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收回了多少權益

2020-12-14 上遊新聞

1917年8月14日中國政府宣布對德奧宣戰,直接獲取的利益自然是結束了跟德奧兩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

段祺瑞

8月14日中國政府以《大總統布告》名義宣布:「爰自中華民國六年八月十四日上午十時起,對德國與奧國宣告立於戰爭地位,所有以前我國與德奧兩國訂立之條約合同協約,及其他國際條款、國際協議,與中德中奧間之關係者,悉依據國際公法及慣例一律廢止。」

由於早先已經跟德國斷絕外交關係,德國與中國的外交事務委託了荷蘭為中間人。所以,8月14日中國外交部照會荷蘭公使:「茲中國政府特聲明:自中華民國六年八月十四日上午十時起,與德國入於戰爭之狀態,所有中德兩國於1861年9月2日所訂中德條約、1880年3月31日所訂中德善後章程,及現在有效之其他條約合同或協約,無論關於何種事項者,均一律廢止。至1901年9月7日所訂之條款,及其他同類之國際協議有涉及中德間之關係者,並從廢止。」

當日也照會奧匈帝國駐中國公使:「貴國現與德國既為同一之行動,則中國政府對於德奧兩國不能有所區分,茲向貴國政府聲明:自中華民國六年八月十四日上午十時起,本國與貴國入於戰爭之狀態,所有中奧兩國於1869年9月2日所訂中奧條約,及現在有效之其他條約合同或協約,無論關於何種事項者,均一律廢止。至1901年9月7日所訂之條款,及其他同類之國際協議有涉及中德間之關係者,並從廢止。」

對於以上,荷蘭公使於8月15日給予了回覆:「除德國利益現已由本大臣照料外,現接本國政府命令,所有奧國在華之利益,業經奧政府委託本國政府囑令本大臣照料。」

在1917年8月14日宣戰當日,中國政府即發表了郵件檢查令,宣布「所有我國及各國往來郵件,均應分別一律檢查,以昭慎重」。儘管明確「除德奧以外各國,在我國所設郵局,由其自行派員檢查」。

但是,這當中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不僅是徹底收回了跟德、奧兩國有關的郵權,而且由於是在「一律檢查」前提下,對「除德奧以外各國」在中國的郵權的讓渡程度就大大降低,性質規定為了由中國授權,並且中國有了進行檢查的最終權利。就「除德奧以外各國」在中國的郵權實際來說,並沒有什麼變化,但性質變了。這是中國近現代史中,郵權在1907年清政府成立郵傳部收回主權行動後,又一次根本性的主權收回行動。

1917年10月30日中國政府頒布《捕獲審檢庭條例》,分高等和地方捕獲審檢庭兩級。同日,中國政府頒布了《海上捕獲條例》。這是中國海事主權和法制史的一個劃時代事件。為什麼這麼說呢?所謂捕獲審檢庭,實際上就是一個海事法院、海事檢察院和海警的三位一體機構,它的成立不僅意味著中國海事主權實現了專門的法制化,而且實質性確立了中國在所屬海域具有最高海事主權的具有現代性的地位。也即,從此中國政府不再將海事問題局限為外交問題,而是已經將其改變為了一個屬於專門的司法問題。

如果不藉助對德奧宣戰的機會,中國政府試圖要做到這點會極其困難,列強可能會在海事權方面的一系列細節跟中國政府糾纏不清。既然中國作為完全主權國家與德奧宣戰,而這種戰爭狀態在中國本土及其周邊涉及的非常重要內容,將是德奧兩國艦船及其航行或藉助中立國航行等問題,那麼,中國政府藉機解決海事權根本的主權性質及實際的實行權利,其他列強就無話可說。

以上關於郵權和海事權的收回至今沒有得到史學家足夠重視,尤其對於上述海事權問題的研究更是屬於空白。

中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實際的收回主權行動在1917年3月14日宣布與德國斷絕外交關係後即展開。由於絕交,中德兩國以往所籤訂一系列條約條款就失去了合法性基礎,因此,3月15日中國中央政府即指令各地方政府按照新的辦法管理德國僑民。

其中內在的涵義是什麼呢?既然斷交,那麼德國在中國也就不存在被承認的領事權,相應也就不再存在領事裁判權,因此,1917年3月15日開始,中國政府第一次正式開始收回相應的一系列主權。同樣道理,當8月14日中國向奧匈帝國宣戰後,也收回了相應的主權。

於此相關,中國政府也向德國收回了一系列租界權利。以武漢漢口為例,中國政府於1917年3月15日下午即採取了收回德國租界的行動,德國領事及工部局停止了合法工作,漢口警察廳接管了租界警察機構及其武裝。

綜合而言,除領事裁判權之類等外,以及青島被日本佔領及山東問題與日本發生糾葛外,中國政府收回的德國在中國利益大致有:

一,天津、漢口德國租界被中國收回,這是中國第一次收回租界的行動;

二,中國政府解除了德國在中國境內的各種武裝,這是列強在中國第一次被徹底解除武裝;

三,德國政府中國境內財產被封存或沒收,私人財產具有軍事用途者也被封存或沒收;

四,中國停止支付或不再支付對德國的外債及賠款、利息。奧匈帝國相應在中國的利益也被中國收回。

總之,德、奧兩國在中國之一切不平等利益在中國宣戰後及戰後全部被中國收回。然而,由於日本在青島和山東問題上阻礙,中國政府當時所獲取的劃時代的一系列重要的成就,並不能被輿論所充分認識和重視,整個民族的情緒深刻地沉浸在了青島和山東問題中,中國的歷史走向被極其深刻地情緒化改變了。

《凡爾賽條約》籤訂

無論如何,就中國與德國的關係而言,中國政府當時處理得可謂是近乎完美,是近現代外交史上罕有的成功事例。由於宣戰後中國政府將德國政府與平民在中國利益加以了區分,儘管戰後中國政府沒有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但德國方面顯然對中國懷有感謝之意,並對中國有了特別的尊重,主動按照《凡爾賽條約》執行與中國的關係,試圖在新的基礎之上與中國建立新型國際關係。

1919年9月15日徐世昌總統宣布結束對德戰爭狀態。1920年德國派遣使節卜爾熙到中國商談恢復通商事宜。1921年5月21日中德兩國籤訂《中德通商條約》(也稱《中德協約》),並於7月1日正式交換正式文本及相關聲明等文件。

徐世昌

這是中國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真正意義的第一個國際平等條約,德國聲明文件第一句話即稱:「德意志共和政府願基於完全平等及真切相互之主義,合於普通國際法之條規者,以恢復中德之友誼,及通商關係。」

北洋政府所獲取的這一外交成果,最終充分享受其利益是南京國民政府。建黨初期的中共也享受到了實際利益,友好的德國成為了中共在西方除法國外最重要的發展基地,在德國留學和居留過的中共黨員有張申府、劉清揚、周恩來、朱德、賀治華、孫炳文、廖煥星、章伯均、熊銳、熊雄、鄭太樸、高語罕、潘惠田、房師亮、徐冰(邢萍舟)、武西(武兆鎬)、謝唯進(謝用常)、劉鼎等。

很多年來幾乎不被人提起的一個事實是,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從德國獲得了戰爭賠償。

在《中德通商條約》及相關聲明等文件中,明確德國賠償中國之內容主要有:一,按《凡爾賽條約》對中國進行賠償;二,此外特別賠償中國處理德國戰俘的費用。當時德國即以現金400萬元及津浦、湖廣鐵路債券交付中國政府作為部分戰爭賠款。

也許,這是一個不願意被接受的事實,關於德國對中國的戰爭賠償似乎還沒有歷史學家進行專門、詳細的研究。然而,這是中國在近現代頻繁的對外戰爭中,唯一一次實際獲得了戰勝賠償的歷史事件,僅僅這一點,就足以在中國史書寫上濃重的一筆。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歐戰的旁觀者與參與者:中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導語:前文介紹了中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的態度與應對措施,以及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政府逐步參與一戰的過程,本文將繼續介紹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揮的作用。1.一次世界大戰中國政府在對德奧宣戰之後,立即取消了德、奧兩國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收回了奧匈帝國在天津的租界,沒收了德華銀行,解除了奧匈帝國在華士兵的武裝。
  • 歐戰的旁觀者與參與者:中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下)
    導語:本文繼續介紹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中國帶來的深遠影響。1. 中國登上國際政治舞臺,參與國際政治中國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是一種相對隔絕於世界外部的狀態。中國雖然也參與了一部分國際事務,但是一般是與中國相關的事務,而且是或多或少被強迫參與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時,中國已經進入民國時期,清朝的統治剛剛被推翻。民國在處理外交事務方面明顯比清朝更勝一籌。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籤訂了哪些條約,我國權益受到哪些損害?
    隨著帝國主義的發展,二十世紀初各大帝國之間矛盾越來越尖銳,尤其新舊帝國之間圍繞著資源、殖民地的爭奪日益激烈,形成了「三國同盟」「三國協約」兩大集團,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7月因「塞拉耶佛事件」而全面爆發。1918年11月德國正式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戰敗而結束。
  • 第一次世界大戰,沒有人對中國感恩
    這封信的寄出者是中國勞工顧興慶(音譯,Gu Xinggqing),他在在諾曼第魯昂的倉庫工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紀念上念起中國人的書信,顯然是為了「世界大戰」的名頭,更是為了某些耀眼的宣傳,還是為了讓中國人在潛意識裡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有所「感情」,讓普通中國百姓把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成「正義的戰爭」。
  • 【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上)
    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
  •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到底是受益國還是受害國?真實情況讓人感到...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借「塞拉耶佛事件」首先向塞爾維亞開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戰的參戰方為同盟國陣營(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和協約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戰爭波及地區:歐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東、
  •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二十一條」要求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二十一條」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日本佔領青島
  • 第一次世界大戰
    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 [7] 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係,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面作戰。
  • 第一次世界大戰,你知道多少?
    至此,德國在大戰中的敗局已定1918年11月11日,德軍正式投降。德國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邊森林福煦將軍的行軍火車上,籤署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為什麼你一定要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這一過程中,英法殖民帝國的勢力走向頂峰,與此同時,促使英法殖民帝國在幾代人之內就走向滅亡的條件也隨之產生。第一次世界大戰給全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這場戰爭致使整個歐洲都倒退了至少8年以上,也間接導致了另一場更大規模戰爭的爆發。戰爭之後,美國和日本開始崛起,地處歐洲東部邊陲的俄羅斯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
  • 中國是在什麼情況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中國已經是一個主權不完整的半殖民地國家,那麼,為什麼還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捲入帝國主義大國爭奪世界霸權的戰爭中去呢?從帝國主義角度來看,美、日都希望通過拉攏中國參戰方面增強協約國方面力量,孤立同盟國,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對華控制,進而把中國徹底變為自己的殖民地。
  • 第一次世界大戰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人間煉獄
    說實在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性質上多少還有點不同,這也就決定了戰爭的慘烈程度不一樣。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之間的帶有侵略性質的非正義的戰爭,不同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法西斯勢力與反法西斯勢力之間的戰爭。
  • 會議資訊 |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 學術研討會
    徐國琦:《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亞洲共有的歷史》3. 楊天宏:《近代國人對蘇俄的認知及其變化》4. 唐啟華:《一戰期間中國外交政策的演變:由「聯英制日」、 「親日」、「親日聯美」到「聯美制日」》5. 廖利明「一戰」期間及戰後北京政府對德僑財產的處置張以諾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機關槍隊的影響 第二會場地點:第三會議室主持人:歐陽哲生   評議人:鄒小站、高波發言人題目馬克鋒試論「一戰」前後國人的崇美情結及其原因
  • 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參戰國到底戰死多少人?
    大家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血腥至極的帝國主義爭霸戰爭,持續4年多時間,波及15億人口,殘酷無比,被後世稱為人肉絞肉機。各參戰國為了贏得最後的勝利,都用盡渾身解數,動員一切能夠動員的軍隊投入這場絞肉戰中。那麼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參戰國到底戰死了多少人呢?
  • 乘坐長春306公交車 讓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1914年6月:斐迪南王子被殺。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起戰爭。1914年8月:德國向俄、法宣戰併入侵比利時。英國向奧匈帝國和德國宣戰。1914年9月:馬恩河戰役。1914年11月:土耳其加入同盟國。1915年5月:義大利加入協約國。
  • 【學術邀請】「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函
    2018年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現代世界體系的形成和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為了紀念這次大戰結束一百周年,深入探討「一戰」對於中國的影響及其歷史內涵,中國人民大學民國史研究所擬於2018年11月在北京舉辦「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素仰先生學殖深厚,成就卓著,特邀您撥冗參會,並惠賜宏文。
  • 任劍濤 | 催熟民族國家:兩次世界大戰與中國的國家建構
    這種局面,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止,都沒有根本的變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儘管戰後秩序的重建依然在犧牲弱國、小國的利益,但從總體上講,總算開啟了需求戰後正義秩序的大門。       國際關係學者吉爾平指出,在現代民族國家的國際體系中,戰爭是難以避免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國際秩序的維護依賴於霸權體系的維持。
  • 會議資訊|「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函(第一號)
    2018年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現代世界體系的形成和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為了紀念這次大戰結束一百周年,深入探討「一戰」對於中國的影響及其歷史內涵,中國人民大學民國史研究所擬於2018年11月在北京舉辦「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素仰先生學殖深厚,成就卓著,特邀您撥冗參會,並惠賜宏文。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膠海關,趕走了一個強盜,又來了一個土匪
    民國北京政府為確保主權,實行「聯英制日」的策略,擬議參用英國人和日本人為稅關員,堅持中日所商議的膠海關管理辦法僅適用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最終,在英國政府和安格聯的斡旋下,中日兩國達成暫時性的《恢復青島海關協定》。日本繼承了德國原在膠海關的特權。
  •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看疫情,告訴你為何要重倉中國!
    當前肆虐全球的疫情,很可能成中國經濟和股市崛起的契機!這是有歷史依據的。美國借第一次世界大戰起飛1914年6月開始於歐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讓歐洲股市暴跌。與此同時,華爾街利用股市為歐洲協約國提供戰爭貸款,在股市上發行債券,資金都湧入美國股市,造就了美股第一次大牛市。更為重要的是,美國藉助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經濟繁榮、金融繁榮,從世界最大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
  •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的棉紡織工業:困境中的世界為中國提供了機遇嗎
    作者:劉叢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遠洋貿易受阻「儘管1913年的政治動蕩(即二次革命——作者注)使中國相當一部分地區……貿易停滯,1914年看起來前景可期,有證據表明商人開始對中央政府重拾信心。」彼時的中國,開埠超過半個世紀的主要口岸早已對掛著各國旗幟的商船司空見慣,參與國際貿易也形成了穩定的模式:進口以紡織品為代表的工業製成品,並出口茶葉、絲綢和大豆等農業產品。國際貿易帶來的海關稅穩定增長,成為貧弱中國當時向外借款的重要擔保。1914年6月24日,塞爾維亞青年刺殺斐迪南大公夫婦,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