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帝國的學校‧地域的學校》(臺灣史論叢·教育篇)

2021-02-11 近現代史研究資訊

許佩賢(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學校是帝國與地域社會重要的接觸地帶。本書的主題「帝國的學校.地域的學校」,想要談的問題是1895-1945年之間,臺灣在日本帝國統治下所建立起來的近代學校體系,如何作為「帝國的學校」,成為帝國統治的工具,為帝國培養適合殖民地統治的人民;同時,植根於地域社會,作為「地域的學校」,與一般民眾生活密切相關,不僅是個人自我實踐乃至社會上升的階梯,也承載著臺灣人追求知識與文明、自由與夢想的渴望。

說到「帝國的學校.地域的學校」,可能大家很容易就會想到位於學制頂端的臺北帝國大學是「帝國的學校」;而最多民眾就讀、建立在地域社會的公學校是「地域的學校」,然而,事實上並沒有辦法如此單純地用二分法來區分。在殖民體制下成立的任何學校,都不會是純粹的「帝國的學校」或是「地域的學校」,無論何種學校的成立,必然是兩方(或多方)勢力相互競合、互相協商、互相妥協不斷進行的過程。本書所選的各篇論文,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動態過程。

以下分別從十個不同的問題方向,描繪各篇論文的問題背景及內容大要。各章編排順序主要是考量各篇論文主題的時序,同時也考慮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學制上的階序,具有統整性意義的兩篇則收於最後。希望可以藉導論提供臺灣近代教育史基本的認識框架,同時也方便讀者了解本書共通的核心問題。

學校的成立與地方社會的對應

臺灣近代學校的出現,可以上溯至日本領臺第二年(1896)設置的國語傳習所。國語傳習所分為甲科及乙科,甲科招收成年學生,為短期的語言訓練機關;乙科招收一般的學齡兒童,教授以語言為主的普通學科,於1898年改制為初等普通教育機關─公學校。由於中等以上學校十分有限,公學校可說是絕大部分臺灣人最有機會接觸到的新式教育機關。

1898年的《臺灣公學校規則》(府令第78號)規定:「公學校以對本島人子弟施德教、授實學,養成國民性格,同時使其精通國語為本旨。」簡單地說就是要培養能夠配合殖民統治的「新人種」─具備基本讀寫能力、理解「國語」、健康的身體、順從、勤勞、規律、具備「國民精神」。根據駒込武的研究,1910年代長期在臺灣擔任學務部長的隈本繁吉(1873-1952,1911-1919在任),對於前往日本及中國留學的留學生漸多一事感到擔心,同時特別警戒當時正在日本留學的林茂生(1887-1947),認為他缺乏「國家觀念」,其理由即是因為他不曾就讀公學校。顯然,隈本認為公學校教育可以讓臺灣人充分學習「國家觀念」,避免再次出現像林茂生這樣具有批判性、對國家來說麻煩的人物。從這個插曲可以清楚認識到公學校如何作為「帝國的學校」,負擔起改造殖民地未來國民的任務。

另一方面,對臺灣人而言,除了統治初期曾出現短暫的猶疑,臺灣人很快便認識到學校所象徵的近代性、是社會上升的新管道,而積極、主動地爭取學校的設立。第一章許佩賢〈日治初期公學校的成立與地方社會〉,利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中保存的公學校設立時之申請文件以及學校中保存的相關檔案,詳細考察公學校成立時的經費來源。許佩賢指出,公學校成立及初期營運的經費9成以上來自以下4個項目:(1)民眾捐款;(2)學租補助;(3)向區內人民普遍徵收(協議費、負擔金);(4)各種名目的公共財產收入。也就是說,公學校成立的經費來源根本上就是地方人民以各種形態出資而來。民眾請願設立學校、願意負擔學校經費,表現了他們的「學校觀」。他們感受到時代的轉變,發現學校是新時代的「科舉」,因此以積極的態度回應殖民政府的合作訴求。在這個過程中,熟悉地方民眾及事務的有力者,本身經常就是地方公共財產的管理者;在新政府尋求地方合作時,他們被任命為學務委員,代表地方積極回應,調度學校經營所需之費用,在學校與地方社會之間居中協調,是學校在臺灣社會得以成立的重要因素,從這裡可以看到公學校作為「地域的學校」之性質。只是,為公學校經費、招生奔走出力的學務委員,事實上對公學校的教育內容並沒有什麼發言權,公學校的教育內容,隨著時間的經過,越到日本統治後期,越來越強化其作為「帝國的學校」之特色。

不僅限於日治之初學校草創的時期,在臺灣總督府的消極教育政策之下,其後的50年間,臺灣社會不斷以具體的行動表現出自己追求知識、文明的熱切渴望,出錢出力,支持學校的設立。其中最有名的例子是1915年臺中中學校的設立(詳第四章);1930年代以後,總督府迫於戰爭動員的需求,不得不擴充各級學校,最後終於在1939年宣布將於1943年實施義務教育。在1930年代學校擴充的過程中,特別是植根於各地域社會的公學校及實業補習學校,都在相當程度上依賴地方民眾的捐款始得設立。

著眼於教育經費的來源,我們可以說,如果說教育的普及在日本殖民時期有一定程度的進展,其背後固然有殖民政府的教育意圖及行政效率支撐,然而,臺灣社會敏銳地認識到近代教育的重要性、機敏地應對殖民政府的要求,積極地出錢出力,主動爭取,更是教育普及的重要因素。

公學校教育內容的重層性

近代學校的課程設計,固然與新的學科知識形成有關,但更重要的是,這些科目的成立原理與教學內容,事實上都與近代國家的成立有關。國語科教授國家統一的語言,歷史科教授現在國家範圍的歷史,地理科教授現在國家版圖的地理,修身科教授國家所認可的道德。透過課程標準及教科書內容的分析,可以充分了解國家想培養的未來國民之理想形象。

第二章周婉窈〈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教科書的分析〉一文分析1920年代至1930年代前半使用之第三期國語教科書內容,也試圖探討其可能的影響。第三期國語教科書是使用最久的教科書,而其使用者可說是接受最完整日治教育的世代,加上國語科是公學校所有科目中時數最多的科目,因此,第三期國語教科書內容的分析有其代表性的意義。

根據該文統計,第三期教科書中,實學知識、近代化相關的課文比日本事物(包括日本歷史、文化、天皇、愛國教育等)還要多;臺灣相關事物的課文也比日本事物來得多。周婉窈指出,第三期國語教科書中的實學知識,配合理科(自然科)及實業科的教學,對學生應該有相當的影響;具備實學知識的學生,畢業後進入社會各行各業工作,可說是臺灣近代化發展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關於臺灣事物的教材中,周婉窈特別指出國語讀本所呈現的臺灣,是缺乏歷史的臺灣,因此雖然包括插畫在內,都具有濃厚的鄉土色彩,然其核心實為「去除歷史的臺灣」、「沒有過去的鄉土」.

相關焦點

  • 新書 | 帝國的學校·地域的學校-臺灣史論叢·教育篇
    從公學校到臺北帝國大學,在日本殖民地時期所創設的學校,雖然為臺灣社會近代化或工業化培養了重要人才;但是,這裡的近代化事實上與否定、破壞承繼自祖先的語言、歷史、文化兩者互為表裡。如何將這些「帝國的學校」反轉為「地域的學校」,是臺灣知識分子一百年來堅持的夢想。林茂生所說的,教育是要「讓每一個人從內在充分發展」,即使到現在也是重要的提醒。
  • 臺灣教育部公告頂尖大學11所學校
    很美的地方,到臺灣一定要去走走,管不管有沒有上中興,知性之旅,保證值得。 中興葡萄,保證很有錢也買不到,又大又水又甜,幸福的學校有山有水果和農埸,但學術專業也有真本事。學校大門前有美食街小吃眾多,其中牛肉麵超好吃,重點是學生價便宜又大碗。
  • 本週末,臺胞教育博覽會等你來呦(更新參展學校名單)
    本次我們邀請了許多學校及教育單位到現場設置攤位與家長面對面的交流,並且在兩天的活動當中安排了多場的座談會,讓家長及小朋友更深入的認識各個學校,這是很好也很難得的展覽會,活動完全免費,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
  • 上海臺商子女學校10年精彩絕倫路
    上海臺商子女學校28日舉行建校十週年校慶,位於上海閔行的「國際教育區」,除與臺灣教育體制接軌,強調多元發展,熟悉中華與臺灣文化外,也積極接軌國際
  • 臺商情報|上海臺商子女學校 13人學測頂標
    上海臺商子女學校應屆高中畢業生今年參加臺灣學測成績優異,日前舉行學測成果發表會。
  • 孔教學校歡迎新校領導暨全校教師校務會議
    今年的這個校務會議比較特殊,其特殊的原因是因為今年新的一學年開始學校迎來了來自臺灣的四位新校領導,將領導全校師生。四位領導包括一位正校長(也是四校區總校長)及三位副校長,分別是曾鬱敏總校長、陳成文副校長、蔡志鏗副校長、黃秀君副校長,是孔教學校董事會特地從臺灣聘請來的專業校長。據悉,四位校長從今日起分別坐鎮孔教學校四個校區,為孔教學校提供更為專業的管理模式。
  • 周董的學校:淡江中學
    這裡是周杰倫的母校,他的藝術才華多多少少跟這所學校有關係,當然,從這所中學走出來的不只是周杰倫,還有許多臺灣的社會名流,臺灣老一輩的民謠歌手「胡德夫」也是畢業於這所學校。周杰倫在學校的青澀照片(圖片來自網絡)淡江中學創辦於1914年,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為臺灣北部最早本土子弟就讀的中學。
  • 2019招生季‖臺灣妹紙告訴你,她的學校有多牛!
  • 新書:《臺灣史論叢·醫學公衛篇:現代醫學在臺灣》出版
    總序:為臺灣學研究奠基╱王泰升編輯凡例作者簡介圖表目次導論:現代醫學在臺灣╱範燕秋第一章 19世紀福爾摩沙醫學教育溯源:打狗慕德醫院及其附設醫學校╱呂佩穎、賴淑芳  一、前言  二、慕德醫院   (一)慕德醫院的前身:打狗醫館   (二)慕德醫院開幕
  • 教育委員會 漢鼎書院:一所中華特色的國際學校
    益利樂生教育基金董事會由一批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對教育充滿熱忱的專業人士組成,他們將協同一批在教育、歷史、人文、數學、科學、藝術和體育等領域頗有造詣的專家學者,組成教育專家顧問團隊,參與學校文化和課程的宏觀設計,並監督學校的日常運營管理。學校管理團隊由益利樂生教育基金董事會、辦學委員會成員、學校高級管理人員、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和社群代表組成,直接參與學校的決策製定和常規管理。
  • 評論│當學校處於一種不教育的狀態
    ,教師不發言,學生沒關係,就是一種教育的狀態。」葉欣誠感嘆,「學校不要求,教師不發言,學生沒關係,就是一種教育的狀態。」葉欣誠的「三不」感慨,點出了當今大學自降身價的癥結所在。他所謂的「一種教育狀態」,話說得含蓄,其實點出的就是一種「不教育」的狀態,學校不敢對學生作出要求,教師也跟著裝聾作啞。且看,金門大學畢業典禮的脫序,校長最後以「冷氣不冷」幫學生開脫;至於臺師大對撥穗典禮的夾腳拖,校方則以「天雨」為由表示不忍苛責。
  • 孔教學校 喜訊!!!
    恭喜本校高中畢業生被臺灣各所大學院校錄取 2020學年度緬甸地區僑生申請赴臺就讀大學校院,經過今年1月份(1月21日)臺灣海外聯招在緬甸四個考區舉行的大專聯考後,最近公佈錄取榜單,參與今年大專聯考的孔教學校高中應屆畢生們都榮獲錄取,並分發於臺灣各所大學院校,為此高中部教務處特表恭喜錄取同學,並鼓勵同學們再接再厲,學業成功,繼續為母校爭光。
  • 【視頻:彎道聖經作者&加州賽車學校創辦人Keith Code訪臺】
    臺灣重量級音樂製作人、對於大型重型機車也有高度興趣與熱愛的凃惠源老師表示:「能有機會將重車教育界的傳奇人物三十多年來的精華翻譯成華文,讓臺灣騎士得以一窺過彎的奧秘,享受騎車的樂趣。而去年第一集的首刷銷量不但超前達標,第二刷也已出爐。這些都印證臺灣騎士願意提升自己、是很認真的騎士!」
  • 上海臺商子女學校教育講座
    本次在端午節假期舉辦的教育博覽會,我們特別邀請上海臺商子女學校的陳俊男校長及招生辦廖川盛主任來針對臺商的教育問題及入學政策舉辦教育講座,歡迎家長及同學踴躍報名。1.舉辦的日期及時間:2020年6月25日 、26日。
  • 關注│康橋國際學校江蘇常熟校區動工 明年9月招生
    蘇州臺商協會╱提供 臺灣康橋學校18日在江蘇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常熟校區、校舍開工典禮。這是康橋在大陸的第五個校區,將於明年9月招生 。 康橋是一所臺灣的私立國際學校,在臺灣有有秀岡、青山、康軒、內湖、新竹、林口等校區。
  • 臺大出版中心「臺灣史論叢」系列講座202010月至11月
    主題閱讀:《如何日常.怎樣生活》 〔2020臺灣史論叢系列講座 經濟篇〕制度經濟學──制度與經濟成長 主講:吳聰敏(臺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林玉茹(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研究員)時間:10月20日(二)19:00-20:30地點:臺大社科院305
  • 華東臺商子女學校建校16週年校慶
    同步在臺灣臺北,華東臺商子女學校畢業生熱情參與教育部主辦之八所臺灣學校返臺就學座談會,親師共聚,看到畢業生的表現,見証華東學子的優異成長,同享校慶榮光。由我們師生一起策劃,希望透過活動讓全校親師生總動員,落實環保、行銷、理財、送暖的教育意涵。為了讓地球生生不息,人人兼具環保的重責大任,藉由拍賣活動及跳蚤市場,把家中閒置物品透過有趣的吆喝聲,各憑口才的推銷術售出,最後再以自由樂捐方式,把錢捐給需要的人。不但能增進親子情誼,又能促進環保、行銷和愛心教育樂活校園,讓地球生命永續,讓愛心長傳。
  • 在日本,學校營養午餐是基礎福利更是教育
    www.toyotomicorp.co.jp豊臣集團官網談到學校夥食,大家會立即想到營養午餐。營養午餐如果只想填飽學生肚子並非難事,若想讓學生覺得好吃又健康,同時學到團體責任、服務感恩、愛惜食物、認識食材、環保衛生的知識,那可就不容易了。而這就是日本獨樹一格的營養午餐教育。日本於 1954 年開始營養午餐才成為全國性的制度。
  • 願景工程│新課綱上路 科技課師資 3成學校發愁
    本專題也與長期關心臺灣科技教育的臺積電文教基金會合作倡議,導入產業界的觀點。 師資培訓、招募短缺人力 遭遇困難 在師資部分,受訪學校中,雖有七成四學校表示科技領域師資充足,但也有二成六高中反映人力短缺。進一步詢問現有師資培訓與招募短缺人力的進度,三成一學校坦言遭遇困難。
  • 學校開不開?州長說沒問題 教師工會不樂意
    布斯卡諾準備效法舊金山市府起訴舊金山教育委員會和聯合學區,指控洛杉磯聯合學區未提交州府要求的恢復面授課程計畫,並要求法院發布緊急命令,強制該地區制定學校重開計畫。按照布斯卡諾的說法,安全重開學校已經得到多項科學數據支持。拜登政府將安全重啟學校列入百日新政,並指派衛生團隊積極研究學校重開的病毒蔓延風險,目前得到的大多是正面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