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夏季,美國入侵黎巴嫩,海空力量雲集中東,準備武裝幹涉中東革命,國際形勢十分緊張。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起,中國人民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猛轟金門,震驚了全世界,尤其是美蔣都慌了手腳。美國急忙調動六艘航空母艦、八十幾艘巡洋艦、驅逐艦等船隻急赴臺灣海峽,出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在遠東的最大海空力量集結,美國總統艾森豪不知道毛澤東想幹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不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實上已經歸還中國。然而,在反人民的內戰中,全面潰退的國民黨撤到臺灣後,由於美國等西方反華勢力的插手,使臺灣再次與祖國大陸分離。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武力介入臺灣海峽。1954年12月美臺訂立《共同防禦條約》,使原本屬於中國內政的問題複雜化,也使毛澤東深思熟慮:從戰略高度判斷臺灣海峽的局勢,首先是「美蔣協防」保臺灣,要準備美國空軍、海軍捲入。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將第七艦隊駛入臺灣海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臺灣。1955年3月,美國和蔣介石籤訂的所謂《共同防禦條約》生效。在美國的支持下,臺灣當局年年發出「反攻大陸」的叫囂,不斷騷擾大陸。
1958年7月15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附近登陸,武裝幹涉黎巴嫩和伊拉克內政,中東燃起戰火。臺灣當局伺機擺出反攻大陸的姿態。1958年夏,國際形勢驟然緊張。美國在黎巴嫩登陸,扼殺黎巴嫩人民起義;英國出兵約旦,威脅伊拉克思冥想了三天三夜,也沒搞懂其中的玄機。於是他那豐富的想像力開始發揮作用:金門、馬祖失守,臺灣也就保不住了,這將威脅「日本、菲律賓、泰國、越南,甚至衝繩未來的安全……因而將使美國的根本利益受到嚴重的損失」。他不敢再往下想,急急忙忙下令從部署中東的第6艦隊調出兩艘航空母艦加入第七艦隊。美國人終於隨著毛澤東的指揮棒動起來了。
金門守軍海上補給線被截後,美臺海軍組成了聯合艦隊進行護航。福建前線部隊請示打不打美臺聯合艦隊?毛澤東命令照打,以試探美臺《共同防禦條約》的效力到底有多大,美軍在臺灣海峽的介入到底有多深。結果,解放軍一通大炮,美艦頓時撕下了「盟友」的假面,丟下臺艦及運輸船隻,掉頭遁去,急得蔣艦大罵「美國人混蛋」。事情再明白不過了,美國是不會冒同人民解放軍發生直接衝突的危險的。在這一新形勢下,毛澤東決定以民族大義為重,暫緩收復金、馬。10月6日,毛澤東親自撰寫的《告臺灣同胞書》,以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名義發表,指出「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美國人總有一天肯定要拋棄你們的」,「建議舉行談判,實行和平解決」[2],並宣布暫停炮擊7天。25日,毛澤東撰稿《再告臺灣同胞書》,指出「中國人的事只能由我們中國人自己解決。一時難於解決,可以從長商議」,宣布「逢雙
日」不打炮,讓金門等島嶼上的軍民同胞「都得到充分的供應」,「以利你們長期固守」,「一致對外」[3]。文告的發表,嚴正宣告了中國人自己解決臺灣問題的原則立場。從此,金門炮擊戰進入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新階段,成為中外軍事史、政治史上的奇觀。
金門炮擊,不僅使美國「劃海而治」的分裂圖謀被最終挫敗,而且支援了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鬥爭。可謂一石二鳥,更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典範。1979年元旦,由於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同時終止其與蔣介石集團籤訂的《共同防禦條約》,時任國防部部長徐向前宣布停止炮擊金門、馬祖等島嶼;同日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發布了《告臺灣同胞書》,炮擊金門行動遂告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