中國」,確是為了謀取自身利益,強調美帝國主義才是我們共同的敵人。

此文件一經發表,引發國內很大討論。

這標誌著金門炮擊戰已經不是簡單的軍事鬥爭,還包含了複雜的政治、外交鬥爭。

之後,福建前線的炮戰越來越具有象徵性意義,大部分炮彈的彈著點都在無人處,後來炮彈頭中裝的不再是炸藥,而是宣傳品。

05

1959 年3月底,國民黨「外交部」作出規定,今後對外提及大陸時,不再使用「紅色中國」或「共黨中國」等詞語,而統稱「中共政權」,提到他們自己時,不再用「自由中國」,而稱「中華民國」。

這說明,臺灣海峽兩岸在「一個中國」立場上的共識得到了強化。

這才是金門炮擊戰最大的收穫和意義。

相關焦點

  • 背後原因:從炮擊金門看1958年的中國外交
    炮擊金門  就在這一年的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突然向金門、馬祖發起炮擊,海峽兩岸的局勢瞬間升溫,美軍艦隊也隨時有可能直接幹預此次"軍事衝突",給兩岸製造更大的麻煩。  例如在1958年7月18日的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召開的擴大會議上,毛澤東就曾說過:"  世界上有一個地方叫中東,最近那裡很熱鬧,搞得我們遠東也不太平;人家唱大戲我們不能只做看客,政治局做出了一個決定——炮打金門  !"雖然以上說法都對"炮擊金門"的發生提供了合理性,但我們仍要確定此次行動的重點到底是什麼。
  • 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目的為何?「意在擊美,聲援中東」
    在那之後的金門炮擊戰,規模都十分小了,炮彈也換成了宣傳彈,頻率也都比較小,偶爾碰到周末節假日這種,也是默認停止炮擊,直到1979年中美建交,金門炮擊戰才算是完全結束了。1958年7月18日,毛主席作出了大規模炮擊金門的決定,並表示,金門炮戰,意在擊美,以實際行動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鬥爭。
  • 從央視熱播紀錄片,回顧驚心動魄的1958炮擊金門始末
    【兩岸快評第817期】60多年前,一場炮戰在海峽兩岸驟然打響,這就是「1958炮擊金門事件」,又稱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臺灣方面稱為「八·二三炮戰」,是指1958年8月23日開始的、發生於金門及其周邊的一場戰役。
  • 1958炮擊金門!央視這部紀錄片首次深度披露歷史內幕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東南沿海布防1958年7月,為了實施炮擊金門的軍事行動,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路大軍開始向福建省廈門市開進。第二個,我們這時候空軍還沒有轉場,南下北上支援的艦艇還沒有到位,推遲炮擊對我們比較有利,各方面更有把握。與此同時,美國在臺灣動作頻頻,至1958年,他們援助臺灣各型號戰機就達1117架,還派遣了「鬥牛士」飛彈部隊進駐臺灣。這種最大射程超過1000公裡,可攜帶核彈頭的巡航飛彈,對大陸造成了巨大威脅。
  • 1958年炮擊金門:美國欲讓廈門變成第二個廣島,曾計劃投放核武器
    1958年金門炮戰前後,解放軍總數減至237萬人,達到全國解放後的最低點。不過,國民黨軍對大陸的偵察襲擾未完全停止,中美大使級會談在臺灣問題上又陷入僵局。因此,毛澤東決定尋機對國民黨軍採取軍事打擊,並以靠近大陸的金門島為目標。當時在面積僅120平方公裡的大小金門島上有駐軍8.5萬人,佔臺灣國民黨軍總數的六分之一左右,是其主要的「反攻基地」。
  • 炮擊金門,捍衛!
    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渡海作戰,把紅旗插上金門島,這是當時前線軍民求戰心切、士氣高昂的真實寫照。連蔣介石也開始相信,解放軍即將登陸金門。然而,就在勝利的天平偏向人民軍隊的大好形勢下,中共中央決策層卻始終按兵不動。這其中又暗藏著什麼玄機呢?
  • 央視熱播《一九五八炮擊金門》紀錄片,首次深度披露炮擊金門內幕
    炮擊首日準確命中金門防衛司令部在美國的支持和縱容下,臺灣國民黨當局在1950年1月至1954年8月,對大陸沿海島嶼實施襲擊42次,動用兵力12.8萬多人。他們竄犯大陸的囂張氣焰,造成臺灣海峽地區長期緊張的局勢。為了懲戒臺灣國民黨當局,昭示中國人民統一的決心,中共中央在日漸緊張的國際局勢中做出決策——炮擊金門,金門這座小島,成為北京、華盛頓和蔣介石三方的角力點。
  • 當年解放軍為什麼不趁熱打鐵收復金門,為什麼突然停止了炮擊?
    對於1958年的金門炮擊戰,很多人不明白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我黨突然停止了炮擊,為什麼不趁熱打鐵收復金門?原因用中國一句諺語能大致解釋,當時收復金門,那就叫「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小失大」。所以美國人從1954年解放軍第一次炮擊金門開始,就一直向蔣介石表示,放棄大陸沿海島嶼,雄踞臺澎本島就夠了,沒必要因為那幾個毫無意義的小地方,與大陸一直糾纏,甚至因此爆發戰爭。
  • 炮擊金門一石二鳥
    1958年夏季,美國入侵黎巴嫩,海空力量雲集中東,準備武裝幹涉中東革命,國際形勢十分緊張。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起,中國人民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猛轟金門,震驚了全世界,尤其是美蔣都慌了手腳。1958年7月15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附近登陸,武裝幹涉黎巴嫩和伊拉克內政,中東燃起戰火。臺灣當局伺機擺出反攻大陸的姿態。1958年夏,國際形勢驟然緊張。美國在黎巴嫩登陸,扼殺黎巴嫩人民起義;英國出兵約旦,威脅伊拉克思冥想了三天三夜,也沒搞懂其中的玄機。
  • 《一九五八炮擊金門》央視首播 60年前戰場內幕深度披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吳曉東)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10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該系列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央視首次深度披露一九五八年炮擊金門內幕
    本報北京電 (閔喆)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CTV-4《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晚8點檔推出10集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該系列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默契的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毛主席:我們整臺灣就是整家法
    為維護祖國統一,打擊美蔣囂張氣焰,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了炮擊金門行動。1958年8月18日,毛主席致信彭德懷,親自部署對金門的炮擊,其方針是八個字:「直接對蔣,間接對美。」辦法是只打金門,不打臺灣。
  • 1958年,炮擊金門序曲,我軍與臺灣飛機的空中爭鬥
    1958年,臺灣當局在美國支持下不斷出動飛機對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進行偵查照明和空投宣傳品等活動。為了懲罰他們的囂張氣焰,中央軍委於1958年7月18日作出了炮擊金門的決策,以地面炮兵為主體,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
  • 揭秘丨炮擊金門始末(二):猛烈打擊金門國民黨軍,揭露美軍侵略行徑
    央廣網6月4日消息(姜廷玉)1958年,面對美國的軍事恐嚇和臺灣當局的戰爭叫囂,毛澤東決策和指揮了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炮擊金門作戰,是新中國一次較大規模的作戰行動,它挫敗了美國當局幹涉中國內政,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嚴懲了臺灣國民黨軍隊,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安全。
  • 炮擊金門,全民皆兵!
    金門島上的北太武山,離這裡只有三千多米的距離,小嶝就如同通往金門的一級臺階。炮擊金門時,作為大陸距金門最近的一個鄉,這裡自然成為了雙方火力最密集的前線。炮戰中,彈藥消耗巨大,小嶝島的彈藥則全部依賴海上運輸。由於島上沒有供運輸船隻停靠的長碼頭,來船只能在淺海拋錨,再由民兵們肩扛手抬,運到陣地。
  • 炮擊金門,艾森豪步步為營設下圈套,怎料反被一招輕鬆化解
    金門炮戰金門炮戰,是在1958年8月23日到10月5日之間,發生在金門的一場戰役,是國共雙方的一場較量。當時國共雙方就是將隔海炮戰作為主要攻擊戰術,所以這場戰役被稱為「金門炮戰」。當時的炮戰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展開的,在1958年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駐紮在福建省金門島的國民黨展開了猛烈的懲罰式炮擊,而後國民党進行了反擊。在炮擊初期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著重打擊金門島上國民黨的軍事力量,並且在戰爭後期封鎖了海運線,對於國民黨力量進行限制。
  • 炮擊金門:毛主席是如何用這巧妙一招,化解美國分裂中國陰謀的?
    1958年8月23日傍晚,臺灣海峽上空出現了萬枚飛彈,將整個臺灣海峽照得亮如白晝,這就是著名的炮擊金門事件。這次炮擊中,在福建的解放軍一共發射了上萬枚炮彈,頃刻之間金門就陷入了濃煙烈火之中,而駐守金門的國民黨軍隊也因此而損失慘重。
  • 1958年金門炮戰,毛主席是如何不懼美國,在大國博弈中取得勝利?
    1958年,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作出了重新炮轟金門的決議,並仍舊任命葉飛將軍為總指揮。葉飛和福州軍區軍委高層商定了戰略部署之後,中央來電,要求葉飛前往北戴河匯報準備情況。葉飛匯報之後便留在北戴河,和毛澤東等人共同指揮,前線則由張翼翔指揮作戰,金門炮戰正式拉開帷幕。是敲山震虎也是聲東擊西為什麼在將近停戰十年之後,中共中央又突然決定炮擊金門呢?
  • 朱衛東:炮擊金門的當代啟示
    據了解,《國家記憶》是一檔以重大黨史、國史、軍史為內容的央視品牌欄目,該欄目歷時兩年完成該系列的拍攝製作,該片以1958年8月23日大陸炮擊金門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敘事主線,從「炮擊金門的國際國內背景」、「對美外交鬥爭」、「中央決策內幕」、「解放軍三軍調兵遣將」、「炮擊金門作戰過程」等方面,對炮擊金門進行了深度剖析,全方位、全景式地展現了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重要意義和現實價值
  • 1958年在炮擊金門中,大國之間的勇氣和智慧的直接較量
    1958年8月23日福建前線炮兵對金門國民黨軍進行第一次炮擊。炮擊開始以後,臺灣當局的頻頻告急使美國非常緊張,8月26日即下令第七艦隊處於緊急戒備狀態,並從駐地中海的第六艦隊調出包括一艘航空母艦在內的7艘軍艦馳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