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臨床最為棘手、治療突破一直沒有明顯進展的慢性、惡性疾病。
數據調查顯示,我國是全球癌症最為高發、死亡率最高的國家,平均每年新被確診的癌症患者就達到了400萬左右。
和癌症高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對癌症本身、防癌篩查普及的嚴重不足!
癌症在早期本就沒有典型症狀,受到大家對癌的忽視、抱有僥倖心理、金錢因素等原因影響,有近2/3的患者在病情確診時,就已經走到了中晚期階段。
而進入中晚期後的癌變,最不能避免的一個問題就是浸潤、轉移,對內臟器官癌變來說,容易發生的轉移癌就是:骨轉移!
由於癌細胞本身的結構非常鬆散、它們可以分泌特殊物質,所以在癌細胞脫離原發癌灶之後,就可以迅速通過血液、淋巴等渠道發生轉移。
作為供血量較大的骨骼系統,就是癌症最容易轉移的部位,臨床將轉移到骨骼、骨髓的癌變,也簡稱為「骨轉」!
從臨床掌握的資料來看,任何內臟器官癌變進入轉移和浸潤階段後,都可能會出現骨轉移。
骨轉移可以出現在身體的任何骨骼中,但最常見的骨轉部位多是靠近身體中心的骨骼,比如盆骨、上腿骨、上臂骨、肋骨和頭骨等。
而根據癌細胞對骨影響的不同,病變又包括了溶骨性病變、成骨性病變兩類。
如果癌症患者近期突然出現了以下四個表現,就可能是骨轉移的信號:
1、骨痛:骨痛是骨轉移第一個首發症狀,在骨轉移發生的初期就可能會出現。
早期疼痛多呈現出間歇性狀態,往往是在夜間睡眠時疼痛加重,而在開始活動後逐漸緩解。
隨著骨轉移不斷發展,患者疼痛症狀會逐步惡化、隨後趨於穩定;
2、病理性骨折:在骨轉移進展的過程中,患者骨密度、骨骼治療都會受到癌症破壞和影響。
患者原本緻密、結實的骨密度指數間被侵蝕、破壞,甚至是在骨骼內會形成一個鏤空狀態,這就是上文中提到的溶骨性病變。
而受到溶骨破壞的影響,患者骨折的出現率也相對較高,甚至是一個小小的咳嗽、翻身,都可能會造成骨折出現,繼而產生強烈的骨痛;
3、壓迫症狀:如果是癌細胞擴散到了脊柱並形成轉移癌灶,這就會對脊髓產生巨大的壓力,臨床將該症狀稱為「脊髓壓迫」。
在腫瘤的不斷影響下,患者會產生新發或惡化的疼痛,腫瘤下方的身體也會有麻木、虛弱等症狀,甚至是患者行走也變得相當困難。
如果不積極進行治療,一旦脊髓壓迫導致神經損傷,等待患者的將會是癱瘓;
4、高鈣血症:骨轉移會造成溶骨性破壞,而在這過程中部分鈣質也會隨著骨骼滲透發到血液中,進而發展為高鈣血症。
它的表現可以是全身性的,比如患者會有噁心嘔吐、食欲不振、便秘、口渴等症狀。
除此外,隨著高鈣血症不斷發展、尿頻脫水、疲勞、神志不清、昏迷等也會找上患者。
通常情況下,發生骨轉移後的癌變,往往意味著癌變已經走到了中晚期,甚至是已經到了晚期。
但臨床仍然有相應的治療措施對抗骨轉移,這包括了用藥、放化療、靶向藥物等。即便是患者病情已經無法挽回,通過科學治療也能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質量。