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擊金門一石二鳥

2021-01-19 柳德金說

1958年夏季,美國入侵黎巴嫩,海空力量雲集中東,準備武裝幹涉中東革命,國際形勢十分緊張。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起,中國人民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猛轟金門,震驚了全世界,尤其是美蔣都慌了手腳。美國急忙調動六艘航空母艦、八十幾艘巡洋艦、驅逐艦等船隻急赴臺灣海峽,出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在遠東的最大海空力量集結,美國總統艾森豪不知道毛澤東想幹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不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實上已經歸還中國。然而,在反人民的內戰中,全面潰退的國民黨撤到臺灣後,由於美國等西方反華勢力的插手,使臺灣再次與祖國大陸分離。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武力介入臺灣海峽。1954年12月美臺訂立《共同防禦條約》,使原本屬於中國內政的問題複雜化,也使毛澤東深思熟慮:從戰略高度判斷臺灣海峽的局勢,首先是「美蔣協防」保臺灣,要準備美國空軍、海軍捲入。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將第七艦隊駛入臺灣海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臺灣。1955年3月,美國和蔣介石籤訂的所謂《共同防禦條約》生效。在美國的支持下,臺灣當局年年發出「反攻大陸」的叫囂,不斷騷擾大陸。

1958年7月15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附近登陸,武裝幹涉黎巴嫩和伊拉克內政,中東燃起戰火。臺灣當局伺機擺出反攻大陸的姿態。1958年夏,國際形勢驟然緊張。美國在黎巴嫩登陸,扼殺黎巴嫩人民起義;英國出兵約旦,威脅伊拉克思冥想了三天三夜,也沒搞懂其中的玄機。於是他那豐富的想像力開始發揮作用:金門、馬祖失守,臺灣也就保不住了,這將威脅「日本、菲律賓、泰國、越南,甚至衝繩未來的安全……因而將使美國的根本利益受到嚴重的損失」。他不敢再往下想,急急忙忙下令從部署中東的第6艦隊調出兩艘航空母艦加入第七艦隊。美國人終於隨著毛澤東的指揮棒動起來了。

金門守軍海上補給線被截後,美臺海軍組成了聯合艦隊進行護航。福建前線部隊請示打不打美臺聯合艦隊?毛澤東命令照打,以試探美臺《共同防禦條約》的效力到底有多大,美軍在臺灣海峽的介入到底有多深。結果,解放軍一通大炮,美艦頓時撕下了「盟友」的假面,丟下臺艦及運輸船隻,掉頭遁去,急得蔣艦大罵「美國人混蛋」。事情再明白不過了,美國是不會冒同人民解放軍發生直接衝突的危險的。在這一新形勢下,毛澤東決定以民族大義為重,暫緩收復金、馬。10月6日,毛澤東親自撰寫的《告臺灣同胞書》,以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名義發表,指出「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美國人總有一天肯定要拋棄你們的」,「建議舉行談判,實行和平解決」[2],並宣布暫停炮擊7天。25日,毛澤東撰稿《再告臺灣同胞書》,指出「中國人的事只能由我們中國人自己解決。一時難於解決,可以從長商議」,宣布「逢雙

日」不打炮,讓金門等島嶼上的軍民同胞「都得到充分的供應」,「以利你們長期固守」,「一致對外」[3]。文告的發表,嚴正宣告了中國人自己解決臺灣問題的原則立場。從此,金門炮擊戰進入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新階段,成為中外軍事史、政治史上的奇觀。

金門炮擊,不僅使美國「劃海而治」的分裂圖謀被最終挫敗,而且支援了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鬥爭。可謂一石二鳥,更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典範。1979年元旦,由於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同時終止其與蔣介石集團籤訂的《共同防禦條約》,時任國防部部長徐向前宣布停止炮擊金門、馬祖等島嶼;同日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發布了《告臺灣同胞書》,炮擊金門行動遂告終止。

相關焦點

  • 炮擊金門,全民皆兵!
    金門島上的北太武山,離這裡只有三千多米的距離,小嶝就如同通往金門的一級臺階。炮擊金門時,作為大陸距金門最近的一個鄉,這裡自然成為了雙方火力最密集的前線。炮戰中,彈藥消耗巨大,小嶝島的彈藥則全部依賴海上運輸。由於島上沒有供運輸船隻停靠的長碼頭,來船只能在淺海拋錨,再由民兵們肩扛手抬,運到陣地。
  • 炮擊金門,捍衛!
    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渡海作戰,把紅旗插上金門島,這是當時前線軍民求戰心切、士氣高昂的真實寫照。連蔣介石也開始相信,解放軍即將登陸金門。然而,就在勝利的天平偏向人民軍隊的大好形勢下,中共中央決策層卻始終按兵不動。這其中又暗藏著什麼玄機呢?
  • 央視熱播《一九五八炮擊金門》紀錄片,首次深度披露炮擊金門內幕
    炮擊首日準確命中金門防衛司令部在美國的支持和縱容下,臺灣國民黨當局在1950年1月至1954年8月,對大陸沿海島嶼實施襲擊42次,動用兵力12.8萬多人。他們竄犯大陸的囂張氣焰,造成臺灣海峽地區長期緊張的局勢。為了懲戒臺灣國民黨當局,昭示中國人民統一的決心,中共中央在日漸緊張的國際局勢中做出決策——炮擊金門,金門這座小島,成為北京、華盛頓和蔣介石三方的角力點。
  • 朱衛東:炮擊金門的當代啟示
    當晚,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昭示未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臺胞來稿:「炮擊金門」後的「合」與「和」
    當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正在熱播的《一九五八炮擊金門》歷史記錄片,詳細講述了1958年8月23日 「炮擊金門」這一歷史事件,並透過海內外一手資料和兩岸親歷者的解讀,客觀呈現了炮擊金門對於兩岸關係乃至整個國際局勢的影響。
  • 央視首次深度披露一九五八年炮擊金門內幕
    本報北京電 (閔喆)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CTV-4《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晚8點檔推出10集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該系列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默契的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從央視熱播紀錄片,回顧驚心動魄的1958炮擊金門始末
    最近,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為我們重現驚心動魄的1958炮擊金門的前前後後。這次炮戰共持續85分鐘,向金門發射炮彈3萬多發。國民黨軍隊措手不及,損失慘重。這場炮戰立刻使金門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一天炮擊之後,一方面繼續對金門島進行炮擊;另一方面出動海軍艦艇對國民黨部隊的海上目標進行打擊。由於解放軍的封鎖戰略,國民黨對金門駐軍的補給運輸一度中斷。
  • 落在金門的炮彈為何不爆?炮擊金門留下的神秘炮彈如今成寶貝!
    最早從1953年1月份開始,我軍便有計劃地對金門的炮兵陣地、碼頭、機場和艦艇進行炮擊,但這種射擊只是警戒和試探性質,發射的炮彈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到了1954年9月3日、22日,我軍進行了兩次炮擊。這兩次炮擊的規模較大:9月3日,5個炮兵群共150餘門火炮,炮擊1小時50分鐘;9月22日,4個炮兵群共130餘門火炮,炮擊75分鐘,兩次炮擊的落彈數量都在萬數左右。
  • 揭秘|炮擊金門始末(一):金門炮戰,意在擊美,支援阿拉伯人民反侵略...
    央廣網6月3日消息 (姜廷玉)1958年,面對美國的軍事恐嚇和臺灣當局的戰爭叫囂,毛澤東決策和指揮了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炮擊金門作戰,是新中國一次較大規模的作戰行動,它挫敗了美國當局幹涉中國內政,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嚴懲了臺灣國民黨軍隊,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安全。
  • 揭秘丨炮擊金門始末(二):猛烈打擊金門國民黨軍,揭露美軍侵略行徑
    央廣網6月4日消息(姜廷玉)1958年,面對美國的軍事恐嚇和臺灣當局的戰爭叫囂,毛澤東決策和指揮了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炮擊金門作戰,是新中國一次較大規模的作戰行動,它挫敗了美國當局幹涉中國內政,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嚴懲了臺灣國民黨軍隊,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安全。
  • 背後原因:從炮擊金門看1958年的中國外交
    那麼,"炮擊金門"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政治考量,這次只炮擊、不出兵的軍事行動對大陸和蔣介石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本期我們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這場"金門炮戰"。也請觀眾老爺們多多點讚關注,我們會努力為觀眾朋友們奉上更好的節目。
  • 炮擊金門始末(五):挫敗美當局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
    1958年,面對美國的軍事恐嚇和臺灣當局的戰爭叫囂,毛澤東決策和指揮了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炮擊金門作戰,是新中國一次較大規模的作戰行動,它挫敗了美國當局幹涉中國內政,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嚴懲了臺灣國民黨軍隊,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安全。
  • 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的真實原因探析
    但這些都還不足以成為中國政府突然下令大規模炮擊金門的理由。直到1958年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它成為了金門炮擊戰爆發的直接導火索。堅持只打金門不打臺灣,對當時中美蔣三者之間的特殊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步。8月23日,中央下令對金門開始實施大規模炮擊:「今天開炮,時機選擇得當。」
  • 炮擊金門,只打不登,只轟不佔,這樣的炮擊還有實際意義嗎?
    1958年9月6日毛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上講話:「整金門,是整家法,這是我們國內的事。當然,整臺灣也是整家法。」視線回到那一年的8月20日,新任福建軍區總指揮的葉飛,接到接到北京來電,去北戴河商討炮擊金門部署情況。葉飛,祖籍福建省,生於菲律賓,5歲時被父親送回國內求學。
  • 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毛主席:我們整臺灣就是整家法
    為維護祖國統一,打擊美蔣囂張氣焰,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了炮擊金門行動。1958年8月18日,毛主席致信彭德懷,親自部署對金門的炮擊,其方針是八個字:「直接對蔣,間接對美。」辦法是只打金門,不打臺灣。
  • 《一九五八炮擊金門》央視首播 60年前戰場內幕深度披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吳曉東)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10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該系列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1958炮擊金門!央視這部紀錄片首次深度披露歷史內幕
    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這是央視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的歷史內幕和重要意義。記錄片展現了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炮擊金門時毛澤東詢問葉飛的唯一問題是什麼
    口述:葉飛炮擊金門,震驚世界的炮戰。艾森豪不是毛主席的對手,完全被毛主席調動。毛主席命令只打蔣艦,不打美艦。大規模的炮擊金門,是在1958年8月23日開始的。這是震驚世界的炮戰,在鬥爭策略的運用上又是史無前例的一戰。炮擊金門,是中央1958年北戴河會議時決定的。我原來沒有參加這次北戴河會議,留在福州。
  • 開國中將曾參與指揮金門戰役,9年後指揮炮擊金門,56歲不幸去世
    1949年10月24日,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奉命發起金門戰役,第十兵團司令葉飛將軍是這場戰役的總指揮,還有位開國中將協助指揮了這場戰役,他9年後又指揮了炮擊金門,56歲卻不幸英年早逝。金門戰役中,劉培善任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政治部主任,協助司令員葉飛做指揮、協調、前指督戰等工作。此戰,28軍下屬三個團共九千餘人渡海進攻金門,在島上苦戰三晝夜,因後援不繼,全軍覆滅。劉培善對此戰失利感到非常痛心和自責,根據上級指示,劉培善深入部隊,一邊安撫部隊情緒,一邊組織總結教訓。
  • 炮擊金門始末(四):毛澤東親自起草《告臺灣同胞書》
    央廣網6月6日消息(姜廷玉)1958年,面對美國的軍事恐嚇和臺灣當局的戰爭叫囂,毛澤東決策和指揮了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炮擊金門作戰,是新中國一次較大規模的作戰行動,它挫敗了美國當局幹涉中國內政,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嚴懲了臺灣國民黨軍隊,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