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擊金門始末(五):挫敗美當局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

2020-12-17 央廣網

1958年,面對美國的軍事恐嚇和臺灣當局的戰爭叫囂,毛澤東決策和指揮了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炮擊金門作戰,是新中國一次較大規模的作戰行動,它挫敗了美國當局幹涉中國內政,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嚴懲了臺灣國民黨軍隊,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安全。

炮擊金門作戰,既是一場軍事鬥爭,也是一場政治鬥爭、外交鬥爭和宣傳鬥爭。毛澤東著眼於戰略全局,靈活地把軍事鬥爭與政治鬥爭和外交鬥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有理、有利、有節,牢牢地掌握了鬥爭的主動權,充分顯示了毛澤東把握軍事鬥爭主動權的高超指揮藝術和靈活的策略原則。

毛澤東提出「雙日不打單日打」的炮擊金門方針,後轉到零星炮擊,不封不鎖的狀態。

10月31日,毛澤東致信周恩來、陳毅、黃克誠,提出:「應將逢雙日不打的地方加以推廣,就是說逢雙日一律不打炮,使蔣軍可以出來活動,曬曬太陽,以利持久。只在單日略為打一點炮。」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中央軍委決定:今後雙日對任何目標一律不打炮,以利其長期固守;逢單日可略為打一點炮,炮彈一般不超過200發。從而使炮擊金門的雙日「四不打」發展為「雙日不打單日打」。

為了揭露美國政府的戰爭邊緣政策,反對美國幹涉中國內政,並給蔣介石以拒絕從金門、馬祖撤軍和減少駐軍以口實,中央軍委決定於11月3日對金門再次炮擊。炮擊前,毛澤東為福建前線部隊起草了廣播稿,向金門同胞作了廣播預告。廣播稿告訴金門同胞:「明日,十一月三日,是個單日,你們千萬不要出來。注意,注意!」毛澤東電告周恩來總理,將此廣播稿在「今日(十一月二日)下午,廈門前線口頭廣播,反覆三次。」福建前線炮兵部隊遵照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指示,於11月3、5、7日對金門實施了炮擊。

1959年的元旦剛過,大金門島上的國民黨軍炮兵突然於1月3日炮擊大陸沿海村莊,造成31名兒童死亡,17人受傷。為了懲罰國民黨軍少數作惡分子,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決定於1月7日對金門國民黨軍炮兵陣地實施了大規模打擊。

1月9日,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指示福建前線部隊「今後逢單日不一定都打炮」。從此,炮擊金門作戰轉到零星炮擊,不封不鎖,讓其固守的狀態。

1961年12月中旬,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為保持臺灣海峽的穩定,命令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不主動打擊金門國民黨軍,至此,炮擊金門作戰結束。此後,福建前線部隊只在單日向金門打宣傳彈。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1979年1月1日。

炮擊金門作戰,是在複雜的國際背景下進行的一次具有特殊意義的作戰行動。它既嚴懲了臺灣國民黨軍隊對大陸的襲擾,又挫敗美國當局幹涉中國內政、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同時也支援了中東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

炮擊金門的作戰,對於我們今天反對外國幹涉中國內政,反對製造「兩個中國」和「臺獨」的圖謀,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揭秘|炮擊金門始末(一):金門炮戰,意在擊美,支援阿拉伯人民反侵略...
    央廣網6月3日消息 (姜廷玉)1958年,面對美國的軍事恐嚇和臺灣當局的戰爭叫囂,毛澤東決策和指揮了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炮擊金門作戰,是新中國一次較大規模的作戰行動,它挫敗了美國當局幹涉中國內政,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嚴懲了臺灣國民黨軍隊,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安全。
  • 揭秘丨炮擊金門始末(二):猛烈打擊金門國民黨軍,揭露美軍侵略行徑
    央廣網6月4日消息(姜廷玉)1958年,面對美國的軍事恐嚇和臺灣當局的戰爭叫囂,毛澤東決策和指揮了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炮擊金門作戰,是新中國一次較大規模的作戰行動,它挫敗了美國當局幹涉中國內政,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嚴懲了臺灣國民黨軍隊,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安全。
  • 炮擊金門始末(四):毛澤東親自起草《告臺灣同胞書》
    央廣網6月6日消息(姜廷玉)1958年,面對美國的軍事恐嚇和臺灣當局的戰爭叫囂,毛澤東決策和指揮了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炮擊金門作戰,是新中國一次較大規模的作戰行動,它挫敗了美國當局幹涉中國內政,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嚴懲了臺灣國民黨軍隊,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安全。
  • 從央視熱播紀錄片,回顧驚心動魄的1958炮擊金門始末
    以蔣介石為首的臺灣當局以為「反攻大陸」時機已到,企圖進一步將事態擴大。8月6日,臺灣所謂「國防部」宣布進入高度戒備狀態,同時大量增兵金門、馬祖,使這兩個地方的兵力多達10萬餘人,佔臺灣陸軍總數的1/3,臺海局勢處於高度緊張狀態。8月11日,美國國務院發布「不承認共產黨中國政府的備忘錄」,重申不承認中國。
  • 炮擊金門一石二鳥
    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起,中國人民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猛轟金門,震驚了全世界,尤其是美蔣都慌了手腳。美國急忙調動六艘航空母艦、八十幾艘巡洋艦、驅逐艦等船隻急赴臺灣海峽,出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在遠東的最大海空力量集結,美國總統艾森豪不知道毛澤東想幹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不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實上已經歸還中國。
  • 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毛主席:我們整臺灣就是整家法
    為維護祖國統一,打擊美蔣囂張氣焰,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了炮擊金門行動。1958年8月18日,毛主席致信彭德懷,親自部署對金門的炮擊,其方針是八個字:「直接對蔣,間接對美。」辦法是只打金門,不打臺灣。
  • 央視熱播《一九五八炮擊金門》紀錄片,首次深度披露炮擊金門內幕
    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美國一面加強對臺軍事援助,一面加緊製造「兩個中國」。為了遏制美國幹涉臺灣問題,中國政府開展了針鋒相對的外交鬥爭,堅持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揭露美國幹涉臺灣問題是對中國的侵略。炮擊首日準確命中金門防衛司令部在美國的支持和縱容下,臺灣國民黨當局在1950年1月至1954年8月,對大陸沿海島嶼實施襲擊42次,動用兵力12.8萬多人。他們竄犯大陸的囂張氣焰,造成臺灣海峽地區長期緊張的局勢。為了懲戒臺灣國民黨當局,昭示中國人民統一的決心,中共中央在日漸緊張的國際局勢中做出決策——炮擊金門,金門這座小島,成為北京、華盛頓和蔣介石三方的角力點。
  • 朱衛東:炮擊金門的當代啟示
    當晚,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昭示未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央視首次深度披露一九五八年炮擊金門內幕
    本報北京電 (閔喆)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CTV-4《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晚8點檔推出10集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該系列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默契的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1958炮擊金門!央視這部紀錄片首次深度披露歷史內幕
    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這是央視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的歷史內幕和重要意義。記錄片展現了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一九五八炮擊金門》央視首播 60年前戰場內幕深度披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吳曉東)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10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該系列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炮擊金門,捍衛!
    它意味著: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島嶼及周邊海域,都是中國的領土與領海,中國在領海線以內採取軍事行動,完全是自己的內政,任何外國勢力都無權幹涉。橫空出世的主權宣言,無異於一顆重磅炸彈,在日漸複雜的政治博弈中激起千層浪花。
  • 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的真實原因探析
    但這些都還不足以成為中國政府突然下令大規模炮擊金門的理由。直到1958年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它成為了金門炮擊戰爆發的直接導火索。,金門炮擊戰已經一觸即發。事後得知,當時恰逢胡璉宴請到金門視察的國民黨集團「國防部長」俞大維一行,這也是一個絕妙的巧合。8月23日當天,我軍總共實施了三波炮擊,國民黨當局倉促應戰,大小金門指揮系統幾近崩潰,各種軍事設施、武器裝備、物資、人員損失慘重。
  • 臺胞來稿:「炮擊金門」後的「合」與「和」
    當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正在熱播的《一九五八炮擊金門》歷史記錄片,詳細講述了1958年8月23日 「炮擊金門」這一歷史事件,並透過海內外一手資料和兩岸親歷者的解讀,客觀呈現了炮擊金門對於兩岸關係乃至整個國際局勢的影響。
  • 國際賽場香港挫敗臺灣當局「臺獨」圖謀
    2019年國際巧固球賽於12月11日至22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參加本屆賽事的球隊超過200支,臺灣方面派出了兩支球隊參賽。
  • 蔡當局竟在小金門炮擊演習,國防部:不惜一戰
    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是因為民進黨當局固執己見地要堅持「臺獨」這一分裂立場不改變,而對維繫兩岸關係的基本準則,也就是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更是百般否定。近期大陸正值疫情時期,就在舉國上下一致抗疫防疫的情況下,蔡當局竟然在小金門炮擊演習,國防部警告雷霆響起。
  • 炮擊金門,全民皆兵!
    金門島上的北太武山,離這裡只有三千多米的距離,小嶝就如同通往金門的一級臺階。炮擊金門時,作為大陸距金門最近的一個鄉,這裡自然成為了雙方火力最密集的前線。炮戰中,彈藥消耗巨大,小嶝島的彈藥則全部依賴海上運輸。由於島上沒有供運輸船隻停靠的長碼頭,來船只能在淺海拋錨,再由民兵們肩扛手抬,運到陣地。
  • 背後原因:從炮擊金門看1958年的中國外交
    炮擊金門  就在這一年的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突然向金門、馬祖發起炮擊,海峽兩岸的局勢瞬間升溫,美軍艦隊也隨時有可能直接幹預此次"軍事衝突",給兩岸製造更大的麻煩。  關於毛澤東決定炮擊金門的原因,後世總結的說法有好幾種,如有人認為是支援中東地區的反美鬥爭;有人認為是進行國內政治動員,給"DYJ"運動鼓勁;有人認為是試探美國保護臺灣的政策底線,以確定對美政策的基本方針;還有人認為毛澤東對蘇聯在對美鬥爭中的軟弱表現不滿,想通過實際行動顯示其外交政策獨立於莫斯科。
  • 炮擊金門:毛主席是如何用這巧妙一招,化解美國分裂中國陰謀的?
    兩個多小時的炮擊,擊斃了包括金門防衛副司令趙家驤、吉星文、章傑在內的六百餘名守軍,這次炮擊可以說是震驚了全世界,也讓時任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大吃一驚,甚至有點驚慌失措。當年鄭成功被清軍所迫,就以金門島為據點成功登陸臺灣,並趕走了荷蘭人,所以金門自古以來就是臺灣海峽上的戰略要地。但是金門島雖然是臺灣海峽的戰略之地,其位置卻距離大陸較近,而距臺灣較遠,距離大陸最近的地方只有五海裡,但金門島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卻一直處在臺灣的控制之下,這是為何呢?當時為何沒有一舉將這個近在咫尺的海島拿下呢?
  • 當年解放軍為什麼不趁熱打鐵收復金門,為什麼突然停止了炮擊?
    對於1958年的金門炮擊戰,很多人不明白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我黨突然停止了炮擊,為什麼不趁熱打鐵收復金門?原因用中國一句諺語能大致解釋,當時收復金門,那就叫「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小失大」。事實上,自從1954年美國與蔣介石臺灣當局籤訂了所謂《共同防禦條約》之後,蔣介石看似找到了安全的避風港,實際上這個事情也是一把雙刃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