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戰的旁觀者與參與者:中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2020-12-14 江南蓑翁

導語:前文介紹了中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的態度與應對措施,以及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政府逐步參與一戰的過程,本文將繼續介紹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揮的作用。

1. 中國參與一戰的方式

中國在對德、奧兩國宣戰之後,並沒有像其他歐洲國家或美國一樣派軍隊參戰,而是派出了勞工,主要服務於協約國的後方。協約國在中國宣布對德奧宣戰以後,於9月8日正式答覆中國政府,保證中國在世界上享有大國的地位和優待,並承諾:第一,庚子賠款暫緩5年還清,不另加利息,俄國暫緩一部分,德奧兩國的賠款永遠被撤銷;第二,增加5%的進口關稅原則,具體辦法設一委員會專門研究;第三,天津周圍20裡內中國軍隊可以暫時駐紮,以防範德奧兩國僑民的具體行動。

一次世界大戰

中國政府在對德奧宣戰之後,立即取消了德、奧兩國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收回了奧匈帝國在天津的租界,沒收了德華銀行,解除了奧匈帝國在華士兵的武裝。同時為了支援協約國作戰,向協約國運送了大批糧食,並向法國派了一個軍事調查團。除此之外,中國繼續向歐洲和中東派遣勞工,累計人數達到17萬多人。段祺瑞則利用中國參戰的機會,向日本大舉借款,並與日本交換了有關山東問題的換文,向日本借款達到3.8億日元。段祺瑞在參戰之初便抱著擴充個人軍事實力的私心,因此段祺瑞借參戰的名義編練擴充自己的軍隊,希望由他來實現統一中國,結束軍閥割據的局面。

一戰華工

1917年11月,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俄國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單獨與德國、奧匈帝國訂立和約,這就引起了以英、法、美等國為首的協約國集團的不滿,他們一方面對新生的蘇維埃紅色政權極度恐懼,一方面又對俄國退出戰爭不滿,因此協約國集團決定武裝幹涉蘇俄革命。作為協約國成員之一的日本也制定了進軍西伯利亞,援助白俄,實現控制中國北滿、外蒙和俄國西伯利亞的大陸政策。1918年5月16日,在日本的威逼利誘下,段祺瑞政府與日本籤訂《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議》,5月19日,雙方又籤訂了《中日海軍共同防敵軍事協議》。其內容主要是:中國支持日本,並與日本一同與蘇俄作戰,撲滅俄國革命。段祺瑞政府按照協議的要求,先後派海軍和陸軍從上海、北京出發赴俄國東海濱省鎮壓俄國革命。參戰的海軍是北洋海軍第一艦隊「海容」號巡洋艦,參戰的陸軍主要是北洋陸軍第九師第三十三年團,下轄兩個營,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機關槍兵各一個連,共計2000餘人,後來又增派該團第三營、第三十五團第一營加入,人數增至3000餘人。協約國幹涉俄國革命失敗後,中國政府也將軍隊從俄國撤回國內。

北洋政府

2.中國在一戰後的處境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協約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1919年1月18日,各協約國在法國巴黎召開了解決戰後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中國作為協約國成員,當然也是戰勝國之一,理所應當參與這次會議,但是日本方面卻阻撓中國參加會議,他們認為中國在戰爭中出力甚少,不應參加此次會議,但是中國政府據理力爭,衝破了日本的阻撓,參加了巴黎和會。中國政府派出了50多人的代表團,以陸徵祥、王正廷、顧維鈞、施肇基、魏宸祖5人為代表,外長陸徵祥為首席代表,還有外籍顧問5人。當時北洋政府給代表團的任務是:一是收回戰前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這些權益不得由日本繼承;二是取消「民四條約」的全部或部分;三是取消外國人在中國的特殊權益,如領事裁判權、協議關稅等;四是結束德奧等戰敗國在中國的政治與經濟利益。

顧維鈞

1919年2月15日,中國代表向大會提出《關於山東問題的議案》,要求將膠濟租借地、膠濟鐵路以及德國在山東的其他權益一併全部交還中國。後來代表又向大會提出《廢除「民四條約」的議案》,代表們認為這個條約是日本脅迫中國與它籤訂的,這個條約破壞中國的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屬於不平等條約。日本則在巴黎和會上頻繁開展一系列活動,相繼與美、英、法等國達成關於山東問題的一致看法,美、英、法等國支持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以此換取日本在國際問題上與西方保持一致。4月30日,日本在口頭上同意將山東半島的完全主權交還給中國,但是又保留原來給予德國的經濟利益,並在山東的青島建立一個居留地,這實質上將青島變成了日本的殖民地,緊接著美、英、法等國通過了對德和約中關於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權益的條款。5月1日,英國外交大臣將條約中有關山東問題的條款轉告給中國代表,中國代表團要求查看草約文本和會議記錄,均遭到西方列強的拒絕。

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很快傳回國內,國內民眾強烈不滿。一戰結束後,中國成為戰勝國,這個消息在起初使中國人欣喜若狂,人們紛紛認為中國現在已成戰勝國,必定能夠收回在一戰前丟失的合法權益,取得與西方列強平起平坐的地位,但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給人們潑了一桶冷水,作為戰勝國居然得到與戰敗國一樣的待遇。5月4日,著名的「五四」愛國運動爆發,人們要求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並提出「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口號,出席巴黎和會的代表團也收到了大量的國內來電,要求拒絕在和約上簽字。6月10日,總統徐世昌請求辭職,6月13日,內閣總辭職,龔心湛代理總理,6月23日,北京政府向代表團提出先力爭保留,迫不得已情況下只能籤字,隨後外交部電令代表團,人民要求拒絕籤字,籤不籤字由陸總長決定。中國代表團在國內強大的民意壓力下,最終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認為西方列強沒有給予中國公道正義,中國不能犧牲公道正義而籤字。(未完待續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文獻

1.李志學:《「一戰」對德外交與中國加入國際體系》

2.黎耕:《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始末》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如有抄襲等侵權行為,本帳號保留訴諸法律權利

相關焦點

  • 歐戰的旁觀者與參與者:中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下)
    導語:本文繼續介紹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中國帶來的深遠影響。1. 中國登上國際政治舞臺,參與國際政治中國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是一種相對隔絕於世界外部的狀態。甲午戰爭的慘敗使西方從此更加輕視中國,從對中國的評價是東亞帝國轉變為東亞病夫。甲午戰爭的慘敗也使中國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降到了谷底,清朝面對列強從極度自傲變成了極度自卑,慈禧太后甚至還說出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樣毫無節操的話。總之在一戰以前,中國在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中沒有建立起平等、正常的外交關係,而是一直處在極度自大與極度自卑兩者不停轉換之間。
  • 會議資訊 |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 學術研討會
    徐國琦:《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亞洲共有的歷史》3. 楊天宏:《近代國人對蘇俄的認知及其變化》4. 唐啟華:《一戰期間中國外交政策的演變:由「聯英制日」、 「親日」、「親日聯美」到「聯美制日」》5. 廖利明「一戰」期間及戰後北京政府對德僑財產的處置張以諾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機關槍隊的影響 第二會場地點:第三會議室主持人:歐陽哲生   評議人:鄒小站、高波發言人題目馬克鋒試論「一戰」前後國人的崇美情結及其原因
  • 中國是在什麼情況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中國已經是一個主權不完整的半殖民地國家,那麼,為什麼還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捲入帝國主義大國爭奪世界霸權的戰爭中去呢?從帝國主義角度來看,美、日都希望通過拉攏中國參戰方面增強協約國方面力量,孤立同盟國,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對華控制,進而把中國徹底變為自己的殖民地。
  • 【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上)
    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
  • 第一次世界大戰,沒有人對中國感恩
    這封信的寄出者是中國勞工顧興慶(音譯,Gu Xinggqing),他在在諾曼第魯昂的倉庫工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紀念上念起中國人的書信,顯然是為了「世界大戰」的名頭,更是為了某些耀眼的宣傳,還是為了讓中國人在潛意識裡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有所「感情」,讓普通中國百姓把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成「正義的戰爭」。
  • 【婦聯改革進行時】婦女議事會讓她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
    【婦聯改革進行時】婦女議事會讓她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 2020-12-16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一次世界大戰
    名    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時間
  •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的棉紡織工業:困境中的世界為中國提供了機遇嗎
    作者:劉叢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遠洋貿易受阻「儘管1913年的政治動蕩(即二次革命——作者注)使中國相當一部分地區……貿易停滯,1914年看起來前景可期,有證據表明商人開始對中央政府重拾信心。」彼時的中國,開埠超過半個世紀的主要口岸早已對掛著各國旗幟的商船司空見慣,參與國際貿易也形成了穩定的模式:進口以紡織品為代表的工業製成品,並出口茶葉、絲綢和大豆等農業產品。國際貿易帶來的海關稅穩定增長,成為貧弱中國當時向外借款的重要擔保。1914年6月24日,塞爾維亞青年刺殺斐迪南大公夫婦,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
  • 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收回了多少權益
    當日也照會奧匈帝國駐中國公使:「貴國現與德國既為同一之行動,則中國政府對於德奧兩國不能有所區分,茲向貴國政府聲明:自中華民國六年八月十四日上午十時起,本國與貴國入於戰爭之狀態,所有中奧兩國於1869年9月2日所訂中奧條約,
  • 【學術邀請】「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函
    2018年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現代世界體系的形成和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為了紀念這次大戰結束一百周年,深入探討「一戰」對於中國的影響及其歷史內涵,中國人民大學民國史研究所擬於2018年11月在北京舉辦「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素仰先生學殖深厚,成就卓著,特邀您撥冗參會,並惠賜宏文。
  • 第一次世界大戰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人間煉獄
    說實在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性質上多少還有點不同,這也就決定了戰爭的慘烈程度不一樣。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之間的帶有侵略性質的非正義的戰爭,不同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法西斯勢力與反法西斯勢力之間的戰爭。
  • 會議資訊|「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函(第一號)
    2018年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現代世界體系的形成和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為了紀念這次大戰結束一百周年,深入探討「一戰」對於中國的影響及其歷史內涵,中國人民大學民國史研究所擬於2018年11月在北京舉辦「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素仰先生學殖深厚,成就卓著,特邀您撥冗參會,並惠賜宏文。
  •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看疫情,告訴你為何要重倉中國!
    當前肆虐全球的疫情,很可能成中國經濟和股市崛起的契機!這是有歷史依據的。美國借第一次世界大戰起飛1914年6月開始於歐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讓歐洲股市暴跌。與此同時,華爾街利用股市為歐洲協約國提供戰爭貸款,在股市上發行債券,資金都湧入美國股市,造就了美股第一次大牛市。更為重要的是,美國藉助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經濟繁榮、金融繁榮,從世界最大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
  •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到底是受益國還是受害國?真實情況讓人感到...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借「塞拉耶佛事件」首先向塞爾維亞開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戰的參戰方為同盟國陣營(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和協約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戰爭波及地區:歐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東、
  • 第一次世界大戰,你知道多少?
    至此,德國在大戰中的敗局已定1918年11月11日,德軍正式投降。德國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邊森林福煦將軍的行軍火車上,籤署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為什麼你一定要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這一過程中,英法殖民帝國的勢力走向頂峰,與此同時,促使英法殖民帝國在幾代人之內就走向滅亡的條件也隨之產生。第一次世界大戰給全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這場戰爭致使整個歐洲都倒退了至少8年以上,也間接導致了另一場更大規模戰爭的爆發。戰爭之後,美國和日本開始崛起,地處歐洲東部邊陲的俄羅斯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
  • 第一次世界大戰:五場大戰役
    我們熟知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又開始到結束,在持續了四年裡。共發生過100多次戰鬥。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戰爭的,數據統計大約有900萬軍人和700萬平民。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生了很多慘烈的戰鬥,根據推算這些戰役造成了1700萬人傷亡和2000萬人受傷。
  • 歷史上的今天: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在105年前的今天,1914年8月2日,德軍入侵比利時和法國,把這兩個國家,還包括後來的英國、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拖入到德俄衝突中,從而引發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掠奪戰爭。
  • 鏖戰普熱梅希爾,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沙俄最後的高光時刻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俄軍沒有打過攻堅戰?假的!提起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沙俄軍隊,大家聯想到更多的是布魯西洛夫攻勢或者坦能堡會戰。前者代表著俄軍的輝煌勝利,而後者則意味著俄軍慘痛的失敗。但是無論是勝利還是失敗,在大多數人的心中,俄軍在那場戰爭中好像並沒有發起過太著名的攻堅戰。
  • 乘坐長春306公交車 讓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1914年6月:斐迪南王子被殺。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起戰爭。1914年8月:德國向俄、法宣戰併入侵比利時。英國向奧匈帝國和德國宣戰。1914年9月:馬恩河戰役。1914年11月:土耳其加入同盟國。1915年5月:義大利加入協約國。
  • 第一次世界大戰五大傑出將軍
    莫裡斯·薩拉利(Maurice Sarrail)莫裡斯·薩拉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是法國陸軍軍官。生於1856年,當時戰爭爆發,他已經是法國最高級的軍官之一。當他的部隊在1914年8月入侵阿登時,表現出色時,他被提升為第三軍指揮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