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邊銷茶是什麼?

2020-12-12 泠茶人

喝茶久了,很多茶友都會聽到一個名詞——邊銷茶。撇開字面的意思,各位茶友們了解過邊銷茶呢?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邊銷茶是什麼!

提到邊銷茶,我們繞不過的仍舊是唐初開始的「茶馬互市」,作為溝通少數民族和漢族的橋梁,茶馬互市將茶文化傳播給了邊境的少數民族,在此之後,茶就成了互市交易的最主要物品。極大程度上推動了漢族和少數民族的貿易交流,在宋、明、清三代為茶交易還專設了職能機構:「茶馬司」,用於管控邊銷茶貿易。在新中國成立後,對於邊銷茶國家也一直有管理,在2002年時開放了邊銷茶生產資格權限,讓更多企業蜂擁而至,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邊銷茶的產量。

很多人都覺得邊銷茶其實指的就是普洱茶,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邊銷茶的品類並不單一,除了雲南的普洱緊茶外,還有湖南的茯磚、黑磚、花磚;湖北的青磚、米磚;四川的康磚、金尖等。由於歷史的原因,各民族所飲用的邊銷茶品種也不同。像雲南的普洱多數都是銷往西藏四川,湖南的茯磚、黑磚、花磚、米磚主要是供應到新疆、青海、甘肅、寧夏。

邊銷茶的主體還是以緊壓茶為主,緊壓茶利於存放、運輸。質性莖幹較多,茶多糖及纖維含量高,含多種人類必需的維生素和稀有元素,特別是茶鹼的含量較高,長期生活在牧區、高原、缺水、無蔬菜的少數民族以搗碎的磚茶兌奶熬製成奶茶飲用.

對於以肉食為主的群眾,可以去羶化食、補充水分和維生素等,奶茶渣用來餵大牲畜,避免由於缺水、疾病和飲食習慣的原因,人畜腸胃鼓脹而死。因此,在牧區有「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之說。

相關焦點

  • 火爆的黑茶源自邊銷茶?說說邊銷茶的前世今生
    黑茶一直以來都是邊銷茶(又叫邊茶,因專供邊疆少數民族飲用而得名,多為緊壓茶,原料為黑毛茶、老青茶、紅茶)的主要種類,而黑茶也正是為了滿足邊疆少數民族同胞的需求,在銷運過程中產生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邊銷茶還是聯繫南北、溝通邊疆少數民族與內地漢族的紐帶嗎?邊銷茶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 蒙古族有句俗語「寧可三日無飯,不可一日無茶」,這就是蒙古奶茶
    在很久以前,蒙古族歷史記載中曾有過這句話,那就是「寧可三日無飯,不可一日無茶」。可想而知,奶茶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該有多麼的重要。蒙古族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生產發展情況的差異。在生活飲食習慣上,與我們漢族有很多不同之處。由於蒙古族大多與遊牧方式生存,平時的日常飲食多以牛羊肉,乳製品為主。
  • 揭示:廣東人為什麼寧可三日無糧,也不可以缺少這個
    「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這句諺語本說藏族人民常以腥肉做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道出藏族人民對茶的熱衷。潮汕人對茶都有著一種特有的衷愛,在外出行包裡少不了就是一套簡易的旅行茶具。閒時。泡上一道三杯。可能不知道為什麼要喝茶,也說不出他們如此的喜愛喝茶,但往往回答就是 「習慣了,都這樣的」。這就是廣東潮府,喝茶的優良傳統深植在每一個潮汕人的骨子裡。他們喝茶不為什麼,但他們不可一日無茶。
  • 寧可百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福建這4種茶,你都喝過嗎?
    在閩南一帶就有「寧可百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在閩北一帶也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俗語。其實,福建是產茶的大省,茶文化在福建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世界的茶鄉在中國,中國的茶鄉在福建。據記載,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比陸羽《茶經》還早300年,是中國茶文化的發祥地。福建茶的種類全國最多,有紅茶、綠茶、白茶、烏龍茶、花茶五種茶,品質優良,產量全國第一。
  • 茶煙繚繞,迢迢雲路伴句香「讀茶行者洪漠如行記」
    幸喜還有朋儕,幸喜還有茶,一路陪著。漫起的茶煙,迷濛了前路的艱辛。一篇一篇讀洪漠如的行記,泱泱大國的西北生活圖景,行者的甜酸苦辣,一一展現於眼底。在玉門關在洪漠如的行記中,「西北」不是一個簡單的行政區劃概念,而是一個充滿地域文化內涵和詩性品質的意象構成。它有邊地的率真與純粹氣質,有大山的堅強與陽剛,有草原的豪邁與浪漫,有大漠的荒涼與蒼茫。
  • 農村老話說門前不栽竹,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又何解?
    可同時,我們還會聽到有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就是可以吃飯不吃肉,但是住的地方卻不能沒有竹子。這就會讓我們感覺到莫名其妙,為什麼會有這樣自相矛盾的話?先說門前不栽竹,轉臉又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究竟是讓人門前栽還是不栽?究竟要鬧哪樣?到底哪一句是有道理的?
  • 鄭板橋一副《墨竹圖》,展示了什麼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宋朝的大才子蘇東坡曾寫下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意思很簡單,寧可吃飯沒有肉食,也不要居住的地方沒有竹子,吃不到肉頂多讓人消瘦,而居住地沒有竹子卻會令人庸俗。人瘦了還能胖回去,而人俗了卻是無法醫治的。由此可見,竹子是高雅的象徵,是提高人們生活品味,人生境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農村老話: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還是「門前不栽竹」?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乃是農村俗話「門前不栽竹,屋後不種樹」與蘇東坡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之間的PK。究竟哪個更有道理?一起來看。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兩句話各自是什麼意思:「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意思是寧肯不吃肉,居住的地方也要有竹子做伴。
  • 酥油茶為什麼是進藏路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如果要選擇一種氣味代表西藏,你會想起什麼?是來自梅裡雪山冷空氣的味道?還是雪域高原陽光中的青草香?抑或是從牧區到農區,從住家到寺廟,只要有人的地,就一定能聞到的酥油味?人們常說,沒有喝過酥油茶,就不算真正到過藏區。酥油茶,第一口異味難耐,第二口淳香流芳,第三口永世不忘,也是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 俗語講門前不栽竹,又有老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該信哪個
    農村流傳著一句叫,門前不栽竹,但也有一句與竹有關的話語,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有人覺得,為何會有這麼矛盾的話在流傳呢?其實兩種意思不同的農村老話,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或者說是陽光白雪與下裡巴人不同的觀點,具體是什麼意思?下面我來給大家講解下。
  • 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我也沒有問具體什麼原因,每個人做出選擇必然有他自己的理由。而五月來了,樹蔭蔥蔥;在重慶,更有不少竹林。比如知名的縉雲山上的農家樂附近都是竹林,承接住宿,有的價格還不低。竹林地和山頂的松林地會有很明顯的分界線。
  • 喝茶到底喝的是什麼?喝茶改變了你什麼?你是否不可一日無茶?
    古人講,不可一日無茶。而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生活節奏更快,壓力更大,煩心事更多,讓很多人忘記了從容,忘記了如何靜下心來喝一杯茶。其實茶並沒有什麼太神奇的功效,只不過有的幾千年的文化積澱,讓茶從一片小小的樹葉變成了厚重的茶文化,看起來輕飄飄,喝進去卻沉甸甸。每個人對茶的態度都不一樣。我們在鄉下,老農剛乾完一上午的活,坐在樹蔭下,抽個菸袋,灌一大口濃茶,那就是他最好的休閒時光。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家裡養盆文竹,寓意家人節節高升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家裡養盆文竹,寓意家人節節高升文竹是「高雅派」的代表,也是家庭養花很常見的一種綠植,知道它的人很多,實際上養文竹的朋友是很少的,原因可能跟文竹不開花有很大的關係,文竹在較短的時間內是不會開花的,除非養了十多年,它才有可能開花
  •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竹」自古作為一種特色文化載體,就肩負著傳承與發展歷代文化作品的重任。可以說「竹文化」是在人們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發展並逐漸興起的。因竹子特殊的生長狀態所以,內空、不易折斷、成活率高等生長特點。經常被世人比喻成美好節操,並在詩文中佔據一方沃土。
  • 酥油茶一點也不難喝?
    我們都知道,肉屬於酸性食物,經人體消化後使人體血液偏酸性,會出現便秘、胃酸過多、疲勞等症狀。大量飲茶後,可使人體內的酸鹼維持平衡。因為酥油茶裡的茶汁比較濃,所以具有提神醒腦、生津止渴、防止動脈硬化、抗老防衰、抗癌等多種作用。藏族人每日必飲酥油茶,一天至少要飲三次,有的甚至多達十幾次。甚至,還流傳著「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那麼,讓藏族人為之著迷的酥油茶是怎麼來的呢?
  • 寧可食無肉,不可庭無花!庭院等養護牡丹要選擇適合的品種
    寧可食無肉,不可庭無花!此圖實拍農家小院養護的牡丹,比牡丹已有30年的樹齡。紫紅色系列的叢生樹型牡丹,樹齡40-50年,比較傳統的品種,適合庭院栽種!品種牡丹:飛燕凌空,是唯一進入太空培育的品種,特點是花大,色豔,長勢比較快,木質化比較壯實!牡丹品種:胡紅,經典老品種,適合庭院栽種,適合冬季反季節催花品種,值得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