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銀行」志願者開展賀卡DIY活動。圖片來源:中國婦女報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新竹社區積極探索社區提質新途徑,堅持以黨建引領推進社區基層治理,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搭建為民服務平臺,創新服務模式,為社區發展穩定提供了堅強組織保障。社區先後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和諧社區」「全國最美志願服務社區」等榮譽稱號。
6月的一天,記者剛踏進新竹社區,心中便湧動著一種暖暖的感動。
「時間銀行」讓養老安心
夕陽的餘暉下,一位老人推著另一位老人漫步在小區的林蔭路上,步履緩慢而從容。推車的老人叫劉粵源,是新竹社區的一位特殊志願者。說她特殊,是因為她是破格加入「時間銀行」志願者隊伍中的。劉粵源老人已經70歲了,按規定,超過70歲就不能加入志願者隊伍了,但她多次找到社區領導,表示很渴望成為「時間銀行」的志願者。
「我身體還不錯,想做點力所能及有意義的事,幫助別人其實也是快樂自己。」劉粵源樂呵呵地告訴記者。
劉粵源幫助的對象是93歲的獨孤老人馮聯秀,因為疾病導致雙腿無法行走,只能依靠輪椅在家中生活。劉粵源的到來給馮奶奶的生活增添了幾分快樂,她常帶著馮奶奶到小區轉轉,呼吸新鮮空氣,還陪她去看醫生,買了新鮮的時令水果也會特別分出一份,拿給馮奶奶。「生活在這個社區真的很幸福,鄰裡之間像親人一樣。」馮奶奶說這句話時,臉上的笑容真誠又燦爛。
新竹社區黨委書記覃毓寧告訴記者,新竹小區是20世紀80年代的老舊小區,老年人口比例約佔10%,其中高齡老人佔五分之一,而且空巢化速度在加快。2018年9月,社區推行「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志願服務模式,按照低齡存時間,高齡換服務的原則,鼓勵志願者尤其是健康低齡老人為轄區內高齡、失能、失智、行動不便等有服務需求的老人提供志願服務,形成一代幫一代、低齡扶高齡的波浪式互助養老的良性循環。
劉粵源只是這裡近兩百名「時間銀行」志願者的一個縮影。老人腿腳不便,志願者上門幫助收拾屋子;子女都在外工作,志願者來到老人家中聊聊天嘮嘮嗑;腰酸腿疼,志願者用自己的醫學知識來為老人做個推拿按摩;「長者生日會」「鄰裡長桌宴」等主題活動溫暖著老人們的晚年生活……「時間銀行」志願者成了街坊鄰裡的「貼心人」。
截至目前,新竹社區已招募「時間銀行」志願者團隊32個,共有199名志願者,累計服務老人487人次,累計服務時長240多個小時。整個「時間銀行」運作步入正軌,活動也融入經常,融入日常,每一名「時間銀行」志願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使為老、敬老、愛老之風氣在社區蔓延。人性化的居家養老服務和融洽的社區氛圍讓社區老人連聲點讚:在家門口就能養老,安心也暖心,真是太幸福了!
「文化大餐」凝聚居民幸福
新竹社區秉承「身邊學校、多彩課堂、青年之友、老少受益」的社區理念,充分發揮教育資源優勢,利用現有教育平臺,打造老少皆宜的社區文化「大餐」,營造社區老人活到老學到老,兒童、青少年融入其中的良好氛圍。
「乒乒——乓乓」,在二樓的運動室,一陣激烈的桌球聲響起,原來是一名少年與一位老奶奶在打桌球。「我們的教練都是社區退休幹部、教師等。」覃毓寧向記者介紹到,現在陪練的這位老奶奶曾經是一名桌球運動員。「我們小區還出了一名廣西青少年桌球錦標賽冠軍呢。」旁邊一位大爺充滿自豪地說。
充分發揮退休幹部、教師餘熱和激情,為社區教育整合師資資源,搭建學習平臺,新竹社區將社區教育正能量融入了日常生活中。此外,社區還有每日廣播播報、《竹聲報》及「常青樹」老年學堂,讓老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同時帶動社區兒童、青少年融入濃厚的學習氛圍中,讓社區切實成為居民的「身邊學校」。
便民服務升華鄰裡真情
「有困難找網格員」,在覃毓寧的帶領下,社區形成了網格化管理格局,積極探索「社區黨建網格化」服務新模式。覃毓寧在走訪民情時了解到,居民陳秀珍屬於低保戶,是幫扶對象,剛好有個單位需要看管電動車棚,她就推薦了陳秀珍。樸實的陳秀珍對工作很認真,她用鑰匙打開了鄰裡間信任的大門。在她的小木桌抽屜裡,經常會幫居民保管幾把甚至十幾把居民家的大門、房門或者電動車的鑰匙。每天下午四點半左右,新竹社區的孩子們就放學了,但因為家長下班晚,又不放心讓孩子們自己帶鑰匙,就開始有人把鑰匙交給陳秀珍保管。家長們叮囑孩子,放學後就到「幫拿鑰匙的阿姨」那裡去取鑰匙開門。久而久之,陳秀珍就被大家親切地稱為「鑰匙阿姨」。「鑰匙阿姨」的故事傳遍了千家萬戶,也曾被央視《將改革進行到底》紀錄片報導。
新竹社區真誠為民服務,得到了居民的肯定。家住72棟的鄧奶奶捨不得離開小區,她告訴記者,女兒給她買了新房子,她不願意去住,「在這兒住得很舒心,很放心。鄰裡間像親人一樣,社區幹部對我們也很貼心。」
說起幹部貼心,覃毓寧在社區一待就是18年,前不久她考上了事業單位,但,她還是選擇留了下來,繼續為社區服務。她有些激動地說:「我在社區工作這麼多年,家家戶戶都很了解,當得知我考上事業單位要離開時,居民們都來找我,要求我留下來。當我看到他們的眼裡含著淚花時,群眾的信任與需要就是我留下的原因。」(記者 陳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