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炮擊金門始末(一):金門炮戰,意在擊美,支援阿拉伯人民反侵略...

2020-12-23 央廣網

央廣網6月3日消息 (姜廷玉)1958年,面對美國的軍事恐嚇和臺灣當局的戰爭叫囂,毛澤東決策和指揮了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炮擊金門作戰,是新中國一次較大規模的作戰行動,它挫敗了美國當局幹涉中國內政,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嚴懲了臺灣國民黨軍隊,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安全。

炮擊金門作戰,既是一場軍事鬥爭,也是一場政治鬥爭、外交鬥爭和宣傳鬥爭。毛澤東著眼於戰略全局,靈活地把軍事鬥爭與政治鬥爭和外交鬥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有理、有利、有節,牢牢地掌握了鬥爭的主動權,充分顯示了毛澤東把握軍事鬥爭主動權的高超指揮藝術和靈活的策略原則。

毛澤東指出,金門炮戰,意在擊美,支援阿拉伯人民反侵略鬥爭。金門、馬祖是中國的領土,打金門、馬祖,懲罰臺灣國民黨軍。

韓戰結束後,美國從遏制共產主義戰略需要出發,加緊了對臺灣國民黨當局的扶植,與臺灣當局籤訂了「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向臺灣提供大量經濟援助、軍事援助,增加駐臺灣空軍兵力,對中國大陸施加軍事威脅。

臺灣國民黨當局在美國的支持下,不斷派遣陸海空軍,以金門、馬祖等島嶼為前哨據點,對大陸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襲擾和破壞活動。1958年7月,美國軍隊入侵黎巴嫩,鎮壓中東人民革命,製造了中東事件。為轉移世界人民的視線,竟在臺灣海峽地區大量集結武裝力量,公開威脅要把它在臺灣海峽地區的侵略範圍擴大到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對中國人民進行戰爭挑釁。臺灣國民黨當局乘機叫嚷「加速進行反攻大陸的準備」,命令其陸海空三軍進入「特別戒備狀態」,妄圖「反攻大陸」。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鑑於中東事件發生後的國際形勢和臺灣地區的緊張軍事局勢,多次召開會議,分析情況,研究對策,作出加強東南沿海軍事鬥爭和炮擊金門的決策。

1958年7月18日,毛澤東召集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空軍、海軍、炮兵等單位的領導人,研究部署東南沿海軍事鬥爭任務。毛澤東指出,金門炮戰,意在擊美。支援阿拉伯人民反侵略鬥爭,不能只限於道義上支援,還要有實際行動上的支援。金門、馬祖是中國的領土,打金門、馬祖,懲罰國民黨軍,是中國的內政,敵人找不到藉口。他說:「中央決定以地面炮兵實施打擊為主,準備打兩三個月;以兩個空軍師於炮擊同時或稍後,轉場南下,分別進駐汕頭、連城。」毛澤東還指出,目前美國所有遠東部隊都進行了備戰,我們的行動對它是個牽制,使它不敢向中東調兵,就可減輕中東人民的壓力。同時也可以告訴世界人民,美帝國主義者要打扙,中國人民是不怕的。

當晚,中央軍委召開會議,國防部長彭德懷在會上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研究部署了炮擊金門的作戰事宜。會後,根據中央軍委的部署,福州軍區、海軍、空軍、炮兵部隊開始了緊張的炮擊金門的作戰準備。

7月20日,毛澤東在北京中南海又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政治局委員和中央軍委成員出席了會議。會議討論了國際形勢和我軍準備問題。

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召開的一次會議上講話(資料圖)

為了加強和統一指揮炮擊金門的作戰行動,中央軍委批准組成以福州軍區政委葉飛為首的福州前線指揮部,還分別組成了空軍前線指揮所和海軍艦隊前方指揮所。7月19日,葉飛率福州前線指揮部抵達廈門,部署炮擊金門的作戰。儘管福建地區暴雨成災,公路、鐵路沿線多處塌方,一部分公路橋梁被衝垮,但參戰部隊克服困難,秘密向集結地域開進。

關於炮擊金門的時間,中央軍委原計劃7月25日開始炮擊。毛澤東根據國際鬥爭形勢的發展,決定推遲炮擊時間,看一看形勢,再行炮擊。7月27日,他寫信給彭德懷、黃克誠:「睡不著覺,想了一下,打金門停止若干天似較適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勢。彼方換防不打,不換防也不打。等彼方無理進攻,再行反攻。中東解決,要有時間,我們是有時間的,何必急呢?暫時不打,總有打之一日……如彼來攻,等幾天,考慮明白,再作攻擊。」

8月6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得到確切情報,中共想對沿海島嶼再次發起攻擊。隨後,美國國務院作出決定,向臺灣海峽增派航空母艦和戰鬥機,向臺灣軍隊提供武器裝備。臺灣國民黨當局也同時宣布,臺、澎、金、馬地區進入緊急備戰狀態。美國的軍事恐嚇和臺灣當局的戰爭叫囂,並沒有動搖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炮擊金門的決心。

8月18日,毛澤東指示彭德懷:「準備打金門,直接對蔣,間接對美。」同時毛澤東指示:「因此不要在廣州深圳方面進行演習了,不要去驚動英國人。」毛澤東還指出:「請叫空司注意:臺灣方面可能出動大編隊空軍(例如幾十架至百多架)向我反擊,奪回金、馬制空權。因此,我應迅即準備以大編隊擊敗之。追擊不要越過金、馬線。」

相關焦點

  • 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目的為何?「意在擊美,聲援中東」
    在那之後的金門炮擊戰,規模都十分小了,炮彈也換成了宣傳彈,頻率也都比較小,偶爾碰到周末節假日這種,也是默認停止炮擊,直到1979年中美建交,金門炮擊戰才算是完全結束了。1958年7月18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布了一條支援中東革命的新聞,「六億人民同中東人民站在一起」,「首都五十萬人大示威高呼『美軍滾出黎巴嫩』」。
  • 揭秘丨炮擊金門始末(二):猛烈打擊金門國民黨軍,揭露美軍侵略行徑
    央廣網6月4日消息(姜廷玉)1958年,面對美國的軍事恐嚇和臺灣當局的戰爭叫囂,毛澤東決策和指揮了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炮擊金門作戰,是新中國一次較大規模的作戰行動,它挫敗了美國當局幹涉中國內政,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嚴懲了臺灣國民黨軍隊,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安全。
  • 炮擊金門一石二鳥
    然而,在反人民的內戰中,全面潰退的國民黨撤到臺灣後,由於美國等西方反華勢力的插手,使臺灣再次與祖國大陸分離。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武力介入臺灣海峽。1954年12月美臺訂立《共同防禦條約》,使原本屬於中國內政的問題複雜化,也使毛澤東深思熟慮:從戰略高度判斷臺灣海峽的局勢,首先是「美蔣協防」保臺灣,要準備美國空軍、海軍捲入。1950年6月,韓戰爆發。
  • 1958年金門炮戰,毛主席是如何不懼美國,在大國博弈中取得勝利?
    一時間,全世界的輿論大部分都在支持中東人民正義的反侵略鬥爭,而在亞洲的另一側,蔣介石也看到了國際局勢的微妙,立刻進行火上澆油,下令國民黨軍隊全部進入戰備狀態,組織馬祖、金門、臺灣三地守軍進行聯合軍事演習。國民黨的飛機對大陸的襲擾和破壞也更加頻繁,而且對大陸的戰備情況進行了大範圍的偵察。
  • 從央視熱播紀錄片,回顧驚心動魄的1958炮擊金門始末
    【兩岸快評第817期】60多年前,一場炮戰在海峽兩岸驟然打響,這就是「1958炮擊金門事件」,又稱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臺灣方面稱為「八·二三炮戰」,是指1958年8月23日開始的、發生於金門及其周邊的一場戰役。
  • 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毛主席:我們整臺灣就是整家法
    為維護祖國統一,打擊美蔣囂張氣焰,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了炮擊金門行動。1958年8月18日,毛主席致信彭德懷,親自部署對金門的炮擊,其方針是八個字:「直接對蔣,間接對美。」辦法是只打金門,不打臺灣。
  • 臺胞來稿:「炮擊金門」後的「合」與「和」
    當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正在熱播的《一九五八炮擊金門》歷史記錄片,詳細講述了1958年8月23日 「炮擊金門」這一歷史事件,並透過海內外一手資料和兩岸親歷者的解讀,客觀呈現了炮擊金門對於兩岸關係乃至整個國際局勢的影響。
  • 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的真實原因探析
    1958年8月23日17:30左右,人民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齊發,猛烈炮擊當時國民黨控制下的金門島。這一突發的軍事行動,震驚了美國、蘇聯,乃至全世界。關於這場軍事行動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第一,大力削弱了國民黨的軍事力量;第二,旁敲側擊摸清了美國的臺海政策底線;第三,支援了中東地區阿拉伯人民的反帝鬥爭;第四,鼓舞了當時國內正如火如荼的「大躍進」運動。
  • 金門823炮戰中的臺兒莊人
    此時嶧中學生約一千多人,臺兒莊私立勝利中學約三百人,後解放戰爭向南,流亡南方的嶧縣學生在廣州登上了115號登陸艦到達臺灣,大部分學生編入國軍,經過訓練,派往金門。所以金門炮戰中就有了許多臺兒莊人。現為臺灣童話作家的鬱化清回憶了當年炮戰時的情景。
  • 維基精選:【金門炮戰】
    在金門八二三炮戰之前,雙方進行了不少炮戰,其中以九三砲戰為最大。1954年9月3日下午1時50分,廈門方面向金門方面發動了突然炮擊,對金門方面造成損失,這場炮戰一直持續到9月22日。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臺北政府失去浙江沿海島嶼。1955年至1956年,鐵路、公路及六大機場相繼完成。在接近金門之石井、澳頭等地,也皆填海築堤,堀山置壘。1956年,解放軍仿製蘇聯米格17的殲-5試飛成功。
  • 炮擊金門,全民皆兵!
    金門島上的北太武山,離這裡只有三千多米的距離,小嶝就如同通往金門的一級臺階。炮擊金門時,作為大陸距金門最近的一個鄉,這裡自然成為了雙方火力最密集的前線。炮戰中,彈藥消耗巨大,小嶝島的彈藥則全部依賴海上運輸。由於島上沒有供運輸船隻停靠的長碼頭,來船只能在淺海拋錨,再由民兵們肩扛手抬,運到陣地。
  • 炮擊金門,捍衛!
    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渡海作戰,把紅旗插上金門島,這是當時前線軍民求戰心切、士氣高昂的真實寫照。連蔣介石也開始相信,解放軍即將登陸金門。然而,就在勝利的天平偏向人民軍隊的大好形勢下,中共中央決策層卻始終按兵不動。這其中又暗藏著什麼玄機呢?
  • 央視熱播《一九五八炮擊金門》紀錄片,首次深度披露炮擊金門內幕
    炮擊首日準確命中金門防衛司令部在美國的支持和縱容下,臺灣國民黨當局在1950年1月至1954年8月,對大陸沿海島嶼實施襲擊42次,動用兵力12.8萬多人。他們竄犯大陸的囂張氣焰,造成臺灣海峽地區長期緊張的局勢。為了懲戒臺灣國民黨當局,昭示中國人民統一的決心,中共中央在日漸緊張的國際局勢中做出決策——炮擊金門,金門這座小島,成為北京、華盛頓和蔣介石三方的角力點。
  • 金門炮戰為什麼持續21年才結束?金門炮戰怎麼結束?
    金門炮戰過程戰爭開始之前,大陸解放軍對金門炮戰做了充分的準備,兵力和武器更是進行了周密的布置,甚至連民兵都動用了,離臺灣最近的海岸城市都布置了多個炮群,準備參與此次戰役的包括海、陸、空軍隊,早在戰爭很久之前,大陸方面就已經在準備此次戰役,空軍早已入住福建,海軍也在秘密備戰。
  • 背後原因:從炮擊金門看1958年的中國外交
    那麼,"炮擊金門"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政治考量,這次只炮擊、不出兵的軍事行動對大陸和蔣介石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本期我們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這場"金門炮戰"。也請觀眾老爺們多多點讚關注,我們會努力為觀眾朋友們奉上更好的節目。
  • 朱衛東:炮擊金門的當代啟示
    當晚,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昭示未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炮擊金門始末(五):挫敗美當局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
    1958年,面對美國的軍事恐嚇和臺灣當局的戰爭叫囂,毛澤東決策和指揮了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炮擊金門作戰,是新中國一次較大規模的作戰行動,它挫敗了美國當局幹涉中國內政,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嚴懲了臺灣國民黨軍隊,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安全。
  • 落在金門的炮彈為何不爆?炮擊金門留下的神秘炮彈如今成寶貝!
    按此義,用「萬炮齊發」形容這兩次炮擊金門很貼切。 此後,我福建前線部隊與金門守軍之間的炮戰時緊時松,到了1958年,即狹義所指的金門炮戰開始之年,情況有了變化。
  • 「8·23」金門炮戰前,赫魯雪夫曾秘密訪華,卻始終被蒙在鼓裡
    再說國內,蔣美媾和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解放臺灣一直都被視作頭等大事,從1954年的第一次金門炮擊戰,到1958年的時候,這種軍事上對抗局面,也已經持續了好幾年了。所以結合國內外的政治形勢,我黨於1958年7月18日,作出了大規模炮擊金門的決定,一為懲罰蔣美媾和的囂張行為,二為以實際行動聲援中東阿拉伯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
  • 炮擊金門時毛澤東詢問葉飛的唯一問題是什麼
    主席一問,我即回答說:「哎呀,那是打得到的啊!」聽我這麼一說,主席考慮了十幾分鐘,然後又問:「能不能避免打到美國人?」我回答得很乾脆:「主席,那無法避免!」主席聽後,再也不問其他問題,也不作什麼指示,就宣布休息。這是主席要進一步考慮問題了。口述:葉飛炮擊金門,震驚世界的炮戰。艾森豪不是毛主席的對手,完全被毛主席調動。毛主席命令只打蔣艦,不打美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